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病毒在这个寒冬肆虐

有这样一家人

将“公安精神”代代传承

他们不同岗位不同框

却在同一个战场

用汗水书写忠诚,携手共战疫情

爷爷是一名老公安

爸爸是一名老交警

妈妈曾是一名公安

她是一名宣传民警

她不像刑警那样英勇善战制服歹徒,也不像特警那样维护安定日夜辛劳,但编辑、写稿却样样在行。她叫李晓菲,是清流县公安局政工室宣传民警。作为公安宣传战线的一名“新兵”,她不常在一线,却又时刻在一线,策划、构思、拍照、写作、编发……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废寝忘食、冲在抗疫前沿,相机、三脚架、笔记本电脑成为了她手中的武器,用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诠释人民警察鲜为人知的故事。

甘居幕后奉献,她是90后“战地女记者”

雨下这么大,你干嘛去?

去卡口拍照啊,民警们执勤这么辛苦。

临近下班,她穿上雨衣,左手抱着相机,右手拎着三脚架匆匆走出办公室,此时,窗外正下着大雨,可她心里总记挂着雨中执勤的民警们,索性背上相机冒雨前往。由于入警仅一年半,参加宣传工作也不过半年,许多一线可能发生的暖心事迹她并不了解。为了搜集素材,李晓菲便向领导请示,主动要求到执勤卡口值班,“蹲守”素材。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让事迹跃然纸上。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看着执勤点手捧泡面的她,同事三番两次劝说:“天气这么冷,女孩子早点回去。”可她都笑呵呵地说:“没事,有泡面吃很开心。”实际上,她已经吃了三天泡面了。雨水打湿了警服,却浇不灭姑娘心中的抗疫热情。雨中的她穿着雨衣为相机打伞的样子,生生打动了在场执勤的其他单位同事,笑着说:“小姑娘,你又来啦,怎么天天都来。”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晚上十点,没有素材不罢休的她满载而归,全然不顾疲倦,正准备回去集中精力“码”字,由于下过雨的地面瓷砖湿滑,她一个踉跄摔在地上,腰部和背部磕在台阶上,她含着泪默默回去加班。面对伤痛,她依然竭尽克服困难冲在一线,生怕漏掉任何一个感人的镜头。她像是一个“小战士”不畏严寒、不惧风雨,她像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文字上字斟句酌,在图片上尽善尽美,没有最专业的技术,却是用最真的心去完成每篇文章。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无悔儿时从警梦,祖孙三代入警营

“我深知这身警服背后的艰辛,所以我更要用我的笔记录下他们最美的身影。”

——李晓菲

她出生在公安家庭,成长在公安大院,毕业于公安院校,爷爷是老公安,父亲是老交警,母亲也曾是公安队伍里的一员。从小她便听着爷爷的故事,看着爸爸兢兢业业的工作,想象着将来自己穿上警服的样子,所以,她更加明白“警察”的含义和这身“警服”的意义。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那年她14岁

梦想在最初的模样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疫情来临,由于防疫任务重,一家人都冲在防疫一线,无暇顾及家中84岁的“公安爷爷”,凭着对公安工作的老革命精神,他每天自己做饭照顾自己,不给子女添麻烦,大年初二接到取消假期回单位的通知,李晓菲和爷爷道别时,“老公安”还乐呵呵地说:“好啊!公安精神代代传!”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李晓菲的父亲李卫民是三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一名“老交警”,这个春节,两父女只相聚了短短两天便各自奔赴“战场”,拥有31年交警工作经验的他像是“种”在一线,数据研判分析,人员身份确定等等,每天加班到凌晨才回到家。听到女儿也在加班的消息,他点点头说:“年纪轻轻就该多干点活,不许偷懒!”祖孙三代入警营,他明白,这是警察该有的样子。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她的母亲罗娟是三明市三元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干警,防疫期间,她不是深入社区对湖北返乡人员“一对一”防控,就是到高速路口参与设卡测体温,50多岁的她风里来雨里去,由于皮肤敏感,满脸过敏却从无怨言,依然默默奋战在一线。

清流县公安局90后“战地女记者”的幕后奉献


虽然他们不同岗位不同框,但抗击疫情他们心手相连,对李晓菲而言,她选择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使命。疫情当前,她的使命,就是将这25年来对“警察”的情感汇入笔尖,在战疫场上书写更多公安民警的坚守与奉献。李晓菲说:没有怨言,不会后悔,因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三明警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