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十早韦


要知道清朝为啥没有皇权旁落,就要知道历史上那些皇权旁落的朝代是怎么造成的,而清朝又是如何避免的。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清朝也是在末期皇权旁落的,比如太平天国之后,洋务派有不少拥有了地方武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东南互保就是例子,还有袁世凯在清末也是实际掌权派。

好了,我们来说说历史上的皇权旁落怎么造成的吧。

1.封王专权。

比如周朝分封制导致的分裂,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周朝分封制的结果,再有后来的汉朝七国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封王颠覆了皇权。

2.外戚专权。

汉朝末年的外戚专权也比较严重,像汉朝中期汉宣帝时的霍光,后面的王莽篡汉,汉朝末期看过三国都知道那个何进,就是外戚专权的典型例子,汉朝的外戚专权中,王莽成功颠覆过皇权。

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外戚,他女儿是北周宣帝的皇后,他最终也成功颠覆皇权,建立隋朝。

3.大将专权。

比如宋朝的赵匡胤,就是一个大将,手握兵权,最后成功颠覆皇权。

4.宦官专权。

这个比较多,也比较典型,比如秦朝末年的赵高,到秦二世的时候完全皇帝就是傀儡。

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也属于宦官干政的一种,唐朝中后期也出现了大量宦官专权的情况。

明朝就直接东厂西厂一建,宦官反倒是合法拥有了权力,干政都是合法的,比如王振,魏忠贤。

清朝如何避免

1.避免封王专权

封王制度在隋朝之后几乎就没有了,只有明朝才有,清朝其实也有封王,像吴三桂,耿精忠这些,最后也是发生叛乱,被康熙镇压了,后来吸取教训,不仅没有封王,而且皇室王爷都得在京城待着,限制他们的活动。整个清朝就没有八旗王爷反叛的例子。

2.防止大将专权。

清朝的军机处就是为了防止大将专权的机构,这个机构虽然是最高军事机构,但是军机大臣一般都是不固定的,而且都是从京城官员中由皇帝挑选,而且都是兼职的。

3.防止宦官干政

清朝对宦官有严格的规定,具体有很多,之前好像在哪看到过,没具体了解。

4.防止外戚专权。

其实清朝有外戚专权,比如慈禧,专权半个世纪,玩坏一部近代史。


烟郭说历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统治者满族是起于东北的一个新兴族群。为了争夺天下,对中原王朝的兴衰有深入地探究,发现中原王朝王纲不振有四大原因:一是皇帝怠政,二是皇室内讧,三是外戚干政,四是宦官擅权。清室对此四个方面均釆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

第一,清室皇帝都比较勤政。特别是康雍乾嘉四朝,基本都能做到勤于政务,深夜读书学习,批阅奏章,早晨临朝听政,从不懈怠。大事皇纲独断,不轻易委予他人;第二,清室虽然在皇位继承上也内斗不断,但并未酿成大禍,这与皇室对宗室的严密控制有关。清朝虽然也封近亲宗室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但这些封爵只有俸禄,沒有领地,更沒有军备,所以掀不起大浪;第三,清室对外戚控制更严,外戚只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但从未出现过外戚独擅朝纲的情况;第四,清室的阉人在宫内只有侍奉洒扫之职,沒有干政议政之权,如有干政者,一律处予严刑。像为清室服务的江苏杭三织造,在明朝室全为宦官把持,而清朝从不用宦官,而是用内务府包衣奴才。在清朝也未有派宦官监军等事。即使清末的大宦官李莲英也沒有多少实际权力,也算小心翼翼,不敢干预朝政。正是这些措施的得力,所以清室皇权一直比较稳固。但是,也正因如此,清室一直比较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願接受现代文明,终于腐朽沒落,国破家亡。


陈老师224723857


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都比较稳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细细的探究一下。

