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近两年不断有网友翻出2001年国产电影《蓝色爱情》的剧照,夸赞袁泉和潘粤明两位主演当年的“盛世美颜”,以至于这部文艺片知名度不低,但真正看过的其实不多,豆瓣上5千多人的打分便是佐证之一。

其实,这部电影的结构和视听语言之美,并不逊色于两位演员的颜值。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怎么把艺术电影拍得好看,既能表达深刻的主题又雅俗共赏,吸引更多的普通观众从而“出圈”,是世界性的难题。霍建起导演的《蓝色爱情》是一次大胆尝试,特别是2000年前后国内的一线导演们扎堆拍大片,突出宏大叙事、史诗风格的背景下,这部冷峻先锋、充满诗意的作品更是显得难能可贵了。

01 “五代半”导演的先锋探索,套层结构中的精妙叙事


霍建起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同学,但年轻了好几岁,学美术的他毕业后在北影厂工作,曾在田壮壮导演的名作《盗马贼》等电影中担任美术设计,到1995年才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赢家》,这时的张艺谋、陈凯歌们早已蜚声国际,因此他常调侃自己是“五代半”导演。霍建起1999年拍出了自己的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拿奖无数,也捧红了19岁的刘烨。2001年他再次启用两位新人潘粤明、袁泉拍摄了这部《蓝色爱情》。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如果说《赢家》、《歌手》的风格是简练,《那山那人那狗》是清新空灵,那《蓝色爱情》显然不同于霍建起之前的任何电影,这部反叛式的电影,从风格、叙事上来说都相当先锋。

《蓝色爱情》讲述了青年刑警邰林和话剧演员刘云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邰林刚接父亲的班当上了刑警,一天在桥上看到一个女孩要跳桥自杀,劝阻后才发现这个叫刘云的女孩是个话剧演员,正在搞行为艺术,两人因此相识相恋。刘云托邰林帮忙寻找曾经救过自己名叫马白驹的男人,不曾想,马白驹在多年前被牵扯进一桩凶杀案,现在正是刑警队追查的嫌疑人,邰林进一步调查后发现马白驹就是刘云的亲生父亲,这对恋人的故事便有了交错复杂的发展。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电影改编自近期再次名声大噪的湖北籍著名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但是霍建起做了大幅度的改编和重组,在剧情上启用了套层结构,设计了一个精妙的戏中戏。

邰林和刘云的恋爱故事、追查马白驹的案件、刘云的行为艺术是电影中的现实世界,这是电影叙事的主线,同时它呼应着“行为艺术和生活是相互联系,人的参与便是行为艺术存在的方式”这个主题。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刘云表演的话剧,它也是真实的,象征着人物的情感世界,它不仅对现实世界的情节给予观众提示,同时承担着解释“行为艺术”概念与内涵的作用,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它承担着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功能。这两条线各有叙述上的分工,同时并行并重、相互渗透。

还有第三条线,是嵌套在现实世界中的,就是马白驹的故事。当年一位警察夺走了马白驹的恋人李文竹,某天在澡堂中马白驹和警察不期而遇,愤怒的马白驹质问警察种种不是,导致正在做卧底的警察暴露身份,当场牺牲。带着负罪感的马白驹逃亡他乡,甚至改名换姓,李文竹在得知真相后也精神崩溃。电影多次闪回到马白驹的年轻时代,他和李文竹的恋爱故事交错对应着邰林和刘云,营造无可奈何的宿命感。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套层结构的难点在于,它容易打乱观众的观影节奏,如果处理不好观众就看不懂。霍建起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了闪回方式,在正常的叙事中插入其他时间段的叙事,在观众的观影习惯范围之内融入导演思维,观众不费力就能理解剧情的推进。

电影以刘云佯装跳桥邰林及时劝阻为开头,在影片结尾,刘云再次跳下大桥,不明就里的邰林也随即跳下去救她,在江水中挣扎的邰林这才发现,她是在蹦极,全片就这样在刘云又一次的行为艺术中结束。

这个首尾呼应,既制造了悬疑感,又推动情绪达到高潮,再次升华了主题。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导演在反复告诉观众,生活就是一种行为艺术,人人都可能是别人行为艺术里的一部分。


02 以忧郁为底色的动人爱情,以寻找和改变为过程的个体认同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因此全片都带着愁郁、忧伤的氛围。现代都市中人的忧郁从何而来?寻找自我,追求个人的自我认同是其中重要的情绪构成。

电影里有段很点题的台词:

“一瞬间 我觉得自己很可笑

我在找别人 同时也在被别人找

大家在黑暗中互相辨认 一根手指就要碰到你的鼻尖

你还一无所知 ”

邰林从小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顶替父亲当上了警察(年轻的观众可能理解不了,在70、80年代这种政策非常普遍)。警察是秩序的符号,讲究服从和约束,是压抑个性的,和刘云开展行为艺术讲究的思想解放背道而驰。警察这个角色是生活需要,并不是他的自觉选择,第一个镜头他就说“梦想是成为艺术家”。他在努力适应新的角色环境,电影里也用一些细节来表现,比如在罪案现场的呕吐、和老警察之间的争执等。

