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刘贺对自己毫无威胁,为何汉宣帝还要将刘贺一贬再贬?

伤心在所难免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严谨。汉宣帝确实一直防着刘贺,但是汉宣帝并没有一直贬斥刘贺。

刘贺曾经在两次震惊世人,一次是前几年海昏墓被发掘之时,一次是他当皇帝之时。汉昭帝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也没有为大汉留下储君。于是在霍光的主持下,选定了刘贺为下一任大汉皇帝。年纪轻轻的刘贺,不甘心做霍光手下的一个傀儡,他在位期间不断挑战霍光的权威。此外,刘贺当皇帝之后,暴露了自己的本性。在皇宫里面吃喝玩乐无恶不作,短短二十七天,刘贺竟然做出一千多件荒唐事。最终霍光在张安世和皇太后等人的支持下废除了刘贺。

刘贺一共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是中国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短的。刘贺当了一圈皇帝,不仅没有保住自己的皇位,连自己的昌邑王位也没有保住。被废之后的刘贺被贬为庶人,逐回昌邑,成了一个普通平民。刘贺被废以后,霍光又选择了刘询做为大汉下一任皇帝,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汉宣帝。

虽然刘贺被已经被贬为庶人,霍光和汉宣帝都不放心这位汉废帝。汉宣帝一直都派人暗中监视刘贺。山阳太守张敞会定期向汉宣帝汇报刘贺的一举一动,直到张敞告诉汉宣帝:“故昌邑王二十六七岁,为人脸色很黑,小眼睛,鼻子尖而低,胡须很少,身材高大,患风湿病,行走不便。穿短衣大裤,戴着惠文冠,佩玉环,插笔在头,手持木简趋前谒见。”汉宣帝得到这个信息以后基本上解除了对刘贺的戒备之心,甚至觉得刘贺非常可怜。

汉宣帝绝对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他也不忍心看着刘贺一直都是庶民,所以在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刘贺的身份再一次发生了变化,他又由平民变成侯爷。刘贺的一生绝对丰富,先是王子,再是诸侯王,再到皇帝,再到平民,最后又当了侯爷。从这件事上看,汉宣帝对刘贺还算不错,并没有赶尽杀绝。但是后来,刘贺因为出言不逊又被削去三千户食邑。刘贺于公元前59年去世。

也就是说汉宣帝确实一直在防着刘贺。但当他确定刘贺对自己没有威胁之后,也给予了刘贺相应的尊重及优待。所以说这个问题并不严谨。我们暂且认为这个问题完全正确,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汉宣帝要这样做。

首先,无论任何皇帝都会防着刘贺,都会不停地打击刘贺,能放过刘贺一命的绝对算好皇帝。皇帝是人人羡慕的职业,前皇帝却是一个非常棘手且尴尬的身份,肯定比前女(男)友更尴尬。前皇帝虽然已经没有任何实权,但是他曾经皇帝的名号会成为现任皇帝的一大威胁。有前任皇帝在,现任皇帝的皇位始终有可能坐不稳。看看明英宗和明景帝就知道,为什么现任皇帝会坐不稳。

其次,汉宣帝并没有掌权之前,实权一直掌握在霍光手中。霍光一直打击刘贺,汉宣帝就只能跟着他一起贬斥刘贺。

第三,受到史书的影响,我们都认为刘贺是一个特别荒淫无道的君主。但是海昏侯墓被发现以后,改变了不少史学家的看法。不少史学家认为刘贺被废的根本原因是他触动了霍光的权力,而不是因为他荒淫无道。我们细细考究起来也可以发现史书在诬陷刘贺。史书记载刘贺在二十七天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等于说刘贺一天要做近四十二件荒唐事。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除了睡觉的八个小时,吃饭的三个小时,剩下的十三个小时他要做近四十二件荒唐事,一个小时要做三件荒唐事。这怎么可能!其实刘贺绝对是一个有才华的君主,只不过他太沉不住气,而且锋芒太露。所以,引起了霍光的警惕而被废。正是由于刘贺有才华,所以汉宣帝才一直不放心他,才要一直贬斥他。

第四、刘贺有一定势力。刘贺继任皇帝的时候,从昌邑国带了两百多名随从。后来这些随从全部都被霍光一网打尽。这两百多个人被杀之后,刘贺的势力受到了极大打击。但是刘贺的势力并没有被铲除殆尽。刘贺父子在昌邑经营几十年,有一定根基,有不少人拥护刘贺。即使在朝廷中也有不少人同情刘贺。这些人平时不敢和刘贺接触,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还真不能保证他们不有所行动。所以汉宣帝才把刘贺改封到偏远的豫章郡,让他远离昌邑。

汉宣帝做为现任皇帝有意识地防着前任皇帝合情合理。做为中兴之主的汉宣帝能够不对刘贺赶尽杀绝,并且加封刘贺为侯爷已经算是深明大义。

欢迎各位小伙伴阅读、关注!


