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乱,灾难常发,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学派?

锰铜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张本国的领土或是为了自保开始一场场战争。战争对人民来说是灾难但是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却是利大于弊。

开放的思想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可以说没有中央集权、帝王专制的大一统政治体制,也没有哪一种国家哲学一家独大的思想专制局面。

当时各诸侯正忙着打仗没工夫抑制不同思想流派的产生。动荡的社会情势,激活的社会心理,崭新的社会舆论,形成了一个让人敢想敢说的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开放的氛围。

战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516年,周子朝兵败,带着旧贵族和王室典籍逃到当时文化落后的楚国,周人和典籍大量移入楚国。有人也有书从此,楚国代替东周,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

后来,鲁国孔子创儒家学派;宋国墨子创墨家学派;楚国李耳创立道家学派。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东周文化未必能够和楚国文化有这样深刻而大面积的交流融合。

富国强兵的需要

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也不是未经开化的野人,只会像原始社会那样盲目打仗、各部落之间相互占领。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除了运用武力还需要学习如何管理已有的领土,是以各学派的治国之道就有了市场。

当时各个学派的门徒四处奔走推销自己的学说,只要有可能得到重用,就无所谓是不是自己出生的国家。

商鞅原是魏国人后来不也投奔了秦国甚至帮助秦国通过变法一步步壮大起来了吗?

文化和教育的下移

最初接受文化教育是贵族的特权,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很多原来的旧贵族世家大族都开始败落。

那贵族家里原来负责教学的人去哪了呢?只能到民间继续教授知识了,百姓终于也能够学到知识了。

私人讲学之风兴起,打破了“官学”独占局面。著名教育家孔子更是主张“有教无类”,破除等级、地域和民族界限,大量接收商人、贱人和农家子弟入学,更是扩大了教育范围,文化知识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

中国文明社会的历史如果从夏朝算起,到战国时期已近两千年。日升日落四季更替,不用说这两千年来沉淀了多少中华文化的结晶。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乱,但私学的兴起让这些原来只有贵族官家才能接触到的文化知识渗入各个阶层。有了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积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出现也就更是水到渠成了。


我是兰秋二十,关注我带你看不同的历史!


兰秋二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若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纵横家和兵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当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基本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后代只有少数乱世才有类似现象。

而中国大一统朝代,基本独尊儒术,不存在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以“礼”为行为规范。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借而代指道家学说,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 。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韩非子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子。

墨家哲学代表人物即为墨子,其重要思想观点包括在下列内容之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充分反映出其素朴的自然宗教观,并把一切政治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纱加以合理化。

原因如下:

第一,诸侯割据,无法统一思想。

因为国家四分五裂,对于思想的统治也就不可能很强。

在秦朝,秦始皇一个命令全国就焚书坑儒。

但在战国时期,对不起,秦王的命令只能局限于秦国。秦国如果焚书坑儒了,读书人大不了直接开溜,去其他国家继续混。

而且,很多教派本来就在很多国家流传。

比如墨家,在各国都有势力。墨家如果在一个国家被取缔了,也无法大局,毅然可以在其他国家发展。

第二,诸侯们忙于战争,无心管思想。

战国的战争是很多的,国家之间大规模战争每年都有几起,至于小规模战争更是不计其数。

这种情况下,诸侯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当然全力去打仗了。

如果打败了仗,亡国灭种了,哪有精力管读书人说什么东西。

第三,诸侯们不认为读书人有什么社会危害。

反正当时的咨询不发达,连纸都没有,识字的凤毛菱角,读书人的思想传播有限。

基本上,农村基本不受影响,最多城市的居民受些影响。

然而,当时各国的核心都是农村,基本农民不受影响,读书人的影响也就不大,没必要关注。

第四,一些诸侯鼓励读书人。

当时诸侯们为了自保和生存,也需要获得富国强兵的方法和思维。

这些方法和思维只能靠读书人去摸索出来,所以对于读书人是比较重视的。


另外,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也需要一些思想观念教导人民,这也需要读书人的帮助。


萨沙


正因如此,才给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的舞台!

