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兒童教育包括哪幾個方面,各包含什麼內容和特色?

小姐姐愛歷史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宋朝文化繼承了唐代文化的精華,在寬鬆政治氛圍和良好社會風氣的醞釀中逐步成長,發展迅速,碩果累累。宋朝的文化,是被大家所公認的繁華。不管宋朝的軍事如何孱弱,也不管宋朝的經濟到底是如何,宋朝的文化,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繁榮。

《清明上河圖》中的宋朝,經濟文化繁榮昌盛

這樣繁榮文化的背後自然是離不開教育的。涼夜認為,宋朝的兒童教育主要分以下三個方面。

一、倫理道德的教誨

宋朝的統治者以儒家思想治國,人倫孝道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完美地融入在儒家禮法教育裡。“忠”、“孝”、“仁”、“義”、“禮”、“信”等是社會上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佔據著人們思想的統治地位。孩子們從小就接收這樣傳統的儒家思想,久而久之,忠義孝順等美好品質也就養成了。

儒家思想,傳統美德

二、文化知識的學習

和其他的朝代一樣,在宋朝,功名思想也是受到家長們的大力追捧。宋朝的文人地位很高,且宋朝是以文道治理天下。

宋朝的科舉制度比起之前的唐朝更加完備,進士及第可謂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此外宋朝的教育有著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地方上建立起了各種學校,還有考試製度、獎懲制度、向國子監輸送監生的貢生制度。地方上學校的形式主要是私塾。

古代私塾教育

三、生活方式的培養

這一塊主要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勤儉的持家方式,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宋朝的蒙學教育。

何謂蒙學教育?蒙養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進行初步的道德行為訓練和基本的文化知識教學,以識字、寫字、背書為主。每日功課一般是背書、授新書、作對、寫字、讀詩,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為規範訓練。蒙學教育主要是讓孩子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培養優良道德品質。

孩童聽從老人教誨

總結

宋朝繁榮文化的背後離不開優秀的兒童啟蒙教育傳承。宋朝的兒童教育主要包括倫理道德的教誨、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的培養。宋朝的兒童教育影響還是很深遠的,上述三個方面的培養和我們今天接受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涼夜寒塘


剛開始接觸到宋代蒙學時,第一時間的想法就是歐美髮達國家在剽竊這個古代國度的巔峰之作。

因為兩者在形體上有著較為相似之處,即:官學體制和私學體制並存、因材施教、以及注重素質教育。

中土古代教育體系的發展

早在先秦時期,中土的古代就已經比較重注兒童教育了,只是當時書籍主要集中在貴族家庭之內,因此蒙學體制也只在貴族自家才有。

直到隋唐開科舉之後,破除了門閥世家壟斷局面,並在各地修建書院。【唐朝時期的書院,主要職責是負責收集、校正、刊印的功能,只有少量書院擁有教諭的功能】,唐朝時期的開放,使得寒門子弟也開始逐漸能接觸到書籍。但當時門閥世家的威力依舊,故而唐朝只能算是開了個局而已。

直到唐末及五代十國戰亂,歷經了上百年的戰火洗禮,門閥世家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宋朝建國之後,統治者有感於唐朝過於注重武義,才導致的藩鎮割據局面,因此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

特別是北宋時期,歷經了“慶曆興學”,“熙寧興學”,“崇寧興學”三次著名的興學運動後,同時隨著北宋政權不抑制商業的發展;在統一的思想、人文、經濟的支持之下,北宋在建立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教育體系,最終奠定了隨後中土八百年的教育體系。

北宋蒙學教育體系:

北宋的書院,已經如同現代人所熟知的集圖書館、校正、編輯、教諭為一體的學校了。但是北宋時期的蒙學,並不僅僅侷限於官辦書院,還有私塾、義學等等。

一、官辦蒙學學堂:

顧名思義,國家或地方政府開辦的蒙學學院。只是官辦蒙學學堂並非是定例,是根據地方財政或者國家政策而出現變化,興廢無常。因此這種官辦蒙學學堂主要是集中在大城市裡面,如北宋首都汴梁、西京(今洛陽)、南京(今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且多是主要負責官員的子女。

