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满朝文武官员全举荐八爷胤禩,张廷玉为何独保废太子?

冉之酉色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爱新觉罗·玄烨如果不当皇帝的话,他一定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钓鱼高手。

康熙四十七年,爱新觉罗·玄烨在满朝文武面前,针对盘根错节的“八爷党”进行了一次手法高超的“钓鱼执法”。

康熙四十六年,国库亏空、黄河决堤,四阿哥胤禛为了国家大事劳心劳力,身为太子的胤礽却整日纸醉金迷,沉浸在花天酒地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身为帝王的康熙爷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四阿哥在追缴国库欠款时,竟然发现太子欠了户部整整40万两银子!

康熙爷一怒之下,命令太子在限期内还清欠款。

太子为了还钱,竟然干起了买官卖官的勾当,最后被无孔不入的八爷党抓住了把柄不说,居然连自己的心腹肖国兴也被八爷党策反,在刑部写下对太子不利的证据。

太子的愚蠢让康熙爷非常失望,更给心怀不轨的八爷党提供了篡夺太子之位的可乘之机。

热河狩猎时,无法无天的太子居然与庶母郑贵妃偷情,老八和老十四趁此机会伪造太子手御,制造出假兵变,导致了被废。 废了太子之后,康熙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情。

论城府,太子不如四阿哥。论心机,太子不如八阿哥。论胆量,太子不如大阿哥。 太子资质愚笨,胆小如鼠,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谋反弑君啊!一定是有人在暗中处心积虑的陷太子于死地。

康熙左思右想……

是老四?不可能。

四阿哥是太子党的人,太子倒台对四阿哥有百害而无一利。 是老八?有可能。八阿哥一直觊觎太子之位,他的嫌疑最大。

康熙皇帝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先用了一招“欲擒故纵”,大封老大、老三、老四、老八,四位皇子为亲王,稳住了动荡不安的局势。

然后,康熙皇帝又用了一招“引蛇出洞”,让文武百官推选出一位贤者作为新太子。

最后,康熙皇帝在正大光明殿“钓鱼执法”,让八爷党彻底显出了原型。八爷党的势力使康熙皇帝感到一丝威胁,因为满朝文武几乎都是八阿哥的人。只有四阿哥、隆科多和张廷玉力保太子。

四阿哥除了支持太子之外别无选择,保太子,就是保自己。隆科多是佟国维手中的必杀技,支持太子是佟国维的主意。张廷玉则是康熙皇帝事先便安排好的“演员”。

八爷党在康熙皇帝的套路下显出了原型,引蛇出洞的计划已经成功了,此时必须有一个局外人来说出康熙皇帝想说而不能说的话,这个人就是张廷玉。

康熙有什么话不能说,非要张廷玉来说?

康熙皇帝根本不想立八阿哥为太子,因为满朝文武都是八阿哥的人,倘若八阿哥当了太子,自己岂不是要提前退休?

但是推选太子的提议又是康熙自己提出来的,俗话说“君无戏言”,如果不立八阿哥为太子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所以康熙皇帝一早便安排好了张廷玉在正大光明和自己演双簧。张廷玉支持太子,是康熙打击八爷党计划中的一部分,一切都是康熙事先计划好的一场戏。


白话历史君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康熙四十四年入值南书房时因为价格不够,还被清圣祖特批准四品服色。换言之,康熙四十四年时,张廷玉还只是一名四品以下的官员。康熙五十一年,张廷玉出任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这同样是一个品级不算太高的职位,估计也就大概其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直到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才升任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此,康熙四十七年清圣祖第一次废太子时,以张廷玉彼时的品级恐怕还没有资格举荐新太子人选!

更重要的是,康熙四十七年六月,张廷玉的母亲去世了。同年九月,他的父亲张英也去世了。按照清制,父母(含嫡母)去世,在任官员必须开缺回籍丁忧守制三年!换言之,康熙四十七年九月,清圣祖第一次废太子之时,张廷玉正在老家桐城为父母丁忧呢。别说彼时的他级别不够,就算位列宰辅,这个时候也没他什么事儿……因此,所谓张廷玉举荐新太子之事在真实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因此,我们无法从真实历史上寻找答案,只能以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而论。

康熙帝为何命群臣举荐新太子

无论电视剧《雍正王朝》还是真实历史上,这件事都是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康熙帝要命群臣举荐新太子?这看似是康熙帝的摇摆不定、下不了决心,其实并不是。