第一、统治阶层的情况

1.周室东迁之后,对天下失去控制,各诸侯国群起争霸,此为天下大势。

2.各国都想做强做大,一来可以不受人欺负,二来能够欺负别人。要做强做大就需要有人才,需要系统的执政理论和行动方案,也就产生了对人才的需求。

3.各国国情不一,统治者心性不一,需求也就呈多样化。催生了各种理论和学派。

二、“士人”的情况

1.“士”这一阶层身份很特殊,“士农工商”他们排在第一等,他们的出身大多是没落贵族之家,也就是阿Q所说“祖上曾阔过”。因此他们不满足现状,努力想实现向上的阶层突破。

而当时的情况,除了依托权贵、王侯,基本没有其他的机会。因此,这些人只能想法设法去接近权贵、王侯,期望凭借自己的学识能力安身立命,一展抱负。这就是“士”这一阶层的动力之源。

2.各人的兴趣不一样,对政治经济形势的看法也不一样,因此学习研究的方向也就各不相同,提出的见解、解决的方案自然各有专注,各有特色,就出现了众多的流派。

3.“士人”为了争取平台,还要拼命宣传自己的学说,使劲打压别人的学说,以便站稳根基。历史上发生的“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孟子和张仪的论战”等等,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三、两者的结合

时值乱世,国家林立,人员流动也大,“士人”们不太费力就能找到一个平台。至此,统治阶层和“士人”阶层各有所需,一拍即合,迅速合作,共同演绎了中华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奇观。





天地过客1971


个人认为是周朝开放包容的政治态度,以及列国竞争的实际需求。秦汉以后再没有“百家争鸣”,是因为政治上大一统,以及思想文化的统一。

周朝“裂土分封、建立城邦”的封建制度,每个诸侯国都是实质上的“自治”。此时,每个诸侯国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文化、文字、图腾崇拜、官僚体系、军队、财政、统治模式等等,周天子并不强迫每个诸侯国都采用周人的政治制度。

例如姬姓诸侯国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子姓商朝后裔——宋国则保留着商朝的政治制度。又因为列国生存竞争的需要,所以各国无论政治、科学、军事、哲学思想等等方面都涌现许多推陈出新的理念及政治改革

而秦汉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大一统,因为统治需要必须模糊各地区差别、种族差别,思想上必须有个全国统一的模式,文化上也需要有个划一的标准——独尊儒术,所以再也无法出现“百家争鸣”。


疯狂的历史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政治上陷入了分裂状态。连年不断的战争纷乱,不仅使灾难长发而导致人民生活困苦,还推动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哲学学派,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等。这众多的哲学学派实际上是当时中国在纷乱分裂的过程中走向统一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我们称之为百家争鸣。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逐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就是说,在中国从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各个哲学学派互相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政治始终处于分裂统一的循环之中。战争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哲学学派?因为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太多的社会问题,因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出现的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因为政治上的不统一使思维的火花失去了压制力,因为教育的范围不断的扩大。说到底,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最终要在经济新生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的新生。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的分析一下,战争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如此多的哲学学派的具体原因。

第一,战争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如此多的哲学学派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转型中的社会必然涌现新思想。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也是新的思想学派出现的根本原因。这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因为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的井田制不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逐渐被土地私有制取代。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中国发展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封建制度。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哪一种思想是符合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发展要求的?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能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各家学派。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不仅政治经济和思想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的各阶层也在不断变化。每一个阶层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变化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每个阶层这不一样的认识就形成了众多的哲学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属于奴隶主贵族,提倡无为而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也属于奴隶贵族,提倡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群众,提倡兼爱非攻;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提倡变法革新和以法治国。实际上,每一个学派就是一个阶层对社会的一种认识。

哪一个学派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哪一个学派就会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哪一个学派对当时中国政治的统一有推动作用,那么哪一个学派就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最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法家思想。

第二,战争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哲学学派的前提是政治的不统一和国家的分裂。政治的不统一和国家的分裂虽然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阻碍,但却也会使思想的发展处于无压制状态。