确立新的自我认同是个痛苦的过程,要抛弃自己固有的爱好、习惯、理想,与寻找自己的价值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是一种自我压迫、自我改变的过程。我们从邰林和父亲的谈心,以及他和老警察灰马谈话中突然的情绪崩溃,感受到了寻找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苦楚。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邰林从犹豫要不要告诉刘云真相,到下定决心追查马白驹不惜牺牲爱情,这种心理蜕变是他自我改变的开始。

刘云一直在寻找,寻找亲情、寻找爱情、寻找艺术灵感,不如说,她一直寻找的是自己。刘云小时候受过挫折有心理阴影,这段经历使她内心充满怀疑和矛盾。但又是一个喜欢行为艺术的演员,在感性和理性,艺术理想和世俗现实之间、在等待、寻找与害怕结果之间徘徊。她怀疑自己的身世,怀疑自己与邰林的爱情。电影里她在话剧舞台上有多处纯洁华美的装扮、莎士比亚式的内心独白,显示了她在新的自我确认过程中的孤独感。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刘云作为艺术家的自我认同感是她能够自由的创作,她要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她行为艺术的参与者和配合者。但行为艺术的创作与社会的秩序,和普通民众的接受程度显然是有冲突的。比如刘云在电影开头谎称自己杀了前男友,被邰林带到警队,并留下了案底。邰林在书店里问店员“有行为艺术的书吗?”,店员反问他:“什么是行为艺术?”邰林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词语。刘云多次的行为艺术与现实格格不入,她问自己“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中,又有谁走进我的艺术过程里?”,她的自我认同有很多的挫败感。

刘云在舞台上惊恐般的呐喊,眼角带泪从桥上纵身一跃时,观众以为这是个无法逆转的悲剧故事。好在导演在结尾留有暖意,刘云在空中自由的飞舞,邰林在江水里大叫她的名字,不顾安危的配合了这一场行为艺术。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这个一直在寻找的女孩,找到了她的答案。


03 精雕细琢的视听语言,多重镜头下的盎然诗意


霍建起在国内被称为“诗人导演”,美术设计出身的他,深谙将“景语”打造为“情语”之道,极其在注重镜头语言中的美感和诗意。

诗意意境的营造,让人们在客观的景物中,看见人物主观的情绪变化。《蓝色爱情》在大连取景,长长的跨河大桥,淡蓝色调的海边码头,人物的远景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深夜无人的街头,雷鸣闪电下的轨道电车,擦身而过的公车。几场邰林和刘云的重头戏都放在了宽阔的外景下,这些作为背景的静物下不只是人物在移动,还有复杂的情绪在流动。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在视听语言的设计上,这部电影在构图、色彩、光影乃至剪辑上精雕细琢,在整体上具有诗情画意。霍建起对固定镜头有特殊的偏爱,影片里有两次邰林理发以后从街边走过的镜头,同一个机位的视觉,像同一个人在远远地观察邰林的生活。这两次重复的场景中,邰林的情绪完全不同,第一次是愉悦,第二次是伤感,这种重复寓意了人物的成长。大桥、码头等运用的是中远景镜头,镜头中的景别和景深的控制得恰到好处,将演员的表演和美丽景色同时收入镜头之中。电影最惊艳的镜头设计是刘云鼓起勇气去见自己的亲生父亲马白驹,缓缓打开的门中,镜头只给刘云的脸,父亲的反应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既有构图上的美感,也保留了悬念。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长镜头+特殊色彩中有着导演明确的自我表达欲望。邰林和刘云在照片冲印室里争吵,暗红色的画面加上一个持续数分钟的长镜头,突显人物的愤怒和纠结。还有特写镜头下的人物独白,刘云有三处非常美的独白特写镜头,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往往能进入人物的心理视角来理解这种情感。

《蓝色爱情》:霍建起电影中的先锋探索、个体认同和诗意表达

中外的艺术电影大师们为何在电影中都喜欢用外型突出的演员,比如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迈克尔.哈内克、张艺谋、王家卫,因为美人也是电影美学的重要部分,演员的气质甚至左右了整部电影的气质。刘云这个角色完全是为袁泉打造的,她时而忧郁沉静,时而灿烂明媚,时而古灵精怪,还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也许观众和邰林一样,都不曾懂她。潘粤明在同年的电影《情不自禁》里,也演了一个警察角色,年轻的他能演出不同的味道,实在难能可贵。可以说这部电影和两位演员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结语


从1999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开始到2003年,《蓝色爱情》、《生活秀》、《暖》都是非常好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段时期是霍建起的创作巅峰期。在大片时代,他依然坚守着“小而美”的风格,执著于对诗意电影的追求。

《蓝色爱情》也许不是霍建起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最勇敢的电影,它勇于探索叙事结构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关注那个时期中国城市人群的情感需求和自我价值认同,在20年后依然值得细细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