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上了楼”还怎么种地,是全机械化吗?

天行健2786


我来说我的看法,我反对农民上楼,虽然说上了楼比在四盒院干净,但是,不适合农民,因为农民要种地,只要种地,就有农机具,就有农用车,就需要地方放,楼房的车库太小根本放不下,以我为例吧,我有农用柴油三轮车一辆,汽油三轮车一辆,面包车一辆,摩托车一辆,电动二轮车一辆,自行车两辆,手扶一辆,开沟机一台,耘地机一台,刨地机一台,上化肥用小推车一辆,播种机一部,还有装土豆的筐子40个,装土豆种的桶30只,别的不说光这些东西车库装得下吗,肯定装不下,还有化肥,种子,粮食往那放,再说,我们农民都喜欢在院里种点菜,自己吃,养点鸡,鸭,鹅下蛋吃,来客人时杀一只,招待客人,,所以说农民只要种地就不适合住楼房,

再说农民不种地,把土地全流转给大户种,那农民干什么去,年青的都去打工,老人怎么办,他们都老了,打工干不了了,只能种点地,挣的虽然少,但是比不干强啊,他们不象城里的老人,都有工资,虽然他们一个月也领100多块钱,就这100多块钱连他们的药钱都不够,俺父亲光药钱一天就10几块钱,俺母亲也吃药,又不愿意向年青人伸手要钱,所以说农村老人很难,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向儿子伸手要钱啊,因为儿也不容易,以我为例子吧,我两个孩子,老大上大学,老二上高中,光这两个孩子,一年得4万块钱,再加上俺两个的养老保险1万,还有我的日常消费,一年下来得接近10万元的消费,干的慢了就不够花的,所以说老人不愿意向年青人要钱,再说种植大户搞机械化,有几种植大户挣钱的,我知道的俺这里这些大户,沒一个挣钱的,全部赔钱,种上几年,把贷款赔净,都不种了,农户种地不算工钱,大户种地,要雇人开工资,机械也需要人操控,再说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是机械化,总是要用人,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全部,





山东农民


随着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农民已不再仅仅依附于“一亩三分地”,“上了楼”也能日子过得很好。

第一,“把土地流转出去”,自己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这一种土地流转的情况比较多,而且也是发展的趋势之一,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按时收取租金即可,自己不受制于土地的束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打工、经营、自由职业者都可选择,当然目前仍以是打工为主。

第二,“把土地交给专业人员打理”,自己同样有种地收成还可另行就业。

这其实说的就是土地的代耕代种模式,交自己的土地交给代耕代种的专业合作社、企业或大户,按时获得相应的收成,自己同样不受制于土地的束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目前在四川、江浙一些地方,代耕代种发展得较好,农民把土地交给代耕代种的单位或个人,自己不直接参与种地,种植的收成还相对不错,群众认可度也很高。

第三,“自己成为新型农民”,不但种做好自己的地,还要种好别人的地。

大力发展新型农民,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转型的实际需要。自己成为新型农民,懂现代农业生产,会操作农业机械,有种植技术,成为农业致富的带头人。这两年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催生了一批操作无人机的新型农民,他们的工具体积不大,但功能强大,也创造了较好的效益。

(本文田图片来自于网络)


乡村微视界之乡村漫记


农民“上了楼"还怎么种地?是全机械化吗?
这个问题不是千篇一律,情况各不相同。现在农村大部分农民吃飯生活来源,还是依靠土地。种地就得需用农具、车辆、肥料、种子等等一套东西。如果“上了楼",这些农具车辆放在那里?有的农民养有家禽家畜,能在楼上飼养吗?秋收时节,有很农作物、粮食需要翻晒,在楼里能晒吗?农民的很多实际生活,並不适合在楼上。农民适合的是农家院。
现在农村耕地机械化程度高了,有的人光靠在家种二亩地也占不住,就选择外出打工,把土地全部流转承包给别人种。自已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在城里上学,在城里买了楼。这些不再种地“上了楼"的农民,现在还是少数。各种情况都有,拫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不能强迫一刀切。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0542c4a94c344cb1a59f5e999c098aa9\

代代书香


农民“上了楼”照样种地,农民种地不等于不能享受有质量的生活,农民干农活虽然衣服会沾上泥土、雨水,但不等于农民不爱干净。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盖了两三层的楼房,有的甚至在城里买了房,这意味着农民靠着勤劳的双手,不仅“上了楼”,还进了城。



1、题主在描述中反问“不需要种地吗”,必须要种地,社会不管如何发展,农业是必须发展的。“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保护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真相》一书中介绍了外资对国内农业的渗透,玉米、大豆我们依赖进口,也就小麦、水稻的总产量很充裕。



2、谁来种地?不仅是我国要面临的问题,在日本、欧美发达国家一样要面对,农村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日本水稻种植户中专职农民逐年减少,兼职农民增加,国内也有类似的趋势,农民将变为“职业农民”。



3、未来如何种地?全程机械化将成为可能,日本种植水稻过程中机械化已经超过90%了,而且日本的稻田也并不是美国、澳大利亚等的连片农场。我们国家强调适度规模经营,日本的一些经验值得学习!当然,一些种植面积小的农作物可能不容易实现机械化,有一部分做有机农业的可能会坚持传统耕作,部分环节采取机械。在2020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表明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完善对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的补贴措施。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云众地


