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清朝時期,清政府和統治者皆以“邊疆一日不靖,內地一日不安”為國策,致力於平定邊疆,安穩國土。乾隆朝時,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就曾十次派兵平定邊疆叛亂,鞏固下新疆、西藏的統一,令清朝邊防趨於穩定,保障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年號“乾隆”,故稱“乾隆帝”。在位期間,進一步完成多民族國家統一,使社會經濟文化亦得到進一步發展,自此,康乾盛世達到最高峰。


這此十次對外用兵,從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一直延續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才結束,期間戰事雖然有勝有敗,但幾乎伴隨了乾隆皇帝的整個統治歲月,故此乾隆皇帝對此十分看重,稱此十次用兵為“十全武功”,並自稱“十全老人”,作《御製十全記》以紀其功,書中言道:“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對於疆域,乾隆帝秉持著“既不強取他國之寸土,亦不無故輕讓我寸土於人”的政策,曾言:“夫開邊黷武,朕所不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虧尺寸。”


乾隆帝自認文治武功,將乾隆朝評為”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無一彷彿者。“然而,不提文治,乾隆帝的“十全武功”耗費數十年光陰,兵力、財力所耗甚巨,雖穩定下國土、邊疆,完成多民族的統一,但其代價是否過於昂貴?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如今乾隆帝在熒幕中的形象,多出現於清宮戲中,故如今多見乾隆多情而風流,少見其治國和用兵。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中,要數平大小金川兩戰所付出代價最大,歷時將近三十年,先後共投入六十萬之巨的人力,及七千萬之多的帑幣,在人力、物力上的耗費遠遠超過其餘八次武功。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乾隆朝時,四川大小金川叛亂,清朝遂派兵平定,由乾隆十二年始,乾隆四十一年而終,是維護西南邊疆穩定的兩次大規模戰役,位列“十全武功”之二。


大小金川,原為明朝屬下土司勢力,後於明清更迭之際,金川部落首領見勢不妙,遂乘機脫離明朝,割據一方。清順治年間,各部土司盡數附清,金川卻依然不為所動。後直至康熙、雍正兩朝時,金川部才歸於清朝,化分為大、小金川兩個互不統屬的、獨立的土司勢力。


大小金川雖然歸附,但由於土司制度,番人治藩之故,仍是地方上一股擁有極高自治權的勢力。雍正時期,為杜絕土司制度之弊,遂承襲明朝“改土歸流”的政策,革除土司制,建立州縣制,改本地土官為中央指派的流官。其後歷時五年,雍正朝改土歸流取得湖南一省全部改制,其餘各省仍有少數留存的成績,而處於川西藏區的金川,就是留存下的土司勢力之一。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明朝中葉時,就有“改土歸流”的政策出臺,但限於種種原因,明朝的改土歸流進展緩慢,幾無成果。


改土歸流,對土司勢力造成極大的影響,故中央朝廷也曾在執行政策的途中,遭遇土司勢力的反撲。雍正時,古州苗族頭人“伺公已北上,文武官弁又不善防範,致復作亂”,後又傳出“出有苗王”之謠言,煽動所屬的八妹、高表等寨聚眾滋事,起亂清朝。乾隆時,乾隆皇帝就曾言:“目前緊要之事,無有過於西北兩路及苗疆用兵”,可見當時土司勢力反撲勢頭之大。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清宗室、史學家昭槤葬雍正帝道:“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雍正朝尚有土司反亂勢力留存,乾隆朝亦因“改土歸流”引發出大、小金川之亂。大、小金川處於四川藏區,此地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清代《方略》中載,乾隆皇帝曾有言道:“治藏必先治川,使四川各上司相安無事,則川藏大道才能暢通無阻”。


面對金川之亂,乾隆皇帝立即派出大軍鎮壓,然第一次入川的川陝總督張廣泗,率軍六萬強攻大金川,卻困於其險要地勢,損兵折將。見張廣泗無能,戰事不利,乾隆帝遂令大學士訥親出任經略,助張廣泗平定金川之亂。然而,訥親尚不如張廣泗,兩人又是針尖對麥芒的不合作態度,故此清軍又一次大敗於金川土司,三月之間,折損兵力以達三萬有餘。為此,乾隆帝震怒,將其兩人處斬,令富察·傅恆再戰金川,終於一戰功成,圍困金川部兩年之久,迫其投降,第一次金川之亂遂平。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富察·傅恆,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清朝名將,曾督師指揮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羅奔父子,後又力主攻打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


第一次金川之戰後不久,大金川與革布什咱因結親,構釁清朝,小金川也隨其反清。面對金川部的反覆,乾隆帝遂再度派兵進剿,歷經十餘年的戰事後,終在乾隆四十一年時,阿桂率軍破大、小金川,廢土司,改置州縣,於該處設立懋功﹑章谷﹑撫邊﹑綏靖﹑崇化五屯,駐軍屯墾,以防生變,這就是第二次金川之亂的終局。


大小金川之戰的三十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付出了多大代價?

▲阿桂,戰功赫赫,乾隆年間第一將,運籌戰事,多合機宜,曾兩次參與平定大小金川之役,並於最後取得勝利。


大、小金川之亂,前後延綿三十年,對於清軍損耗甚巨,單是第二次金川之戰中,清軍就損傷萬餘人馬,將領溫福也於此戰中陣亡。如合而一算,大、小金川共令清朝投入近六十萬人力、七千萬帑幣,陣亡將士三萬餘,殺抗命苗番兩萬餘,而所得戰果,不過是大、小金川的彈丸之地。相比於用兵五年,耗帑三千餘萬兩,闢地一萬餘公里的平定新疆準噶爾、回疆戰役,和前後用兵十二年,耗帑七千餘萬兩,領土未有增加,但一舉改革三省政治的平定雲、貴、粵戰役,大小金川可謂是得不償失。雖說令歷時兩百餘年的“改土歸流”成功實行,但以清朝強盛之國力,數以萬計之兵,應對大、小金川此等窮鄉僻壤,仍然花去難以計量的人力物力,耗費三十年方才功成,實是雖勝猶敗,不得所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