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李衛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密探零零發


李衛入仕

喲喲喲,這不是李衛嘛,大家對李衛的瞭解可能大多數來自《李衛當官》,對他的印象是一個小混混升職記,有點“小人得志”的味道,但是你們是否想過,如此一個混混是如何在做到高位之後,還能遊刃有餘嗎?

也或許在你對李衛的印象中,他是《康熙王朝》中雍正的家奴小跟班,因為主子發跡,所以他跟著“雞犬升天”了,難道雍正做皇帝,身邊的小奴僕都這麼牛嗎?可以當大任?當然不是啦~

歷史上真實的李衛,可能和你印象中的所有形象都不一樣,畢竟,電視劇需要一些藝術加工,說白了就是添油加醋,增加前後反差,這樣做就和一些打臉爽文一樣,那麼有吸引力,但是又覺得不真實。

李衛這小子,可不是什麼家奴,也不是什麼小混混,他的家裡賊有錢,是一個富二代。別問我咋知道的,看看李衛的發家史你就會發現,這小子的第一個官兒是捐來的,當時靠捐資得到了一個員外郎的官職。

大家可能對員外郎這麼個官職不太瞭解,其實這個員外郎就是字面的意思,就是定員以外設置的官兒,啥意思呢?說白了就是為了捐錢者額外設置的官職,典型的買官兒。買官兒的都是殺人呢?學習不咋地,沒啥文化,但是有錢的主兒,按理說這樣的人一般都是紈絝子弟,但是李衛是個特例,他不僅不完蛋,反而很難幹,也算是當時官場的一個奇葩。

人生得意

李衛在康熙年間捐資做官兒,到了雍正時期,開始發跡,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從一個從五品的捐官兒,到最後的封疆大吏,李衛這小子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他的官場生涯,掐頭去尾的算,也可以說是一個橫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一個沒啥文化的李衛,憑啥混的如此風生水起呢?

與眾不同

李衛在雍正時期算是一個異類,其實他在清朝官場中都算一個異類,這個說法並不是單單說他沒文化。還有重要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李衛的路子野。

李衛當官和別人不同,他不缺錢,他沒文化,但是他了解民間疾苦,知道底層百姓、粗人都需要啥,都想要啥,李衛做官,官場的那些潛規則全都不管用,也不結黨營私,也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他,也不站隊。如果說李衛站隊,那麼他只站在大清律法這邊,因為他雖然是捐資來得官職,但是他卻為官清廉;雖然他沒啥文化,但是他卻剛正不阿,一點市井壞習慣沒有,即便處事風格比較糙,但是大是大非他拎得清。

喜歡辦實事兒

李衛當官,他以辦實事著稱,正好雍正也是這麼一個人,這倆人一見面,說得粗俗點兒,那是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了,一個就工作狂皇帝,一個辦實事大臣,這是完美的CP啊。

雍正為啥李衛,第一、李衛有執行力。雍正交代的事情件件落實,就算不落實,李衛的執行力絕對有,雍正讓李衛往前衝,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李衛眼睛不帶眨的就往前衝,死則死矣。第二、李衛路子野。一些棘手的官員和難辦的事情,交給李衛準沒錯,因為李衛啥關係網都沒有,他最大的關係就是雍正,所以有的官員和事情,誰都不好處理,李衛到那兒就是快刀斬亂麻,一點不含糊,畢竟他沒什麼顧慮,這一點正是清官的優勢,一些腐敗團體對付李衛這樣的人最頭疼,反之,李衛這樣的人是雍正最需要的人。

政績斐然

看看李衛的官場生涯,他歷任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你會發現一個重要的細節,那就是不管李衛到哪,任啥職,他都會兼職管理一項事務,那就是鹽務。

鹽官在清朝可是油水最大的官職,一般人在任幾年就已經不得了,李衛憑啥一直兼職幹鹽官呢?

那是因為李衛他正直,不貪腐,能夠有效的管理好地方鹽務。這小子雖然沒文化,但是手黑,管理鹽務有一套自己的手段。

在他管理之下,私鹽遭到了李衛的重點打擊,例如當時最大的鹽梟沈氏,就是被李衛給端掉,這個沈氏極其囂張,甚至經常和官兵對著幹,但是這樣的鹽梟卻不是李衛的對手,在李衛眼中,不管你是高官,還是強匪,幹就完了。

當然了,李衛還會使用一些懷柔的手段,他除了打擊私鹽外,還將官鹽走薄利多銷的路線,讓大家吃得起官鹽,同時降低私鹽的利潤空間,從而有效治理私鹽氾濫的問題。

除了政治鹽務外,李衛剿匪也是一把好手,在李衛的治理之下,匪患逐漸平息,維護了安定。

對於老百姓,李衛也不含糊,民生問題他也著重處置,李衛最著名的此類事例,主要以修築海塘為主,要不咋說李衛受雍正喜歡呢?別人修築海塘,那都是等朝廷撥款,撥款不足的話,就選擇不作為。但是李衛不一樣,李衛在鹽務剩餘的一些錢,用在了修築海塘上,為朝廷解決了大問題,這一點和雍正瘋狂斂財的性格高度一致,受到了雍正的重視和重用。<strong>

李衛結局

李衛的結局非常不錯,最後病死,算是善終。他死在了乾隆三年,乾隆對他還可以,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

《清史稿》:“世宗以綜核名實督天下,肅吏治,嚴盜課,實倉庫,清逋賦,行勘丈,墾荒土,提耗羨,此其大端也。衛受上眷最厚,以敏集事。然當時謂衛所部無盜賊,斯亦甚難能矣。”

從《清史稿》中,我們可以看到,李衛的功績,在大清朝得到認可,是清朝的一代名臣。


野史日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李衛歷史上是善終,這是當官少有的好下場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死了以後,乾隆並不喜歡李衛,本來是要將他貶為閒職的。