01 完善宦官制度

清朝虽然是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在太监问题上,由于汲取了前者的教训,因此清朝统治者实际上对太监心生厌恶。所以制定了十分完善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太监,限制太监的言行,令太监彻底成为皇家的奴才。而且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将约束太监的规章制度世代传袭,使得太监失去了干预朝政的机会,所以终清一朝,也就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太监误国的情况。

而清朝完善的宦官制度也并非一日之功,它也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清初入关时,由于太监的人数激增,为了方便管理,顺治帝设立了十三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也颁布了许多法令限制太监的行动:

“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事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结交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字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

并且在顺治十二年制下严令:“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劣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在康熙即位后,他则对宦官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他罢黜十三衙门,恢复了内务府。并且设立敬事房,康熙六十一年下旨:“设敬事房五品总管一名、五品太监三名、六品太监二名。”至此,清朝太监才正式被授予官职,只不过最高也只有五品,康熙通过降低宦官的品级从而很好的打压了太监势力。

02 设立军机处:加强了君主集权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央权力机构的重大改革,军机处无专官,所谓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其实都是以原官兼职。

而且,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是出于皇帝的意愿安排,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处自建立起,只是奉旨办事的机构,因此军机大臣并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兴风作浪。

03 完善的王爷制度

在清朝的王爷,他们的日子要比明朝的王爷苦多了。因为清朝的王爷们不仅被严格限制在京城,而且其爵位也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后世子孙没有为朝廷立过什么功劳,最终只会被降为平民。

清朝只有12个铁帽子王不受限制,可以世袭罔替,因此满清统治者根本不必担心王爷们会兴风作浪。

以上就是清朝的皇权为什么一直比较稳固的原因。


渔公子读史


因为清朝是对权利的内外各方制衡做的最好的王朝,同时也是中央皇帝集权做的最成功的的王朝。

纵观历史其他朝代,导致大权旁落的势力主要有:宗室外戚、宦官、朋党。

有清一代,这几大势力都被限制的很好,因此没有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

对宗室外戚的限制

满清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王朝初立时非常依赖宗室外戚的势力,可以说宗室外戚是满清皇权旁落的最大危险。

但是自康熙以来,就开始逐步限制宗室的权利。

康熙通过设立“南书房”,逐步摆脱“亲王议政”制度;雍正开创军机处,直接将内阁变成了私人秘书;

乾隆皇帝更是乾纲独断,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除权利核心之外,形成了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的潜规则,这一制度到慈禧时才被打破。

对宦官的限制

自古以来,宦官太监是最容易破坏政治秩序的群体,汉、唐、明都深受其害,满清成立之初,就以史为鉴,时时防范太监干预朝政。

顺治皇帝一进京,就颁布了严禁太监干政的铁牌三块,分别设立在内务府、刑慎司和交泰殿。

<strong>

清代皇帝很好的执行了这项制度,即便后来的李莲英,也只是慈禧的奴才和发声筒,翻不起大风浪。

所以终清一代,一个能够干预朝政的大太监都没有出现。

对朋党的限制

官僚集团往往是封建王朝最大的敌人,他们擅长钻制度政策的漏洞,占皇帝便宜,为亲人朋友谋取利益。

满清深刻吸取明朝亡于党争的教训,将权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并通过宗室贵族来牵制文官集团,而在宗室内部和文官集团内部都互相牵制,通过完善的权力制衡系统,有效的避免朋党带来的危害。

满清是外来政权,一直以来都有危机感,满清的统治者们时时提防社稷倾倒,大权旁落,因此也勤政治国,对权利不敢有丝毫放松。


飞马观世界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统治天下只有区区十余年,而反观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其却能一统天下276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清朝皇权被牢牢握在统治者手中。(撇开同治、光绪两个傀儡皇帝被慈溪控制以及年幼的溥仪不说)

纵观有秦一朝,其主要亡在宦官赵高和暴虐昏庸的秦二世手中。赵高独揽大权,为所欲为,而胡亥又愚蠢至极,以至于断送秦国江山。而反观清朝,从其入主中原后,前面七位皇帝的皇权都不曾坠地不收,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更是在执政期间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勤于政务,有效防止了宦官、外戚揽权,将皇权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朝代想要千秋万代,自己手中必须得握有大权。

