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赏析白居易《遗爱寺》?

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


登临古寺繁华不见,

空留美景世间遗憾。

《遗爱寺》·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本首诗写的是白居易游遗爱寺看到的美景。文人墨客就是喜欢有文化氛围的寺院等古建筑,他们喜欢清幽的环境,更喜欢寺院所沾染的厚重文化。

找了一块石头在小溪对面坐着歇一会儿,看看四周的美景。突然闻到了花香,于是就绕着寺院去寻花。一路走来,鸟鸣婉转动听,泉水哗哗声音相伴左右。环境幽深,另人心旷神怡。

我最感兴趣的是《遗爱寺》这个寺名。遗爱寺在庐山脚下,当时白居易游玩时是在春天或夏天。寺命为什么是遗爱寺?这个名字和寺院佛教理论相背离,佛教主张四大皆空,爱即是一空。既要空,又要纪念,不合佛理。敢这样做的人一定是帝王级别的,他或她失去爱,故修寺来怀念。但此寺一定早已破败不堪,最美的只是四周的环境而已。因为本首诗没有痕迹表明有写寺内的景象的句子。

白居易到这里,就是为了感受遗失的“爱”,感受传说中的人和事。

登临古寺繁华不见,空留美景世间遗憾








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


遗爱寺

唐代: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创作背景: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即是在江州任上,于元和十二年游览遗爱寺有感而作。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景抒情短诗,全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这两句是说是说诗人在小溪边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石,微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诗人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在何处,于是诗人绕寺而行,一路上漫步寻花。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这里山光水色无限美好。小鸟的啾啾声十分动听,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这一切,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首写景抒情的短诗,诗人将石、溪、花、鸟、泉等多种自然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图画,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又通过“弄”“寻”“行”等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诗歌两联虽然皆为对仗,但由于诗人善于运用动词,并在第二联中,及时变换句式结构,因而使得诗歌既具有整饬之美,同时又充溢着一种流动的、活泼的诗意。生动地表现了遗爱寺周围生机盎然,清幽雅致的环境气氛。抒发了作者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东土文40376606


遗爱寺

唐 ·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翻译过来就是——手里玩赏着奇丽的彩石,面对着潺潺的溪水观赏。绕着寺旁那弯弯的小径,探寻着绚丽多姿的野山花。百灵声声脆,婉转歌唱。泉水咚咚响,脉脉流淌。

这是一首景抒情短诗,全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这两句是说是说诗人在小溪边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石,微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诗人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在何处,于是诗人绕寺而行,一路上漫步寻花。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这里山光水色无限美好。小鸟的啾啾声十分动听,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这一切,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首写景抒情的短诗,诗人将石、溪、花、鸟、泉等多种自然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图画,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又通过“弄”“寻”“行”等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诗歌两联虽然皆为对仗,但由于诗人善于运用动词,并在第二联中,及时变换句式结构,因而使得诗歌既具有整饬之美,同时又充溢着一种流动的、活泼的诗意。生动地表现了遗爱寺周围生机盎然,清幽雅致的环境气氛。抒发了作者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Hot辣逗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注解:遗爱寺,地名,位于庐山香炉峰下。

弄,在手里玩。

闻,听。

鸟语,鸟的鸣叫声。

这是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短诗,以石、溪、花、鸟、泉自然景物,勾勒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灵动传神的图画。吟诵这首诗,会被诗人带进诗情画意之中,好似与诗人一起惬意悠闲地坐在欢快流淌的小溪对面,手里玩弄着奇彩的石子,为了赏花,绕着寺庙周围的小路行走,小鸟不时的啼鸣,还能听见寺庙四周泉水叮咚叮咚声。


用户言午泽群


通过对遗爱寺,寻石赏花的描述,以听到鸟声与泉水流声,表达了作者对遗爱寺及景物的热爱之情!


石匠秦人


慢慢欣赏,借景抒情


翰墨无名一一张越


Y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