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家裝回歸用戶

疫情之下:家裝回歸用戶

一個長期存在的共識是:大型公共事件必將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從感性層面來說,災難性事件在肆意張揚其破壞力的同時,也用高昂的代價喚起人們對生命價值的反思、對“活在當下”的領悟、以及對家庭生活的珍惜與眷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家裝需求的嬗變便高度詮釋了這一情感影響,業內外人士調查分析發現,疫情爆發後,居家隔離的人們比以往更傾向於把“房子”和“家”等同起來,更追求家裝的品質化、智能化、個性化,高品質家裝產品需求上漲。

疫情催化人們對品質裝修的需求

事實上,對許多人來說,“回家”僅僅指的是回到由家庭成員共同組成的情感意義上的家,而不是回到居住的“房子”裡,如果房子裡沒有家庭成員,那麼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住所而已。同樣,當代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也很難把租來的房子當成家,對他們而言,真正的家在千里之外。

“房子”和“家”的這種割裂由來已久,除了受傳統家庭觀的影響,還和中國住房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

改革開放前,住房是相當稀有的物品,公開數據顯示,直至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有3.6平方米,缺房戶達869萬,占城市總戶數的47.5%,近一半城鎮居民無房可住。那時的住房擁擠、簡陋、晦暗,只能作為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棲身之地,居民尚未產生“裝修”的概念,更遑論通過裝修把房子改造成理想中的“家”的模樣。到了改革開放後的80、90年代,城鎮居民獲得住房的主要方式是等待國家建房、單位分配,住房依舊稀缺,而農村居民還廣泛住在自建的土坯房裡,裝修仍是一個陌生而奢侈的概念。

直到二十一世紀,商品房興起,房地產行業迅猛發展,家裝行業才逐漸顯現雛形,並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蓬勃發展,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2018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已突破40平方米,消費升級浪潮迭起,家裝市場規模超過4萬億,人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生理需求,而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和歸屬需求,不僅要“有房住”,更要“住得好”,越來越傾向於把個性化的喜好、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對幸福家庭的嚮往融入到家裝需求中。

當房子不僅承擔著居住的功能,而越來越成為人們展現審美、培養興趣、開展社交、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甚至表達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載體,“房子”將漸漸蛻變為人們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家”。

如果說消費升級讓“房子”和“家”的概念開始融合,那麼此次疫情便極大地加速了這一趨勢,並將最終給家裝行業市場帶來巨大的改變。

疫情期間,廣大漂泊在外或終日奔波於工作的中青年們擁有了空前富餘的居家時間,往昔被外界分散的注意力不得不落到居家生活中,此時,家裝品質將極大地影響居家生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甚至直接決定居家辦公白領們的工作效率。加上疫情催化的及時行樂、珍惜家庭等情感的甦醒,人們將更重視家裝的品質,對“房子”和“家”的融合有更深的體會。

2003年非典過後,人們對房子南北通風的裝修需求大漲。而此次疫情過後,業內人士認為,人們將更青睞環保裝修和智能家居產品,“智能家居是一個趨勢,智能音箱、智能門鎖、智能馬桶、掃地機器人等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在漫長的隔離生活中,人們發現,智能家居產品不僅讓居家生活更輕鬆、便捷、舒適,還有利於減少家庭成員因為家務而引發的爭吵,有些產品甚至還能作為人性化的陪伴、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家裝企業和平臺需樹立用戶思維

疫情造成的家裝需求變化對家裝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果建材品牌商、裝修公司不改變傳統的賣貨思維,樹立用戶思維,是難以應對疫情過後家裝需求的爆發的,甚至可能錯失發展良機,一蹶不振。

在裝修概念爆發初期,家裝行業處於供不應求的買方市場,消費者的個性化審美和需求也未充分釋放,因此,建材品牌商、裝修公司往往只從自身生產而非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經營管理模式粗放,提供的家裝產品和服務也相對粗糙,業內人士認為,傳統家裝行業效率低、服務質量差、口碑不佳的弊病與此不無關係。近兩年來,隨著上游房地產市場的疲軟、裝修市場的飽和,家裝行業轉入存量房時代,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粗放的經營管理模式將不再適應市場變化,家裝企業必須轉入精耕細作、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提供高品質、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不被市場淘汰。

正如泛家裝行業知名專家唐人所言,家裝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緊密圍繞消費者“裝修一個家”的基本需求,對家裝設計、材料、施工三大要素進行重新組織,以提升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在服務用戶的過程中,家裝企業不僅需要投注精力去研究用戶、與用戶建立友好溝通和信任,更要重視每個用戶個性化的生活場景和體驗,以“幫助用戶裝修一個家”為出發點,用整體家裝的視角,幫助用戶把想象中“家”的模樣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事實上,家裝巨頭企業們已經在紛紛尋求轉型。就在去年,宜家正式提出全屋設計解決方案,投入整體家裝和定製家裝的時代大潮中,並宣佈將豐富門店形態、開展數字化升級,提升用戶體驗;同年,紅星美凱龍牽手阿里巴巴,進軍新零售,開展線上線下聯動,並推出“用戶識別——用戶觸達——用戶運營”營銷平臺,表現出堅定的從用戶出發的決心。

但是,自主的轉型升級通常只發生在大型家裝企業中,而在這個以“大行業,小企業”著稱的行業裡,還有更為數量龐雜的廣大中小型家裝企業尚未充分認識到轉型的必要,或即便嗅到了市場變化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無論是開展消費者洞察研究、進行數字化升級還是打造高效供應鏈,都超出了這些企業的能力範圍。

業內人士指出,疫情過後,隨著消費者對品質化、智能化、個性化家裝需求的極速上升,傳統家裝企業的生存將更為艱難,這部分家裝企業如果不想被擠出市場,一個可能的辦法就是依靠互聯網家裝平臺的賦能,藉助平臺的力量轉型。

疫情之下,產業裡的平臺玩家也同樣迅速而主動。比如齊家網推出了針對裝修公司的“四類八項”措施,幫扶這類裝修企業在疫情期間快速轉型,實現數字化、提升消費者體驗、滿足新時期消費者的家裝需求。當然,消費者用戶是平臺發展的基礎,維護消費者用戶權益、確保平臺裝企提供優質服務是家裝垂直平臺的“生命線”,平臺首先要滿足的是消費者“裝修一個家”的需求,這也是這些平臺玩家們的優勢所在,提供和完善一站式體驗、強化各類保障性服務、探索和大力佈局智能家居等新業態,為賦能商家早早打下了基石。

可以說,被疫情打散的家裝需求和服務,正在被平臺和商家急劇形成的前所未有的共生關係所重新聚合、承載並落地。

總而言之,消費者“裝修一個家”的需求是家裝消費發展的必然趨勢,此次疫情相當於催化劑,加速了這一進程,疫情結束後,家裝行業或將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大量消費者湧向優質的家裝企業和平臺,而廣大傳統家裝企業的機會,或許就在於能否利用這一市場修整期,快速走向轉型升級。

不進則退,非生即死,市場競爭從來就是如此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