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具有很大的“激情”成分,父子之间长期积压的矛盾总爆发!康熙帝一气之下废掉了皇太子胤礽。可前脚一废掉太子,后脚康熙帝便后悔了。先是皇长子胤禔暗示康熙帝杀掉胤礽,紧接着皇三子胤祉举报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镇胤礽。随后,皇八子胤禩也加入了争储大军,私下串联宗室、群臣,企图取胤礽而代之。对于儿子之间的矛盾,康熙帝是知道的,但是他没有想到儿子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胤礽被废之后,兄弟相残已成定局、祸起萧墙也不是没有可能……

想到这一连串连锁反应,康熙帝的心慌了!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将一切还原。可胤礽是他自己废的,他必须有一个让胤礽复位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不能由自己提出来,因为皇帝不能出尔反尔、只能从善如流。于是,让群臣举荐新太子的事情发生了,满朝文武,总归会有几个人会为废太子胤礽求情的,不是吗?到时候,康熙帝就坡下驴、从善如流一下就可以轻轻松松解决这个问题。换言之,在这件事之前,康熙帝其实已经决定让胤礽复位了,他仅仅需要一个理由而已。

与此同时,让群臣举荐新太子还有一个连带的好处,那就是康熙帝可以借此搞清楚朝臣的站队情况和各个皇子的势力大小,以便作出进一步安排与处理,一举两得。毕竟,胤禔和胤祉给康熙帝的震动太大了,连胤祉这样潜心编书的儿子都搅和到了储位之争当中,还有儿子没参与吗?康熙帝必须搞清楚!而举荐新太子是最高明的“阳谋”。你不得不举荐,可举荐他人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而举荐自己的后台,又无异于将皇子们的结党情况公诸于了康熙帝眼前。明知是个坑,群臣又不得不往里跳!康熙帝这一手太高明了。

张廷玉为何举荐废太子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张廷玉是一个非常精明之人,他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最大的一个窍门就是紧跟皇帝的步伐——忠于皇帝!至于皇帝是谁,不重要。康熙帝在位他忠于康熙帝、雍正帝即位他忠于雍正帝。可以预见,如果胤禩得势当上了皇帝,他同样会忠于胤禩!

前面说了,康熙帝命人举荐新太子说白了就是一招一石二鸟的“阳谋”。张廷玉何等聪明之人,加之跟随康熙帝多年,他恐怕早已看穿了康熙帝的心思。康熙帝需要复立胤礽的理由,他必须紧跟皇帝的步伐,给康熙帝递上这个需要的理由!与此同时,举荐废太子还有一个重大利好,他成功避免了结党的嫌疑!举荐胤礽复位,说明张廷玉没有和其他皇子结党,就算结党,也只能是胤礽。可胤礽是康熙帝自己亲手选定的皇太子、储君,跟胤礽亲近不能算心怀鬼胎,更不能算结党营私。在胤倒台之后依然举荐胤礽,张廷玉更加是连与胤礽结党的嫌疑也撇清了。自古结党皆为利,胤礽被废、已经无利可图了,张廷玉依然举荐他,那么就只剩一个原因了——出于公心,他为的是康熙帝的江山社稷!

将来胤礽复位了、甚至当上了皇帝,张廷玉大功一件!就算其他皇子即位了,张廷玉依然是一心为公而不是结党营私,同样不会受到牵连。雍正帝即位之后重用张廷玉不恰恰证实了这一点吗?可以预见,如果胤禩得势成为了皇帝,张廷玉同样不会受到牵连,也同样会继续受到重用!

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张廷玉能够在康雍两朝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这个人太精明,他知道自己一介汉臣,投入谁的怀抱也抵不上那些宗室和满洲贵族。与其如此,倒不如独善其身,凭“手艺”吃饭,自己那一手独步天下的文案功夫,谁当皇帝都用得上!只有忠于皇帝,才是飞黄腾达的坚实保障,至于谁来当这个皇帝,并不那么重要……

真实历史上的张廷玉虽然没有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这些事,但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人,他只忠于皇帝而不是某个当皇帝的人。当然,很多人要说了,真实历史上晚年的张廷玉在乾隆年间变得非常不识趣,甚至有些“自寻死路”,最后落得个孑然一身、罢官回籍……个人认为,恐怕未见得是张廷玉变了!