李衛很聰明,主動要求去職。

乾隆三年(1738年)8月,在隨乾隆帝拜謁泰陵時,李衛突發肝病,立即要求辭職養病。

10月,乾隆批准李衛辭職養病,但還沒有來得及回到老家就病發死亡,時年52歲。

由於李衛是主動辭職,乾隆在面子上也過得去,下諭曰“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諡號“敏達”。

李衛的5個兒子,當時都是當官,乾隆大體也給予庇護。

其實李衛大兒子李星垣,是武官出生,在乾隆提拔下官至廣西右江總兵,乾隆二十九年,調兩廣總督。

這是非常高的職務了。

可惜李星垣自己不爭氣,第二年因李侍堯貪腐案牽連遭革職拿問,斬監候。

但李衛其他兒子做官都很順利。

李衛此人脾氣暴躁,傲上罵下,本來是個很難相處的人。

他之所以被雍正當做心腹,又被重用,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一,李衛對於雍正極為忠心。

李衛對雍正是私人愚忠,也就是雍正的命令就是真理,李衛會毫無質疑的執行。

李衛自認為是奴才,為雍正做事是應該的,從不居功自傲,也不攬權。

相反,年羹堯和隆科多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一個自盡一個被流放。

要說這兩人的功勞,只有比李衛更大。

第二,李衛有一定的能力。

李衛精明強幹,基本在每個崗位上都乾的不錯。

實際上李衛沒什麼文化,他識字不多,只是為人聰明機靈。


雍正三年(1725),李衛調任浙江巡撫,兼管兩浙鹽政,為方便他行事,雍正帝還為他專門設了浙江總督一職。

李衛在浙江搞得不錯,特別主要打擊私鹽走私活動。

因為當時財政收入不足,雍正為此煩惱。而鹽稅是國家重要的財政收入,李衛因此獲得雍正的喜愛。

李衛後來歷任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大體也都頗有政績。

關鍵在於,他總能完成雍正給他的任務,雖然有些任務雍正並沒有說出來。

李衛是揣摩主子意圖的高手。


薩沙


雍正朝,在現代影視劇裡出場率最高的一個官員可能就是李衛了。

這個李衛,電視劇裡說他出身非常卑微,還在揚州要過飯,最後居然成為雍正的三大廉吏之一。歷史中的李衛是這樣的嗎?

歷史中真實的李衛跟電視劇裡描寫的有所不同。

江蘇徐州人,麻子臉,身材非常高大,一米九幾。李衛不但不是個要飯的,而且家庭非常富有,家裡有許多馬匹。李衛是個愛馬之人,喜歡蒐集良馬。李衛家裡有錢,家人為他捐了個監生資格,所以說李衛不是科舉出身,而是捐納出身。

李衛有一個特點,大字識不了幾個。家境雖然富裕,但是他從小就不愛學習愛學武,他常常幻想用武功報效祖國。當官以後,李衛設置了一個勇健營,專門教士兵練習搏擊拼殺之術。捕盜的時候,李衛都要親自衝在前面。李衛是個對戰場非常迷戀的人,當上巡撫後居然向雍正主動請纓,要上戰場殺敵。結果,雍正讓他很失望:“這些事兒還輪不到你。”

我們一定很好奇,像李衛這種沒有文化的人是如何被雍正看中的呢?

康熙時代,青海發生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在平叛的過程中,朝廷缺錢。這個時候,一向有愛國心的李衛就對老爺子說:“我們為國家捐點錢吧!”這一捐就捐了幾十萬兩銀子,康熙非常感激,就給李衛掛了個官名,也就是所謂的捐官。捐官一般不會馬上重用,暫且掛個名,有了合適的位子再上。

康熙五十九年,李衛終於得到重用,升任為戶部郎中,相當於財政部副部長。康熙的意思是,李衛家裡的錢花不完,讓他管錢,應當不會貪汙。他的想法是對的,但這種邏輯不能推演,不能說所有家裡有錢的人都不會貪汙。貪不貪汙只跟李衛個人的品性有關係,跟他家裡是不是富裕沒有必然的關係,有錢的人貪汙的大有人在。

李衛真正得到重用還是在雍正的時候,雍正推行火耗歸公政策時,李衛幫了大忙。當時有個親王仗著自己是皇帝兄弟,堅持要收火耗,要把這個錢據為己有。李衛的官沒人家大,怎麼辦呢?李衛便讓人寫了個字條:某某親王的火耗。然後將銀子包起來,貼上字條,往那一擱,這一來大家都知道,這個親王想要火耗。這下,親王的臉丟大了,沒辦法,他只好向李衛道歉,讓李衛撕掉字條,表示以後不敢再要火耗。

這事,讓雍正對李衛刮目相看,給了李衛一個“勇敢任事”的評價。

李衛真不愧雍正這個評價,他三十六歲的時候,雍正讓他做雲南鹽驛道,這個官職聽起來不拉風,實際上是雍正放在邊疆的心腹大臣。雲南是邊疆,容易亂,容易走私,稅收很難收。當年吳三桂坐在這裡那麼多年,不交一分錢的稅,還讓朝廷每年撥款九百萬,可以想見雲南是一個非常難控制的地方。

這裡的稅收特別難收,雍正必須找一個得力干將把這事辦好。最適合做這件事的莫過於勇敢任事的李衛了。還別說,李衛來了之後,僅用了八個月的時間,就把稅收給收上來了,雲南財政扭虧為盈,當年就盈餘三萬多兩。

雍正很高興,立刻升李衛為雲南布政使,相當於副省長,地位僅僅在總督和巡撫之下。接下來李衛的表現讓雍正有些不滿了,李衛仗著雍正的寵信,經常寫奏章彈劾雲南的官員,而且他還不是偷偷摸摸地幹,是明目張膽,幹完之後還讓別人知道我彈劾你了,結果把很多官員都得罪了。雍正怕李衛繼續幹下去,雲南會玩完,便把他調到浙江去了。

