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追《天道》,觀後感

最近各地疫情嚴重,足不出戶的我再次拾起《天道》一劇,看畢發人深省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生活也是如此!!!


再追《天道》,觀後感


該劇通過王廟村扶貧事件,揭示了弱勢文化中各色眾生無法改變自身命運的必然性,此為劇名“天道”。尤其通過主人公芮小丹的死,揭示了弱勢文化中的個體妄想成為救世主,不但失敗,還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此為原著名“遙遠的救世主”。

一、王廟村扶貧事件中的丁元英

丁元英是強勢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作者著意讚美的人物,其行為代表了強勢文化的行為邏輯,其思想代表了強勢文化的價值判斷。他明知王廟村扶貧事件最終是無果的,但還是精心策劃了這一場沸沸揚揚的鬧劇。這是為什麼呢,王廟村扶貧事件對於丁元英意味著什麼呢?

1、王廟村扶貧事件對於丁元英的意義

丁元英扶貧王廟村,其手段是殺富濟貧,這是殺氣;殺富(富不去)的合理性是存在即合理,濟貧(貧不離)的合理性是小農意識治小農意識,這樣的行為是痞氣。做這件事的緣起是芮小丹要個禮物,想要論證王廟村的貧困是由於其文化屬性,但如果王廟村神話般的富裕了,那麼其文化屬性又改如何解釋。丁元英心知肚明王廟村可以脫貧但無法致富,但還是精心策劃了整個事件,為的是要開悟芮小丹。他對芮小丹的期望是極高的,為了把玉胞中的芮小丹打磨成璞玉,不惜以王廟村乃至整個音響市場做一個行為實驗。所以最終聽聞芮小丹自殺死去,心痛到嘔血。

撇開這一層表面意思,王廟村扶貧事件對於丁元英本人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的。其落腳點在於丁元英評價人生的那句話,就是除了生存外,生存還要有意義。

映射在為什麼生存的意義上,有二點:

一是對於丁元英本人,搞私募基金,在零和遊戲中賺別人的錢,甚至是替德國有錢人賺中國人的錢,這在丁元英心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王廟村事件的殺富濟貧可以佐證其合理性。

二是對於更大背景下,……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是合理的。王廟村事件的濟貧貧不離可以佐證其合理性。從王廟村的扶貧中我們不難引伸出改革開放的意義,同樣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放在全中國貧弱國情的背景下,放在嚴酷的國際鬥爭現實的背景下,共產黨是多麼宏大的氣魄和一往無前的勇氣!丁元英基於同樣的邏輯判斷,提出問題“可中國畢竟是政治文化搭臺,傳統文化唱戲,不知道老祖宗的那點東西還能把這條船撐多遠。”

上述兩個事件對於丁元英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扶貧王廟村可以進一步驗證自己的邏輯,並且讓極具慧根的芮小丹從此開悟,對於已經賺到錢又不追求出人頭地的丁元英來說,無疑具有更為深刻的人生意義。造就一個芮小丹,是丁元英在精神層面延續下去的重要依託,因為他認定芮小丹是個隨性自在的人,品性非常之高,如果能夠通徹強勢文化的內涵,將有更深的領悟和更大的造化,將對中國的文化屬性轉變起到推動作用,而這是丁元英本人不擅長的,或者他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2、丁元英其人

很多人對丁元英都有判斷,其中韓楚風認為丁元英是個明白人,其他人的評價也近似。只有一個人的判斷最為精到,就是五臺山老和尚,引出老和尚對丁元英的評價,也是五臺山問道事件的一個寫作目的。