清世宗临行前给已经二十五岁的儿子清高宗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二十五岁,早已心智健全,清高宗根本无须辅政大臣,完全可以乾纲独断!这时候,辅臣与皇帝的矛盾必然凸显,毫无疑问。乾隆三年,胤礼去世。一年多之后,清高宗借所谓“弘晳逆案”免去了胤禄的所有职务,让他回家养老去了。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四个辅政大臣只剩下张廷玉一人,是不是非常熟悉?当年霍子孟就曾经处于这样的地位!换言之,张廷玉成了清高宗唯一的对手,被清洗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这段时期,张廷玉开始错误频出!这里面不乏清高宗故意找茬儿,但很多事情也的确都是张廷玉有错在先!张廷玉谨慎了一辈子,为什么到了晚年突然不谨慎了?用老糊涂了显然是解释不通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是张廷玉故意为之——小杖受、大杖走!既然清高宗容不下自己,索性自己给清高宗递上罢免自己的理由。从后来张廷玉的境遇来看,虽然比较凄凉,但清高宗基本上对他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赶尽杀绝。这似乎并不像帝王对权臣的政治清洗,更像是一种有默契的互动,不是吗?这一点从张廷玉去世后清高宗恢复他“配享太庙”的待遇也能看得出。这个待遇既然都已经罢去了,清高宗为何又要多此一举恢复呢?很显然,就是对张廷玉“聪明”的投桃报李。

作为对权臣处置,清高宗必须“痛打落水狗”,否则后患无穷!这也解释了张廷玉为何晚景凄凉的原因。但是,张廷玉主动“服软、退出”了,而且还主动递上了清高宗需要的理由。清高宗必须有所表示,所以处处点到为止,甚至在张廷玉死后还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这既是对张廷玉的“肯定”,也是做给未来可能出现的权臣看的——只要主动交权,还是可以“既往不咎”的!您觉得张廷玉是老糊涂了,还是聪明人呢?如果不急流勇退,等待张廷玉的恐怕就不只是罢官回籍这么简单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不止张廷玉保废太子,还有康熙老皇帝和四爷胤禛都保了废太子,为此还闹出老十四胤禵为老八胤禩鸣不平的事件。

在康熙废除太子胤礽之后,已经明明白白地和大臣们说要选举新太子,为表正式,此次选举还要在京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参与进来,结果却让人瞠目结舌:康熙不但没有立百官拥护的老八胤禩,反而是再次扶起了有谋反嫌疑的太子胤礽。



康熙这么做的目的为何?张廷玉又为什么会保废太子呢?

其实这是康熙和张廷玉唱的一出双簧,在太子谋反当晚,康熙得到了一封有太子手谕的调兵令,气得他是急火攻心,多亏张廷玉的几句话让康熙静下心来,可以仔细、冷静地想,才发现其中必有蹊跷。康熙原本的意思是要立刻查,可张廷玉是旁观者清,他劝康熙要慢慢查,贸然行事只会把事情越闹越大,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之后康熙也在戒得居和众皇子说,他会慢慢查这件事,可奇怪的事,之后这件事就再也没提过了,除了老八胤禩在和老九、老十两兄弟谈话中稍微提到之外,包括康熙、包括张廷玉等都没有再提过这件事,似乎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其实不然,这是康熙故意的,他已经知道“太子调兵手谕”的幕后主使是谁了。

首先,如果这事不是太子做的话,那太子就是被冤枉的,那冤枉他的人是谁呢?根据“利高者疑”的断案点来看,陷害太子的人就是能在这次阴谋中获取最大利益的人,而本来太子最有力的竞争者就是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不过这两人,一个被圈禁,一个被训斥,基本告别了储君人选。

而且在主谋的背后,肯定是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帮助,才能保证太子倒台后能得到最多的好处,可胤禔和胤祉两人都没有这个条件和心机,所以康熙要和张廷玉来一出双簧:以“举荐太子”为烟雾弹,把幕后主使给逼出来。因为想要太子倒台,无非也是为了争太子的位置,那只要看看谁在选举中蹦跶得最欢,这个人十有八九就是主谋。


