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電影藝術作為審美意識的感知而存在,能夠展示出豐富的特質內涵。

取材於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引入多元化、層出不窮的笑點,用誇張的演繹手法為電影披上趣味與時尚的外衣,無論是情節還是風格上都充滿了現代喜劇色彩和浪漫情懷,這就是電影《夏洛特煩惱》的審美特點,也是“開心麻花”的美學特質。其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調侃了小人物的命運,在紓解觀眾心理壓力的同時帶來關於校園話題的回顧與探討,引發人們對生活、愛情和事業的深入思考。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一、“黃粱一夢”的情節結構

以暗戀多年的女孩兒結婚為引,開啟一段“夢”的旅程,即為電影《夏洛特煩惱》。該影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校園話題的一種回顧,也是對青春的緬懷,在夢中開始、在夢中執著,最後夢醒了人也終於覺悟了。解讀這部電影的關鍵就在於對真實理想和荒誕現實之間的複合轉變,就好比“黃粱一夢”,雖然虛幻一場,卻又受益匪淺。

影片以“夢”為落腳點,將中心線索定格在“青春穿越”的基調上,用虛幻的方式給了男主人公夏洛一次重新體驗生活的機會,享受事業的成功和愛情的圓滿。對於夏洛這樣的小人物而言,重寫青春是一種悲劇的表現,也難免會成為“大人物”的笑料。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影片的主情節就是一場夢,裡面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描寫夏洛的校園生活和青春趣事。這種類似“黃粱一夢”的創作思維打破了以往電影的線性敘事格局,提升了電影的審美標準。醉酒雖假情卻真,夏洛迷茫於現在又糾結於過去,但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所以藉助“黃粱一夢”的幻想來完成局面的逆轉,換來人生的覺醒。

影片最後回到現實,兩種不一樣的人生,兩個完全不同的結局,而夏洛卻用他飛奔的腳步和對冬梅的痴纏告訴了觀眾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圓滿的。也只有在洗盡鉛華之後,才能體會到真實平淡的可貴。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理想很飽滿,但現實很骨感,製造矛盾是電影創作中的必經環節,更是喜劇特質的主要元素。情節設置上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夢前夏洛執著於一段無果的暗戀,夢中他體驗了人生的輝煌與愛情的豐收,最後夢醒了他認清現實,其中衝突不斷,笑點連連,在彰顯人物性格的同時又突出了喜劇電影的特質。

以逆向思維來斟酌夏洛的人生,不難得出夏洛的選擇其實沒有錯,只是他從來不肯讓自己從糟糕的狀態中解禁出來,才會有那樣的執著。至於對青蔥歲月的重新體驗,欺騙與信任同時存在,又相互衝突著;關於愛情,更不像想象中那般美好,得與失更不似看上去那樣簡單,所以在千帆過盡之後,夏洛才懂得了何為真情,怎樣才算幸福。藝術在敘事之間上演,於視覺衝擊中傳播情感的真諦。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就在於其在情節發展上恰如其分地使用了“引夢植入”的方法,使其成為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夏洛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小人物形象,所以發生在他身上的執著與反思絕對都不是空穴來風。但導演“黃粱一夢”式的佈局手法,卻為觀眾與夏洛的溝通搭建了一條“高速公路”。

二、“畫龍點睛”的插曲設置

拋開喜劇的成分不談,《夏洛特煩惱》裡面還充斥著滿滿的青春情懷,通過“夢”的連接,將過去和現在緊密結合在一起,頗具追溯和懷舊的韻味。首先,對時代背景的再現,影片從視覺和聽覺藝術兩方面做到了“逼真”的效果。尤其是配合劇情的經典插曲,在營造影片氣氛的同時還勾起了觀眾的回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

影片在服裝、場景等方面都盡力向20世紀90年代末靠攏,所營造的氛圍也與當時的中學環境十分貼近,在影像處理上可謂下足了工夫,但仍然與那個年代存在一些距離。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而插曲的設置,則剛好彌補了這樣的不足,音樂響起便瞬間喚醒了觀眾對那段往事的記憶,引發了心靈的共鳴,同時又推動了劇情的發展。而熟悉的旋律不僅僅是在引導觀眾追憶過去,更是在提醒人們電影中的某些重大事件是真實存在的,致使回顧與守望上升到了高度統一的境界。劇情每發展到一個小高潮,就會配以相應的插曲,沒有一點牽強的感覺,而是順其自然地帶領觀影者追憶青春。