老和尚說丁元英是: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一分痞氣。韓楚風聽後,心裡一驚。韓楚風對丁元英十分了解,老和尚是不瞭解的,他讀了再多的經卷,也不可能比韓楚風更能讀懂丁元英,因為老和尚是出世的,更與丁元英沒有交集。這個評價是作者對丁元英的評價,也可能是作者對丁元英的原型人物的評價。三分靜氣,是說丁元英對物質和社交需求極少;三分貴氣,是他對精神和藝術需求極高;三分殺氣,是說他把市場解讀為零和遊戲,殺富濟貧毫不手軟;一分痞氣,是說在為人處世上忽視道德,有些不講道理,比如對父親病重的態度,比如面對林雨峰的質問不屑解釋。這四個方面完全涵蓋了丁元英的為人,丁元英其人,簡單而犀利,因為其價值判斷體系和行為邏輯清晰所以沒有自相矛盾和過度追求,所以簡單;因為認識到眾生命運的必然性所以擺脫了道德束縛,所以犀利。

丁元英說,不可說,一說就錯,這可看作是他只認同經驗而否定理性,認為經驗更接近客觀,而理性是不可靠的。也可以說,他更相信辯證邏輯,而不是形式邏輯,根源在於否定形式邏輯的因果關係之充足理由律,否定形式邏輯的以無矛盾律為前提的原理。

丁元英信奉辯證邏輯,其內在需求在於,投資是一個預測不確定性和管理不確定性的過程,如要自洽於動態變化和反覆不斷的否定,只有辯證邏輯的對立統一律、質量互變律、“無-有-無有” 三段論的否否肯定律可以解釋。對於想要在投資一途上有所造詣的人,應該深入學習這種思辨的方法。傳統經濟學屬於形式邏輯,在微觀領域頗為不能讓人信服。特別是在金融領域,形式邏輯破綻百出,所以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單獨研究,但仍令人無法滿意,比如索羅斯就寫了《金融鍊金術》。以索羅斯為代表的許多大投資家都是辯證邏輯的信徒。特別要注意的是巴菲特,看似信奉形式邏輯的投資家,實際上卻是辯證邏輯的投資理念,絕大多數人都被他矇騙了。

二、如此完美卻悲慘死去的芮小丹

芮小丹青春靚麗,隨性灑脫,品性高潔,深具慧根,又敢愛敢為,獨立自主,不攀權附勢,是個性情中人,無疑是作者心中的上上人物,寄託了作者的價值理想。但就在王廟村事件即將塵埃落定,芮小丹即將與丁元英雙宿雙飛之時,出人意料的悲慘死去。被炸掉雙腿,被毀容,在對丁元英的深深眷戀中,在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中自殺而死(按原著),悲慘無過於此!

這是為什麼?!作者想要幹什麼?!

答案是:芮小丹的死去,不是角色行為的必然邏輯,而是作品主題的必然需要。

芮小丹是具有雙重身份的,一方面她是王廟村扶貧事件的發起人,是王廟村在經濟上的救世主;一方面她是國家警察,是刑警,是代表國家法律和政權正義的執法者,是對犯罪分子的救世主,在對王明陽的審訊中體現的非常明顯,當被炸得身軀破碎而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要堅持不能擊斃繳械的犯罪分子時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這雙重身份都表明,芮小丹是弱勢文化的人物,是妄圖以個人力量在弱勢文化中拯救他人的人物。基於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弱勢文化的批判的主題要求,芮小丹作為雙重身份的救世主,她一定要失敗,並且付出最為慘痛的代價,就是不得好死。即便她已經自主的拋棄了王廟村經濟救世主的身份,並且即將拋棄法律和正義的救世主的身份的覺悟轉折期,也必須要為第二個救世主身份而難逃必然的命運安排。

再進一步,芮小丹正在設計著身份的轉變,即從前兩個救世主的身份中脫離出來,成為另外一個新的救世主——丁元英的救世主,用自己的肉身佈施和“一個饅頭”來收留這個孤獨的智者、不追求出人頭地的“大狼狗”。正是失去雙腿和毀容後再也無法履行丁元英的救世主這個新的身份,才讓芮小丹決定自殺。作品的主題進一步深化:救世主作為弱勢文化的標誌符號,作為經濟意義的救世主不可行、作為法律和正義意義的救世主不可行、作為個人意義的救世主也不可行。

