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五虎里最不被重用的吗?

黄强


赵云是在刘备依附袁绍的时候加入的,随后跟着刘备转战汝南,最后屯兵新野。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对于赵云的第一次任免是在曹操南下荆州,刘琮举州投降而没有告知刘备,致使刘备仓皇出逃,曹操派出五千精兵于当阳的长坂追到刘备,刘备抛家弃子,仅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继续南逃,这时,赵云折回去救回刘禅及甘夫人,然后被封为牙门将军。

牙门将军是刘备所创立的官职,可以说是与主公关系十分亲密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保镖。有别于不同的是这职位还有另外一个职责,就是代理军师参与军事谋划。这就要求在任者必须是文武双全。

有武艺、有谋略、信任,就是这牙门将军的标签。

在冷兵器时代,天下诸侯除了面临伐与不伐之外,还得防备敌对势力刺客的暗杀,毕竟这是一个有限而直接的手段。因为诸侯是其势力的领导及信仰所在,诸侯没了,势力自然就会分崩离析。

就好比袁绍:官渡之战的失败并未动摇袁绍的根基,但袁绍一死,立马就出现了立嗣的问题。当然,这跟袁绍临死前没有把事做完整也有关。要知道,袁绍死于公元202年,曹操到公元207年才完全清除袁氏势力,其中花费了有7年时间。若不是袁绍去世,曹操北伐不可能如此顺利。

可想而知,一个护卫对主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虽说没有统兵征战的战绩,会令人产生错觉。但其存在的意义,完全不亚于任何镇守一方的大将,或者征伐统帅。相比之下,主公愿意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在你手上,不就证明了你的重要性。

赵云于历史而言,看似不被重用,但对于刘备而言,肯定是重用。更何况,刘备也是被人刺杀过的。

先主传: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这还不是敌对势力要刘备的命,只是平日一个看不惯他的人,就敢买通刺客刺杀刘备。更不用说,两国交战,这得派多少刺客。


骗人的猫


首先要说一下,正史上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个说法,只是在《三国志》中把关张赵马黄五人并列成传而已。

在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被封为四方将军,属于重号将军,而赵云是翊军将军,属于杂号将军,官衔要比关羽等人低一级,所以有些人认为在这五人中赵云最不受重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看一个人是否得到重用,除了官衔之外还要看他具体做哪些工作。

在这五人中,关羽明显最受刘备的重用,他不仅是前将军,还假节钺,驻守荆州。此时蜀汉不过益州、荆州两地,荆州又是刘备起家之地,足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器重。

其次自然是张飞,张飞不仅统帅重兵驻守阆中,是蜀汉最重用的机动力量之一。而且在刘备称帝以后,张飞升任车骑将军,并出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可以监察百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所以张飞也是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而马超虽然被封为左将军,假节,刘备称帝后被升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不过此时刘备根本管不到凉州,这个凉州牧只是一个虚衔。因此马超看着官衔高,实际却没什么权力。实际上从彭羕被贬时向马超发牢骚,马超因为“羁旅归国,常怀危惧”,立即主动向刘备举报看,马超和刘备之间并没有什么信任感。马超只是走投无路才投奔刘备,而刘备也是看中了马超的名望才将他收纳,自然也不可能给他实权。

相比之下,赵云虽然在刘备称汉中王以后《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他具体从事什么工作,但是刘备临死前却封他为中护军统帅禁军,这显然是对赵云信任有加。此前赵云不会和马超一样坐冷板凳,肯定也有着不小的权力。

所以在马超和赵云之间,刘备肯定更加重用赵云。如果考虑到黄忠在升为后将军第二年就去世,其实质职权也未必有赵云大,赵云在这五人中其实可以排到第三,而不是垫底。


不沉的经远


不是。无论正史还是演义,最不被重用的都是马超。

说赵云不受重用大概是和演义强行做对比,那我们看看赵云在演义里是什么地位:全书顶级战力、马超死后稳坐天下第一(独占一个档位那种)、北伐时期蜀汉军界第二人、五虎上将排名第三、桃园三结义公认老四、长坂坡凤鸣山人头王、曹操最想得到的人才之一、死后追赠大将军,基本和张飞平起平坐,全书武将里待遇更高的恐怕只有关二爷了...

