從奧地利到奧匈:"特殊"文化與教育下栽培出的約瑟夫

You are looking at the last Monarch of the old school.

你現在所看到的,是最後一個老派的君主。

——弗朗茨.約瑟夫1910年會見西奧多.羅斯福時語

奧地利式的王家教育

弗朗茨·約瑟夫作為奧地利帝國的君主又是後來奧匈帝國的締造者,在歐洲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不過,從其個人角度來看,他個性平庸,極度拘泥於細節,疑心甚重,不信任聰明能幹人才。對此,他的母親蘇菲負有一定責任。儘管成長在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大潮之中,她卻是一個傳統而忠實的天主教徒。在教育孩子方面,她贊同培養積極的想象力,卻時時警惕,防止任何一種激情的出現。她認為,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她的孩子必須學會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強硬的自尊,情感的自然流露或一時衝動都有可能妨害帝國的尊嚴。她為弗朗茨精心安排了學習的計劃和每週應用於學習的時間:6歲時是18個小時,8歲時就達到36個小時,11歲時為46個小時,到15歲應保證在53個小時至55個小時。課程中充斥著死記硬背的教條,極少練習去如何動腦思考。

從奧地利到奧匈:

疲於應付的弗朗茨實際上沒有可能同除了兩個弟弟之外的其他同齡人交流,他必須學習歷史、哲學和宗教,天性與訓練使他早早地掌握了多種語言,8歲時他就能用法語寫信,11歲那年開始學習馬扎爾語、捷克語之後又是意大利語。13歲前後,初步涉獵拉丁語和希臘語。弗朗茨記憶力驚人,觀察仔細,卻沒有受到鼓勵去進行智力的探索,因而不善於分析,更不會對公認的事實提出異議,他對事物的描述精確無比,卻無任何趣味可言。

實際上,相對於歐洲的其他國家,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人已經享有歐洲比較進步的學校體制。但就其本身而言,它絕非啟蒙思想的模式:在羅馬天主教的控制下,教育就是暴力和苛政。帝國顧問羅騰漢伯爵曾經這樣規定:初級學校的目的是"把勞動者徹底改造成虔誠、善良、馴服、勤奮的人"。1805年,奧皇頒佈的公立學校章程明文規定:"教育方法最重要的當推訓練記憶,然後根據環境的壓力,訓練智慧和心靈。"

從奧地利到奧匈:

平常的學校嚴格禁止對任何知識進行解釋,只能按照既有的規則"照本宣科"。對當時的奧地利來說,人的心就是個儲藏室,教育就是填鴨。通過死記硬背的訓練和反覆的灌輸讓學生記住那些早已定型的思想,以支配他們的生活。如果學生膽敢提出問題,教師應當冷靜地指責他,並且態度既要保證溫和又要讓學生感受到決絕,教師們會耐心地進行一切,直至學生感到疲勞後放棄思考。

1783年被約瑟夫二世封禁的耶酥會,到了1824年竟然重新獲准成立。之後,教會在斐迪南統治期間加強了對教育的控制,學校為國家培養出的是一大批懼神而馴服的子民。弗朗茨·約瑟夫倒是不用像維也納的孩子們那樣,去兵營一般沉重的學校裡過這種缺乏人性、素然無味的生活,但奧地利帝國陳腐的教育思想必然會對帝國境內的所有人產生影響,即便是未來的皇帝也不例外。

劇烈變革的時代,"特殊"的奧地利文化

無論正規的課堂講授了些什麼,真正影響未來皇帝的性情與品味的,還應算是1815年以後的比德邁時代的風氣。"比德邁"意即"正直的梅爾",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在慕尼黑的一本幽默雜誌中首次出現,被描述為具有節儉、勤勞和潔淨的美德,滿足舒適而平靜的生活的小人物。這些諷刺文章所攻擊的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氣。在工業革命後,即便是曾經代表著奮鬥和進步的中產階層也慢慢的開始安於享樂。當時的奧地利正在進行自己的產業革命,但帝國政府卻一直沉默平庸且對一切不管不問。

若不是維也納貼近西歐,奧地利這個帝國可能永遠都不會興建起哪怕是一所的現代工廠。這是奧地利的保守的時代。梅特涅的奧地利警察壓制著任何一種激進和危險的苗頭。

整個奧地利都沉浸在以奢華、舒適為原則的生活藝術中。當時的維也納人,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願意以厚實的木板來裝飾家居,把柔亮溫潤的瓷器掛在牆上,玻璃櫃中陳列著塑像和茶具。大量的工廠在奧地利拔地而起,嶄新的鐵路鋪遍了整個帝國,而這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卻似乎永遠停滯在了中世紀盛期那種庸俗教條的氛圍之中。