另外,影片還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設定了很多極具代表性的時代事件,給觀眾一種“霧裡看花,似假又真”的朦朧感,例如人氣偶像、香港迴歸、春晚以及那英與王菲的那首經典的《相約九八》,無一不讓觀眾在笑聲中緬懷過去。因為從現代“穿越”回過去,夏洛投機取巧式地收編了朴樹的《那些花兒》,並將《曾經的你》唱給心儀的女孩兒,即便是充滿惡搞味道的《一剪梅》都讓觀眾陷入深深的回憶當中,跟隨影片重新回味“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兒”。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這部電影雖然笑點百出,卻沒有一處是“粗製濫造”的。即便有時難脫“惡搞”的嫌疑,但在編輯合情合理的藝術包裝之下,變得理所應當並且讓人回味無窮。電影中所有的插曲都具有意味深長的含義,在保證足夠接地氣的基礎上鍊接情感的脈絡,推動情節的起伏,以迎合觀眾觀影時的心理訴求。

三、“似悲似喜”的意蘊內涵

於假期檔上映,《夏洛特煩惱》儼然成為當時票房上的一匹“黑馬”,其中的包袱和笑點迅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從電影藝術角度難以簡單地界定它的屬性。如果僅稱其為一部喜劇,則顯得過於片面,因此便引出了眾多探討之聲。考慮其精神內涵以及故事情節的設定,最終得到“似悲似喜”的評定結果。換言之,將這部故事理解為喜劇與悲劇的結合體,則更有利於觀眾解讀其中的寓意,進而引發深入的自我思考。

雖然電影時長僅僅104分鐘,導演卻將最初懵懂戀愛的記憶、青澀校園生活的回憶和大夢初醒後的幡然醒悟囊括在內,以平凡的故事表現普遍性的情感,卻傳遞出高深的人生真諦。夏洛是社會中普遍個體的一個縮影,他的煩惱與迷茫是對世間情感的一種超越,其最後的覺醒則是情感的迴歸。“開心麻花”式的審美特點就在於將感懷融入了幽默詼諧的演繹當中,從淺顯的事件中促成情感的深度爆發,在感懷青春匆匆的同時,適當地進行自我反思。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現實中過度的壓抑令夏洛的心中充滿了怨念與痛苦,所以當他重回過去、重建生活時則再也無所畏懼了,可能在他的內心深處就認為無論怎樣也不會更糟。因此便上演了攻擊老師、強吻秋雅、跳樓、廣播表白等充滿戲劇性的劇情,不但令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且一改波瀾不驚的陳述方式,重新構建了自己的青春。在這個幻想的夢境中,觀眾看到了一個敢想敢做、愛恨分明且充滿才華的“夏洛”。

電影的側重點在於“煩惱”二字,並落腳於青春的躁動,雖然在幻想中夏洛實現了理想,收穫了事業的榮耀和愛情的圓滿,但忙碌的生活並沒有讓他享受到這些帶來的美好。表面的浮華不過是一劑麻醉藥,讓他暫時忘記夢前的生活,沉陷於自我欺騙的虛幻之中。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夢”中事業的輝煌、愛人的陪伴似乎讓夏洛的人生髮生了徹底的逆轉,直到發現自己的愛情遭到背叛,友情被人利用,親情受到耍弄時,他才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一直都在自欺欺人中生活。影片在這裡重新迴歸悲劇的主題,且為觀眾營造出了“被騙”和“自騙”的雙重空間。

此時,輝煌的事業仿若過眼雲煙,喧鬧過後才顯得內心更加孤寂落寞,縱使他已坐擁一切,卻對生活不再抱有熱情。當夏洛再次找到馬冬梅時,就像孩子找到了丟失的心愛的玩具,並且渴望得到在現實中曾經抗拒過的所有,不過那些本來屬於他的平淡的幸福現在卻屬於另外一個男人。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備受打擊的他決定放逐自己,遠離歌壇,只等待生命的終結。病床前,馬冬梅在他耳邊唱起那首《一次就好》,他滑落最後一點眼淚,結束了所有的幻想,回到現實,重新追求幸福,珍惜眼前人。