当然此时康熙也还是有重新选举太子的心思,毕竟“君无戏言”,他不可能那自己说话像放屁一样,把群臣当猴耍。只不过在康熙看了那封百官的举荐奏折后,这才发现事不寻常,满朝文武居然几乎一致推荐八阿哥胤禩,像胤禛、胤祥这些阿哥只有寥寥数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投票一边倒的情况让康熙从头皮凉到脚跟,正如胤禛继位后说的那样:“这是结党啊”,康熙虽然没说出来,但他明白:老八胤禩虽然不像老大那样到处宣扬,可潜伏在他背后的利益集团已经浮出水面了,这是一个以军机大臣佟国维、马齐为首,下面笼络了各级官员的庞大势力,盘根错节,就连康熙都难以撼动。

对此,康熙只能从根斩断,顶着脸被打的耻辱,和张廷玉商议好再次扶立废太子,和舅舅佟国维吃了一顿掏心窝子的饭,以九门提督的官职和延续佟家荣耀的代价,换取了佟国维退出夺嫡之战,再在选举当天打压马齐,把他降职在张廷玉之下,一下子把佟国维和马齐这“八爷党”的左膀右臂给砍了。然后再立胤礽为太子,以他三十余年的经验和人脉,来抗衡八爷党。

不过此事虽说是康熙和张廷玉的密谋,但看清这其中内情的人也还是有的,比如四爷府里的“押题大神”邬思道,他让十三爷胤祥不要投票给四爷胤禛,而是要两人一起投票拥立废太子胤礽,给他们赚到满满的“圣心”。至于那一直还是幻想着登上太子之位的胤禩,可能到死都想不明白:自己有百官拥护,却为何一直都不能取胜?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根据题主所问,我们不妨从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以及张廷玉三个人身上所包含的故事逐一展开分析。

太子胤礽被废

康熙作为古代封建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超长待机难免会让太子心生烦闷。纵观整个封建王朝,多少太子或被废或被杀,胤礽能够隐忍康熙之下三十多年也是人中龙凤。

胤礽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他虽刚满周岁就被封为太子,但是也注定了他悲哀的一生。太子作为未来的储君,一言一行都被外人看在眼里,而且当年作为孩童的太子必定会被更加严格的要求学习君王之道,这也间接的扼杀了胤礽的天性,让他长成了大家希望看到的样子而不是适合他的样子。童年的他可能不懂的忤逆,但是成年后的他会加倍的寻找自己的天性,但是胤礽终究没有做出太过出格的事情,说明他的忍耐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对于胤礽来说,高高至上,不如低入尘埃。作为太子,他的守道会被看成理所应当,他的错误会被无限放大。因此一路走来,胤礽如履薄冰,生怕惹怒康熙,遭其废弃。

童年丧母,哀其不幸。太子最大的不幸在于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早亡,出生帝王之家,集万千宠幸于一身,然而却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作为父亲的康熙既每日忙于朝政,又要顾暇其他妃嫔子女,能够分给胤礽的温暖可谓少之又少。康熙废立胤礽的一大原因就是其与康熙妃郑春华的私通,此乃乱伦之事。二人私通虽有悖人伦,但也是太子的可怜之处,郑春华曾为太子求情同时又是太子名义上的母妃,恰恰弥补了太子多年来所缺少的两样东西,同情与母爱。

历史上太子两次被废,但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康熙的问题。太子自幼聪慧好学,精通文学骑射,而且长期监国,代康熙祭祀等。论才华与能力,胤礽在历代太子中也算是优等。然而康熙子嗣太多,而且大都精壮勇武,势必会垂涎太子之位,这也就解释了康熙初期的“党争”及后期的“九子夺嫡”。康熙后期的“仁慈”不但没有帮助太子即位,反而害了太子。太子被废涉及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党及十四阿哥,太子被废既有大阿哥的落井下石,八阿哥与十四阿哥的合力陷害,又有康熙晚期的“昏庸”决策,因此纵使太子跳进黄河,也一时半会洗不清自己的“诬陷”,怎能不被康熙废立。事发之后,康熙也并未能阻挡“九子夺嫡”势头的发展。

群臣举荐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生母为卫氏,出身低贱。其虽成长于大阿哥母惠妃身边,但终究没有实力强大的母族支持,但是八阿哥却“贤名”在外,人称“八贤王”,身边更有出身高贵的九阿哥、十阿哥的鼎力相助,因此实力不容小觑。

根据康熙对胤禩评价,其“贤名”主要是用来讨好诸王公大臣,并不是真正的仁慈之心,而百官举荐胤禩也正是受其“贤名”的影响,妄图胤禩夺储,可以更好的贪污腐败,并不是真正为了大清朝的未来着想。