李衛當上了浙江巡撫,雖然是浙江巡撫,但是雍正允許李衛兼管江蘇的事情。到任之後,在抄家這塊李衛顯得相當拿手。曹雪芹家就是被李衛抄的,說實話,也只有李衛這樣的人敢抄,要知道曹雪芹的爺爺曹寅跟康熙可是發小,兩人關係那麼好,一般人不敢動他們家的。

李衛這個人性格狂放,但是又相當精明,他有一股任俠之風,但也懂得官場中的那一套。

像這種人,因為沒有城府,雍正不免更加相信他,袒護他。兩江總督範時繹對李衛就相當不滿,對雍正說了李衛不少壞話,但雍正絲毫沒拿李衛怎樣,體現了雍正在用人方面的自信。

在雍正朝中,像李衛這樣完全沒文化的人當上地方大員的例子是相當少的。雍正封的三大廉吏分別是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其中,鄂爾泰學歷最高,進士出身;田文鏡學歷次之,沒有考上科舉,但也是一個監生;李衛則是個純粹的文盲。

李衛做官的風格跟這些人都不一樣,他既是一個干將,又是一個貪玩的人。他幹活非常拼命,幹完活之後呢可以幾天不上班,專門玩樂,工作享樂兩不誤。

李衛做事非常怪,不拘成俗。他到西湖玩的時候,看到西湖這麼多年沒人修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讓人重新翻修西湖。

維修西湖是要耗費很多錢的,這些錢誰來出呢?李衛自己是不會出的,當地的有錢人出,出了錢,修一個小廟,在廟裡弄一個牌坊,上面寫著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捐了多少錢。名留青史的好事大家一般還是願意出份子的,即使是個葛朗臺,但巡撫開口,也不能拒絕啊!

西湖修好之後,李衛建了一個特大的廟,請了一個職業畫家,把自己全家的畫像都畫出來,供奉在廟裡。西湖的景色是相當美麗的,李衛覺得,如果在西湖裡辦公就舒服了。可是西湖中間都是水啊,不能在水上蓋房子啊,李衛一想,乾脆坐在船上辦公吧!

就這樣,李衛整日整夜坐在船上。如果有人找他辦公,必須得划船過去,沒船的話你就自己游過來,李大人是不會遷就別人的。

由此可以看出,李衛這個人非常高調,雍正念在他功勞大的份上,這些小事也不跟他計較,但乾隆就不一樣了。乾隆四十五年,那時李衛已經去世了四十多年,乾隆南巡的時候來到西湖,看到李衛的像還在廟裡供著,乾隆就生氣了:有完沒完,快撤了吧!

對李衛最看不慣的莫過於與他並列為廉吏之一的田文鏡。

田文鏡曾在雍正耳邊說李衛這不好那不好,最好革職查辦,以免誤導其他官吏。雍正怎麼回答的呢?雍正說,他這個人確實有毛病,有時候盛氣凌人,不懂禮節,但這些都是小毛病,我們私下裡交換下意見就行了,用不著非得把他參掉。

後來這事被李衛知道了,李衛對田文鏡非常生氣,從此不理他。田文鏡心想,這人受皇帝寵信,我這麼一搞給人感覺就像個小人似的,得跟他緩和關係。後來,李衛的母親死了,田文鏡想借這個機會,給李衛送一份厚禮,這份禮確實很厚,二十萬兩銀子。

都說禮多人不怪,收到禮物後,李衛一看是田文鏡送來的,把來人轟出去,禮品扔出來,罵道:“我母親如果活著,連小人一勺子水都不喝。”

李衛就是這麼牛,連田文鏡都不放在眼裡。

李衛這人剛直不阿,卻也明白事理,他雖然沒讀書,卻為讀書人出過不少力。

我們知道,雍正繼位之後,江浙一帶經常發生反清復明的運動,這些反清復明的活動,背後往往都有讀書人在操縱。雍正一怒之下,禁止江浙考生參加科舉。這一禁就是七年,李衛來到這裡後,身為這裡的父母官,他也希望自己這裡多多出人才啊!所以,苦口婆心求雍正高抬貴手,允許江浙考生參加科考,這一求就求了好幾年,雍正終於答應了。沒想到,江浙學生一參加考試,當年的狀元、榜眼、探花全都落入江浙人的囊中。

這李衛真了不起,自己沒讀書,卻能讓讀書人感恩戴德,做官做到這份上,可謂是做出了境界。

在打擊鹽業走私這塊,李衛也相當幹練。浙江是產鹽大區,走私食鹽的販子多如過江之鯽。封建社會,政府一項重要收入就是鹽稅,所以每個王朝都把鹽業盯得很緊,走私超過了多少斤就是死罪了。食鹽是一個暴利行業,官辦鹽業的價格是成本價的幾十倍,這麼大的一個利潤空間,是很難禁止的。

李衛是怎麼打擊私鹽的呢?

第一,設立專門緝拿私鹽走私販的組織。為了打敗那些大的走私販子,還必須加強武裝。有個姓沈的大鹽梟,部眾數百名,擁有好幾艘大船,經常擊敗打擊走私的官兵,氣焰非常囂張。李衛重用干將韓景琦,終於將沈氏拿下。

第二,鹽販子往往跟地方官勾結,所以要想打擊鹽販子,少不了要整治官場。李衛加強官場紀律,獎懲分明,嚴厲約束地方各級官員。

第三,李衛在走私最為頻繁的地方——海寧縣長安鎮設置巡鹽千總,專門負責緝拿私鹽販子。

第四,控制產鹽地,官家將所產的食鹽全部購買,然後再分銷給各商戶,讓他們再轉手賣。

第五,降低食鹽價格,讓老百姓用得起食鹽。

李衛的這些措施狠狠打擊了猖獗的鹽販子,在浙江出現了食官鹽多食私鹽少的局面。遺憾的是,李衛調離浙江後,私鹽業又猖獗了起來。

雍正實行攤丁入畝改革的時候,在浙江省遇到了強大的阻力,如果沒有李衛的強力推行,不可能進展得這麼順利。李衛在浙江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事情,他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最讓人膾炙人口的事情是活捉了大俠甘鳳池,甘鳳池是武俠小說中飛簷走壁的高手。其實,這甘鳳池根本稱不上大俠,李衛把他抓住後,還沒有用刑,他就把同黨全部都招了出來。