依稀说史


汉宣帝对海昏侯时刻戒备是真的,但是如果说刘贺对汉宣帝毫无威胁,这点就不对了,刘贺实际上对汉宣帝威胁力十足,从汉宣帝对刘贺的处置来看,汉宣帝实际上可以算作是宅心仁厚,仁义之君了。

首先,刘贺虽说在霍光的策划下,以倒行逆施的名义给废除了,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件冤案,刘贺被废的真正原因是在被立为皇帝后,急于从霍光手里夺权,要做第二个汉文帝,结果惹恼了霍光及其党羽,自己也被废黜。

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特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在汉昭帝死后,原本最合适的继承人是汉昭帝的兄长,汉武帝当时唯一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但是霍光担心刘胥年长,当了皇帝之后自己不好摆布,因此,以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就不喜欢刘胥为借口,坚决反对立刘胥为帝。反而选择了汉昭帝的侄子,第二代昌邑王刘贺。

在被立为皇帝后,刘贺随即展开自己的夺权行动,他亲自到保管皇帝符玺的地方取走十六根符节,连去昭帝灵柩前哭祭时,也让亲信官员轮换着拿着符节跟随;



同时,刘贺对跟随他到长安的亲信进行了大面积的封赏,并开始任用他们夺取实权部门控制权,数百名昌邑郎官,都被刘贺赐予列侯或二千石官员的墨缓、黄绶;

刘贺的举动过于激进,惹恼了霍光,当刘贺任命亲信为长乐卫尉、意图控制上官太后一举,更是图穷匕见。因为上官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作为当朝太后,她也是霍光能够把持朝政的权柄所在。


所以霍光果断行动,废黜了刘贺,并且斩杀了刘贺从昌邑国带来的亲信二百来人,这些人从天子亲随一朝沦为冤鬼,在刑场上大呼:“皇帝糊涂了,应该果断对霍光下手,现在不但没能夺取权利,自己还反被霍光作乱废黜。”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废黜刘贺后,霍光选择了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来当皇帝,当时刘病已不过是一个闲散宗室。对于刘贺的冤屈,朝廷上报以同情的人并不少,在汉宣帝清除霍家之后,朝廷上有为刘贺翻案的声音存在,连刘贺自己都认为,汉宣帝知道他的冤屈,他觉得自己应该很快再次封王。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汉昭帝对刘贺充满戒心是正常的。

其次,从宗法制度上来讲,刘贺继承汉昭帝皇位比汉宣帝更加合适,更何况汉宣帝是废太子刘据的孙子,终汉武帝之世,实际上并没有给刘据平反,汉宣帝实际上算是罪人之后,皇位来的更是底气不足。

汉宣帝幼年生活坎坷,尚在襁褓之中就被捕入狱,在廷尉监丙吉的安排下,被两个女囚喂养,才没有饿死,孤苦伶仃,又多亏了刘据的旧臣掖庭令张贺的帮助,才娶妻生子,生活无忧,按照正常人生轨迹,他本与皇位无缘。



汉宣帝是刘据的孙子,汉昭帝就是他的叔爷,但是汉宣帝是以汉昭帝儿子的身份,继承汉昭帝皇位的,这本身和宗法制不合。

另一方面,因为汉宣帝早年生活的坎坷,他并不像其他皇室成员一样生活在深宫大院之中,众目睽睽之下,相反早年的汉宣帝行踪不定,爱好游历,一直有传言汉宣帝来路不正,不是刘氏子孙,这也难怪,当年廷尉监丙吉就可以随便找来一个幼儿来冒充汉宣帝,外人也无从考证。

在这种情况下,汉宣帝对待刘贺,包括他的另一位叔爷广陵王刘胥都是充满了戒备。

最后,汉宣帝虽然防备乃至敲打刘贺,但是并没有要谋害他,这点已经算是难得。

刘贺死后,他的海昏侯国被废除,但是随即在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手上被恢复,刘贺的儿子继承了海昏侯的爵位,此后一直传承到东汉。


