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為何最終淪為二戰炮灰?

關東軍1905年日俄戰爭以後,日本佔領了遼東半島和南滿鐵路。為了保護日本在遼東半島的利益,1919年,日本下令在此建立一支擁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以及包括偽滿洲國部隊在內的約120萬人的軍團,歷史上稱之為“關東軍”。這支軍隊的建立,使日本在對外擴張,尤其是對中國的侵略道路上如虎添翼,關東軍成為了日本在二戰期間的主力軍。但是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關東軍最終隨著日本在二戰中的慘敗一起煙消雲散。

關東軍自1919年設立起,就一直以正統軍團自稱,它共設有參謀部、軍醫部、情報部、特種情報部等20多個部門,其中參謀部就有4課,另外,在日本擴張歷史上著名的731部隊也是關東軍中一個重要的部門。關東軍有若干軍,其下有飛行團、通信團、混編旅團等眾編制,人數達到了120多萬。

曾經統領過關東軍的司令官和參謀長也都是臭名昭著的人物,如司令官曾有立花小一郎、河合操、武藤信義、村岡長太郎、南次郎、植田謙吉、梅津美治郎等,而東條英機、岡村寧次、松井七夫等都曾在關東軍擔任過參謀長等重要職務。


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為何最終淪為二戰炮灰?


駐紮在中國的先鋒隊

1904年,正在大肆擴張的俄國瞄準了中國東北這塊肥肉,而此時的日本也對中國虎視眈眈,雙方的利益衝突使日本對俄國不宣而戰,發動了在中國土地上進行的日俄戰爭。一年多的廝殺之後,日本以勝利者的姿態與俄國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迫使俄國將中國遼東轉讓給日本,日本的利益得到了長久的保障。從此,日本完全租借了中國的遼東半島,並控制了南滿鐵路的運輸權。

對於遼東半島這份既得利益,日本政府雀躍不已,因為對遼東半島的控制,無疑為日本向遠東的擴張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日本為了進一步實現自己的擴張計劃,藉口要保護南滿鐵路的權益,專門成立了一支所謂的“滿鐵”守備隊,另外還留駐南滿一個師團。與此同時,日本還將遼東半島改名為關東州,並在旅順設立了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而“滿鐵”守備隊和駐南滿師團都歸關東都督指揮,當時總兵力達到了2萬餘人,這就是最早期的“關東軍”。

1919年,中國國內爆發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五四運動,面對這種情況,日本決定加強對遼東半島的控制。此時很多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也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隨時準備對中國進行瓜分。鑑於這種形勢,日本覺得有必要在中國成立一支具有絕對戰鬥力的部隊,為進一步瓜分中國做準備。於是,在這一年,日本撤銷了關東都督府,改設了權限較小的關東廳,並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基礎上組建了關東軍司令部,司令部設在旅順,統帥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軍各部,首任司令立花小一郎受日本天皇直接指揮,擁有極大的獨立性。從此,關東軍駐紮東北長達二十多年,進行了瘋狂的擴張行為。

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登基,日本進入了昭和時代。天皇雖然具有“昭和”的良好意願,但是田中義一內閣的上臺,發展了日本的軍國主義政治,日本開始加緊推行侵略中國和準備對蘇作戰的大陸政策,於是關東軍制造的一系列事件接踵而來。1928年,為了給“不聽話”的奉系軍閥一個教訓,關東軍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奉系首領張作霖。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又奉命製造了“柳條湖事件”,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給中國軍隊,後又以此為藉口炮擊東北軍大營,發動了駭人聽聞的“九一八事變”,拉開了長達14年侵華戰爭的序幕。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期,關東軍擁有3個師團,但到了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時期,關東軍師團達到了6個;到1933年至1936年間,它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此後每年都增多2個師團,到1941年關東軍偷襲珍珠港前已經擁有了31個師團,人數上升到了85萬人,由此可見關東軍增長速度之快。


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為何最終淪為二戰炮灰?


太平洋戰場上的大慘敗

在“九一八事變”期間,野心勃勃的關東軍趁勢從南滿鐵路屬地衝出,一天內便佔領瀋陽、長春、遼陽等城市,控制了中國東北全境。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國東北政權,日本在1932年建立了傀儡政權——“滿洲國”,而關東軍司令部也遷至長春,關東軍司令兼任日本駐“滿”大使和關東廳長官,掌握了“滿洲國”軍政大權。從此,關東軍對中國東北實行了殘酷的統治,並瘋狂掠奪糧食和礦產資源,把中國東北建成了日本進一步侵略擴張的重要戰略基地。