李衛只活了五十一歲,所以最後我們來說說他是怎麼死的。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抑鬱症,一種是肝炎。

抑鬱症跟乾隆有關,肝炎就是自己身\\_體的問題。據說乾隆即位之後,李衛的好日子就結束了。乾隆這個人一生寫了幾萬首詩,雖然這些詩都很菜,但至少說明這個人讀書相當多,古文功底是沒有問題的。而李衛呢,一個文盲,乾隆能喜歡這種人嗎?乾隆上臺之後,重用學識淵博的鄂爾泰和張廷玉這些人。

李衛呢,只能靠邊站了,新皇帝覺得這個大老粗沒什麼文化,不願跟他多接觸。以前,李衛經常參鄂爾泰、張廷玉這些人,現在風水輪流轉,鄂爾泰整他的時候到了。

就這樣,李衛失寵了,很鬱悶,加上本身又有肝炎,所以乾隆上臺三年後,他就死掉了。


新銳歷史


歷史上的李衛,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李衛自康熙晚年混跡官場,因才幹卓越屢獲升遷,後來更是深得雍正器重,可謂平步青雲。及至雍正死後,乾隆表面上對前朝老臣優待重用,實則卻伺機打壓。概言之,李衛雖看似善終,可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過得倒也比較苦悶。

李衛,字又玠,江南銅山人,家境相對殷實,通過“入貲”(按:即俗稱的捐官)進入官場,康熙五十八年時已經升任戶部郎中。由於李衛是京官,故而有機會獲得了胤禛的賞識:

世宗在籓邸,知衛才,眷遇至厚,然察衛尚氣,屢教誡之。——《清史稿·李衛傳》

據《清史稿》所載,康熙朝時,雍親王便已經看中了李衛的才幹,並多次調教點播,以期日後重用。正史中的李衛,與影視劇演繹的差異較大,其早期雖然不算顯達,倒也不至於如同胤禛府中的家奴。

及至到雍正即位後,李衛深受器重,歷任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浙鹽政使、浙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躋身封疆大吏。雍正朝的李衛,曾做了不少事實,在管理鹽道、修築海塘和肅清盜匪等許多方面都頗有建樹。

不過,李衛也絕非就是一個完人。雍正後期,朝中黨爭現象已經開始滋生,甚至有公開化的苗頭,當時除了張廷玉和鄂爾泰兩黨外,李衛的勢力也不容小覷。雍正十年時,李衛十年,入京為刑部尚書,授直隸總督,成為督撫之首,權勢日盛。

雍正十一年,李衛上奏彈劾鄂爾泰之弟鄂爾奇,此事被史家視為李衛與鄂爾泰黨爭的一大表現。不過,當時鄂爾泰正得寵,故雍正並未予以嚴懲,而是在兩者中間“和稀泥”:

疏劾步軍統領鄂爾奇壞法營私,紊制擾民。上為奪鄂爾奇官,命果親王及侍郎莽鵠立、海望按治,得實,請罪鄂爾奇。上以鄂爾奇為鄂爾泰弟,曲宥之;獎衛,命議敘。——《清史稿》

時任步軍統領的鄂爾奇確有貪贓枉法,但雍正礙於鄂爾泰的情面,並沒有對其嚴懲。不過,對於檢舉揭發的李衛,則還是進行了褒獎。

到乾隆繼位時,雍正曾經器重的股肱之臣中,唯張廷玉、鄂爾泰和李衛尚在,其中尤以張、鄂兩人最受重用,李衛則稍遜於前者。乾隆初年,李衛又同時兼任直隸總河(按:清代職官名,主要負責治理水患),但在治理永定河過程中並未太大成效,一度引乾隆不滿。

總體而言,李衛在乾隆剛登基時,尚較受重視,有時還因彈劾官員有功而獲得褒獎。比如乾隆二年時,李衛因參劾庫克(按:誠親王府護衛)有功,被乾隆賜予了賜四團龍補服。但是,隨著乾隆皇位的穩固,李衛似越來越不受重用。

儘管李衛生病後,乾隆還特命御醫前去診治,可晚年的李衛卻今非昔比。他一度祈求辭官,但不幸很快於乾隆三年十月病逝。李衛死後,乾隆賜諡號敏達。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南巡時,曾在西湖花神廟見到了李衛與其妻妾的之像,勃然大怒,隨即命人將其毀掉:

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清史稿》

在乾隆看來,李衛仗著先帝的恩寵,任性驕縱,殊為可惡。從乾隆的態度可以看出,其實他對雍正所留下的幾位老臣,並不是十分看重,甚至有種厭惡之感。其實,日後乾隆給鄂爾泰定案和打壓晚年的張廷玉,均可佐證這一感情傾向。

世人多以李衛善終,且重病時獲乾隆派御醫診治便是善終。但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度受寵的元老,在新君即位後漸受冷淡,並不時地遭受訓斥,這未免也是種折磨。不過,李衛倒也是幸運的,未及乾隆發難,便已因病去世,沒落得個特別悽慘的下場。


參考文獻:《清史稿》


史海爛柯人


我叫歷史上的事,我來回答!

要說李衛的結局,應該是完美的,不能說世襲罔替,也基本上三代無憂了。

要知道他不僅在雍正時期非常受重視,就連乾隆時期,他也是一直都非常囂張的。一般來說,古代的官員身上都會有還幾個頭銜,不過最多也就是兩三個,而李衛的頭銜太多了,所以也就不一一介紹了,下面給大家說一個最重要得!而李衛作為最信任的大臣,有了皇帝撐腰自然是有些囂張的,皇帝何許人也?是不?不過官場上也有很多人看不上他的囂張,要不是身後有皇帝護著,李衛最後一定會不得善終的,但是他就偏偏有皇帝護著,還是倆皇帝!

