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为什么只出产翡翠却不爱翡翠?

夏醉浅梦201719422


大家好!本人家族都是做翡翠玉石行业的,对翡翠文化深有了解,而且再缅甸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对缅甸🇲🇲的人民也深有了解。原石,成品,毛料都经常接触对翡翠有一点的见解。

缅甸人其实也有爱翡翠的,为何不表现出来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跟不上。

第一,国内政府不够稳定,平时翡翠矿区都是有武装人员看守。

第二,穷人眼里看到翡翠只知道它是可以换钱的商品。

第三,上层建筑思想决定,实际行动,解决温饱才能爱上翡翠艺术。

综上所述,我们中国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国人爱翡翠,但是也要珍惜翡翠的来之不易。下面展示翡翠的一些图片包括矿区,原石,毛料,成品的细节。








宁玉翡翠大讲堂


作者在缅甸生活工作了四年多,现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大家翡翠在缅甸人心中真实的位置吧!本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在此声明。

首先要说明的是,缅甸人对于出产自他们国家的翡翠是喜爱的,而且是很喜欢的。美丽的珠宝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会喜欢的,说缅甸人不喜欢翡翠那纯属是无稽之谈。刚来缅甸的时候,曼德勒交弯的珠宝市场看不到欧美人的存在,这些年经常看到欧美国家的商家前来进货了,这说明翡翠也在慢慢被西方国家认可了。缅甸人喜欢翡翠是肯定的,但是缅甸人佩戴翡翠的人为什么不多呢?

翡翠作为缅甸当地出产的玉石,绝大部分都是被中国商人采购以后运回国内了。由于缅甸当地的经济十分的落后,人民还在为温饱、医疗、基础设施苦苦挣扎,卖掉的翡翠是他们外汇一个极为重要的来源。在饭都吃不饱的缅甸,翡翠作为一种奢侈品属性的珠宝,佩戴的人少自然就有原因了。其实如果仔细接触一些缅甸富商,佩戴翡翠的比例就会明显增加了,所以并不是不佩戴,而是人民还没有到有闲钱去购买翡翠的层次。

再一个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之前的英殖民国家,缅甸人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比较被欧美国家影响的,再加上缅甸的抹谷盛产红蓝宝石,这就造成缅甸人佩戴珠宝方面有很多的选择,也分流了一部分喜爱翡翠的人群。

没有人不爱美的物品,缅甸人也一样,但是经济实力决定上层建筑,缅甸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所以还是要特殊情况特殊判断。最后,请各位翠友珍惜手中的翡翠制品,因为开采真的十分不容易,希望大自然的宝贝您能够珍惜!谢谢🙏





泽玉汇ZYH


去过缅甸,也有一些缅甸的朋友,华人和缅人都有,所以还是有一定了解。

首先缅甸人并不是不喜欢翡翠,缅甸这个国家,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是贫穷落后,其实,缅甸是一个资源物产丰富的国家,不光是有翡翠,还有许多其它资源,比如红木,琥珀蜜蜡,各种宝石等。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缅甸确实经济不发达,只能做一些原料出口和低端半成品加工,这很好理解,就像7.8十年代的我国一样,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只能是处于产业链的原始阶段。但并不等于缅甸人会一直这样,随着慢慢市场化,缅甸人也会进入高端再加工领域,就好比进入90年代,我国也逐步从低端出口进入高端制造。

在缅甸从事翡翠行业的,大都是华人,或者说是缅籍华侨,这并不是局限于缅甸,在整个东南亚国家很普遍,经商的都是以华人华侨为主力。一方面是华人的天性勤奋与吃苦耐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缅甸人和其它东南亚国家一样,都信佛,是佛教国家。不要小看信仰的力量,我一个缅籍华侨朋友曾和我说:缅甸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礼佛,有了💰,不是去吃喝享受,而是去礼佛,所以对金钱的追求,没有那么强烈。虽然他说的可能有点夸张,但我去缅甸,确实看到的当地最漂亮最豪华的建筑就是寺庙,并且全国各地,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佛像,寺庙。而缅甸人,不是像国人那样去游玩,去拍照打卡。是非常真心虔诚的去礼佛。