正因作者對芮小丹的悲慘結局的安排,才最終突顯出作品批判思想的主題。芮小丹才是“遙遠的救世主”,救世主無法救自己,無法救自己還談什麼救世主?所以不存在救世主,救世主只是無知的弱者的妄想,也是無知的慈悲者的妄為。觀者萬萬不可因為對芮小丹這個完美人物的愛,而忽視了作者通過極力刻畫其悲慘死去的命運而揭示的深刻主題。

三、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下眾生的命運

劇中人物並不算多,其中凡是有文字著墨的人物,皆對揭示作品主題有其意義。即通過不同人物的命運結局,全面完整的描繪了不同人物類型的文化屬性決定性。

(一)強勢文化下的眾生——

1、代表人物:詹妮

職業:賭場老闆

人物命運:賺大錢,盡用人才

寓意:賭場老闆是坐莊的,暗示坐莊是強勢文化的最高形態

人名賞析:德國常用女名,不解釋。但可以八卦一下,丁元英在德國期間,很可能與詹妮有過那麼一段,兩人感情非比尋常。


再追《天道》,觀後感


2、代表人物:丁元英

職業:私募基金操盤手

命運:賺小錢,懂技術,破解了中國的文化密碼

寓意:強勢文化的執行者信仰辯證邏輯,按客觀規律辦事,設局而出奇制勝

人名賞析:丁是筆畫最簡單的姓氏,意指其為人簡單;元是“一個元寶不失德行”;英是向某人致敬。


再追《天道》,觀後感


3、代表人物:韓楚風

職業:民營企業老闆

命運:權謀上位,風光一時

寓意:有智謀沒資本,縱為強者,也只得一時風光

人名賞析:為人有古人氣質,長者之風


再追《天道》,觀後感


4、代表人物:林雨峰

職業:民營企業老闆

命運:官司失敗而自殺

寓意:當競爭優勢被擊敗、市場被瓜分後,強者也會變成弱者

人名賞析:山峰驟雨,林木摧殘


再追《天道》,觀後感


5、代表人物:肖亞文

職業:小白領上位民營企業老闆

命運:官司勝利而上位

寓意:有智謀,利用貴人和局勢,弱者也會變成強者

以上,基本涵蓋了強勢文化下各流人物的狀態特徵和角色變化。強勢文化以客觀規律為判斷準繩,它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這個世界的頂端,遵從這這樣的規則:最強者坐莊、設局——具體來說是用資本坐莊、用人才智謀設局,通吃天下。


再追《天道》,觀後感


(二)弱勢文化下的眾生——

1、代表人物:芮小丹

職業:警察

命運:從扶貧的救世主角色中解放,但未從國家權力的救世主角色中解放,被炸燬容後,因無法實現成為丁元英個人的救世主的角色而自殺

寓意:弱勢文化中的救世主,必定失敗

人名賞析:芮即銳,為人剛直,鋒芒畢露;丹,一片丹心,丹心一片!