废立太子,群臣举荐胤禩,本是胤禩夺储的计划之事。太子胤礽被废,与八阿哥有着莫大的关系。八阿哥假传圣旨诱导肖国兴,伪造罪状诬陷太子。同时十四阿哥伪造太子调兵谋反手谕交于八阿哥,点燃康熙废立太子的怒火。此二事都有八阿哥的插手,不可不说八阿哥的歹毒心肠,但事后康熙在张廷玉的提醒之下幡然醒悟,从而导致康熙驳回百官举荐,重立胤礽为太子的事情发生。

张廷玉独保太子

事实并非张廷玉独保太子,而是还有四阿哥胤禛及十三阿哥胤祥的举荐,当然其二人是别有用心。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托孤重臣,因此其行事风格及揣摩帝心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首先,康熙废立太子本是被八阿哥等人蒙蔽所为,所以事后康熙十分后悔,但是君王之言岂能朝令夕改。康熙必须找台阶重新立储胤礽,所以才发生了百官举荐的事情,巧的是八阿哥鬼迷心窍,妄图借此上位,遭康熙再次厌恶。

张廷玉伴君左右,最得意的就是知帝心,懂帝心。他清楚的知道,康熙此次所为必是为了胤礽的重新上位铺路,因此拒绝了与马齐、佟国维等人联名上书举荐八阿哥,而是顺从帝心举荐胤礽。事实证明,张廷玉是对的,即使百官举荐八阿哥,但是康熙最终依然复立胤礽为太子,从而让张廷玉更加深得帝心,也消除了其结党营私的可能,保全了其在雍正朝的政治生涯。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涨知史


这个问题一粒沙来回答:因为张廷玉最懂康熙的心。

康熙本来是很喜欢胤礽的,他的母亲赫舍里皇后是康熙的真爱,赫舍里氏难产去世后,康熙悲痛万分,怜惜胤礽刚出生就失去母亲,将他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教养,诸皇子中只有他有这样的待遇。

刚满周岁就被立为皇太子,自幼聪慧好学,长大后多次代皇帝祭祀,在康熙亲征噶尔丹时监国理政,朝内朝外都有着极好的名声。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胤礽的太子之位都非常稳固,兄弟们都知道,二哥才是父皇最心爱的孩子。

(电视剧中的胤礽)

但是,随着康熙年华老去,帝王的本性让他变得多疑起来。胤礽在他眼里不再是当初那个可爱的幼儿,而是有可能威胁帝位的成年太子。他认为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父子之间这种微妙的变化,胤礽也感觉到了,惶恐之下做了许多错事。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礽和康熙的贵人郑春华私通,彻底惹怒康熙,废了他的太子之位。事实上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胤礽没那么大胆子,郑春华这个人都是杜撰出来的。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

1708年康熙帝巡幸塞外,诸皇子看出他对胤礽的不满,纷纷告胤礽的状。胤礽听到点风声,更害怕了,夜晚时靠近康熙的帐篷,有可能是想私下和父亲说说话,求求情,但在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康熙眼里,胤礽这种行为叫做“窥视朕躬”,有可能要“弑逆”,便把他给废了,又囚禁起来,然后要大臣们推荐太子。

《雍正王朝》中,满朝文武官员推荐的都是八阿哥胤禩,只有张廷玉独保废太子胤礽,那是因为他不但极有才干,还能体察上意,他知道康熙实际上并没有放弃胤礽,让大臣们推荐太子更是一次试探。

康熙独掌大权几十年,早就习惯了乾纲独断,在废立太子这种大事上,有可能会听一听大臣们的意见,但该怎么办心里早有打算。

此时众人一力保举胤禩,不过是让他离太子之位而远而已。

康熙连亲自教导长大的胤礽都会怀疑,何况是高调得让群臣都认同的胤禩?只能说,胤禩打错了算盘,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八爷党的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暗中勾结推举胤禩,康熙一票否决,之后放出胤礽。

这下子大家都看出他的心意了,纷纷上奏请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顺势同意了。其中并没有特别点出张廷玉。

(电视剧中的张廷玉)

很多人都觉得康熙实际上早已选中了四阿哥胤禛,第二次立胤礽是用他做胤禛的磨刀石,我却觉得不是这样。

康熙很可能是想再给胤礽一次机会,可惜他心理太脆弱,被父亲厌弃之后就自暴自弃,行为举止越发狂妄无度,没几年就又被废了。

张廷玉是真的很厉害,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三朝皇帝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死后谥号“文和”。

雍正对他最为信重,感情也最深,临终前还没忘记张廷玉,遗诏让他配享太庙,张廷玉因此而成为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个问题其实是三个问题的组合,可以理解为:太子为什么被废?康熙为什么要求百官推荐新太子人选?张廷玉为什么力挺废太子?