国家统一当然是好的,在国家的统一状态下,经济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提高。然而,国家的统一也必然要求思想的统一。封建社会的思想的统一实际上意味着政治对思想的严格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实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加强政治的统一。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专制社会的思想还能自由的发展吗?当然不能。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的学派的前提就是政治上的不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也是中国曾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还没有实现统一之前,国家的经济却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这种经济发展和政治不统一的特殊环境导致了中国思想的不统一。经济只是思想产生的基础,思想最终是政治的最终反应。政治统一,思想也就统一;政治不统一,思想学派必然众多。

没有统一权威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使各思想学派处于一种轻松的社会环境之中。无论发表什么思想主张,无论建立怎样的哲学学派,都不会有人喊打喊杀。所以,政治不统一下的宽松的社会环境推动了众多哲学学派的出现。

第三,战争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更多的哲学学派的文化条件是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受教育人数的不断增加。当在官学之外出现了孔子为代表的私学之后,中国思想百花齐放的状态就必然会出现。

要建立一个哲学学派,首先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张;要把自己的思想主张系统的表达并记录下来,需要有文化。文化是怎么来的?当然是学习来的。人之所以有知识,是因为受到了教育。在奴隶社会,中国有教育,中国有官学。然而,官学只是教授贵族学问,普通的平民是没有受教育的资格的。如果社会上只有贵族掌握了学问,那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思想学派吗?会出现百家争鸣吗?当然不会。

在奴隶社会解体的过程中,贵族没落,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虽然孔子并没有摆脱奴隶主阶层的属性,但孔子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孔子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变化就是创立了私学,扩大了社会上受教育的范围。如果贵族平民,地主,农民等各阶层都有受教育的人,那么他们对社会的主张都会表达出来。有多少不同的主张,就有多少不同的哲学学派。

中国社会的发展表明,一个文明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就是教育。因为正是教育的思想虽然会一时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但在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思想会学习着与社会融合。所以,重视教育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有一部分融合进儒家思想之争。这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融合其他各家思想的新思想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战争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有活力的时期,是一个新的文明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在这种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中,以生产力为主导,以政治为保障,以教育发展为前提的众多学派必然就出现了,必然就形成了中国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必然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诞生于分裂与统一,中国的传统社会的政治也陷入了分裂与统一的循环。现在,我们打破了分裂与统一的循环,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意味着落后的传统官僚政治演变成了先进的现代人民民主政治。只要生产力还在前进,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就会不断的获得新生。


历史纬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西周时,周王统领一百四十多诸侯国,各诸侯国相安无事,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幽王后来被北面犬戎攻杀,镐京被犬戎一把火给烧了,太子宜臼继位,就是周平王,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称为东周。从东周起,周王室慢慢衰微,诸侯们心思也不安分起来了。

西周到春秋初期,诸侯打仗点到为止,什么意思呢?就是双方摆好阵势开打,一般都是诸侯贵族之间较量,双方军队助威呐喊。有一方认输或者退出战场超过五十步,战胜一方就不追了,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来的。

东周礼崩乐坏,诸侯们弱肉强食,相互攻伐,后来战争形式发生变化,战争演变成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标。诸侯们也意识到让自己国家变强大,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如何变法让自己国家强大呢,没有经验可循,创立学派的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到各个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魏国、楚国还有秦国都有变法,魏国和楚国对军队进行改革,秦国任用商鞅变法,从政治、军事、农业全民变法,是秦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秦始王灭六国一统天下。





话历史谈道理


严格的说。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基本都诞生于春秋时期,而战国时期,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

专制、垄断、特权,是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大敌人。周朝东迁后,王权已经开始衰落。各个诸侯国,特别是一些中型、大型国家,实力开始上升,开始有不臣的想法。比如中原地区的郑国,有了相当的国力和军力,就开始借口一些小国不遵周王之令,自号“方伯”,对这些小国行征伐之事。而别的大国,比如楚国、齐国、晋国、燕国、秦国,也蠢蠢欲动。为了发展自己的国力,当时各国的国君,都招贤纳士,希望招揽各国的人才为己用。不惜用“千金买马骨”这样的方式,大力招揽人才。有需求,就会促进发展。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自然就会有各种学派出现。比较显赫的有,兵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等。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最活跃,各种学派发展最兴盛、最全面的阶段。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威信几乎荡然无存。各个诸侯国之间,开始了大规模的战争,互相兼并。而各个学派,都已经深入地渗透到各个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自己学派的生存发展,他们也会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中,依附于诸侯国君,从而壮大自己的势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化,百花齐放、群星灿烂,让人敬仰和怀念。