所以,并不是说缅甸人不喜欢翡翠,而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处于翡翠产业链的原始端,而中高端的成品加工制造销售,大都由华人华侨所控制经营,由于在原始端的默默无闻,给人以不喜欢翡翠的印象。

图一,缅甸寺庙

图二,缅甸街市

图三,缅甸原石交易市场





翡翠鉴赏风


看有的人说因为缅甸穷?如果仅仅是因为穷,缅甸人带黄金的也不少啊。而且缅甸穷,加工成本也低,矿主手里的石头成本,恐怕比公盘价格百分一都不到,如果流行,富人来说完全可以接受。普通人?直接去矿山捡石头就好了吧,也就是去年开始才不让散户入场的,从前,大矿主扔的石头随便捡,都会捡漏。。回来随便磨一磨就是好东西了!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缅甸的小乘佛教文化决定的。文化不同流行不同!

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信仰的是小乘佛教,看到这里恨的牙痒痒,顶着佛教的光环,尽干些龌龊的事情!原石,片料,成品造假层出不穷,染色注胶真的当事业在做,做的相当仔细,甚至不惜把假石头埋地里几年再挖出来,皮色会有自然沁色变化。

扯远了,为什么缅甸不喜欢翡翠?华人喜欢翡翠是因为背后的文化,其中,道家文化占70%,佛家文化占30%,而且是大乘佛教哈。

所以缅甸人不喜欢翡翠,因为信仰不一样。

华人戴着竹子吊坠,节节高升,在缅甸人眼中最多一句,戴竹子干嘛?我又不是熊猫!!!!

一些瑞兽,缅甸文化中根本没有,比如龙凤,貔貅,麒麟。

缅甸也不讲究十二生肖,是8生肖,按照星期的。。。。

还有什么?总不能让老缅信财神?关公?钟馗?

没有了文化的支撑,翡翠就普通了,所以缅甸富人也喜欢,但是没有那么崇拜,这就尴尬了,国内明星带翡翠,同行羡慕也要买,粉丝疯狂羡慕。缅甸呢?富商戴了,也没反应啊,内心是这样的:不就是北边山区的石头嘛,有神马好看的。。。

所以没流行起来而已。

这样的一个首饰盒,是国内每个大姑娘小媳妇的梦想,缅甸人没这个概念的。

所以说,缅甸是唯一宝石级的翡翠产地,中国又是唯一的翡翠消费大国,所以,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啊!

虽然他们不流行,难道卖石头的价格便宜了?今年8月公盘价格,整体的底价比去年都翻好几倍,真的是看到中国人疯狂了哈!

虽然他们不流行,但是,卖成品,喊价绝对不含糊!去买过的都知道!

虽然他们不流行,但是造假层出不穷,还那么耐心!试问多少老板吃过亏?

说多了都是眼泪


开云珠宝石头书


看了不少回答,都没说在点子上。

首先,要搞明白,我们通常说的缅人是指缅族人。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约占百分之六十。说缅人不喜欢翡翠,主要是指缅族人不喜欢,他们主要居住在瓦城以南至海边的平原地区。

缅甸的华人华侨怎么会不喜欢呢?傣族,景颇族等北边少数民族,怎么会不喜欢呢?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老缅也不知翡翠这一说法,只知道叫玉。

我们大都知道,缅人喜欢黄金,喜欢宝石,翡翠还真不是什么心爱之物。

有朋友说是因为穷,显然太牵强,曾经的缅甸很长一段时期,可以说是东南亚首富之国。有人说因为老缅没有受天朝玉文化熏陶,这倒有几分道理。但不要忘了,缅甸的国石是红宝石哦,宝石文化还是有的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那么漂亮的翡翠,黑老缅咋就不爱呢?