再追《天道》,觀後感


2、代表人物:歐陽雪

職業:餐館老闆

命運:從路人甲變為董事長,又從董事長變為小股東

寓意:她是救世主與被救者的雙重身份,有成為強者的機會也是無法把握住的,暗示弱勢文化中的救主與被救共同者,必定失敗

人名賞析:純潔、剛強的女子


再追《天道》,觀後感


3、代表人物:葉曉明

職業:個體戶

命運:有技術,有心機,一度成為總經理,但無膽量,看到風險,主動退股,成為路人甲

寓意:他也是雙重身份,同樣暗示弱勢文化中的救主與被救共同者,必定失敗

人名賞析:有小聰明,但終不免一葉障目

4、代表人物:馮世傑

職業:個體戶

命運:有技術,不貪財,主動退股,但因其社會關係優勢又成為小股東

寓意:弱勢文化中的救主與被救共同者,必定失敗

人名賞析:世間豪傑

5、代表人物:劉冰

職業:個體戶

命運:心術不正,掉入局中,自殺

寓意:這是個被人所不齒的小人,暗示弱勢文化中的被救者,必定失敗

人名賞析:流氓一個,令人心寒

6、代表人物:李鐵軍等

職業:農戶

命運:暫時脫貧,但未來無法致富

寓意:弱勢文化中的被救者,必定失敗

7、代表人物:基督教會眾人

職業:農戶

命運:依舊貧困

寓意:弱勢文化中的被救者,必定失敗,就算再信仰和期待救世主是無用的

8、代表人物:王明陽

職業:強盜

命運:殺人越貨,被捕後從芮小丹得自丁元英的“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一句而頓悟,從無救主論者轉變為強勢文化論者,最終伏法

寓意:王明陽的角色非常重要,大多數人未必看得清楚,他完善了弱勢文化中眾生的類型,而且是向強勢文化轉化成功的類型,是對各位重要人物的襯托和對比——丁元英完成了向強勢文化的轉變並代表了強勢文化、肖亞文剛剛開始轉變、芮小丹即將完成但還未能完成轉變、歐陽雪轉變失敗——而王明陽雖然仍舊依賴破格獲取而不是直接獲取,因而不是強勢文化而是強盜邏輯,但他作為弱勢文化中的無救主論者,無疑是具有先進性的,最終更是在頓悟之下迅速的轉變為了強勢文化論者。正因其完全認同了強勢文化,強勢文化成了他的靈魂歸宿,他才會供出了同夥案犯的信息,為什麼一句莫名其妙的話竟說服了王陽明,這個道理恐怕芮小丹也未必完全領會;但因作惡多端、未能及時轉變為強勢文化論者,惜敗。從而我們也可以引申的看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名賞析:與歷史人物王陽明十分相近,意指是個現代的哲人,但其思想與儒家思想完全相反

以上,也基本涵蓋了弱勢文化下各色的人物及其終將失敗的命運的必然性。令人不禁對號入座,唏噓嗟嘆!

四、強勢文化的理論基礎及中國的方向

強勢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是以客觀規律為判斷準繩的文化。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其生存哲學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拼的是比對方多一口氣。

弱勢文化是愚昧無知的文化,是違背事物規律的文化,是以皇天在上為先決條件的文化。弱勢文化造就弱者,其生存哲學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

1、信仰基礎

對比來看,強勢文化的核心在於強者生存。什麼是強者?強者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人。對於一個強者,例如丁元英,他的信仰基礎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神即道:神不存在,所謂的神,是人們理解的不可抗拒的命運,而命運實際上是客觀規律。

道法自然:客觀規律是什麼,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就是不人為。而什麼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宏觀上來講,是時間、地點、條件,條件包括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人文條件可稱為文化屬性。自然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氣候、能源、礦產、資源、農業、物產等。人文條件從人文環境產生,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看似矛盾,實則說明文化屬性的特徵:群體意識制約,歷史傳統制約,因而不變;因其不變,稱為屬性,簡單的分類可以分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

如來:無所不在,即稱如來。客觀規律無所不在,自然條件和文化屬性的制約無所不在。

如果一個人信仰的是無所不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那麼他一定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適應客觀環境的人,也就是一個強者。一個由強者組成的群體就會形成強勢文化,這樣的強勢文化也必然造就這樣的強者。也就是《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邏輯基礎

從邏輯的內涵看,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辯證邏輯又稱矛盾邏輯,是關於矛盾的邏輯,其基本原理是:對立統一律、質量互變律、否否肯定律,不但承認矛盾的必然存在,而且承認矛盾是可以不斷轉化的。辯證邏輯中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一切以條件對比關係為原則。辯證邏輯是有矛盾邏輯,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的邏輯,更為符合人文社會的特徵,更符合人類活動的不確定性特徵,甚至更適應人類的鬥爭理論需要。