醉美木渎


汉宣帝顾忌刘贺是实,多次打压暗中出手,却没有一贬再贬,在对待霍光家族和刘贺之事,刘病已手腕尽露,仔细推敲,他对刘贺的态度与霍家的动向互相呼应,此消彼长,并非只是空穴来风,对霍刘的处理也如出一辙,明捧暗踩,达成巩固权位的目的。


受汉武帝托孤的大权臣霍光,终于在大权独揽近二十年后撒手西去,如芒刺在背的汉宣帝如释重负,汉宣帝与霍光外甥女上官太后一同到场治丧,把霍光与萧何相比,以皇帝级别的葬仪葬于茂陵,谥号宣成。推崇备至,又在二年后,以谋反罪对霍光家满门抄斩,霍禹腰斩,霍云、霍山自杀,霍光遗孀显及儿子,侄子,三族除了女婿女婿金赏因告发谋反一事被赦免外,全部被杀或者自杀,霍光女儿霍成君也被废居昭台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宣帝对权臣霍家祭出雷霆手段后,与之呼应的是对前废帝刘贺的警惕,在元康二年即前64年,汉宣帝派遣使者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曰说“制诏山阳太守:其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要太守注意刘贺的动向,报告备查,不得泄露。当时霍光与群臣请上官太后废掉刘贺时,把他原有的昌邑封国剔除设郡,安置在山阳郡。张敞接诏,于是分条禀奏刘贺平日行为,除了派人侦查监视,有时还亲自上门拜访,察看刘贺的动向。对刘贺的相貌,平时上门的人等,府内侍婢诸事都详细上奏。

为什么会这么在乎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霍光族灭,霍光是权臣震主不假,但他也是汉武托孤大臣,辅政大臣之首,最重要一点,刘病已能当上皇帝,是他一手促成,可以说没有霍光就没有宣帝,霍光若是乱臣贼子,他拥立的难道会是好人?名份会受到极大挑战,显而可见的就是刘贺,刘贺之废也是霍光一手促成,霍光是奸人,那么似可以反证刘贺就是好人。以此类推,汉宣打击霍家,无意间动摇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才会在霍家灭亡后,非常重视刘贺的动向。(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病已于是对刘贺表面更加恩遇,把他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在上任途中,刘贺因为语言不慎,被人密报,再被削去三千户,在宣帝的一收一放中,刘贺战战兢兢,四年后去世。刘贺死后五年,霍成君死后三年。汉宣以南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列霍光为第一。尊崇其功业,肯定其成绩,把他与霍家谋反的其他人剥离开来,两全其美,巩固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从此高枕无忧。


南方鹏


首先,题主的一贬再贬,这个论点是立不住脚的,刘贺被废为庶人后,被迁往之前的昌邑监视居住,昌邑国撤销,设为山阳郡,有郡守张敞监视,也就是被软禁起来11年后,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赶他到更为偏远的南昌就藩,4年后刘贺病逝。

刘贺剧照

其次,刘贺父亲在他四五岁时就死了,作为一个小王爷,在朝中没有根基,这也是霍光看中他的一个原因。刘贺被贬为庶人时,他的亲信随从200余人尽数被杀,之前讨好他的人,唯恐避之不及,俗语说得好“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可以说他没有任何翻身的政治资本。在昌邑监视居住期间,张敞 给汉宣帝的报告是这样说的:观察故昌邑王的衣服、言语、白痴呆傻,一如废人。虽然刘贺有伪装的嫌疑,但也说明经此变故,刘贺已噤若寒蝉,夹起尾巴做人,不敢造次了。

第三,刘贺被废,对刘恂已不再造成任何威胁,那汉宣帝还一再监视呢?大家记得明英宗朱祁镇的事吗,土木之变朱祁镇被俘,后放回后,被景帝朱祁钰软禁起来,可是他却咸鱼翻身,二次做了皇帝,汉宣帝明知刘贺已不足为虑,缺时刻提防,这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假如刘贺真有觊觎皇位之心,他决不可能善终。

汉宣帝刘恂


灯下话史


实际上并非一贬再贬,在刘贺被废除帝位后,被当时的西汉朝廷以太后的名义(实际上是霍光的意思)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原昌邑国被废除,降为山阳郡。到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三月,汉宣帝从亲情角度考虑,又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名义上的待遇有所增加。后来由于听闻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来往,汉宣帝才下令削去刘贺三千户食邑。

