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支付和“4+7”雙面夾擊,醫藥企業如何破局?


DRG支付和“4+7”雙面夾擊,醫藥企業如何破局?

DRG即疾病診斷相關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是用於衡量醫療服務質量效率以及進行醫保支付的一個重要工具。這一概念的引入其實是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不同於按項目付費模式,DRG採用的是按病種付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醫療資源的過度使用。

對於醫藥和器械企業而言,DRG付費模式下的競爭格局則變得微妙起來,原來僅僅同類產品之間的競爭變成了與整個診療環節間的資源爭奪。儘管並非針對醫藥企業,但在取消“以藥養醫”大背景下,醫藥企業必將在短時間內面臨衝擊。

能口服就不注射、有仿製藥就不用原研、國產代替進口,DRG付費試行之後,性價比必將成為醫院的追求。再加上“4+7”帶量採購的全面實行,醫藥企業可謂是被雙面夾擊。DRG支付背景下,藥企如何在夾縫中生存,我們試著通過本文來尋找答案。

DRG付費給藥企帶來衝擊

DRG付費模式下,特定的病種有規定的報銷額度,如果患者實際消耗的醫療資源大於這個額度,則超出部分需要醫院自己墊付。DRG支付的本意是敦促醫院進行成本控制,減少對患者不必要的檢查和輔助藥物的使用。為了進一步控制成本,醫院也許在大多數情況下會盡量控制患者的醫療資源消耗。

“花少錢,治好病”,這是醫療改革的最終理想。但這必然會與一些醫療服務和產品的提供商的利益存在一定衝突,尤其是醫藥企業。


DRG支付和“4+7”雙面夾擊,醫藥企業如何破局?

以往,一部分藥企會通過增加處方數量和增加輔助藥品來提升銷售額。在DRG付費背景下,這一方法不再適用。不僅如此,醫院還會通過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手術室的使用等措施進一步控制成本。這樣一來,手術藥品、抗生素的使用也將在短期內受到影響,營養類和輔助用藥的情況更加不樂觀。

此外,醫院對藥品質量的訴求也隨之提高,“非治療性藥品”需求量降低,“治療性藥品”需求上漲,組合用藥、創新藥、高質量仿製藥,以及經過臨床驗證療效可靠的中成藥都將在醫院贏得發展空間。在同等效用下,價格低廉的產品會更加受醫院歡迎。進口藥、低質的仿製藥都將面臨市場挑戰,高質量的國產創新藥和仿製藥會成為醫院用藥的主力軍。

DRG付費和“4+7”雙面夾擊,醫藥企業如何破局?

在“4+7”帶量採購全面實行後,藥品價格大幅降低,部分藥企受到重創。DRG付費的“攪局”則是的醫院在藥品上的金額和數量需求都雙雙下降。那麼,深陷其中的藥企應當如何破局?


DRG支付和“4+7”雙面夾擊,醫藥企業如何破局?

DRG付費需要針對臨床治療路徑等制定相應的分類標準,臨床治療路徑中也涉及到了用藥指南。

按照臨床習慣,臨床用藥指南將收載的藥物分為一、二、三線藥物。其中一線藥物包括國家基本藥物和其他療效肯定、國內已生產且臨床常用的藥物;二線藥物包括療效可靠、極有前途但國內尚未正式生產或正在著手研製的藥物;三線藥物包括療效肯定、國內已生產但臨床不常用的藥物。

通常情況下,臨床用藥需要遵從臨床用藥指南的介紹,包括劑量、配伍用藥等。毫無疑問,進入用藥指南的藥品將被優先使用,這也將成為今後企業競爭的焦點。

02 加速一致性評價

相比原研產品,仿製藥的價格通常要低上許多。有效且低價,這符合DRG付費模式下醫院的訴求。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後解決社會醫療需求的藥品大多數將會是仿製藥,目前美國這樣的原研藥大國便是如此。100萬美元起步的基因療法治療效果的確很好,但能夠負擔得起的患者少之又少。創新藥品給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突破,但要實現全民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仍然需要依賴低價產品。

需要強調的是,DRG付費模式,並不是為所有的仿製藥企業帶來第二春。低價並不意味著低質,沒有療效的產品還是終將被逐漸淘汰。

我國是製藥大國,但絕非製藥強國。自2007年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規則來鼓勵從仿製到創新。

2011年,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來襲,已經批准上市的仿製藥,按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原則,分期分批進行質量一致性評價。換而言之,仿製藥需在質量與藥效上達到與原研藥一致的水平。開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目的就是提高藥品的有效性,促使藥企使仿製藥在質量和療效上與原研藥一致。

回過頭來看,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似乎正式在為DRG付費模式做鋪墊,不僅可以節約醫療費用,同時也可提升我國的仿製藥質量和製藥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在DRG付費模式下,只有通過了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才有更多機會替代價格高的原研藥。因此,我們認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是DRG付費實現的前提,而DRG付費模式的試行將進一步促使藥企加速一致性評價。

隨著國家對抗生素、輔助用藥、中藥注射劑的限制,這一類產品銷量急速下降,但治療性用藥的佔比卻在持續上升。隨著DRG付費模式的試行,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非治療性藥物”市場將進一步降溫。

藥企在提升產品質量和有效性的同時,順應DRG支付帶來的市場變化,及時作出產品結構調整才能繼續發展。

04 迎接院外市場的春天

前文提到在DRG支付模式的背景下,醫院會盡量縮短患者的入院時間。對於一部分需要複診和持續用藥的患者而言,他們需要尋求繼續幹預的渠道,第三方醫藥平臺將迎來利好。因此我們認為,DRG付費的試行或許將為院外治療帶來機會。


在出院後,患者可通過網上覆診處方在第三方平臺購買相應藥品。尤其是慢性病和康復患者,他們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將被放到院外。2018到2019年間,互聯網醫療、線上掛號問診、處方外流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奠定了院外治療市場的發展基礎。

完善線上問診、物流配送的用藥閉環,或許將成為第三方醫藥平臺今年的重頭戲。在這之後,醫藥零售機構將隨之崛起,無論是線上零售還是線下藥店,都將迎來利好。諸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院外或許會成為主戰場。而為了彌補院內用藥所帶來的空缺,藥企或許將通過第三方醫藥平臺、線下藥店、“網定店取”等零售渠道加大投入。

此外,儘管短時間來看DRG付費模式和“4+7“並行,給醫藥行業都發展帶來來一定阻礙,進口藥、創新藥、仿製藥和輔助用藥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但長時間來看,挑戰與機遇並存,國產替代進口、良幣取代劣幣,這或許也是中國醫藥良性發展的好機會。當然,除了醫藥以外,DRG付費模式的試行還對醫療器械、醫院管理等各個方面有影響,我們將陸續為您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