四、“開心麻花”的喜劇特質

取材於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用誇張的演繹手法為電影披上趣味與時尚的外衣,即為“開心麻花”式的選題特點。其十分擅長在故事情節中融入社會時事、趣味與時尚元素,然後對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災難進行放大式處理,在調侃命運的同時訴諸社會的不公,以達到幫助觀眾釋放壓力、緩解心情的目的。電影《夏洛特煩惱》是“開心麻花”的熒屏處女作,其優秀的喜劇特質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一是多元化、層出不窮的笑點。無論是小品還是電影,“麻花”劇中的包袱永遠都是層出不窮、一環扣一環的,而且笑點頗多;另外,他們尤其懂得和觀眾間的溝通與互動,儘量讓觀眾一笑到底。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二是“開心麻花”的編導在創作中特別注意對包袱的設置,且十分看重對潛在笑點的開發。從人員服飾、化妝,到場景的佈置、道具的安排,再到對白、動作、表情的使用,編導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打造劇情的同時十分注重對人物個性的烘托,多元化的笑點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三是將對現實的諷喻隱藏在癲狂喜劇的背後。“開心麻花”喜劇不是單純地博觀眾一笑,而是將對現實的批判和觀照隱藏在笑點的背後。他們藉助“春晚”的舞臺走入人們的視線,卻始終樂於盤點社會生活中“勁辣”的時事。後期,“開心麻花”將創作重心轉移到舞臺劇,其嫻熟的劇情編排成功地將諷喻隱藏在癲狂喜劇的背後。而《夏洛特煩惱》的成功上映,則立證了“開心麻花”超高的藝術水平和喜劇創作天賦。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電影開篇,本來一無是處的夏洛卻佯裝成“成功人士”來參加暗戀了多年的女孩兒秋雅的婚禮,但現場狀況百出,致使他“馬桶一夢”穿越時空回到了中學時代。在重新譜寫青春的過程中,以嬉笑怒罵的方式諷刺了學校教育的漏洞、人性的弱點以及社會的現實。影片通過誇張的喜劇風格,將夏洛的“二次青春”遊戲化,並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穿插進行,令情節發展頗為無厘頭。這是時間與空間的剝離與統一,也是現實與幻想間的分裂與重合。

四是亦真亦假的漫畫式人物描寫。在進行人物塑造時,“開心麻花”並不追求“逼真”的程度,換言之,他們使用漫畫式的方式凸顯不同人物的特徵與個性。另外,在呈現人物時,並不只注重對白、動作和神態的刻畫,更看重對其心理世界的表現。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例如,影片《夏洛特煩惱》中的王老師,表面上他貪財勢利而且粗暴低俗,但當看到馬冬梅和夏洛被流氓毆打時,卻挺身而出,尤其是那一句“I am a teacher!”簡直讓人又愛又恨。其實,在很多80後的回憶中,老師們的教育方式的確有些粗暴,不過細細品味,不難發現他們柔和偉大的一面。

五是從青春亞文化表述中流露出的消解與反叛。從電影中不難發現,各種笑點和包袱中摻雜了新舊兩種價值觀,其從不受主流文化的限制,凡是對“我”有利的都能為“我”所用,因此“開心麻花”的表達方式極富青年亞文化氣息,其喜劇特質也正是目前國產品牌電影所欠缺的。

五、結語

不同於閤家歡式的傳統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對觀賞者的狀態有一定的要求,其在結構構建上略顯不足,卻在價值消解方面發揮得遊刃有餘,所以堪稱一部“黑色喜劇”。

這部電影並非老少皆宜,其大膽地挑戰了傳統權威的人物形象以及固化的社會價值觀,自然會令部分觀眾感到不適應。在觀影時,劇情中的包袱一個接一個,沒有給觀眾留下足夠的間隔時間去進行審美體驗。

《夏洛特煩惱》:淺析“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

夏洛“一悲到底”的狀態是對“醜”的變相揭示,而電影結尾處對“美”的構建又顯得有些粗糙,所以很容易給觀眾以誤導,將其理解為對“醜”的宣揚。換言之,過度刻畫價值消解,又不進行新的價值構建,自然會造成價值感的缺失,給觀眾以虛無的感覺,這一點非常值得反思。不過從整體上看,“開心麻花”式的美學特質還是非常值得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