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应过度解读,战“疫”期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焦虑的根源在于受到某种社会性刺激的威胁作用,而个体又感觉或预料到了这种对其自身产生威胁的刺激,但个体又自感自身没有能力来应付这种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不应过度解读,战“疫”期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2020年的新春佳节,我们在忐忑之中度过,而另外一个“劫”社会突发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让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一场战“疫”之中,虽然这场战“疫”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但战“疫”时间的持久性,同样让广大民众感到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也在不断的蔓延,在全国的任何省、市,既能看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众凝聚的心理,又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所体现出的恐惧和焦虑。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依然脱不掉是一场社会性的突发事件的外衣,他所造成的威胁和刺激是全国性的,虽然疫情的中心在湖北省的武汉,但疫情已经波及到了全国的各个省市,除西藏只发现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外,其他省市均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湖北武汉更是以万来计数患者,其疫情的严重性是显然易见的。

心理学:不应过度解读,战“疫”期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截止2020年02月20日6:56分,全国确诊病例74,640例,一次病例5248例,治愈人数15,885例,死亡人数2117例。这些数据无一例外的每天都会出现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虽然这些数据是造成广大民众恐惧和焦虑的因素,但是它同样是缓解广大民众恐惧和焦虑的因素,民众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会根据数据的变化,而也在不断的变化。

恐惧情绪的产生,是来源于已知威胁或者是一种刺激而造成的,焦虑的情绪的产生,是未知来源的恐惧而造成的,那么恐惧的情绪我们已经知道了,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造成的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情绪,而我们的焦虑情绪恰恰又是这种恐惧情绪给我们带来的另外一种未知的恐惧,也就是我们是否会成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感染者。

心理学:不应过度解读,战“疫”期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但是,可以说疫情当下的恐惧情绪和焦虑情绪,都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因为我们正处在体验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过程当中,恐惧情绪和焦虑情绪,也就是必然的生成,当我们的认知能够评估出,不论是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的威胁,只要对我们形成了刺激,自身又无法去解决掉这种威胁,那么我们的恐惧情绪就必然产生,而对我们又会造成多么大的伤害这是我们未知的,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我们就会有焦虑的情绪产生。

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已经非常明了了,不论疫情成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我们所产生的恐惧情绪和焦虑情绪,基本上都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而延续下去,当然,不论是恐惧情绪还是焦虑情绪的程度,也跟我们个体的体验和接纳的程度是不同的,尤其是在疫情当下,自我消纳,也是对两种情绪在我们心理的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不应过度解读,战“疫”期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大概是从2020年大年三十开始,以往亲朋好友的新年问候的词语,几乎都变成了恐惧和焦虑情绪的咨询,我告诉他们,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可以消除你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因为当下疫情对每一个人都构成威胁,你又能够切身的体会到,这种威胁的刺激,你只能去接纳,你产生恐惧心理也好,焦虑情绪也罢,这都是必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合理的体验。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对自己所处当下的评估,这就是你所能感受到的和认识到的,在现实面前如果你不承认,那就等于你无动于衷,没有情感释放的功能,更是认知功能的缺失,如果这些都不缺失的情况下,你怎么能够不产生恐惧或者是焦虑情绪呢?所以说他是一个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一种情绪产生,也正是因为这样,你才能够更好的去做好自我防护来防范疫情威胁。

心理学:不应过度解读,战“疫”期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这是一个合理的体验过程,是人的认知和情绪交融的一个表现,但是要想让我们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降到最低的限度,那么我们最好的方法首先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去造谣,要去听官方及医学方面的专家所发布的消息,屏蔽那些小道消息或不实言论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恐惧和焦虑感,你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情绪维持的正常而又合理的范围之内。

另外,不论疫情过程的时间长与短,在疫情当下给我们造成的恐惧情绪和焦虑情绪,也都会呈下降趋势的,这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造成的感受而产生的,恐惧情绪也好,焦虑情绪也罢,或者有其他方面的担心也是如此,因为这些情绪和担心都是有疲劳感的,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疫情,人们的情绪也就自然的会相对稳定下来,这主要是因为你的情绪释放也累了。

心理学:不应过度解读,战“疫”期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今天早晨看到的疫情报道,疫情的重灾区,也就是确诊病例最多的中心地带湖北省,02月19日00--24时,新增确诊病例349例,新增病亡108例,22天来首次,湖北单日新增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降至三位数,这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从每天几千例,甚至有一天上万例,降至到现在的三位数的病例,足以证明我们离战“疫”的胜利不远了。

其实,在这次疫情的过程中,太多的去强调和过度的解读焦虑的情绪真的没有必要,造成这些情绪的产生,无非就是一次真实的疫情体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去忽视现实而规避他,应该认真去对待这些情绪,尤其要在疫情过程当中逐渐的去自我消纳这些情绪,绝对不能用转嫁和宣泄来缓解情绪,尤其是采取一些过激和不理智的做法,只能是增加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只要我们能够理解这种情绪的生成是有直接性的因果关系,那么,我们的恐惧和焦虑同样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心理学:不应过度解读,战“疫”期间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结语

疫情过后,可能有些人会担心,自己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是否会延续,还真有可能会延续,但是这种延续已经不是实质性疫情所造成的,而是你从疫情走出来以后,所面对的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比如你在隔离期间的工资、房租、工作、职位、一些待遇等,这些虽然有一些政策性的,只是但是现实中的问题依然存在,那么你依然会有未知的恐惧存在,这些会是你逐步转向的焦虑因素。

而疫情本身给你造成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会在疫情过后逐步的衰减,得到缓解而消失的,极少部分人,这种情绪的缓解和消失可能会持续时间长一些,但是相对来说在三个月左右,基本上能够完全消除,因为现实性的威胁已经解除了,也就等于不存在威胁性的刺激给你带来的恐惧心理的变化,未知的因素,你是否会被传染,等也就不存在了,焦虑当然也就消失了。

所以,过分的担心自己疫情过后的心理状况是没有必要的,如果自我强化这种情绪性的心理状况,只能说你太过于忧虑了,但是这样的人必定是极少极少数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疫情过后,将内心的感受恢复到正常状态,至于说能不能够给我们留下心理阴影,这也是因人而异的,被确诊和治疗过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确实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将对心理的冲击阻拦在应激反应阶段,以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