至于其他文艺作品里赵云更是屡屡成为第一主角,我小时候有部陈凯歌拍的电视剧叫《吕布与貂蝉》,结局里还强行让和剧情八竿子打不着的赵云在白门楼与吕布大战一场,赵云的民间地位就有这么夸张。

所以当有三国史新人发现赵云地位其实不及马超、黄忠、法正、黄权等人,甚至不一定比得上邓方、冯习这些都没听说过名字的人时,自然就会产生巨大落差。这时候,百家讲坛的易中天教授又站出来说赵云不受信任,终其一生只是个杂号将军,新人们得到了专家的支持,便更加有底气了,更加确信赵云不受刘备重用,还有了赵杂号、赵保镖的外号。

客观来说,如果要以演义作为标准,那赵云地位确实差得远。但如果要以正常标准来说,那赵云绝对担得起受重用的评价。

易老师说赵云不受信任,这完全站不住脚。刘备在袁绍手底下时,和赵云同床眠卧,秘募人马,这些是敢让不信任的人去干的事?长坂之战里赵云亲自抱着刘备的幼子,讲句公道话,这种危急关头,你让一个不信任的人抱着自己的唯一嗣子?和孙权和亲后,刘备让赵云去掌管内事,管束孙夫人的部下,你让一个不信任的人去管自己的老婆?夷陵之战时,刘备让赵云带领人马在后方接应,你让一个不信任的人接应自己后路?综上,刘备对赵云可以说是信任到家了,交给他的全是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接的活。

而赵云因为抱了阿斗,管了内事,就成了所谓保镖,完全忽略刘备自入蜀开始,每次出征时赵云都单独领有任务,压根不在刘备身边的事实。不说赵云保镖论纯属臆想,即使赵云真的当过刘备保镖,又能证明什么?关羽张飞当年都是刘备身边货真价实的保镖,所以关张也只是保镖水平?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至于说赵云地位低,只是杂号将军的,我们看看赵云的履历。赵云早年跟随刘备,为刘备主骑,刘备拿下荆南后把桂阳郡交给了赵云,入蜀时单独领一军,汉中之战和黄忠别领一路,夷陵之战时担任江州都督,刘禅继位后拜为中护军、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诸葛亮北伐时负责吸引魏军主力,可以说实权和地位都不低。

关于赵杂号这个称呼,明显是需要对官制进行补课。汉末三国属于武官制度变化较大的时期,魏蜀吴官制各有不同,一句杂号将军涵盖范围很广。如果以是否常设作为评价标准,那么赵云后期担任的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都是名号将军,不存在终其一生只是杂号的情况。如果按许多人的所谓只有前后左右大骠骑车骑卫才算名号将军的说法,那么在赵云活着的时候,除了刘备封的关张马黄四人,就只有三个人做到了四方将军,分别是前将军李严、后将军刘琰,以及自贬的右将军诸葛亮,赵云没做到这个级别很丢人?

同事曾经问我为什么马超黄忠当上了四方将军而赵云却没有,其实关羽也有类似的疑惑。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关羽:马超也配和我并列?

诸葛亮:不配不配,他只能和张飞并列。

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关羽:黄忠是个什么东西?

诸葛亮:和您比不算东西。

这二位名列四方将军的原因很简单,马超的名望、影响力和在朝廷的官位较高(一度占据凉州,刘备之外蜀汉在东汉朝廷最高官位获得者),而黄忠阵斩曹魏的方面军司令员(假设一下诸葛亮北伐时有人击毙了夏侯楙、曹真、司马懿中的一人是什么概念),这确实是赵云所不能比的。

同时魏蜀官制本来也有区别,例如常常用来做五虎对比的魏五子所担任的四方将军,在曹丕时代确立的武官体系中并不算特别高的地位,低于四征四镇,不及蜀汉官制中四方将军的地位。因此就重要程度而言,赵云之于蜀汉是超过五子中多数人之于曹魏的。同时杂号将军本来也不是能被一棍子打死的事物,很多杂号将军都是由大佬来担任的,但由于和本文无关就不详细叙述了。