故本文将从外戚、权臣、皇帝自身以及清朝制度四个方面来看待清朝是如何防止大权旁落的,最后再加以总结。

在防止外戚夺权方面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里,外戚夺权的例子并不少见,汉有吕后夺权,唐有武则天改天换日,辽有萧皇后临朝摄政。而清朝便是吸取了诸多的历史教训,对外戚的防范和控制有了自己独特的举措。

因此努尔哈赤设立了八旗制度。这个时候的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清朝入关以后,皇太极更是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也为了达到增强军事力量和笼络人心的目的,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这样一来便直接加强对旗人的束缚,也加强了对一些亲王以及贝勒的约束,让他们手中权力不能过大。

八旗制度在清朝初年时,在统一全国及维护朝廷统治中发挥了最重要,同时对于防范外戚执掌大权也有着一定的牵制作用。

在防止权臣和朋党揽权方面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雍正皇帝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用的方法虽然有点有点“不体面”,但是却很实用。

这便是所谓的“密折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俗说的“打小报告”。这与明朝负责情报收集的锦衣卫有点相似之处,这种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而所奏的内容几乎什么都有。除了社会上的一些小道消息以外,众多官员的隐私也都成了密折上的内容。除此之外,官员之间可以利用密折相互告密,以此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

久而久之,官员之间相互猜忌和堤防,难以勾结在一起,故权力也就无法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并且有效地防止了大臣揽权。

清朝皇帝勤政

纵观整个清朝,我们不难发现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快,使得外戚、权臣难以找到揽权的可乘之机。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领导之下,国内改革颇多,国力逐渐强盛,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也较为迅速,为清王朝走向鼎盛做出巨大贡献。

康熙在位期间,废除“圈地令”,永远停止圈地,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另外他还下令所圈土地要退还于农,并且鼓励开荒,开荒越多,得到的官职也越大,这极大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为清朝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雍正在位期间,皇权专制走向顶端。其先是大力改革、整顿吏治,其次便是让密折制度得以完善,强化君主专制。除此之外,还施行摊丁入亩,就是你们家有多少人就可以分多少土地,按人口分配,这一举措导致社会人口急剧增多,在道光年间人口突破了四亿大关。这样一来一方面斩获了民心,另一方面也使得皇权牢牢握在其手中。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的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作为,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基础下,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这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一来使得民心所向,二来皇帝亲力亲为,没有给小人留下夺权的机会。从统治时间来看,康熙的六十年,雍正的十二年,乾隆的六十一年,这三人都将皇权紧紧地抓在手中,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勤政,皇权才不会旁落。

在制度上防止皇权旁落

军机处内景

例如康熙成立南书房,想要加强皇权,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雍正帝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其作用为处理紧急军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乃是绝对的亲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这其中没有王公贵族,也没有内阁大臣,所以皇帝大权不会旁落,臣子也不会阻挠旨意,让雍正手中的权力得以达到巅峰。

结语

纵观有清一朝,其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国祚276年。其能够存在这么久,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皇权没有旁落。

在清朝的发展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功不可没,三位皇帝在位133年,在此期间,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另外,皇帝的勤政让他们成为百姓中意的君主;密折制度让朝中大臣无法勾结在一起,逐渐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军机处的设立也让皇帝手中的权力达到巅峰,使得王亲贵族、内阁大臣都无法阻挠旨意,皇帝得以乾纲独断。

以上便是“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比较稳固,没像其他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的主要原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参考资料:《大清十二帝》、《清史稿》、《雍正皇帝》


泽放史


自古以来,皇权旁落要么是权臣、阉宦以及外戚把持朝政,出现这种情况要么皇帝是偷懒昏聩的昏君,要么就是客大欺店。清朝没有出现皇权旁落主要在于,清朝的制度设计保证了皇权的巩固。