大家要明白,出翡翠的地方属于克钦邦,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属于天朝的势力范围。老缅在平原上,对翡翠的认知几乎为零。

元朝以前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朝直接设土司管理,明清以来也是如此。

玉石开釆,大体上始于明朝,盛于清朝。

英国人入侵后,强行从清政府手上抢去。但玉石的开釆权仍就租给云南玉石商人开釆,没老缅什么鸟事。

其实,一直以来,翡翠都被称之为云南玉。

只是后来,缅甸政府才逐步加强了对玉石矿山的管理。

现在来说,经营翡翠仍以华人华侨、嘎拉(罗兴亚人)为主。

说到这里,为啥老缅不喜欢翡翠,明白了吧?

一是属地原因,翡翠历史上与老缅没多少关系;二是明清对下缅甸经济、文化影响力偏弱,虽然缅人称臣纳贡。

至于以后就不好说了。现在缅甸政府全面加强了翡翠的管控,不仅控制毛料,还想搞加工升级,重点出口成品。

这么美丽而又价值连城的宝石,老缅如再不爱上它,那只能说脑子里有水了,呵呵。






聊斋志玉


首先抛砖引玉,说一下最近缅甸原石公盘出现的网红,再来以此反思一下翡翠光鲜的背后,希望从中可以找到大家需要的答案!

网红登场,登邓等灯……

这次公盘的第一位“网红”在开盘的第一天诞生了,相信很多翠友的朋友圈都有机会看到这组图片,小编的朋友圈当晚就被刷爆了,几乎每位同行在同一时间都转发了“两小块原料不过200克重底价8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万”。

出自著名的木那场口,图片可见材料本身并不完美

打灯明显可见天然裂纹

底价88万欧元只能说明翡翠确实瑕不掩瑜

“200克”、“88万欧元”、“700多万人民币”,如此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数字组合,最适合以此借题发挥向世人宣告:翡翠价格不菲,大家且买且珍惜!小编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小编认为翡翠在商业范畴的价值,人尽皆知,不过翡翠在产业范畴的代价,却是鲜为人知。翡翠之于缅甸是商业,还是产业?

回顾2014年缅甸公盘“标王”,以底价6000万欧元成交01

回顾2014年缅甸公盘“标王”,以底价6000万欧元成交02

回顾2014年缅甸公盘“标王”,以底价6000万欧元成交03

翡翠的商业依赖于中国,它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翡翠的产业植根于缅甸,它在当地人眼中意味着“战争贫病海洛因”。先帮大家回忆一组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数字组合:2014年缅甸官方数据翡翠总产值超310亿美金,这个数额相当于缅甸当年GDP的一半,仅仅当年公盘的“标王”竞得金额6000万欧元,这笔资金就足以维持缅甸第二大自治区克钦邦的147个医疗机构运作一年。

克钦邦位于缅甸北部,外媒眼中的“金玉之乡”

如此说来,翡翠的产业应该是推动了当地的发展,为何却被小编形容得像一场灾难?!这与当地政治局势有关,缅甸长年处于内战,正是由于翡翠产业可以带来巨额财富,冲突各方都想方设法控制翡翠这个重要资源,使得翡翠绝大部分的产值都落入了军方控股的公司,成为各方政府的筹集军费的重要手段,普通百姓根本沾不到这些财富,碰到的只是冲突动荡和流离失所。

缅甸玉矿开采全景

大规模开采,植被完全破坏

高山变谷地,水资源被污染

缅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克钦邦地区的当地居民却没有耕地,此地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盛产黄金和翡翠,素有“金玉之乡”的称号,向来就是内战各方居家旅行必争之地。不可再生的有限的翡翠矿产资源,不但无限放大了翡翠带来的财富,更是无限放大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贪婪,疯狂无度地开采,以致该地区整个土地结构被破坏,山都变成了谷地,河流也被彻底污染,失去了耕地和家园的当地居民为了养家糊口,成为矿工几乎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玉矿矿工简陋恶劣的生活环境

恶劣的开采条件,山体滑波每年夺走了多少生命

玉矿开采条件极其恶劣,时有矿难发生,而且矿区里毒品横行,买海洛因跟市场买菜一样方便,矿工们饱受终日体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和抑郁,大多依赖海洛因逃离残酷的现实世界。矿工彻底沦为了当地既得利益集团的生财工具,被体活掏空身体,被毒品蚕食精神,被战争摧毁生活,他们无暇欣赏翡翠的美丽,于他们而言翡翠只是一种生存工具。