对于汉宣帝而言,毕竟刘贺是做过名正言顺皇帝的,这本身对汉宣帝就是一个威胁。古代历来讲究天无二日,历来皇位的更替或者以前任帝王的自然传承、或者以朝代的灭亡更替、或者以军事叛乱取得帝王,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前任君主会以生命的结束为代价,因为这有这样,新皇帝才没有了忌惮之心。

对于刘贺而言,或许已经退位的他对于汉宣帝没有任何的威胁,但是只要他活着本身就是汉宣帝皇位的最大威胁,即使自己没有任何想法,难保会没有别有用心之心利用他的名义对汉宣帝的皇位提出挑战。

从客观上评价,对于一个曾经的皇帝,而且从血统上来说不比自己差的人,汉宣帝对待废帝刘贺已经算是优待了,没有第一时间就从肉体上将其消除,从这一点上来说,汉宣帝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史海小白丁


虽然没邀请,我还是来回答一下!

若论辈分,刘贺应当是汉宣帝刘病已的叔叔。但皇室之内亲情淡化,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刘贺当了短暂的27天皇帝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引发大混乱。霍光征召刘贺来京城主持汉昭帝的葬礼,并在汉昭帝的灵柩前立刘贺为帝。

刘贺也实在悲催,仅仅当了27天皇帝就被群臣集体弹劾。最后在上官太后的主持下,刘贺被废。



刘贺被废,刘病已被立为皇帝

国不可一日无君,刘贺被废黜皇帝位后,霍光又找到了当年巫蛊之祸唯一幸存的皇室血脉刘病已,很快刘病已被立为皇帝。

汉宣帝为何对刘贺一贬再贬?

汉宣帝刘病已掌管大权之后,完全没有必要再针对废帝刘贺,可以说刘贺完全没有能力影响汉宣帝刘病已的统治。



到汉宣帝刘病已深知皇权争夺的残酷,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安稳地坐江山,汉宣帝则只好对废帝刘贺一贬再贬,直到完全消除废帝刘贺对政权的威胁。


6栋501


刘贺对于汉宣帝来说,还是有威胁的,这是一位做过皇帝的人。

刘贺登基27天,做下了一千多件荒淫之事,遂被废除。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刘贺这些行为极有可能就是霍光安排的,毕竟要废除一位皇帝,你需要借口,哪怕是只手遮天的权臣。

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物,也证明了刘贺是一位有修养的人。

同样被霍光压迫过的汉宣帝,自然明白其中因由,迎合霍光的大臣们,肯定也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那既然刘贺是冤枉的,又做过皇帝,还很年轻,他的威胁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忽略了。

汉宣帝将其一贬再贬,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而且他足够聪明,没有为刘贺进行翻案。

保持现状就挺好,如果有必要的话,他都不介意再加一点东西。

刘贺的下场算好的了,只是被打击,待遇上没有受到苛刻。

历来对太上皇或者逊帝的防范,无不慎重严密之极,唐玄宗、宋徽宗、明英宗皆被软禁。

刘贺能够安度晚年,他应该要感谢汉宣帝,这是位明君,也是仁君。


浮沉于史


什么叫汉宣帝明知刘贺对自己没有威胁?刘贺曾经做过二十七天皇帝的事实摆在那里,只要刘贺活着,哪怕什么也不做,其本身对于汉宣帝而言,就是威胁。一旦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刘贺就是一面大旗,正统的大旗。虽然汉宣帝出身汉武帝嫡长房,但是嫡长房的戾太子刘据是因为“谋逆”自尽的,尽管情有可原,但从国家、政治层面始终没有获得正式平反。更何况,汉宣帝是孙子辈,和汉昭帝中间还差着儿子辈。从这两个层面来说,汉宣帝的皇位并不那么正统。而刘贺不同,汉昭帝绝嗣,刘贺作为汉昭帝的亲侄子,是以小宗入嗣大宗而成为皇帝的,其身份则相对更加正统一些。至于被废,台面上的那些,说白了都是欲加之罪,刘贺无非就是和霍光争权失败而已,并不是十恶不赦。而这也正是刘贺的威胁所在,彼时的刘贺已经形同废人,其本身威胁其实并不大,但这种潜在的威胁却是巨大的,这也正是汉宣帝忌惮他的原因所在。