第一:買官進爵!養賊自用!李衛是江南人,他最開始的官職就是他用錢買來的。雖然這個位置是買來的,但是他還真就有出息了。他這個人很厲害,他有一個官職是江南的總捕頭,他在做捕頭的時候還真挺厲害,要知道江南一個著名的大俠都栽在他的手裡。李衛開創了一個先河,就是養賊自用。

第二:手握重權!溜鬚拍馬!他作為朝廷的封疆大吏,掌握著一方生死,是雍正的心腹。而他,居然組建了一個江湖第一幫派——漕幫。在那個年代,誰佔據了碼頭,都是這個地方的老大。而作為兩江總督的李衛,其轄區內河流密佈,是全國的河運樞紐。在火車沒發明之前,漕運歷來是朝廷的第一運輸渠道,誰掌握了漕運,就相當於控制了朝廷的命脈。而李衛居然壟斷了全國的漕運,並組建了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幫派,(哈哈,清朝也有黑社會)這些人往返全國各地,和當地的地頭蛇有著密切的聯繫。李衛就是利用這些人。在法理之內收集情報,上報朝廷。在法理之外,利用江湖幫派的特殊身份,採用非常手段服務於朝廷,這招太厲害了,真是馬前一身,人後一套!按說李衛混到了這個位置,應該很囂張才是。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歷史上那些臭名昭著的惡人,例如:王莽、魏忠賢、李衛……他們人前都很和藹、低調,但是人家就靠一張嘴皮子,溜鬚拍馬,否則他們早就被人玩死了。李衛雖然位高權重,連後來的乾隆也要敬他三分。但此人做官相當嚴謹,同事關係也很和睦。但只要他發起來狠,無論是官,還是匪,都逃不過他的手心。雍正能成為清代歷史上為大清朝做出貢獻最大的一位皇帝之一,自然少不了李衛等人的功勞。

第三:備受寵愛!正資料理!在很多人眼裡李衛是一個風度翩翩,卻很有野心的一個人,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李衛罵人的功夫非常厲害。雍正都看不下去了,要知道但凡被他罵過的都成為了他的敵人,要不是有雍正一直給他收拾爛攤子,也許他早就成為被分屍的對象了。李衛身上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比如從來不寫字,卻能從其他人寫的文章中找出要害進行修改。李衛一直備受著寵愛,更為難得的是他平穩過度到了乾隆時期。那個時候,乾隆沒有格外倚重李衛,但是同樣沒有刻意針對他。在乾隆登基之後,李衛不但沒有懈怠,反倒是加倍努力,希望給乾隆留下好印象。

李衛在緝盜這方面非常厲害,正因如此,在李衛的駐地附近基本沒有盜賊敢來。可以說,李衛的存在讓大家對於朝廷的好感度提高了不少。這份功勞毋庸置疑是屬於李衛的,誰都沒有辦法奪走。在李衛去世之後,乾隆給予了李衛很高的評價“即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這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他表示李衛不但有能力,而且非常踏實,願意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值得所有人學習。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乾隆對李衛並沒有太大的敵意,不但沒有敵意,還受到了褒獎!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後的第三年,李衛就去世了。其實如果李衛特別長壽的話,相信他的命運可能,也許不會太好。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但是偏偏在風光之時去世了,這時乾隆對李衛死後的評價更像是真話了!

但是不管怎樣,他沒有被查抄、沒有被株連、沒有被翻出來他之前的陳文舊事去批判,說明李衛的結局還是相當完美的,一個市井小子,靠坑蒙拐騙混到這種地步,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波仔談歷史


李衛,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雍正朝走向了為官的巔峰,官至直隸總督,執掌京畿重地,護衛京師外圍安全,可謂是朝中重臣。



雍正駕崩後,李衛作為康雍兩朝老臣,對清朝忠心耿耿,再加上李衛的能力並不差,是當時少有的能臣幹吏,所以乾隆初即位時,對李衛依然予以重用。

乾隆元年,李衛以直隸總督的身份,兼管直隸總河,併兼任裁營田觀察使,負責清朝直隸地區的屯田事務。在經過數月的考察後,李衛上疏乾隆:“以營田交諸州縣收管,分轄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統率經理”,乾隆允之,直隸地區屯田得已大治,乾隆盛讚。



乾隆二年,誠親王府護衛庫克與安州百姓爭淤池一事,李衛將其告發至乾隆處,乾隆初即位急需立威之事,所以對此事十分重視。不久乾隆並命令李衛前往安州查察此事,李衛到安州後,秉公執法,還民公道,安州百姓無不讚其青天,更贊乾隆聖明。如此,乾隆大喜,為獎李衛秉公執法,遂賜予四團龍補服,真可謂是厚賞。

乾隆三年,李衛再上疏彈劾總河朱藻貪汙受賄,更縱容其弟在地方上欺行霸市,肆意干預地方政務。乾隆聞聽後,命尚書訥親、孫嘉淦前往查察,後查證屬實,奪朱藻官,並如律治罪朱蘅。



同年,李衛病重,乾隆親派御醫前往府邸診治。不過此時李衛已是病入膏肓,縱使是靈丹妙藥也是無力挽回,十月二十二日(12月3日),李衛因病去世,享年51歲,乾隆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並賜諡號“敏達”。

總得說,李衛在乾隆朝的最後三年依然是深受乾隆的重視,不但依舊擔任著清朝的直隸總督,還經常被賦予欽差之職,赴各地查案。同時李衛也依然秉持著剛正不阿的性格,時常上疏彈劾朝中重臣違法亂紀的行為,甚至連親王都敢彈劾,而乾隆也十分喜愛李衛的這種性格,當時在彈劾誠親王府護衛庫克與安州百姓爭淤池一事,後查證屬實,乾隆就賜予李衛四團龍補服這樣的厚賞,要知道四團龍補服正常情況下可只有皇子、親王、郡王、親王世子才能穿的,而這足以證明乾隆對他的厚愛。