一是勤政。古典时代各个王朝都属于君主专制王朝,何为君主专制?简单来说,就是君主同时拥有世俗和神权的所有权力,而且君主也不是人,是神。这样国家的好坏完全就和君主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挂钩,而不是和国家的各种条件挂钩。

所以,君主专制时代勤政是对君主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勤政体现了君主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最起码干不了好事也能落个不算太差的名声。而且君主勤于政务最大的优势是君主可以避免朝政掌于人手,从而导致皇权被架空。

所以清朝皇帝对皇权普遍比较敏感,不管你是什么人,你有什么功劳,只要染指皇权全部打入另册。清初的两大权臣,即多尔衮和鳌拜都是因为染指皇权导致其本人和党羽被无情的打压,鳌拜还算好点,多尔衮可谓是尸骨无存。

二是打击党争。官员结党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内斗,消耗国力,动摇国本;二是对抗皇权。所以清朝皇帝在打击党争方面可谓是毫不留情,毕竟玩保证皇权的稳固。但是也不是一味的打击,时不时的还扶持一党制衡另一党,或者是削弱比较强势的党派。所以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三是制衡。清朝的制度设计上,满汉制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满洲贵族几乎全部是军功贵族,类似于刘季的丰沛勋贵、刘秀的南阳集团、隋唐的关陇集团以及朱重八的淮西集团,所以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以军功贵族牵制文官集团,继而保障皇权的稳固。

因为政治说到底就是平衡,只有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保证皇权的稳定。所以清代满汉制衡就成了主流,毕竟根据清朝的制度设计,汉官是文官集团的主力,而满洲贵族又代表帝国的武力,所以满汉文武相互制衡,使之保持在一个平衡点上,对于帝国和皇帝都有好处。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对这方面也有所体现,纪晓岚代表汉官,和珅代表满洲贵族,两个人再怎么斗还是被乾隆随意摆弄。因为臣子不吵,皇帝哪有安宁,同时也体现了满汉制衡的好处。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抛开清朝后期的统治(后期清朝的命脉已经掌握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新军),我们看清朝其他时间段。纵观一下,唐代武则天的武氏集团也好,宋朝秦桧也罢,还是明朝的东厂、西厂的宦官,确实都出现了皇权落到他人之处的现象,而且尤其是宦官这一角色的存在,也是多次因为专权问题而被人们所熟知。但是,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受到汉族人民的反抗(白莲教、天地会),不但没有使得权力被分散,反而很集中,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还有元朝),对于皇权的把握都比较好吗?

首先: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的存在,在开国建都之际也是有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尤其是游牧民族统治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所以,清朝皇帝更要做好管理国家的功课。为了保证大权在手,防止被将帅专权,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首先采用的是八旗制度;另外,吸取明朝的教训,做好防止宦官专权的问题隐患。加强权力的集中统治。对内,采用满汉交融,鄙弃重满轻汉的错误观点,保证国内的安定。

所以,前面有这么多的朝代可以借鉴,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说是一个爱学习的皇帝,另外我们都知道,在学习上,皇帝自小的课程安排的是非常充足,满族文化要学,蒙古文化要学,汉族文化也要学,而康熙和乾隆就是很好的例子。


历史上的小书童


1.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 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合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而顺治十五年(1658年)仿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在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和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设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 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中,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3.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消。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天清日晏2013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清朝的皇权其实并不是特别稳固,清朝皇帝大权也不是没有出现旁落的现象。

清朝前期和清朝晚期都出现了皇权旁落的现象。

皇太极去世之后,清朝皇位出现了空缺,当时几方势力形成了僵局。最终年幼的福临捡了个漏,成为大清新一任皇帝,是为顺治皇帝。顺治登基之时年仅六岁(虚岁),没有执政能力,清朝大权完全掌握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在世期间,顺治皇帝等同傀儡,甚至要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才逐渐掌握了实权,当了真正的皇帝。这是清朝皇权第一次旁落。