安汉县嘉陵江捡石人


现在也老打杖,媒体只报道打杖的事,不报道平静的事。因为历史的记录同媒体的报道一样,只记录有突发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依此判断,当时的社会环境普遍还是安定祥和的。当时的打杖,是一家人之间战争,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分封的。所以孔子认为战争的根源是礼崩乐坏。而秦王嬴政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建立。汉武大帝又从文化的高度,社会管理制度上,恢复礼乐,从而完成了中华文明的生命龙的蜕变新生。从而结束了诸候乱中华的春秋战国史。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周朝中后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周天子的威信已不足以震慑诸侯。于是,在那样一个大一统政权摇摇欲坠的时代,各方诸侯纷纷自立为王,甚至出现了诸侯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局面。

而最开始的时候,诸侯之间的征伐外交尚且以礼为大,凡事还讲求个出师有名,这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春秋时代”。然而,自三家分晋之后,华夏大地上的各路诸侯均有问鼎中原之心,其攻伐交战也就变得毫无道理和章法可言。诸侯们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比比皆是。也正因如此,这段长达百余年的历史,被世人称之为“战国时代”。

因此,从周王室衰微直到大秦帝国建立的这近五百年风云史,就是中国有史以来记载的首个乱世天下。那个时候的人们,由于战乱的侵扰,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更别谈什么生活了。而各路诸侯之间也成天尔虞我诈,提心吊胆,就怕哪天被强大的诸侯吞并,从而失了江山社稷,对不起列祖列宗。也正因如此,很多学者在叙述那段乱世的时候,往往喜欢用“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等词语来形容。

但奇怪的是,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充斥着腥风血雨和刀光剑影,可也同样是华夏文明长卷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个章节。因为在那个被战乱纷扰的时代中,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于是,各个学术流派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极力宣扬各自的思想主张,并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时至如今,我们仍然能够从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中搜寻到先人智慧的结晶。

所以,有许多人就会对此感到难以理解。那就是,春秋战国既然是一个乱世时代,为什么思想文化却达到了如此繁荣的地步?反之,再看看之后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秦朝,明明具备了稳定的学术传播交流的环境,为何就再没出现过诸如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呢?

事实上,百家争鸣现象能在春秋战国这乱世之中产生、发展和繁荣,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经济因素

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之所以能够产生和繁荣,这第一个,当属经济层面的原因。

自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出现后,周王朝及之前政权所推崇的公有制已然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而逐渐被法家所推崇的私有制经济所取代。要知道,私有制的出现,说白了就是由财富集体集中,转化为财富分散集中,这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产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条件。

那么,私有制经济的出现和百家争鸣的产生有什么联系呢?这就和私有制经济破坏了礼乐制度有着很大的关联。因为在地主阶级出现后,周王室那套森严的礼乐等级制度也就随之土崩瓦解,社会各个阶层以权为尊,以富为大,追名逐利,逐鹿中原全部凭借自己的实力,也就没人再愿意尊崇老一套的理念。当然,孔子除外。所以,由于礼乐制度被破坏,原先作为阶级底层的“士”开始活跃了起来。根据文献史料考证,百家诸子中的多数创始人,都属于“士”这一阶层。因此,私有制对礼乐制度的破坏,便是文化下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也为百家争鸣开辟了一番广袤的天地。

文化因素

春秋战国之所以产生百家争鸣的第二个原因,那就要从文化层面去考虑了。

在当时,由于孔子兴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学,使得之前“学在官府”的现象,逐渐转为了“学在民间”。往简单了说,就是之前大家要学习和普及文化,都需要朝廷下令派遣教化人员前往各地进行宣教,而诸如讲堂这样的地方,往往也只有达官贵人及弟子能够进入,普通老百姓想都别想。但私学的兴起,却为百姓启蒙开化创造了条件,这也有利于百家思想在民间的传播。毕竟如果百姓普遍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话,谁有功夫去研究你推崇的理论思想呢?