形式邏輯是無矛盾邏輯,是一種靜態的、狀態的邏輯,其基本原理是:同一律、無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其性質是:有效性、自洽性、可靠性、完備性,依賴於整個體系的完整的因果關係鏈。形式邏輯適於對自然世界建模,但無法充分反映充滿矛盾衝突的人類活動。形式邏輯的比較完美的形式是公理化系統,例如歐幾里得幾何,所以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大科學家都是形式邏輯的信徒,他們尋找公理化系統中的公理,也尋找自然界的第一推動,他們大多相信上帝的存在——這是思維邏輯決定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自然科學領域越傾向於形式邏輯,人文社會領域越傾向於辯證邏輯,則這個國家越強大,越傾向於強勢文化。就拿中國歷史來演說一番:商朝重視商業,偏向辯證邏輯,取代夏朝;東周春秋戰國時各國普遍尋求辯證邏輯的治國理念,道家、法家、陰陽家理論盛行,《道德經》、《戰國策》、《孫子兵法》等都是這個時期或反映這個時期的經典理論著作,特別是《道德經》及之前的《易經》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結合的最高理論形態,縱觀古今中外無出其右;到了秦朝,秦國的農業、冶煉和軍事等實現標準化,傾向於形式邏輯,推行商鞅變法後政治方面嚴刑酷法,傾向於辯證邏輯,前所未有的強大,終於統一中國;漢朝棄道家崇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人文政治領域從辯證邏輯過渡到形式邏輯,國力轉衰;經隋唐,至明清,儒術發展為理學,佛教又與儒教結合,達到人文領域形式邏輯的巔峰,而自然科學領域則受各種條件制約,在形式邏輯上毫無發展,國力漸次衰亡,清末時幾千年封建制度一夕崩塌。抗日戰爭及……

再看世界歷史:從古希臘開始,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歐洲自然科學緩步發展,但因人文領域缺少辯證邏輯的火種而發展緩慢,在其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階段都與中國差距甚大;到了近代,康德質疑形式邏輯,提出二律背反,發展出康德歷史辯證邏輯學;黑格爾吸收康德思想,建立近代辯證邏輯學,即唯心辯證邏輯學;達爾文吸收康德思想,提出物種進化論;馬克思吸收黑格爾思想,建立唯物辯證邏輯學,吸收康德思想,建立歷史辯證邏輯學。在近代國際政治上,英國人吸收辯證邏輯思想,提出地緣政治學說,其代表為那句著名的“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德國由於哲學基礎好,得天獨厚,在自然科學領域大力發展形式邏輯,在人文領域大力發展辯證邏輯,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在崛起過程中與老牌法國、英國爭鋒,引發一戰、二戰,但兩次戰敗後又成為歐陸第一強國,運用辯證邏輯學也更為純熟,通過建立歐盟的政治手段而非軍事手段在形式上統一了歐洲;美國更是在自然科學的形式邏輯領域執世界各國之牛耳,猶太人的辯證邏輯也深得厚黑學真諦,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3、中國的方向

從中國當前的國情來看,這些年韜光養晦,為的就是厚積薄發,穩步發展!

但是,時不我待!發展不是要義,快速發展才是要義;最重要不是做大,而是做強;所以應該拋棄GDP決定論,改用現今世界強國的衡量標準。快速發展自然科學領域的形式邏輯,一是要引進先進技術,二是要引進先進人才,前者要突破層層技術封鎖就要遠交近攻以利誘之,後者就要肅清學術腐敗重視人才待遇和科研成果轉化。快速發展人文社會領域的辯證邏輯,一是要依法治國,二是要治理腐敗提高政府效能,三是要建立完整的大國崛起戰略。

現屆,已與原著《遙遠的救世主》時,大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