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你怎么看?

屎蛋君


“羽扇纶巾”在《三国演义》中是描写诸葛亮的形象专用语言,指诸葛亮应该没有疑问。刘备三顾草庐初见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感。”再看第七十三回,武乡侯骂死王朗中的描述:门旗影下,中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象魏都督丧胆。司马懿只见蜀军军中“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书中这几段对诸葛亮形象的描写,可谓极致。

苏轼的《赤壁怀古》词中也有“羽扇纶巾”的词句,应是作者借以颂扬周瑜的儒将风度而用

。而“羽扇纶巾”一词特指诸葛亮的儒雅形象是不容置疑的。


用户李森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叫羽扇纶巾。“羽扇”是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 “ 纶巾”是指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羽扇纶巾”是指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那么“羽扇纶巾”到底是指诸葛亮还是周瑜呢?文学界也是一直有争论的。按民间大众理解的形象是指诸葛亮,就是因为一部小说《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书中诸葛亮总是以“羽扇纶巾”的形象出现,所以后世的戏曲、评书等均以“羽扇纶巾”做为诸葛亮的形象,这个形象也一直在民间流传。因此一提到“羽扇纶巾”大家马上想到诸葛亮。

“羽扇纶巾”又是如何和周瑜联系在一起的呢?是因为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明显这首词是苏轼赞扬周瑜在赤壁大战中击败曹操。那么词中周瑜是“羽扇纶巾”,为什么一个武将也是羽扇纶巾呢?是因为东汉时期,羽扇纶巾是一个很普遍的装束,并非仅指诸葛亮,也并且仅指文人。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那我们看比《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早期的作品是怎么描述诸葛亮的。据东晋时期裴启写的《语林》中记录:“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还有南北朝时期殷芸写的《殷芸小说》中写到:"武侯与宣王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武侯指诸葛亮,宣王指司马懿)两部作品中写的诸葛亮是“葛巾”、“羽扇”,虽然和“羽扇纶巾”意思相同,但是用字不同,也没有组合到一块。可见“羽扇纶巾”这个词是苏轼最早使用的,并随着《三国演义》(明代罗贯中著)的出现,“羽扇纶巾”这个词逐渐用到了诸葛亮身上。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羽扇纶巾”按民间大众思维是指诸葛亮,按这个词的出现时间来看,最初是指周瑜。


博超讲堂


指的是周瑜。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全诗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吴军的统帅。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所以首先要说,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周瑜外号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所以,这首《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古今历史观文


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羽扇纶巾“应该是指周瑜无疑。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从这五句看,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分割。前三句写周瑜的潇洒风度,是衬托,后两句写周瑜作战时的具体表现,是实写是主体。如果只有前三句写周瑜,后面又跳到诸葛亮身上,显然说不过去。而且这首词的上阕"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指明了所怀的重点是周瑜。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首先是诸葛亮奔走斡旋,使孙权有决心抗曹,完成了孙刘联军的大局,诸葛亮更像一个战略家。周瑜是赤壁之战军事上的真正指挥者,苏轼被贬黄州时,十分苦闷,感慨周瑜年少得志也是自然。

为什么一提到”羽扇纶巾",一般人都认为是诸葛亮呢?这应该主要是受到了《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影响。正像我们一提起曹操,就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白脸奸臣一样,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典型形象特征,"纶巾",古代用丝带做的头巾,后来诸葛亮戴过类似的头巾,称“诸葛巾“,这不能说明是诸葛亮的特殊装束,其他人也用过,不是为诸葛亮一人设置的。

总之,”羽扇纶巾“到底指谁要结合文学作品的本身来看。 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词中,肯定是指周瑜。但由于诸葛亮"羽扇纶巾"的经典装束深入人心,在一些场合代指诸葛亮也不违和。


秋水长天H


大家好,我是泉泉小先生!

“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呢!爱好三国,且读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特别是喜欢钻钻牛角的我不知不觉就想搞清楚!读到这里的条客们相信你们也是一样。

小时候还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时候,父亲常和我讲三国里的故事,真是有声有色,让我听的如痴如醉,有勇冠三军的名流将领,还有运筹帷幄的智谋之士;‘诸葛亮’在我心中的三国英雄榜里能排在前三!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能于三军阵前骂死‘王朗’,能于‘新野’城外火烧曹军,能深入彝越‘七擒孟获’,能于白帝城外设下阵法惊走陆逊。这样的人,真是百年难遇啊,如果他生在现代,我估计得巴巴的前去拜师。

如今,对三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对人物的理解也越来越客观,不仅仅局限在那本人人熟知的《三国演义》中了,比如,我对周瑜的看法越来越不同,以前的看法是片面的,觉得周瑜是一个小气的人,爱生气的人,度量不大。其实不然,能做到东吴大都督,总管东吴军事的人,怎么可能是小说描写的那般度量的人呢,必定是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不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儒将,不像张飞吕布那种纯粹的武夫,他才华横溢,报读兵书,并不亚于诸葛亮,有些地方甚至要更加的突出,他日常的着装除了偶尔的铠甲装束以外,基本上也是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气度不凡。

描写周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写的,也是描写周瑜最接近三国时代的一个朝代,其可信度最大,说明周瑜和诸葛亮一样,“羽扇纶巾”都是日常的装束。

罗贯中先生对周瑜的描写我们可以作为饭后闲谈,那是因为小说故事情节的需要,并非事实,我们还是要尊重历史,给周瑜一个公正的评价,学习他的过人之处!大家觉得呢。请关注泉泉小先生,谢谢!