先说康熙第一次废太子。


胤礽出生没多久就被康熙封为了皇太子,可谓是含着金钥匙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被康熙寄予厚望。可随着太子长大成人,却慢慢成为了大清国最大的蛀虫,卖官鬻爵,侵吞公款,草菅人命,结党营私。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距离康熙废掉太子也就是一步之遥。



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带着对太子的失望,康熙率领群臣来到热河狩猎,没想到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成为了康熙废掉太子的导火索。


一是太子与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偷情,被康熙无意撞破。这是全天下男人都不能容忍的事,可偏偏康熙强压住怒火离去了;二是太子调兵包围了康熙的行宫八大山庄。两件事的发生,促成了康熙废掉了这个不争气的太子。


至于为什么康熙要百官推举新太子呢?其实这是康熙引蛇出洞的手段。


废掉太子后,康熙越来越觉得调兵的事有些蹊跷。后来经过张廷玉的提醒,猛然发现调兵的手谕是有人伪造太子写的,这分明就是想陷害太子。想到这里,康熙又开始可怜起了那个苦命的废太子,想起了太子的母后赫舍里皇后了。



可是究竟谁是陷害太子的主谋呢?皇长子和皇三子已经提前出局,剩下的皇子也就屈指可数。按照太子被废后谁的利益最大化,谁就是嫌疑人推算,于是康熙就引蛇出洞,上演了一出好戏:要求百官举荐新太子。


身为康熙近臣的张廷玉,自然明白康熙的用意,尤其是当康熙知道胤礽是被诬陷后,更是看出了康熙还是有复立胤礽为太子的想法,于是就密折举荐胤礽为太子的举动。


而康熙要求举荐新太子的要求一出,使得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和马奇积极串联力推老八胤祀,使得老八胤祀的得票连连领先,仿佛胤祀已经当上了太子。



而康熙见到这种态势后,感觉是对自己权威的一种挑战。以前觉得胤祀虽然得到百官支持,但也是仅限于小范围,但这一次却让康熙感受到了胤祀前所未有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康熙的统治,于是康熙出手了。


其实康熙本来就不喜欢胤祀,这一次胤祀压倒性的优势,也让康熙明白了伪造太子手谕的幕后主谋就是老八胤祀,所以更让康熙深恶痛绝。



康熙先是通过一顿饭旁敲侧击的让首辅佟国维提早退休,又把上书房马奇的位置排到了张廷玉下面,这样,老八胤祀的实力就大大折扣了。没过多久,胤礽就复位为太子,使得九子夺嫡进入了更激烈的下半场。


当然,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其实还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不光是想给胤礽一个机会,其实还是想以此考察其他皇子,尤其是老四胤禛,看他们是如何应对的。此时胤禛已经进入到了康熙的考察范围内,复立胤礽也是对胤禛的一种的保护。



历史局中人



这里应该说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吧,那么宋安之就以剧情来大概说说。

保废太子胤礽的不只是张廷玉一个人,还有老四、老十三,更有康熙这个最高统治者,所以张廷玉并非孤军奋战!

至于为什么呢,其实也没什么好分析的,只能说张廷玉为什么是“职场达人”呢?

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可以说张廷玉这个人很清醒,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因为他琢磨透了康熙的心思,一直站在康熙的立场想问题并且站队,不像其他人一般投机取巧的站队“贤王”老八,所以自然是无往而不利了。

而且张廷玉掌握了一手消息,诸如他是热河太子假兵变中第一个感觉不对劲的人。知道太子很有可能是冤枉的,并且对康熙说出来,由此确定了太子是被冤枉的。

既然太子是被冤枉的,没有兵变造反的罪名,那么再看看康熙的表现,说明太子还是会东山再起的,所以张廷玉自然更加坚定的站队康熙想法,并且保太子了。


宋安之


从题主所提问题可分为三部分来进行分析

  •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
  • “满朝文武举荐八阿哥”,
  • “张廷玉独保”