在關東軍對中國進行殘酷統治的同時,中國抗日軍的蓬勃發展也給它帶來了明顯的壓力,於是關東軍開始急速增加兵力,為即將到來的帝國瓜分大戰做充分的準備。1939年5月,滿洲軍隊跟蒙古軍隊在滿、蒙邊界的諾門罕發生了小規模衝突,後因利益關係,日本與蘇聯先後以“滿洲軍”和“蒙古軍”的名義參戰,一場小規模的衝突演化成為關東軍與蘇聯紅軍的正面對決。當時蘇聯著名將領朱可夫指揮六個旅七萬名蘇聯遠東軍,以機械化部隊擊敗了兩個師團約四萬名的關東軍,報了1905年遼東半島戰役中俄國慘敗之仇。此次戰役,關東軍有18000名士兵戰死或受傷,引起了日本全國的震驚。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等國先後捲入了對德國的反法西斯戰爭中,而此時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也發展到了一個高潮,1941年7至8月間,德國進攻蘇聯久攻不下,日本企圖雄霸蘇聯之心開始有些動搖,不敢貿然進攻蘇聯。於是,日本漸漸把目光轉向了正忙於歐洲和非洲戰事而無暇顧及其他的英法等國,因此決定先發動太平洋戰爭。關東軍奉命南下。

日本軍經過精心策劃,在1941年12月7日夜,趁美軍絲毫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偷襲了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將二戰進一步擴大,關東軍的主力部隊也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場。但一個小小的日本島國又怎能抵擋得住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1942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遭到慘敗,被迫轉攻為守,囂張的關東軍也不敢再主動挑起事端。


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為何最終淪為二戰炮灰?


1943年下半年,日本為了挽回太平洋戰場的失敗局勢,又陸續地從關東軍中抽調出大量增援兵力,希望關東軍這支“精銳之師”能夠挽救日本在太平洋上飄搖的命運。可是,關東軍的參戰並沒有給日本帶來好運,當時的美國依靠先進軍事設備,不斷對日本加壓,至1945年4月初,美軍攻佔沖繩島,並對日本本土開始空襲,而關東軍則充當了對美作戰的炮灰。

1945年5月,德國戰敗,決定無條件投降,而蘇聯的視線也逐漸轉向了一直對蘇聯虎視眈眈的日本。與此同時,中國東北的抗日武裝掀起了打擊和消滅日軍力量的狂潮,關東軍只好重新擴充力量,進行備戰。首先,關東軍從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中重新徵集兵力,編排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作為臨時部署兵力的補充。經過迅速的招兵買馬,關東軍總人數達到了70萬。但此時的關東軍已經失去了“精銳之師”的勢頭,不僅人員羸弱,武器裝備亦大不如從前,24個師團的戰鬥實力僅相當於以前的8個半師團。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失敗,在中國國內的接連失敗,都使得關東軍士氣低落,往日的囂張氣焰已經不復存在。

難逃解散的命運

隨著德國的投降,歐洲戰事宣告結束,蘇軍與中國達成協議,開始向日本宣戰。而日本根本沒有料到蘇聯可以這麼快結束歐洲戰事,儘管關東軍早就做好了對蘇作戰的準備,但是,卻不是在四面楚歌的現在。蘇聯的加入,令關東軍在中國的戰場上更是佔不到一絲便宜。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率領150萬重兵在中蘇邊境列開。9日凌晨,蘇軍突然從三個方向同時向日軍發起了強大的進攻。在日軍的驚愕之下,蘇軍迅速跨過了國界,強渡了額爾古納河、烏蘇里江和黑龍江,分別從後貝加爾、黑龍江沿岸等地區進入了中國東北境內,從正面攻擊日本關東軍,打得日軍措手不及。在此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也發表聲明——《對日寇的最後一戰》,以配合蘇軍的進攻行動,關東軍的壓力驀然增大。在中蘇強大的攻勢下,關東軍陣線很快面臨崩潰的邊緣,關東軍不得不放棄在長春的司令部,退守離長春400千米的通化,企圖藉助通化多山的地形與蘇軍展開決戰。


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為何最終淪為二戰炮灰?


但是面對烽煙四起的戰事,關東軍的官兵已經完全喪失了鬥志,在戰鬥中節節敗退。相反,蘇軍各個方面軍的作戰行動都進展得非常順利,不到一週時間,蘇軍就進佔了東北中部地區,給關東軍以沉重的打擊,從此,關東軍一蹶不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強烈抗擊下,終於宣佈無條件投降,對於此消息,關東軍藉口沒有收到日軍大本營的停戰命令,仍然繼續抵抗。到17日,關東軍除了海拉爾、虎頭和東寧等少數地區的部分師團在戰鬥外,其他地區關東軍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鑑於此種情況,關東軍最後一任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認為,關東軍已經徹底失敗了,於是向蘇軍提出了停戰談判的請求。

19日,日軍與蘇軍代表阿爾捷緬科上校帶領的蘇聯軍使團,在長春機場舉行了談判。山田乙三認識到當時的形勢對日軍極為不利,就算繼續抵抗,也只有失敗,迫於各種壓力,山田乙三向蘇軍代表交出了象徵指揮權的軍刀,宣佈自己和部屬成為蘇軍俘虜。至此,踐踏中國東北幾十年的關東軍徹底解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