对于赵云生前地位,简单说就是虽然没能进入核心决策圈,但绝对是最受信任的那一群人,且地位也不低。而赵云在死后更是得到了蜀汉朝廷的殊荣。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蜀汉一共12个大臣得到谥号。刘备只给了法正谥号,法正去世前是尚书令,护军将军,刘备托孤时李严是尚书令,中都护,也就是说李严是刘备给法正准备的备胎,刘备去世时要是法正还活着,就没他李严老哥什么事了。刘禅陆续给了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夏侯霸五个人谥号,前三位大佬不用解释,陈祗对刘禅大致等同于法正对刘备,夏侯霸是刘禅的长辈外加政治广告牌。蜀汉灭亡前两年,刘禅一口气给六位开国将领加了谥号,看看这六个人分别是谁吧: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




薛大头电影指南


恰恰相反,刘备也好储葛亮也好,都是最重用赵云的,让他给刘备当保镖队长的任务是最危险最重要的,因为有刘备在蜀国就还能存在,否则所有事都是白扯。保镖工作不需要什么兵法计谋,而且啥时也不能讲兵法计谋,就是一颗忠心,就是拼打杀,六亲不认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保护刘备,只有孤胆英雄才能干,只要刘备这个皇叔牌位还在,万事就都还有变化周转的余地,地盘还可以借,兵卒也可以从新招募帅旗不倒招牌还在就有招募天下雄才聚众起义匡扶汉室的资格。其他人中连储葛亮都没这个资格,所以保护刘备安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破译门人


1.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2.赵云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

3.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得;

4.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


翁佳娜助理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混乱的朝代,而很多人都对于当时的历史故事十分的熟悉,这无不得益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很多人对于里面的武将十分的喜爱,有的人喜欢关羽,有的人喜欢吕布,但是多数人还是十分喜欢赵云的,因为赵云几乎是一个完美将军,长得帅,武功高,脾气好,几乎没打败仗。

而就是这样一位几乎完美的武将,但是一生都得不到重用,这是为何?刘备作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对于兴复汉室一直都是十分热衷的,但是奈何他的成名之路比取经还要困难,先后在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等人手下待过,但是每次都是失败,很多的时候几乎就剩他们兄弟三人了。

而其中最艰难的时候,他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差点丢了,当年在长坂坡,赵云为了救刘备的妻子和儿子,在曹营中七进七出,创造了神话。而赵云也一直是刘备的护卫,很多的时候都在保护刘备,比如刘备去东吴提亲的时候就是赵云跟着前去的,而对于赵云来说,刘备对他有着知遇之恩。

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赵云以前在公孙瓒的手下就得不到重用,后来跟随刘备一直东征西战,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是五虎将中功劳第三人。后来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刘备才稳定了自己的局势,开始在西川之地有了自己的地盘,登基称帝后,赵云的职位也是五虎将中最低的。

这个时候就十分的奇怪了,要知道跟随领导,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想必大家肯定十分的气愤,因为赵云对于刘备来说相当于恩人,因为刘禅就是他救的,而刘备也有了继位之人,可是得到的待遇确实十分的不公。其实大家想错了,刘备是想要重用赵云,才会如此做的。为何?刘备死前说出了真相。

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是见过赵云的,当时刘备想要将刘禅托付于赵云,因为当时关羽张飞都死了,黄忠也老了,马超远在西边,自己身边最信任的就是赵云和诸葛亮了。所以才会将刘禅托付给他。其实这就是帝王之道,很多的皇帝在死前都会把一些人贬到遥远的地方,然后让新帝上位后把他召回来,重用他。






HB一岁的公羊


说起三国演义的故事,相比“常胜将军”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会第一时间浮现在大家脑海。