顺治皇帝去世之时年仅二十四岁(虚岁),由年幼的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是为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登基之时,年仅八岁(虚岁),也没有能力治理国家。顺治皇帝临死之前,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人为辅政大臣。康熙皇帝夺取权力之前,国家大家掌握在四个辅政大臣手中,后来更是掌握在鳌拜一人手中。康熙皇帝铲除鳌拜之后,才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这是清朝皇权第二次旁落。

其实清朝前期即使皇帝掌握大权期间,皇权也受到了很大牵制,皇权也并不稳固。清朝前期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情,有时候连皇帝都无法改变。康熙皇帝为了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曾经设立南书房,南书房的实际影响力却也十分有限。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才被限制,皇权才得到加强。

清朝后期皇权也出现过旁落现象。咸丰皇帝去世之时年仅三十一岁(虚岁),由当时年仅六岁(虚岁)的载淳即位,是为同治皇帝。咸丰皇帝去世前,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为“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后来同治皇帝的生母为叶赫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权力掌握了国家大权。从此以后,清朝中央大权一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长达四十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之后,由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大权掌握在溥仪生父醇亲王载沣手中。

清朝入关后的前两任皇帝都是小皇帝登基,国家大权掌握在权臣手中。清朝最后三任皇帝也都是小皇帝,国家大权掌握掌握在慈禧太后或者载沣手中。清朝皇权出现了非常典型地旁落于权臣或者太后手中。

清朝晚期皇权还受到地方力量的牵制。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地主武装力量崛起。湘军、淮军、北洋军等力量先后崛起,地方势力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清朝一直到灭亡都没有解决地方力量。地方武装虽然没有达到操纵皇权的地步,但清朝皇权也被地方力量大大牵制。

所以,说清朝没有出现皇权旁落并不准确,清朝皇权同时受到了太后、权臣、地方多股力量牵制,又怎么说没有出现大权旁落呢?

清朝如果掐头去尾来算的话,清朝皇帝权力确实比较大,清朝时期皇权甚至达到了顶峰。提问者可能想问的就是这一时期,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为什么这一时期清朝的皇权没有出现旁落呢。

这一时期清朝连续出现了三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放在任何朝代都可以称为一代明君。康熙皇帝年纪轻轻就可以摆平鳌拜,又可以凭借自己能力稳定清朝局面。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也都能够镇得住局势,各方面势力都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国家大权也都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乾隆之后的皇帝虽然能力不足,但是沿着前人铺好的道路,皇权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采取的各项措施有利于加强皇权。

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分割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虽然实际效果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雍正皇帝时期,为了应对西北战事设立了军需房,后来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形同虚设,君主权力达到了顶峰。雍正皇帝除了设立军机处之外,还设置密折制度、秘密建储制度加强了皇帝权力。乾隆皇帝时期,进一步加强军机处的权力,并且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皇帝非常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清朝统治者在传统的汉地设立省,并且设立总督管理地方。总督虽然可以管理一省或者数省,但是总督和各省巡抚也相互牵制。清政府地方权力,也被分割为数块。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也非常相当有法,清政府在新疆、蒙古、东北等地设立将军;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在另外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等。由于清朝在地方的政治制度比较合理,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地方很难对清朝中央产生威胁。

清朝建立后非常注意吸收明朝灭亡的教训,非常注意限制宦官。

清朝建立之后,大力缩减太监。和明朝十万太监不同,清朝太监人数大大减少,而且始终没有形成一股政治力量。清朝皇帝对太监的管理非常严格,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同时也严禁太监与外廷官员或者王公大臣交往。所以清朝一朝始终没有出现宦官专权。

清朝还吸取明朝藩王实力太强的教训,也注意吸取藩王“吃空”明朝的教训。清朝平定三藩之后,地方藩王的权力基本上被剥夺。清朝的藩王都没有封地,而且也都生活在北京。清朝宗室爵位也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清朝的大部分王爵是代代递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除外。整个清朝,宗室亲王始终无法威胁到皇权,清朝也没有出现分封国尾大不掉的局面。