泉泉小先生


毫无疑问,《三国演义》成书后,羽扇纶巾成了诸葛亮的专利,现在,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景点仍然出售象征着智慧的羽毛扇。

再来看看,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形象。如汉代的萧何一样,诸葛亮擅长治理国家,刘备带兵打仗,诸葛亮长能做到足兵足食。刘备再世时,军事指挥上,基本没有他什么事,拿下益州这样的大事,诸葛亮就根本没有参与,他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至于带兵打仗,那是白帝城托孤以后的事了。可见,《三国演义》成书前,羽扇纶巾应该指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资治通鉴》上记载,诸葛亮事无大小,必亲自裁断,每天汗流不止,哪里还有羽扇纶巾的悠闲状态。反倒是周瑜,风流潇洒,羽扇纶巾,有一代儒将的风流。赤壁大战主要是周瑜指挥的,根本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当周瑜率领三万水军精锐浩浩荡荡,前去迎敌时,刘备想见他一面,周瑜以军务在身,加以拒绝,不得已,刘备亲自到周瑜的营帐中拜访,刘备得知只有三万人后,很担心,说太少了。哪知道周瑜却从容不迫,满怀信心地说,一定能够战胜强敌。用羽扇纶巾来形容周瑜,名至实归。

宋代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高度赞美了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结束语:诸葛亮确实是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以托六尺之孤的忠臣的楷模,确实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他在军事指挥上不能灵活应变,出其不意,致使他六出祁山,都没有多大进展,所以宋代以前很少有人用羽扇纶巾来称呼他。


江湖夜雨92


"羽扇纶巾"自然是指的周瑜。

将这句放在原文中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用小乔出嫁来烘托当时周瑜的春风得意。天下最美的女孩子在最美的年纪嫁给了周瑜,可见周瑜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所以说是: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这句才是描写周瑜最精妙的地方。羽扇纶巾是什么,那是东汉末年人们穿的休闲装。周瑜面对着曹操的百万大军,根本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盔甲都不穿了,穿着便服就来了!这是何等的气迈,何等的雄姿英发?所以后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形象一下子升华了。

苏轼这样夸周瑜,其实是为了欲扬先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连英雄如周瑜一般的人物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更何况我苏轼呢?所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山间明月,寄托于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一瞬间达到了境界的升华。


文史漫谈


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周瑜外号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所以,这首《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中医推拿绝技杜云祥


在戏曲舞台上的诸葛亮,总是穿着八卦衣,扎八卦巾,拿羽毛扇迈着方步,显出风流儒雅的风度。诸葛亮的这个打扮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据史书所载,诸葛亮平日生活简朴。他坐的是没有上油漆的车子,戴着白色葛巾,手里拿着羽毛扇,身上穿着便服。即使在前线指挥军队打仗,也不穿盗甲戒装,仍然是“羽扇纶巾”。

《太平御览》六百八十七条“巾类”,引《蜀书》(不是陈寿的《蜀书》,而是王隐的《蜀记》之类)说:“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渭水两岸),将战,宣王戒服位事(穿着军装办公),使人视武候,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真名士矣。”又七百二《扇类》条引裴启《语林》(书已供)写道:“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磨三军,皆随其进止。”诸葛亮的“乘素舆,葛巾白羽”与司马懿的“戎服荷事”形成一个鲜明对比。

当然,作“羽扇绝巾”束装的,不独是诸葛亮。周瑜也是一个。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道:“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稿水下烟灭。”张孝祥词《水调歌头·汪德邵无尽藏楼》云“一吊周郎羽,尚想曹公横塑,兴废两悠悠。”这虽是“遥想”或“一吊之词,但不是信口开河,乱说一气。

原来,“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代上层人物的一种时影打扮,是表示一种“名士”的派头。

《晋书·谢万传》载谢万“着白绝巾、鹤鳖裴”,上朝去见简文帝;《晋书·顾荣传》载顾荣与陈敏作战时,“魔以羽扇,其众溃散”,取得战斗的胜利;

《晋书·羊枯传》记述羊枯“在军尝轻袭缓带,身不披甲”。

这便是司马懿称赞诸葛亮为“真名士”的缘故。既然,“羽扇纶中”这么流行,为什么后来却成为诸葛亮所专有?

大概因为他经常穿戴,在千军万马,戎装盛服中,唯独他“羽扇纶巾”,显得很突出。所以:“纶巾”又被人称为“诸葛巾”。《三才图谱》写道:“诸葛巾一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

由于诸葛亮的影响,西蜀的平民百姓乃至边远山民,纷纷模仿他的穿戴,他们称之为“诸葛武侯服”。朱孟震《浣水续谈》里说:“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传为诸葛公服……今蜀人不问有服无服,皆戴孝巾市井中人,十常八九,谓之戴天孝。”《演繁露》一书载:“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也望驾,有着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诸葛服一直流传到唐明皇的时代,可见影响的深远。

罗贯中以及戏曲的作者们,在创造诸葛亮形象的时候,便把他写成:头戴纶巾,身披鹤鳖,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在舞台上还有手里的一把羽扇,从而使“羽扇纶巾成为诸葛亮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纶巾和鹤氅上画上八赴,那是戏曲艺人的创造,为的是表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成为表现他性格特征的一个特殊标志。这样,做到内外一致,相得益彰,使形象带上鲜明的特色。





杏林帅哥


赤壁赋中的一句话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大家很多人认为是说孔明,其实,是说周瑜。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所以首先要说,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周瑜外号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所以,这首《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