按照罗贯中老先生的刻画,白马、白盔甲、银枪,威风凛凛的英雄,不仅才智备足,而且勇武双全,这恰恰契合了人们对“白马王子”的内心期待。

所以说,常山赵一龙是很多三国心中的完美英雄一点也不为过。然而据午门君观测,罗贯中老先生是一个善于“起死回生”的一个文学作者,在他的笔下,多少在历史中的无名小辈,摇身一变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人”。

赵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声名显赫,与关羽、张飞并称“关张赵”,位列五虎上将之位,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荣耀。他德行高尚,赤胆忠心,克己奉公、谦虚谨慎、宽容仁厚的优良品性,深受蜀汉“总司令”刘备信赖。就连关羽那样傲慢的一个人,都亲切地直呼一声:子龙贤弟。

由此可见,赵云堪称蜀汉之完美“战将”,独一无二。

然而,可悲的是,在正史上的赵云既无显赫的名位,一生功业也谈不上风光荣耀,甚至颇有几分郁郁失意的悲剧情调。空负一生才华,进而无处所施展。

刘备尊称汉中王是在建安24年,那时汉中已经归于其手。论功行赏封关羽为前将军,拜张飞为右将军,赐马超为左将军,令黄忠为后将军。相比较之下,此时赵云不过是翊军将军,地位怎么说都无法与前四位相提并论。

再后来,赵云从翊军将军缓慢晋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又迁镇东将军。这显而易见的是,蜀汉政权最高层级的将军行列赵云始终未踏入一步。

在正史《三国志·赵云传》中,仅略微四百字,将赵云一生予以交代。但反观《三国志》等史籍记载曹操、程昱、刘晔、周瑜、吕蒙等等魏吴将帅谋臣常常称道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之武勇,却从未提及赵云。赵云莫不过是潜藏太深的缘故?当然不是,主要因为赵云不能与其等齐名罢了。

从另一个面,封侯的时间点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关羽封汉寿亭侯为建安5年,马超封都亭侯为建安13年,次年,张飞封新亭侯;建安24年,黄忠赐爵关内侯。建兴元年,赵云才被封永昌亭侯,而此时赵云已近暮年。赵云封“亭侯”时间比关羽晚23年,所谓赵云位居五虎上将这个说法,自然不成立。

那么真实的赵云一生不受重用呢?在午门君看来,下面3个原因能讲出实情。

其一:战功平平所致。

长坂坡孤身救主,百万军中三进三出,这只是神话罢了。赵云却有救过阿斗,但与演义描写相差甚远。而最能体现赵云英雄本色的还属于汉中一战。

为救黄忠,他领兵与曹军激战,而后威慑曹军,刘备夸他“一身是胆”,然而这只是一次小战役,不是大的歼灭战,更不像黄忠在定军山,刀斩曹操大将夏侯渊那样豪迈。

其二:身份地位,毫无派系背景依靠。

正史中的赵云地位低微,要知道,在当时门阀制度森严的情况下,赵云属于自己的武装队伍,没有自己的派系,势单力薄可想而知。

其三:和诸葛亮不是一个派系所致。

众所周知,刘备白帝城托孤,死后诸葛亮大权独揽。赵云和刘禅关系很铁,又十分谦虚低调。而诸葛亮属于荆州派系,重用黄忠、马谡等人。而赵云不是同一派系,若有风吹草动,他必然无法应付。索性一直搁置待用罢了。

赵子龙犯了为官的几大禁忌,又加上时运不佳,固然一生任劳任怨也不能被重用。


古行生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

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4.jpeg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云是政治斗争失败者。

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

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得。关张自成一党,家将众多,如关平,周仓等,马超世代公候,投刘备时又是带者全部家将,黄忠曾为长沙太守,亲信也肯定不少。独有赵云。。。。向来是单枪匹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轻了。

为官清廉。从刘备,孔明几次欲大赏赵云,赵云不受或分赏诸军,可见赵云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没钱笼络家将,估计他也是蜀汉那些贪官的眼中钉。我在想,若是蜀汉统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话,恐怕赵云更不好过。

第三个原因是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

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赵云警卫长这一职位,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一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赵云犯了为官的几大禁忌,又时运不济,故虽一生任劳任怨,也只能是死后封侯。当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于如此结局。