清朝统治者也注意限制外戚的权力,注意防止外戚专权。由于清朝限制外戚方面做得非常好,清朝这一时期外戚的力量始终比较弱小,也没能对皇权形成实质性威胁。慈禧太后虽然掌握清朝政权近五十年,但是慈禧依靠的政治力量却不是外戚。

正是由于清朝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以在一段时期内有效的防止皇权旁落。


依稀说史


大清的皇权绝对旁落过,如果要让这个命题正确的话,应该这么说:大清朝的皇权没有落在或者长期落在权臣手中,没有出现过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间的权臣。说道大清皇权的传递,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独出心裁而且颇有意思,因为其大权旁落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基本上在皇亲国戚与两宫皇后之间。

清朝的大权旁落事实

①:皇亲国戚。皇亲国戚把持朝政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多尔衮。其实按照根本来讲,人家多尔衮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的子孙,把持朝政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是自己家事。但话说回来了,皇帝毕竟不是他,是顺治爷。所以在多尔衮出任摄政王到死前,皇权是绝对旁落的。

②:皇太后把持朝政。说道皇太后把持朝政,最出名的就是孝庄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两人都是两宫皇太后之一、经历三朝且抚育二帝的人物,在一段世界之内,孝庄与慈禧都是绝对的掌权者。尤其是慈禧,基本上是晚清几十年的实际掌权者。

有些人将鳌拜与肃慎也算作是皇权旁落的证据,其实不然。虽然两人都是托孤大臣,但是有这种观念的人忽略了一件事,满人和汉人不一样。汉人讲究后宫不干政,所以很少有汉王朝托孤会托付给皇后这种事情。清王朝则不然,只要皇帝年幼,需要托孤,托孤班子的标配绝对是皇太后加顾命大臣,让两股势力相互斗争,这就是独特的智慧。所以,鳌拜与肃慎根本没有达到把持皇权的地步,否则满清王朝历史早就改写了。

清朝不易形成大权旁落的原因

其实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清王朝的确不太容易形成大权旁落的局面,这其中原因很多,笔者简单罗列几个:

①皇帝多长寿,皇子已独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却视而不见。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出现大权旁落,很明显是因为皇帝要么弱智、要么年幼,震慑不住。清朝总年头虽然不长,但是长寿皇帝就有两位,康熙乾隆都是年近古稀。胤礽太子就做了38年,雍正继位时就已经45岁,嘉庆继位之时36岁,根本没有设立摄政王与托孤的必要。反观顺治、康熙、同治,顺治6岁继位,康熙8岁继位,同治6岁继位。才有托孤的必要,也就埋下了隐患。

②:中央集权的加强。或许有人会问,中央集权越强那岂不是更容易培养权臣嘛?出来个像赵高那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瞬间就成为实际统治者。笔者在这里的中央集权突出体现得是政权与军权。首先,丞相已经被废黜几百年,清代的宰相大都就是贵族旗人,牵制力度极强,并且直接听命于皇帝。其次是军权,满清入关之后,保留了八旗子弟的俸禄,却剥夺了世家大族的军权,所有兵力归兵部统一节制,大将军为流水官员,由皇帝钦命。这就杜绝了势力庞大的藩镇问题,这也就是说,八旗王爷没有任何能力能够用兵力控制朝政。

③:制度保障。清朝皇帝临死前托孤都有两套班子的习惯。如咸丰病故前,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并遵的同时,有设立了八位顾命大臣。要是大行皇帝没来得及宣布就死了呢?没关系,满清国的皇亲国戚就会站出来主持局面,一般是由族长主持。努尔哈赤去世后,四大贝勒召开会议拥立皇太极;皇太极去世之后由族长代善主持、多尔衮提议,拥立顺治。

结束语: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其吸纳中国封建王朝累计制度优势的同时,又保持了一部分满族自有的民族传统,缔造了一个大权不易旁落的现象。但是,政治斗争不是历史小说,没有绝对的权力把持,只有阶段性权力交替。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