另外還有其他縣城的縣學,如:莆田、仙遊兩個縣學從唐朝貞觀年間就存在至今了,而這種縣學,主要是招收優等學生為主,其中若是貧困學生的話,會有獎學金、免費食宿等措施。

當然北宋時期的蒙學教育,主要還是私人性質的私塾來承擔。

二、私塾、私學

這個有兩個部分組成。

一種是有錢人家或幾戶人家籌錢,在家裡開辦的私人教育課堂,聘請先生來負責家裡的兒及親朋好友的孩兒的蒙學教育。

另外一種則是大家族的家學、族學。

是家族一起出錢,聘請一個或多個老師,來負責整個家族的孩子的各種學習。

三、義學

主要是中央、地方、富商一起合作捐贈建立起來的機構,除了擁有教育體系之外,還擔負著”兒童福利院“的性質。

北宋時期也設立了“慈幼局”,專門收納孤兒、棄嬰等,只是這個時期,主要是”重養而輕教“。

北宋中後期,由於丁稅繁重,百姓多生而不養,溺死、棄嬰的事件較多,因此在北宋末年時,有官員請奏”凡下戶有懷妊而不能自存者,願賜之粟“。但直到南宋政權建立之後,才真正設立了”胎養令“和”舉子倉“。此時的”舉子倉“,從之前的“慈幼局”轉變成為”養教並重“。

地方官員必須要負責”舉子倉“的孩童教育,這個是被列入官員評分體系之中的。

北宋蒙學的特點

“子孫賢則家道昌盛,子孫不賢則家道消敗"這個理念,從先秦戰國時期,就已經深深刻在中土人的骨子裡了。

而北宋的蒙學教育,有兩個特點,一是父母教諭、二是學塾教育。

一、父母教諭:

也就是題主所述的“家族雞娃”,這種情況在北宋並非是個例存在,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佔有很大的市場的,主要因素有兩種,一是父母是學霸,那些先生都還緊巴巴求拜他們父母為師;二則是家貧,實在沒辦法去私塾、族學,只能靠父母進行蒙級教諭了。

就比如:大文豪蘇軾的家學裡,蘇軾是他母親程氏教導的,“生十年,父詢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另外蘇軾成名之後,他的那幾個牛掰兒子和女兒,也是他和媳婦一起在家裡教諭的,直至科舉成名。

而家貧的則有:歐陽修,四歲時父親死了,家裡窮,沒辦法去讀書,也沒錢買書和筆紙,只能靠母親的一手教諭,【其母鄭氏“以荻畫地,教修書字。稍長,從鄰里借書讀,抄之,抄未竟而成誦"】。

二、學塾教育(包含家塾):

則正規了許多,且教諭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素質、倫理道德教諭。

素質、倫理道德:

唐朝時期,佛、道、儒的興旺,使得宋朝時期,儒家吸收了釋、道的一些思想,構建成了道德理學和心學兩種學派,加上五代十國的戰亂痛楚,使得統治階級及人民都普遍追求道德名教、倫理綱常。

因此學塾教育中是很注重這一方面的:

1、注重日常行為規範,注重恪守儒家禮節

要求孩童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堂室必潔等等。

2、忠孝教育

由於北宋建立之後,一直處於與少數民族爭奪戰爭之中,連年的國戰、以及戰爭賠款的羞辱,使得這個時期的蒙學教育逐漸從之前的“忠(理)、義、廉、恥”轉變成為“忠(君)、孝、義、廉、恥”。

特別是陸游的那首《示兒》就將這種教育表達得淋漓盡致: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陸游

3、因材施教: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因此儒家就將這段話,作為教育各種不同學生的行為準則。

第一種是“生而知之者”,天賦釋然的神人,一出生就懂了,不用過多去教,只需要教導他的行為準則就可以了。

若是”學而知之者“,這種是老師用心去教導的,去告知書中的知識,教諭好學生。

若是“困而學之”,則需要老師耐心去教諭,製造各種困難來鞭策學生。

若是“困而不學的”,那就教諭他,要老老實實做好百姓,找到合適其的生存方式。

而宋朝時期,由於儒家學派出現了新的拐點,這個時期也算是儒家思想的第二春,出現了知行合一的前身——學思結合。

宋朝的蒙學階段並不主張學生遠行,但有提倡學生通過觀察來驗證書本中的知識,即學思結合,宋朝的先生極其反感那些“學而不思”或者是“思而不學”的學生。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所以當學生考得童生之後,一般情況之下,先生大都是提倡由童生們自己組織起來,去到縣城去考秀才,而非家人陪伴。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

《宋代家庭教育》康豔芳

《宋代兒童素質教育》劉文剛

《宋史》


史之為用


宋代的教育主要以程朱理學派為主,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為教學的基本用書。朱熹又編寫了《童蒙須知》、《小學》、而《小學》是兒童的基本用書。

包含的內容主要是講兒童道德教育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