5.jpeg

关于赵云的统帅能力。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善内政,从择定贤主,千难万险,追随不改见忠贞种看出,赵云实有大智慧。若赵云统兵,辅以一智谋之士,我肯定谋士之言他能听得进。

为将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条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将吴起亲自替士兵吸脓,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赵云,做战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难得的是,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而是分与诸军。这样的人不是帅才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帅才? 三国9中像张飞这种常常醉酒鞭打士卒的人居然都有84的统帅。

统兵作战经验尤为重要,而经验是需要积累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天生的将军。若是赵云一开始就定位在统帅的位置上,我以为他的统兵能力不比关羽差。


奋进的火腿


赵云出身低微

在古代是很注重门第和声望的,比如许靖,刘备知道他名过其实,没有什么真实的才能,可是因为他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为了收拢人心,刘备不得不重用他。马超加入刘备集团以后,并没有立功,可是刘备却给予他仅次于关羽、张飞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之前是影响力最大的关西诸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他的礼贤下士。三国演义中,曹操经常说诸葛亮是“诸葛村夫”,人们也真的把诸葛亮当成农民了,实际上诸葛亮可不是农民,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叔,荆州牧刘表的亲戚,朋友圈全都是当时的名士,他的哥哥又在北方做官,实际上诸葛亮的出身是很高贵的,实际上成为荆州士族的代表。

赵云得罪同僚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三国志

刘备夺取益州,在成都摆庆功宴,准备封赏各位将士,当时刘备准备用成都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桑田分封给各位将士奖励他们为夺取益州做的贡献,诸葛亮都对刘备的决定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众将都认为,有封赏不要白不要。可是赵云却劝谏说:“霍去病曾经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的国贼并非只有匈奴,不可以寻求天下安定,需要等到天下都安定下来的时候,让众人返回家乡种桑梓,回去耕耘自己的土地,这才是最合适的决定。益州的人民,刚刚遭受到战乱之苦,他们的田宅都可以归还给他们,现在让他们安居乐业,以后才可以让他们服役和征税,得到他们的欢心。”刘备最终采纳了赵云的建议,取消了封赏计划,因为赵云的劝谏,刘备集团众将失去了应有的封赏,自然对赵云心怀不满,赵云这一下把文武众臣都得罪了,自然不会受到刘备重用了。

劝谏刘备伐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三国志

刘备称帝以后,准备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可是这时候赵云却率先提出了反对:“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并且先消灭魏国,那么东吴自然会臣服,曹操虽然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曹丕篡夺了汉室,应该顺应众心,早点图谋夺取关中地区,占据黄河、渭水的上游以讨伐凶逆,关东义士一定会包裹粮草骑着俊马来迎接王师。”刘备最终当然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执意讨伐东吴,刘备自从关羽毁败荆州失守以后就性情大变,不再是当初礼贤下士的刘备了。

当初执意称帝,三个劝谏刘备的,作为亲信的费诗被贬官,雍茂不久以后被刘备找借口诛杀,刘巴被迫屈服抑郁而终,刘备当时已经是铁了心的要讨伐孙权了,谁都没法阻止他,赵云这时候居然敢劝谏刘备,刘备自然不会重用他了,其实刘备不贬他甚至杀他已经是手下留情了。

赵云没有战绩

实际上历史上赵云在刘备时期并没有独立统兵打仗,唯一一次独立统兵作战,已经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了,赵云没有实际的军功,自然不受刘备重用。当然这也和刘备对赵云的态度有关,刘备一直把他当保镖用保护自己和阿斗,当然这又导致赵云没有机会单独领兵立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书生系


赵云还是受重用了的,只是被重用的方式和发挥的作用不一样,赵云的角色是保镖,同时性格耿直、忠心,不在乎名利,只在乎刘备的安危,他很有大局观,每到危机时刻,他都是刘备最值得信任的人,刘备逝世前,赵云也是托孤大臣之一,所以赵云并非一生不受重用,只是人各有所长而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9f000134785726d4e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