刘贺被废之后的安置最初是由权臣霍光来完成的,而不是汉宣帝。刘贺被废以后,一直以大汉忠臣自居的霍光自然不会公然行弑君之事。但是,放回去重新当昌邑王自然也是不可能的。最后霍光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给两千户的供养,回昌邑。昌邑国废除,改山阳郡。实际上,重回昌邑的刘贺等于是被软禁了起来。当然,这一切都是霍光以他孙女、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名义做出的。之后,霍光在张安世等人的建议下,以上官氏的名义迎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皇帝,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鉴于刘贺被废的教训,即位之初的汉宣帝采取了“熬死霍光就是胜利”的策略。对于霍光原有的权势一概予以承认,不急于抢班夺权。霍光对于刘贺的处置,自然也在承认之列。因此,霍光生前,汉宣帝并没有改变霍光对刘贺的安置方式。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两年后,汉宣帝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剿灭了整个霍氏家族,真正掌握了实权。真正掌握实权之后的汉宣帝开始重新考虑刘贺的安置问题。刘贺彼时虽然已经形同废人,但是,前面说到的威胁还在,留在昌邑故地始终不是很让人放心。直接杀了,师出无名,徒增一个宗室相残、屠戮废帝的骂名。毕竟刘贺的威胁只是潜在的,并不是现实的威胁。在权衡利弊之后,汉宣帝最终决定将刘贺调离昌邑故地,异地安置。



三年后的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正式封刘贺为海昏侯,把自己这位堂叔调往了彼时的“蛮荒之地”——长江以南地区,安置在了现在的江西省会南昌附近。既让刘贺远离了自己曾经的大本营昌邑,以免被有心之人利用;安置在“蛮荒之地”又可以让刘贺远离权力中心,降低影响力和威胁。同时,将废帝重新封侯,还起到了安抚和收买人心的作用,一举数得。就这样,刘贺拖家带口从山东跨越数千里迁往了江西。抵达海昏之后的刘贺心念故地,将迁居之地称为南昌邑,这就是后来南昌地名的由来。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在迁居海昏四年之后,刘贺去世,史籍没有记载这位曾经的大汉天子是非正常死亡。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都是刘贺属于正常死亡。但是,前段时间出头的海昏侯刘贺大墓给出了另外一个可能的答案:刘贺死于非命。理由就是,考古人员在刘贺残留的遗骸上发现了大量的香瓜种子。换句话说,刘贺死前吃了大量的香瓜。如果刘贺是因病去世(按年龄算,寿终正寝的可能性不大),不太可能临终前进食大量瓜果,这不符合正常逻辑。故而,有学者推测,刘贺很可能是死于中毒或者被迫自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单凭残留的遗骸已经无法判定刘贺真正的死因。总之,刘贺死得蹊跷,不排除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



不过,个人倒是觉得刘贺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并不大。为什么呢?如果汉宣帝想要刘贺的命,完全没有必要兜这么大一个圈子,在昌邑动手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在刘贺去世前不久,汉宣帝还因故削去了刘贺三千户的食邑。如果彼时的汉宣帝已经决定杀刘贺了,给予这类的处罚,显得太没有实际意义了。或许,仅仅是因为刘贺本身已经患有很多严重的疾病,大量进食生冷瓜果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诱发其原发疾病的急性发作,最终导致猝死。从医学角度看,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至于刘贺真正的死因,只有期待更多的考古解读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刘贺虽然被废,但是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再说了,霍光在位的时候,由于霍光专权,借着托孤大臣的身份,在杀了桑弘羊和上官桀之后,霍光大权独揽,汉昭帝一直被打压,直到汉昭帝逝世,都没能摆脱霍光的阴影,汉宣帝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口,霍氏子弟把握了政府各个要害部门和羽林军,跟随霍光出行汉宣帝时刻感觉如芒刺在背,所以他事事顺从霍光。



刘贺从宗亲关系上来讲比汉宣帝更有资格继承帝位,他是昌邑王刘髆的儿子,是汉武帝的孙子,而汉宣帝的祖父是故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因巫蛊之祸被诬陷,起兵失败被杀,可以说汉宣帝是罪臣的子孙。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他较之于刘贺关系要疏远一些,正常皇位继承上还轮不到他,所以他对刘贺很放心不下。