而事实证明,文化下行现象的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自大秦帝国开始,私学的现象也逐渐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并加以完善和推广,这也为绘制华夏文明的长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了,文化下行也并非是个无限的过程,文化下行只要做到学问普及百姓,也就算完成最大的使命了。

政治因素

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之所以在春秋战国得以大发展、大繁荣,这第三个要素,则与政治密切相关。

想必大家都清楚,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纷争战乱不断,其原因就是诸侯都有一个想要争霸中原、独霸天下的野心和抱负。尽管明面上不能说,但暗地里,诸侯们人人皆想要取周天子而代之。否则,后世也就不会流传下“问鼎中原”这样的成语了。

而巧合的是。随着周王室的衰败,礼乐制度已然无法继续推进历史发展的车轮,而现下各方诸侯手中又没有合适的治国之策,他们根本看不清眼前的道路究竟在何方。所以,每逢到了这样的一个迷茫阶段,往往就会出现为世人照明指路的灯塔,引导世人穿破历史的迷雾。就这样,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就随之产生了。虽然百家的学术观点各有不同,但在当时,大家的学问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探索治国称霸的正道。

因此,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就犹如天降甘霖一般,被各路诸侯所采纳学习,只为能够早日实现诸侯们心中那远大的抱负。就比如儒家崇尚克己复礼,法家推崇变法改革,道家遵循无为而治等等。无论是什么流派,其思想主张的目的都是为诸侯称霸天下提供一套有力的理论思想指导。所以说,就算春秋战国打成了一锅粥,只要还有一个人怀着想要称霸天下的梦想,诸子百家的学术就不会衰败。

反之,每逢大一统时代,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也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这就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和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为古代毕竟是封建专制。

比如,百家的学问,在现在看来,都是一些研究修身养性和治国理政的学问。但在古代,本质上还是教导封建君主如何开国立社。设想一下,倘若你是古代的君主,现在,在你的治理下,天下已然统一之时,你还会允许这些教导世人如何变法改革的学问出现吗?

所以说,大一统有大一统的好处,乱世也有乱世的闪光点。诸子百家的文化盛景之所以只能出现在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既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非巧合使然。






Hai子君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乱,灾难频发,为何反而出现百家争鸣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来分析。周王朝后期,王室势力渐微,各分封诸侯逐渐做大做强,也不再听从王室号令,“礼崩乐坏,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对立状态,各诸侯国之间为了成为天下霸主,更是彼此攻伐。三家分晋之后,局势更加动荡,诸侯之间倚强凌弱,小国逐步被吞并,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群雄割据状态,这也就是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缘何文化却繁荣昌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呢?

 

首先,政治因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君主们为了称霸天下,必须举贤任能,唯才是举,广布英雄榜,招贤纳士,启用儒家、兵家、法家、墨家...等等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来本国推行政治变革,这就为学说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试验平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各学派的逐步发展壮大。

 

其次,文化因素。正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样一个情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禁锢局面,以孔子为首的民间私学兴起,打破了从原先文化学习仅是官府贵族特权的局面,这也让没落贵族、广大知识分子开始大办“私学 ”,文化开始下行民间,启迪民智,各学术团体也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治国与学术理论,为百家争鸣开辟了广阔的学术空间。

 

最后,经济因素。随着周王朝的没落,法家所提倡的私有制经济制度逐步取代了王权集中的公有制经济制度,以贵族豪强为首的地主阶级财富集聚,豪强们招揽门客为已用,让门客为自己出谋划策,充当智囊角色,这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稳定的学说研究环境和理论践行的平台,正可谓:

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

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

赵胜南诅楚,乃与毛遂行。

黄歇北适秦,太子还入荆。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我则异于是,好古师老、彭。

 

所以说,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之下,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就拥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被各诸侯国所采纳推行,这是百家争鸣的历史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