“翡翠梦”就是黑暗中那缕阳光,矿工们赖以生存的念想

海洛因竟然是矿工们最大的娱乐

逃离残酷的现实,哪怕只是瞬间

对于缅甸翡翠是如此血汗宝石,这份爱目前对缅甸的普罗群众而言还是过于沉重,况且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大部分缅甸人民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可见佛教跟黄金的密切关系,因此相对翡翠饰品,黄金饰品在当地更受追捧。

最后小编还想唠叨一些话,翡翠并不是罪恶的根源,缅甸如今的窘况并非一朝一夕,这是一个历史难题。说到底小编也是翡翠的既得利益者,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高谈阔论民生问题,而是希望向大家讲述翡翠光鲜背后人类的代价。翡翠这份美丽确实来之不易,并不只是不断刷新众人认知的高昂原石价格,更多应该是感受翡翠背后的各种辛酸故事,赋予我们手中的翡翠更多层次的意义。


翡翠哒人


其实也不能说不爱吧,应该最懂翡翠的是我们国家,最爱翡翠的也是我们的国家,缅甸只是说作为这个宝石级翡翠的唯一出产地,原产地,才被人们所熟知,说不爱,那也不完全对,只是说在我们面前相比较于我们,就显得不是特别爱了,题主这么提问也是有道理的,我简单说一下,为什么缅甸是唯一的产地,却没有国人这么热爱。

第一

缅甸是一个战乱极其繁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战乱特别多的国家,能卖钱就卖钱,自己留起来没什么用,因为他不可能大老远跑到中国来寻找卖家,而且在缅甸脱手是基本比较简单的,因为有大批的中国商人会去他们的公盘购买,他们也是有就卖,这不是说喜不喜欢的问题,是你自己做生意卖衣服,你不可能看到好看的就自己穿,那这样生意就做不了了。

第二

整个国家处于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翡翠作为为数不多的出口量大的商品,每年的成交额这么高,如果都因为喜爱,把好翡翠藏起来,那么以后就没有商人会到缅甸去做生意了,当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了,就不要谈兴趣爱好这些了,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

有些时候也是怎么说,喜欢是喜欢可是价格太过高昂,可以出手为什么不呢?而且他们的观念就是卖给你们,我再去挖不就好了,何必那么辛苦放着钱不赚,总体来说还是咱们太热爱翡翠啦,所以那些缅甸那些商家你们就会觉得他不爱翡翠,其实生意就是生意,跟喜不喜欢没有什么关系,哪里都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还是一个对比吧,我国应该是最热爱翡翠的国家,没有之一。


每天学点翡翠小常识


在缅甸矿区经常走动,对缅甸也有一定的认识。


1、缅甸地方军、土匪,战乱多

战乱导致缅甸的人们民不聊生,政局动荡,缅甸人喜欢的是黄金和钱,对于翡翠这种不是很感冒,那时候去缅甸收翡翠,遇到土匪,直接要几千块钱过路费,其他不要。

2、相对比较贫穷

缅甸不比中国,没有那么富有,国内比较乱,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消费得起。很多缅甸人为了寻求生计,不惜赌命去挖矿,每年很多缅甸人都死于矿难,没办法吃不起饭啊。


3、没有中国那么浓重的玉石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玉文化浓厚,翡翠给人一种美好的追求和象征,很多国人把翡翠当做传家宝,清朝也只有皇家贵族才能用得起翡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让人们对翡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


4、缅甸国内经济落后,雕刻技艺没有中国发达

缅甸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解决温饱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其他的应该是在这种前提下再去考虑的。所以翡翠这样的收藏品对缅甸人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中国从缅甸带回来的大多是翡翠原石,通过玉雕师傅的鬼斧神工般的技巧,给了我们精彩纷呈的视觉冲突。

尤其是广东地区,雕刻师非常多,很多人以此为生,逐渐形成了一大批雕刻工作室。虽然机雕越来越普遍,但是总归不如手工雕刻的好。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以上是总结的4点主要原因,