首先我们从三部分可以推测题主所提问题的依据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因为历史上康熙一废太子到太子复立这段时间内,张廷玉不在朝廷中枢,这段时间张廷玉的父亲原宰辅张英(同时也是雍正老师)和母亲先后去世,张廷玉服丧在家不太可能,站出来独保太子。张廷玉保太子这件事正好是《雍正王朝》的经典,其实可以叫“张廷玉三保太子”。

太子胤礽因为刑部换死囚案发,刑部尚书肖国兴被八阿哥胤禩诱审,将太子过去所以对罪证全部揭发,一旦曝光为天下所不容。木兰围场秋猎期间,太子顶风作案和自己的母妃郑春华私通,被康熙撞破又被十四阿哥模仿书信诬陷谋反。康熙为了平息事端,不暴露皇室丑闻,第一次以谋反为理由废掉了太子。康熙废太子以后,命在京官员和地方二品以上官吏举荐新太子,结果出乎意料,几乎满朝文武的理想选择都是八阿哥胤禩,康熙意识到八阿哥胤禩结党隐私,最后关了八阿哥胤禩,将带头的佟国维削官遣散回家。

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张廷玉“三保”太子。且听红雨一一道来。

第一保:八阿哥蛇蝎心肠,张廷玉火烧奏章

八阿哥胤禩接手刑部换死囚案以后,为了得到太子的罪状扳倒太子,假传圣旨诱惑肖国兴。胤禩拿到罪状连夜交给康熙,康熙阅罢对太子失望至极又心急如焚,毕竟太子要废关乎国计民生。于是他找来了张廷玉,张廷玉“冒天下之大不韪”烧了八阿哥的奏折,宣称什么也没看到,为太子挽留了名声 。

第二保:小阿哥假冒书信,病康熙恍然大悟

十四阿哥在太子和郑春华的事被撞破后,立马假冒太子调兵谋反的手谕给八阿哥胤禩,想要借此机会将太子打入无间。康熙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对儿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下晕倒在床,醒来以后经过张廷玉提醒,翻来覆去检查了一番手谕,发现确实是有人假冒。张廷玉的提醒为以后太子复立,埋下了重要伏笔。

第三保:重朝臣合力推胤禩,仅三人太子绝地翻盘

其实要说这一次仅仅只有张廷玉一个人来保举太子是不合实情的。朝堂之上,总共有三人保举太子分别是胤禛,胤祥和张廷玉,当然还要算上一个已经被搀出去好几次,但是在支持太子这件事上永远不会缺席的王掞。当时张婷玉拒绝了佟国维和马齐的一同上书,单独写了一封密折给康熙,举荐废太子复立。

所以我们要分析原因,不妨将“三保太子”合起来一起分析。

一,我们在上文已经说到,废太子关乎国计民生。太子已经当了将近40年,监国好几年并且还稍稍有一点成绩,不是一无是处,毕竟胤禛,胤祥可以说是太子的得力干将。

二,太子和皇帝一样都是皇家的脸面,太子并不是说废就废这么简单的事情。太子的行为就是皇家内部行为的代表,太子坏了,引发的将是一场地方对朝堂的信任危机。

三,40年的太子在朝廷中建立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贸然废掉动摇的将是大清王朝的根基。

四,当时的朝朝廷本来就面临着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等一系列的问题,废太子势必会将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进一步激化。

五,很多皇子多在青年壮年时期,是人生的几个巅峰阶段,他们每个人几乎都对皇位和储君的位置跃跃欲试。废太子不过是平息了一场危机引发了一场更大的危机。

六,朝廷百官中围绕房子解档隐私的局面已经渐渐形成并且开始相互割据,倾轧,争夺。废掉太子正中这些人的下怀。

七,张廷玉从父辈开始深得皇家恩宠,地位超然,他自然要紧紧的跟在康熙身边,事事为康熙着想,心怀天下,而不是心怀某一位皇子。

八,张廷玉是諍臣不是奸臣,他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的代表;是儒家文化熏陶和培养下相对完美的一个汉臣表率 ,他的眼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红雨说历史


不止张廷玉力保废太子,四爷胤禛也力保废太子。这是康熙和张廷玉唱双簧,看谁是陷害太子的主谋?康熙明白这是“结党营私”,扳倒太子,是为了争夺皇位,八爷九爷利益最大,是主谋。


东方京川


这才是张廷玉的聪明之处。他明知康熙是故意而为之想除掉八爷党的派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