當然,正史中的李衛在乾隆朝的生活遠是不如電視劇《李衛辭官》中表現的那般精彩的。

在《李衛辭官》中,乾隆一即位,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對這位先帝十分寵愛的臣子李衛卻是一點都不喜歡,尤其是看不慣李衛身上的那股混混氣。但是礙於李衛是康雍兩朝的老臣,再有雍正遺詔讓他要厚待李衛,乾隆倒是給他留了幾份薄面,只是降了他三級,從總督變成了順天府尹。



而作為看著乾隆長大的李衛,經過在官場十幾年的歷練,已是洞明而又老辣,他深知自己這位新主子同先帝雍正完全就不是同類人,這位新主子年少氣盛,過於趾高氣揚,且尤其看不慣他這種非正途出身的官員,所以這時早已看透了人情世故的李衛決意辭官,以免晚節不保。只是乾隆對於李衛雖討厭,但對他的能力卻是認可的,所以他也捨不得讓李衛辭官。如此圍繞著這一少君老臣所發生的一件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此展開。

先是乾隆為胤禩、胤禟平反所引起的滅門慘案與政治風波,再是江寧海關道走私案牽涉出江南四省三十六道貪汙瀆職的滔天大案,又是科場洩題事件牽連出後宮爭寵的糾纏不清,接著乾隆和女刺客之間的情愛糾葛引出了一段前朝的文字獄冤案,最後太后奉迎佛骨一事卻陰差陽錯的造成西北剿匪的一波三折。



在這些事件中,乾隆年輕氣盛,處理起來都過於急躁,導致事情往往朝著背離乾隆曾經期待的結局而去。之後事情出現嚴重偏離的時候,乾隆都需要藉助著自己曾討厭無比的李衛來解決這一件件棘手的事情。而李衛雖然每次雖然都替乾隆圓滿的完成任務,但卻都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裡始終都在想著辭官。

李衛不想升官,他知道自己這位主子不好伺候,日子久了必然會晚節不保,所以他執意辭官,以保晚節。而乾隆面對李衛也是十分矛盾的,他雖不喜歡李衛,但每次遇事他又不得不用他,而恰恰就是這位自己不喜歡的人,替他辦成了一件件原本很棘手的事情,而且辦的很漂亮。而每當乾隆改變心意,決定要重用李衛時,李衛卻一再遞上辭官奏摺,執意要辭官歸隱,這讓乾隆氣也不能恨也不是,只能自己獨自在那邊生著悶氣。



不過事情終歸還是得有個結局,李衛這官最終還是辭成了。就這樣,紫禁城內“吾皇聖明”響徹雲霄,清幽古道上,一襲青衫,兩袖清風的李衛,騎驢遠去,自此留下一代名臣的傳說。


澳古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題目咱先了解一下李衛的生平,打個底,然後再說他的結局,這樣更加的容易理解。

開頭的李衛

李衛這人俺很喜歡,一輩子大字不識幾個,攏吧攏吧歸吧歸吧,寫成大字一個筐都整不滿。就這他還衝你樂呢?當然他這人是不喜歡讀書,但卻是個很尊重讀書人的人。

說道這裡估計有就要說了:“那也不怪他,要怪就怪他的出身不好,一個破飯碗就是唯一家當的乞丐,你讓他擱那讀書?這不難為人嗎?”

聽這話,俺就呵呵了。啥乞丐,您這一準又是被那破電視劇給誤導了,現在的導演導個電視劇壓根就不負責任,根本就不按真真的歷史來。

乞丐?還包衣奴才呢?人家李衛,家裡邊那可是真真的土豪啊,一輩子就沒有為錢撓過腦殼。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有疑問,這多錢,為毛不識字啊!

這人壓根就不喜歡讀書,您給他根木頭棒子他能給舞一整天都不帶累的慌,可您要給他塞一大筆桿子,他拿大腳丫子踹死你,都不帶停頓的!

所以電視劇裡邊那都是混弄人玩的,逗你一樂呵,您千萬別當真。

李衛當官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既然他不是乞丐,那也就不存在啥包衣奴才的身份了,那他是咋當上官的?”

咋當上的?錢多捐的唄!擱滿清的時候,他那當官系統分兩套,一套就是通過科舉考試,被朝廷選拔出來,這是正兒八經的出身,叫科班出身。另外一套就是家裡蹭的錢多,加上筆桿子不行,捐筆銀子給朝廷,朝廷按照數量的多少給你一官,這叫捐班出身。

而李衛就是捐班出身,當年康熙和噶爾丹掰手腕子,這仗打起來了,銀子嘩嘩的往外淌。李衛他們家就捐了十幾萬兩銀子出來。

得咧!康熙作為一個皇帝,他不能白拿你銀子不是,所以就給了候補的官。

說穿了這一候補就等著吧,空有頭銜可沒職務,就等著別人騰出地裡,你在補上,這就是候補。

後來這李衛可不就等著了嗎?就入了朝堂,先從兵部員外郎做起,三年後調到了戶部,這就升了,成了郎中。

李衛和雍正第一次親密接觸

大傢伙都知道,這李衛之所以能爬起來,全仗著雍正的信任。那麼李衛和雍正的第一次交際就是在戶部他當郎中的時候。

當年,這主管戶部的是康熙的弟弟,一個親王。這貨家裡的錢多的都懟不下了,還瞅著戶部的碎銀子流口水,那叫個嘚瑟。

還整出這麼一個規矩,只要從他手裡過一遍的銀子,每一千兩他就得從裡邊扣十兩當回扣,美其名曰這叫平戶銀,其實說白了就是滿清特有的火耗。

就為這事,李衛給這親王說道了不少次,咱作為這麼大個親王,別這麼的小眼薄皮的成嗎?