喜欢翡翠的朋友关注“恒高翡翠”了解和交流更多翡翠知识。


恒高翡翠


我们都知道,市面上的翡翠基本都来自于缅甸,作为玉石之王的翡翠深受我们中国人的欢迎,种水好些的翡翠更是受到热烈的追捧。可作为翡翠的产地缅甸,喜欢翡翠的人却并不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缅甸人不爱翡翠

缅甸人之所以不喜欢翡翠,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1、缅甸格局动乱

我们老祖宗有句古话叫做“乱世黄金盛世玉”,意思是在乱世中,黄金更受欢迎,因为黄金是相当于货币存在的硬通货。在乱世中能直接换到生活必需品和想要的东西,而玉石和古董之类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则很难出手。

缅甸这些年来战乱频繁发生,政局不稳定,当地人更喜欢黄金这样的硬通货以保障他们在战乱中生存,像翡翠这样不能直接变现的自然就不受他们的喜欢了。

2、缅甸的翡翠量很大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中国,翡翠都是通过商人去产地挑选、购买并加工后才最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尤其是种水好的翡翠更是数量稀少,自然非常珍贵;而缅甸本身就是翡翠的产地,翡翠的数量远大于在中国的数量,缅甸的许多寺庙甚至用翡翠原石直接砌墙、铺地,在中国人眼里,这简直是暴殄天物的行为。

被用来砌墙铺地的翡翠原石

3、缅甸玉文化缺失

我国自古就有玉文化的氛围,翡翠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仅是一件值钱的物件,更代表着一种品行和传承。我们以佩玉为美,甚至将玉当成传家宝,悉心保存后传承给下一代继续佩戴。而缅甸并不存在玉文化的氛围,自然不会觉得翡翠代表着品行和美好的事物,也就谈不上如何喜爱翡翠了。

4、缅甸翡翠加工技术落后

中国的玉商从缅甸买回来的翡翠基本都是原石,再通过国内的加工和雕刻工艺,最终才呈现出精美的翡翠饰品。而缅甸的加工技术非常落后,戒面已经是他们能加工的极限了,那些精巧绝伦的吊坠雕工他们是很难做到的,缅甸人看的最多的就是翡翠原石这种几乎没有美感的石头,肯定是提不起对翡翠的喜欢的。

5、缅甸经济条件落后

我们都知道,缅甸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很多,而在落后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首要的需求,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所以像翡翠这样主装饰和养生效果的东西对缅甸人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珠宝首饰的购买和收藏力也很弱,直到后来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的经济条件上来了,才开始把眼光瞄准到兼具装饰和收藏升值能力的玉石上来。


拍品汇


关于缅甸人不爱翡翠的一些看法:

1、不管何时,经济是影响人做选择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缅甸国的总体经济水平不高,社会福利低下,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多更需要资金的保障; 另一方面是普通民众的经济能力低,绝大部分普通民众都是贫穷的,翡翠作为收藏品或者装饰品,并非生活必需品,自然重要性不是很大。

2、生产并不是人人拥有。打个比方,金矿员工挖到的金子是他的吗?很显然不是,因为矿产不是他的,他只是帮人打工。 在翡翠矿区几乎都是被利益集团或者各方势力控制,而因为挖翡翠导致的各类污染、水土流失、植被毁灭更是加剧原住民的收入和温饱来源,所以越来越多原居民或者附近的人只能选择帮矿区所属方挖翡翠。


3、文化传统和信仰上的本质差异。由于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大部分缅甸民众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佛教跟黄金的密切关系远比跟翡翠的关系大得多,对于缅甸人们来说,黄金比翡翠更受追捧,而翡翠的高价格也让普通民众难以承受。

而我们国家作为一个玉石消费大国,从古至今对玉的热衷度都不曾退落。对于翡翠,不管是文化方面还是收藏方面的需求都很大,特别是现代,由于翡翠具有收藏性和潜在升值空间、以及翡翠价格存在不确定性,更多人想通过翡翠来提升自己,不管是个人收藏,还是后期市场等等。。。


4.修身养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国人身上,人们相信玉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凸显一个人的性情,好玉配好人,更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也就是更深层的精神层面。也是是千百年来文人义士所追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