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的60后赵大姐,很高兴回答〈农民都上了楼,还怎么种地,是全自动化吗?〉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是职业本身约束。农民的职业主体是种地、养殖,两者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庭院进行加工。如养殖业本身就是庭院经济,是农村家庭妇女致富途径,一经切断,损失很大。种植业秋粮的晾晒贮藏,农机具的停放,也都需要有独立的庭院空间。而楼房没有庭院空间。如果国家能够将农民从大农业中脱离出来,让他们进入企业厂矿上班,那么新民居无疑可以节省土地,为土地机械化创造条件,可现实并没有那么多的企业厂矿。

二是经济收入约束。底层农民收入很低,住火炕烧柴可以节省开支,但柴草堆需庭要庭院空间。一旦住上高楼,就会增加水、电、取暖等多项开支,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是生活本身约束。农民习惯了简单淳朴的生活,农忙的时候,辛勤耕作,汗水淋漓;休闲的时候,可以找人聊聊天说说话,直抒胸怀,那种毫无保留的畅谈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而若蜗居在楼里,说话聊天就不方便了。待到春暖花开时,还要在自家小院里种上菠菜、小葱、豆角、小油菜……来丰富自家的餐桌,既绿色又有营养,这也是农民不愿离开自家小宅的一种原因。谢谢大家,请点关注,互相学习!








60后赵大姐


对于你的此问题,我也很不理解。我就是上了楼的那种。各种不方便:

第一:农具无处堆放。

第二:本来我们农民都有自己的一个小仓库。用来堆积粮食,临时安放,没有晒干的粮食,天晴了可以随时拉到院子里晒。现在院子没了,晒粮存粮的地方也没了。只能安放在没有上楼的亲戚朋友家里。虽说现在我们不指望地养家糊口了,但是有土地在手里,我们总会心里有依靠。做事有力量。每年到丰收的季节,内心里也是十分开心的。

农村规划我们都支持,但是上楼真的好吗?

一:一旦发生灾情,损失将比没上楼的时候大的多。

二:一旦发生残酷的战争,本来需要100颗炮弹崔毁的地方,现在1颗就够了。

三:建了这么多高楼,空楼占大部分。说明并不需要这么多高楼。只是提升当地GDP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真的能长治久安吗?还是有待考量。



阿毛农家乐


放屁。不懂农业蟞说话。

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生是需要基本条件:一,要有场地进行粮食加工和储存;二,要有生产工具和农业机械存放空间;三,要有场地有利农村农民畜牧业发展和农副产品加工。有了畜牧业,农民可以不好粮食和糠,粮皮及次粮食(包括秸秆)用于养殖业,一举三得。

你们懂吗?狗砖家!

真是:“天做孽,犹可活。人做孽,不可活”。

农业完了,国家必亡。


林221456293


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模式是共和经济也叫综合体经济!(阿正独创作品)

共和经济,以农业为例,不是现在的零散农业更不是地主式的大户农业,当然更不是土地流转形式的农业,其中不排除这种土地流转形式的过度和组合。(阿正作品)

共和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阿正独创作品’)

共和经济是一种规划,组织,布局,因时因地因环境因生态而‘‘制宜而开发,开展的区间链式的经济形式(阿正作品)更是一种合理、均銜,有目标有计划的生产,再加工,管理销售,分配……等多体合一的综合体经济(阿正独创作品)

共和经济是一种化零为整的组合形式是分享经济和共享经济的交叉性经济的一部分更是合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阿正独创作品)可再生资源及可创造性资源和互利互生互存的综合体性质的现代化、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数据化的经济模式!(阿正独创作品请多关注)

共和农业是一种可以利用生态,环境,气候,温差,湿差,进行综合性的农,林,牧,副,渔,,,,,等多样化的组合,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综合性组织结构!

当然这些只是共和经济的一小部分更是综合体经济中的稚形。(阿正作品)

我确信未来十年二十乃至更久共和经济会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主流经济,所以我决定分享☆出来让大家共享。(阿正独创作品请多多点击关注)


阿正920


农业是国家的第一生产力,种地是农村农民的第一选择。很多美丽乡村建议让农民群众告别了平房,住“上了楼”。还怎么种地全机械化吗?不可能全机械化,因为现在的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到附近工厂打工去了,剩下种地的大多数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现在的农村农民种地就缺劳动力。有的虽然不种地了,但种地的面积不会减少,受地理条件和其它方面限制,全机械化很难实现,现在随着农业的改革已经达到了半机械化,但总的说农村农业农民向好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





果果奶奶7069


这确实是一个热点问题,老家的父母也常提到。近些年城市化加速、年轻人都到城市去打拼了,在城市稳定下来的基本购房定居城市了,有些老人也随子女进城了。留下来的大多是年纪偏大的老农人,其中有些根据自身力所能及的种点口粮田,另一些些通过付费的方式从同村其他人手中流转一些地、小规模化引入机器耕种。不论如何趋势已经显现,随着老年化加剧及城市化的进行,农村种地将会:
1.农村土地将会通过流转,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2.种地的人随着集约化推进后会更职业化
3.随着农人职业化的推荐将会出行很多分工,农村会出现专业服务型的公司,如育种、打药、技术培训管理公司等,机械化到自动化到智能化根据国家实际需要会一步步提升,(目前还是很多农村人离不开地,技术的提升和解决就业一直是一个矛盾关系)
4.随着发展、科学分工的出现,种地的效率会更高,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将会加大。经济收益的上升将使农民儿子的含金量大大上升,社会实际地位也将上升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53cc2795f574444db4cb810097f2548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