可這親王壓根就不理他,依然我行我素的,這傢伙把個李衛給激怒了,直接整了個大木頭箱子,上邊找人寫了倆大字貼上,某某王爺的盈餘銀子。

得咧,他把這事直接擱檯面上了,這一傢伙把這親王弄了大紅臉,也不死乞白賴的非要這銀子了,就這麼的給撤了。

這事被當時還不是皇帝的雍正瞧在眼珠子裡,就給記下了。

李衛平步青雲

後來這雍正上臺之後,就準備試試李衛的分量,就一腳丫子踹到了雲南接受鹽政去了。

鹽政是啥,那是一個朝廷的經濟命脈,這都是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事。

打這裡起,李衛一輩子就和這鹽政耗上了,基本上就沒有離開這鹽政有關的職務。

後來李衛可憐巴巴的找雍正:“俺就想去前線扛槍打仗,您能放俺一個扛槍的差事嗎?”

“拉倒吧!這塊俺就不缺人,你就安安心心的給俺搞鹽政吧,這塊俺缺人缺的厲害!”

雍正一傢伙就把李衛給否決了,把李衛那顆舞刀弄槍的心一傢伙就給掐滅了。這也就導致了李衛,不管到哪裡,都要建立一個軍營,天天的沒事幹就跑這地帶著一幫子大頭兵樂呵樂呵。

當然您真要以為這幫子大頭兵真的就是為了樂呵樂呵,您可真要完犢子了。

這地可不是花架子,人家用這些個大頭兵,還真辦了不少的事。

哎,這一傢伙就扯遠了,咱接著上邊雲南的話頭聊。

說開頭這雲南的鹽政,那都爛到了根子上了,你還想著他能給朝堂弄個三瓜倆棗的,可他年年的虧損,年年需要雍正撒銀子補窟窿。

得咧,李衛去了以後,就八個月,這地立馬扭虧為盈,當地老百姓都能吃上低價鹽了。他也沒有別的道道在裡邊,就是讓商人大面積的參與到了整個鹽政裡邊,減小官府在裡邊的作用,還給這鹽制定了最基本的價格,你這鹽在貴,也不能出了這條線。

就這麼倆招,好使,這把雍正高興壞了,回頭就又給了他一頂更大的帽子,提溜到浙江還管鹽政。

緝拿走私,薄利多銷等等的一系列政策下來,你還別說這地的盈餘又多了不老少。

後來浙江這塊攤丁入畝的政策也是在李衛的主持下進行的,咱說了,這些個事都是得罪人的事,李衛可不管那套,辦的那叫個好,這不到了雍正晚期的時候,李衛這就成了直隸總督,這可是地方那總督位置最高的一個了,一個漢人能坐到這個位置,那了不得啊!

後來的李衛

其實這全賴雍正的信賴。話說縱觀整個滿清的朝堂,還就屬這雍正朝最注重漢人官員的使用,其他人壓根就不用,尤其是這乾隆。

話說乾隆這人沽個名釣個譽那還成,至於其他的事,這要不是有他爺爺康熙把周邊打了乾淨,他老爹雍正給他攢下偌大一個家業,就他?還康乾盛世呢?拉倒吧,爛就爛他手裡邊了,畢竟咱都知道滿清衰退就是打他的中後期開始的。

所以要沒有前兩位的配合,滿清一到他手上這就已經開始下坡了,也等不到啥中後期了。

而且乾隆這人特別崇拜他爺爺康熙,特別看不起他爹雍正,當年雍正整了好多利國利民的政策,這貨一上臺一腳一個全給廢了,打心眼裡就感覺雍正這就不是個當皇帝的料,盡整些沒有用的,尤其是看不上他啟用漢人大臣的決策。

所以這李衛要是在乾隆朝多活上兩年,他壓根就吃不到好果子。

您還別不信,咱瞅瞅張廷玉的下場,大傢伙就明白了,雍正最為倚重的一個漢臣。到了,被乾隆戲弄了多少回了,為了不讓自己家庭受到牽連,張廷玉死之前辦了多少糊塗事?

當然咱說是糊塗事,其實就是欲蓋彌彰給自己玩命的抹黑,讓天下人看到他的無知醜態,以證明乾隆的英明,雍正的糊塗,這裡邊有多少心酸,誰知道呢?

這讓乾隆玩好了,這才拖拖拉拉的把雍正答應讓張廷玉入太廟的事才給辦了。

李衛也趕好了,在乾隆三年因病去世的,畢竟這時間點上乾隆才剛剛登基,不能表現的太過了,所以李衛還是撈了個好。

就算是這樣,到了乾隆政權穩定之後,就說過:“要是李衛還活著,弄死他!”

您就說吧,李衛要不是死的早,時間合適,這指不定要遭啥罪呢?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李衛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不倒,結局比驕橫跋扈的大將軍年羹堯好太多了。李衛從康熙晚年開始,就逐漸活躍於政壇。到了雍正繼位後,他又得到進一步的提拔,混得風生水起,還成了封疆大吏。

直到乾隆年間,官運亨通的李衛才因病去世,終年51歲。在李衛生病期間,乾隆還曾派御醫給他看病。在李衛死後,朝廷還追加他的諡號為敏達,結局算是非常不錯的了。

早在康熙在位的時候,李衛就得到了一定的提拔,擔任兵部員外郎的職務。雍正皇帝繼位初,又先後讓李衛擔任直隸驛傳道、雲南鹽驛道、布政使等職務。李衛表現很傑出,所以升遷得快。從浙江巡撫升到浙江總督的位置,李衛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其中除了有雍正對他的賞識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李衛有能力,深得雍正皇帝信任。

不過眾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的時間不長,前後只有13年的時間,之後便進入了乾隆皇帝統治時期。古人有言“一朝天子一朝臣”。歷史上的新皇登基,一般都會對前朝舊臣進行打壓,尤其是李衛這種前朝重臣。