即便是在維也納的劇院裡,新的戲劇理論和充滿著時代氣息的文學作品也不受歡迎。貝多芬和莫扎特那優雅而鏗鏘的樂曲已經不再受到大眾的認可,維也納劇院裡每天上映的都是些鬧哄哄的笑劇,且觀客甚多,座無虛席整個國家雖無任何重大的改革,卻還是仗著地緣位置的優勢而乘上了工業化的快車。普拉特和維也納林裡的酒館也是人們經常光顧的地方。這種安逸、懶散甚至是有些墮落的社會文化和當時歐洲其他的國家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從奧地利到奧匈:

這種文化可以說是被精心設計出來的,而且極為巧妙且細緻入微,身處於這種文化氛圍中的維也納人在精神上也變得越來越麻木呆滯。所有的變革都會帶來痛苦,也正因如此,平庸和安穩才是最可貴的。即便碌碌無為也沒什麼大不了,對一切都可以不必太認真,一心只求平靜之美。生於斯、長於斯的約瑟夫所能體會到並自然而然地享受到的,就是這種毫無激情而又膚淺的文化。

從奧地利到奧匈:

弗朗茨·約瑟夫被塑造的方式和過程使他只能接觸經過挑選的東西。除了哈布斯堡王室特有的語言天賦之外,他對繪畫也頗為鍾情。某些作品還被印刷商拿去複製出售,對細節的關注和愉快的氣質在其中一覽無遺。像個地道的維也納人一樣,弗朗茨·約瑟夫喜愛自然的美景,也喜歡妙趣橫生的劇場。在他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就會為宮中舉辦的舞會而興奮雀躍。但是,令蘇菲多少有些失望的是,弗朗茨·約瑟夫並不具有音樂天賦,儘管她請藝術家前來宮中演出,她的兒子依然對軍事操練時單調整齊的鼓樂聲更感興趣。

從奧地利到奧匈:

這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引發人們生活重大變革的時代,新的交通工具使人們可以有更充分的選擇去見識異域風情。在更迅速、安全和廉價的輸送方式的幫助下,歐洲和世界都變小了。處於歐洲腹地的哈布斯堡君主國也發生了儘管緩慢但卻顯著的變化。弗朗茨·約瑟夫與王室成員和朝廷顯貴一起,於1838年乘坐火車(維也納至布爾諾)外出旅行,並在1844年第一次坐上蒸汽輪船前往蒂羅爾。次年,他與兩個弟弟一起前往倫巴第和威尼斯進行正式訪問。

德高望重的拉德茨基元帥向他們展示了執行偵察任務的熱氣球,他們還生平第一次見到煤氣燈將夜晚的聖馬可廣場點亮的如夢境般美麗。但是,弗朗茨·約瑟夫不像弟弟馬克西米連那樣容易被感染,後者在這次意大利之旅後就對阿爾卑斯山以南的風土人文懷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弗朗茨.約瑟夫則在哈布斯堡境內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清楚地看到了德意志人與意大利人之間的矛盾,當時的意大利文化熱情向上、充滿著激情。這引起了小約瑟夫的強烈反感,也間接造成了他在未來的統治期內對意大利人的敵意。

從奧地利到奧匈:

在比德邁時期慵懶腐敗的風氣中,在蘇非精心選擇的教育方式下,弗朗茨·約瑟夫成長為一個責任感、紀律性很強的人。並且如蘇菲所願,他非常具有自制力,喜怒不形於色,即使是在業餘時間,他也會刻苦的鑽研古籍。15歲本應是男孩子活力充沛的時候,他卻會在生日的這一天悲嘆時光之易逝、學習當勤奮。但是,其侷限性同樣也很明顯,他所接受的教育和當時奧地利特殊的文化背景,讓這位未來的奧地利帝國皇帝對知識沒有任何的好奇心,並且排斥一切新的事物。他頭腦中雖然儲備了許多東西,在細節上也是個完美主義者。卻沒有質疑、分析的能力,而且他始終只與經過精心挑選的人接觸。

梅特涅和他一樣古板而用功,但兩人卻始終沒有親密起來。16歲以後,他有了一個新夥伴埃迪,這個小男孩是個古靈精怪的調皮鬼,騎術精湛,甚至曾激起弗朗茨·約瑟夫與之一爭高低的熱情。但基本說來,除了自己的兄弟以外,弗朗茨沒有真正的同齡朋友,他對世故人情始終陌生而且淡漠。蘇菲自己也發現,大兒子在重要場合中持重得有些木訥,不善表達自己的情感,並且就她自己而言,也更喜歡性格活潑輕鬆愉快的二兒子馬克西米連。

結語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侷限性。但對於哈布斯堡王室和奧地利帝國來講,弗朗茨.約瑟夫的侷限性將深刻地影響這個國家未來70的歷史和命運。

參考文獻:

《新編英國劍橋世界近代史》

Internal improvements of the Austrian empire

Consanguinity and Noble Marriages in the Tenth and Eleventh Centuri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