刘贺不知是太昏庸无道还是玩心太重,在宫中干了很多坏事,并且想要发动政变除掉霍光,但是霍光先发制人,废除了刘贺。身为昌邑王的刘贺居然敢跟霍光叫板,说明刘贺绝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也并非史书上所载是庸才一个,只是太急功近利了,自己还没站稳脚跟,就想搬动霍光这座大山,最终连带自己的皇帝位一下赔了个精光。

鉴于刘贺的表现,在霍光死后,汉宣帝任然不放心刘贺,怕他东山再起,同时也怕朝中别有用心的人打刘贺这张牌,来讨论自己这个皇位继承人的合法性。所以派人时刻监督他,只要刘贺有一点越轨的举动,汉宣帝就会第一时间知道,最终刘贺由昌邑被贬到南昌做了海昏侯,郁郁而终,英年早逝。


大飞哥爱历史


刘贺确实对汉宣帝没有什么威胁,连汉宣帝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刘贺被霍光废为庶人,汉宣帝上台后,立刻派山阳太守张敞对刘贺进行严密监视,并随时汇报刘贺的情况,平常在干些什么,说了什么话,与什么人交往等等。当张敞把他了解到的情况详细向汉宣帝汇报后,《汉书》上记载:“上由此知贺不足忌。”就是说,汉宣帝认为刘贺用不着提防。

但是,汉宣帝虽然认为刘贺不值得提防,却实实在在地在提防他。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把刘贺封为海昏侯,享受四千食邑。表面是封赏,其实是把他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徙封”。而且不久后,又削去了刘贺的三千食邑,只给他留一千食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监督刘贺的人,从来没有断过。刘贺在神爵三年(前59年)去世后,汉宣帝并没有让刘贺的儿子们继承爵位。这也是一种提防的表现。

(刘贺剧照)

那么,明知道刘贺毫无威胁,为什么汉宣帝还要提防他呢?

第一,汉宣帝是做给霍光看的。

汉宣帝上台以后,他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不走刘贺的老路,最重要的,就是要示好霍光。要示好霍光,却又不能对霍光进行大肆的封赏。因为封赏越多,相当于给自己设置的障碍越多,将来要处理霍光的问题就更难。因此,在哪些方面示好霍光,就是汉宣帝需要考虑的。

汉宣帝在上位第二年的时候,曾极力主张给汉武帝上“庙乐”,这个做法,既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实也是示好霍光的表现。毕竟霍光是汉武帝作为辅政大臣留下来的。汉宣帝提防刘贺,显然也有示好霍光的意思。因为刘贺是霍光给废掉的。要知道,在古代,无论君王多么昏庸,臣子废君王,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招人诟病的。汉宣帝提防刘贺,其实也就表明了态度,就是霍光做得没错。这让霍光心里安定了不少。

(汉宣帝剧照)

第二,刘贺是个没有定性的人。

霍光选了刘贺为什么又把他给废了?有人认为,是刘贺进京的时候,大肆培植自己的实力,又四处封赏施恩,让霍光忌惮。所以把刘贺做的那些事,都定性为干错事,因此把他给废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霍光所列出的那些错误,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错误,其实就是一种“无脑”的表现。也就是说,刘贺本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思想,并没有想要刻意去夺霍光的权,他根本就没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不过,恰恰是因为没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因此很容易受人影响。这就使得刘贺没有定性,不可控制。正因为不可控制,所以霍光才一定要废了他。

汉宣帝对刘贺的看法,显然和霍光是一样的。从监督刘贺的人向汉宣帝反馈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刘贺确实没有定性,别人给他说什么,他就听什么。汉宣帝就最担心这点。尽管刘贺自己没主张,万一受人撺掇造反,可怎么办呢?

(霍光剧照)

第三,刘贺可能成为一面旗帜。

刘贺自己没有本事,也没有什么思想。但是,只要刘贺存在,他就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毕竟他曾经当过皇帝。

对汉宣帝不满的人,肯定是有的。就算汉宣帝做得再好,依然有人不满他,要造他的反。造反的人,就会以刘贺为借口,以刘贺为旗帜,说刘贺是被冤枉的,是汉宣帝和霍光的阴谋,为他打抱不平,要重新把他推上皇位。这样的宣传,对一些人可能不起作用,对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作用很大。这样,祸乱就起来了。

所以,提防刘贺,贬谪刘贺,就是避免这样的麻烦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