可事實並非如此,李衛並沒有因為雍正的去世而遭到打壓。新繼位的乾隆並不是昏君,他知道李衛的能力,所以繼續重用著李衛,並讓他兼管直隸總河,且裁營田觀察使。李衛在任期間秉公執法,多次彈劾為非作歹的親王和貪汙受賄的地方官。乾隆三年,51歲的李衛在任期內因病去世。乾隆皇帝感念他為官的時候盡忠職守,因此以總督的禮節祭葬他。


世界人文通史


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首先得了解一個人的生平。根據百度百科的答案。

李衛(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銅山(今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李寨)人,清代名臣。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衛捐資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賞識,歷任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為官清廉,不畏權貴,不論所任何職,在位時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李衛於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

歷史上的李衛。可不是電視劇裡 山 爭演的那麼的無厘頭,但是也是一大咖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大老粗,竟然做道一品總督的頭銜,歷經三朝不倒。

(山 爭 哥哥當初演的還是蠻帥氣的說)

很多人說,李衛最後的結局是被乾隆給玩死的,就因為他是他老子的人,“術球”認為不然,很多人這麼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誤解呢?下面"術球"來給你們嘮叨嘮叨。

話說我們的乾隆老爺子,也跟他爺爺康熙有共同的愛好,就是微服私訪。不是還有乾隆下江南之說嘛。話說某天,乾隆下江南,來到杭州西子湖畔,無意間見西湖花神廟裡立著李衛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號“湖山神位”,這就讓他很不爽啦,我乾隆是天子,所謂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嘛,那就是神的兒子,你是湖山神,那我不就低你一等啦!這天下我老大,你怎麼能騎到我頭上去呢,但是這是廣大人民群眾立的廟,想拆除,那就得要理由啊,於是他說:“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就這樣,把他神像撤掉,燒燬了。

這就是大家誤解李衛結局很慘的來源,但是,結局,應該都是人還活著的時候的結尾才是結局吧,這都是他身後的事了,其實李衛在世的時候,是很得乾隆賞識的,李衛官做的也不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成語用在他身上最適合不過了,他也是病倒在任上,最後犧牲的。

好了,以上就講到這些,文中觀點,僅代表“術球”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關注“術球”,一個見到有趣的問題就忍不住想回答的人,給你更多精彩)


“術球”愛歷史


雍正的“四大寵臣”裡面,比起鄂爾泰、田文鏡、張廷玉,李衛的結局應該算是不錯的。

李衛是江南銅山人,捐資為員外郎,被授兵部任職。說白了就是家裡有錢,舞文弄墨不在行,但是又想當官,通過科舉肯定是沒希望的,乾脆花幾千兩銀子買了個五品官。

康熙五十八年,李衛被調入戶部任郎中。就這麼個郎官,他卻有勇氣頂撞親王。當時主管戶部的親王特別貪婪,每經手一千兩銀子就要提成十兩當回扣。

李衛不畏親貴,就將這些“回扣”裝在一個櫃子裡,外面寫上“親王贏餘”,放在戶部走廊,讓來往的官吏都能看到。那位親王被折騰得十分難堪,再也不敢吃回扣。經此一事,李衛在京師名聲大噪。

當時的胤禛還是雍親王,就已經十分欣賞李衛,只是覺得李衛“尚氣”,提醒他注意改正。這段相識,也為李衛日後官運亨通奠定了基礎。

雍正登基後,李衛被授予直隸驛傳道,還沒來得及上任,就被改任為雲南鹽驛道。次年,又被升為雲南布政使。

治理雲南期間,李衛手腕強硬,得罪不少當地勢力。雲南的地方官上奏彈劾李衛,都被雍正所包容,僅僅只是糾正他的過失。

沒過多久,李衛又被調任浙江總督,還負責監管兩浙鹽政。

在浙江任職期間,李衛針對鹽盜猖獗的問題,採取許多整頓措施,使私鹽明顯減少;對雍正的政令,李衛不折不扣地貫徹,比如查抄查嗣庭(金庸的先祖)、汪景祺案,朝廷下令停止浙江人的鄉試和會試,李衛嚴格執行。

後來與“觀風整俗使”王國棟一起上奏,說浙江讀書人已經痛定思痛,學風已大為改觀,雍正採納李衛建議,重開浙江的鄉、會試。

雍正在追繳各省虧空時,李衛既嚴格執行雍正的旨意,也照顧浙江百姓的心裡感受,在追繳期間沒有擾民,讓百姓很是感動。後人評價他的這段經歷是“蒞政開敏,令行禁止”。

雍正十年後,李衛調任直隸總督,仍敢秉公辦事,鄂爾泰的弟弟鄂爾奇有不法行為,李衛照樣彈劾,還受到雍正的表彰。

李衛在雍正朝的經歷,與《雍正王朝》的情景有某種契合度,劇中的李衛原本是叫花子,代表了廣大勞苦民眾。在雍正的栽培下,李衛鹹魚翻身,由一個地地道道的叫花子,做到兩江總督。他的缺點,同樣被雍正所包容,許多別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他卻能出面處理,比如科場舞弊案,連親王都束手無策,最後李衛帶兵查抄考場。

劇中,李衛的一生,由忍飢挨餓,到脫離低級趣味,完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的出仕,也寓意了雍正改革所代表的是廣大貧困百姓。

到了乾隆朝,李衛本色不改,連誠親王府的人都敢於得罪,受到乾隆的嘉獎,被賜予四團龍補服。這是王爺才能穿的衣服,整個清代獲得賞賜的才73人,也是乾隆第一次拿來賞賜大臣。至此,李衛也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乾隆三年,李衛病重,乾隆派御醫探望,但依舊不見好轉,沒過多久就見了先帝,享年五十一。

在皇權時代,皇帝翻臉比翻書還快,臣子稍不留神,就會從天堂跌落地獄。後來,乾隆到浙江遊玩,看到西湖花神廟裡立著李衛神像時,口風就與之前截然不同,先痛罵一頓,然後下令搗毀其神像。李衛生前,在官場上能夠平安地走完一生,實屬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