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朝贡体系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

常棣tandy


清朝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就着手建立朝贡体系。入关后,继明旧制并不断完善,逐渐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以19个邻国为藩属的朝贡体系。19个藩属国名单如下:

朝鲜、越南、南掌、琉球、暹罗、缅甸、廓尔喀、苏禄、坎巨提、浩罕、布鲁特、萨克、那木干、塔什干、阿富汗、锡金、安集延、玛尔噶、不丹。

其中,朝鲜、越南、琉球等国因为接受了儒家文化,真正融入了“天朝礼治体系”,与清朝形成了最为稳定的宗藩关系。各藩属国的君主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并向清廷称臣,定期纳贡;而清朝提供安全保障却不干涉其内政。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不是等距的。朝鲜最为亲近,走动也最频繁,不但每年都来上贡,而且在重大节日都要来,琉球和安南两年一贡,暹罗为三年一贡,南掌开始为五年一贡,后改为与缅甸一样十年一贡。

关于朝贡体系的性质,学者们看法不同。有“中国的世界秩序”论、“朝贡贸易体系”论、“华夷秩序论”、“l天朝礼制体系”论、“中国的天下秩序”论等。但无论怎样,都应该承认,这种朝贡体系存在的前提是中国的强大。一旦失去了这个基陆,整个体系就要垮掉。实际也正是如此。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相继到来,清朝一败再败,自身难保,藩属尽失。

朝鲜从1636年,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日本殖民。

越南从1802年建立阮朝起就是清朝的藩属国,直到中國1885年签定《中法新约》,被迫放弃作为越南宗主国的地位。

南掌(老挝)自1792年开始成为清朝藩属国,直到1893年成为法国的保护国,不再是中国的藩属国。

琉球从1652年成为清朝藩属国,直到1879年被日本吞并。

暹罗(泰国)从1646年归顺清朝,直到1855年中止与清朝藩属关系,成为英法殖民地间的缓冲国。

缅甸从1769年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直到1886年成为英国的附庸。

廓尔喀(尼泊尔)、不丹、锡金开始都是臣服于清朝,直到19世纪末被纳入英国势力范围。

浩罕、布鲁特、萨克、安集延、玛尔噶、那木干、塔什干七个中亚的国家,多是在清朝战胜准噶尔之后臣服,后因沙俄势力强大而与清朝脱钩。

阿富汗、坎巨提(在巴基斯坦)早在乾隆年间成为清藩属国,则是在1878年被英国人占领后,才中止了这种关系。

苏禄(含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各一部分),1726年归顺清朝,直到1899年成为美国殖民地。


田村山语


清朝的朝贡体系是中国历代王朝中为持续时间最长,维持状况最为稳固的,藩属制度最为完善的王朝。

清代有据可查的合法藩属国一共有19个,分别是朝鲜、琉球(冲绳)、越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廓尔喀(尼泊尔)、苏禄(菲律宾)、坎巨提(巴基斯坦境内)、浩罕、布鲁特、萨克、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杆、塔什干、阿富汗、锡金、不丹。


但随着欧美列强的到来,清朝在亚洲的权威逐步被打破,藩属国朝贡体系也随之逐渐瓦解,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这19个藩属国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脱离出清朝藩属国体系的,欢迎讨论。

朝鲜

清廷最在乎的藩属国,本计划为巩固在朝鲜的统治,逐步实行郡县化管理,在随着实权派李鸿章的上台,对朝鲜实行了国家化管理,后在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朝鲜彻底脱离清廷。

琉球

日本在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于1872年把目光投向琉球王国,1875年迫使琉球国断绝于清廷的藩属关系,1879年将琉球并入日本国土,改名“冲绳”,清廷在抗议无果后,琉球王国自此覆亡。

越南

清廷第二在乎的藩属国,嘉庆皇帝时赐越南地区国名为“南越以南”,简称越南,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越南被迫脱离清廷,改为法国保护国。

南掌(老挝)

19世纪末,法国在中南半岛地区影响力扩大,于1893年,清朝被迫放弃与南掌国的藩属关系,南掌国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暹罗(泰国)

清廷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即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国家内忧外患,于1855年,

暹罗国借机脱离清王朝附属体系。

缅甸

随着1985年中法战争的结束,英帝国势力趁机进入缅甸,于1886年迫使缅甸王国脱离清王朝藩属体系。

其他

其他的藩属国命运都是超不多,都是在清王朝中后期,欧美势力进入亚洲后,有的被迫脱离中国控制,有的直接没灭国了,也有的打着小算盘主动脱离的。


总之,藩属体系是一种古老的统治模式,中国古人向来以德服人,原则上控制其主权和外交,不干预其内政和经济,但是这种不派官员不驻军的统治模式,结果必然是崩溃的瓦解的,连近代大英帝国那种又驻军又有官员统治的模式都崩溃瓦解了,何况是中国这种藩属模式呢。


曹老师xixi


继承前明

1644年,清朝建立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统治,保留了明朝的朝贡体系,只是要求各国缴还明朝的封诰,重新领取清朝的封诰。清朝明确将和周围部族的往来分为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辖。蒙古、西藏等地与内地的往来视为国家内务,由理藩院管辖;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来往,视为独立的外国,由礼部管辖。

出现动摇

同时,欧洲势力逐渐蚕食了中国周边的各小国,日本也在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后,停止了向中国的朝贡,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这些都使得朝贡体系内的成员大幅减少。清朝中期,朝贡国减少到七个:朝鲜、越南、南掌、缅甸、苏禄、暹罗、琉球。

但是,这并没有动摇朝贡体系的基础。因此,直到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随着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才发生了全面的碰撞。马戛尔尼提出的互派使节、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均被乾隆帝以“不可更张定制”为由拒绝。

高峰事件

在鸦片贸易上,两种不同体制之间的摩擦终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终于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1842年,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

彻底衰败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朝贡体系被一个又一个条约削弱。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极点历史


大清帝国地图是没有疆域线的,原则上各个番邦国都属于大清帝国。但是,从泰国向列强服软后,变成一个有的吹的帝国,好称没有被殖民过的伟大国家,其实是泰国先割地给列强自保后,才有了产生了很多小国,印度更可笑一大堆邦国又英国的殖民铁路线画出现在的印度。

总之,原来依附于大清帝国的小国都变成了各个列强的殖民地,朝贡行为当然显的就多余了。


破译门人


清朝朝贡体系的一步步瓦解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朝贡体系和西方冲击的情况:

虽然清王朝受内部衰败的削弱,但却依然保持着一个巨大帝 国的门面,并珍视往昔的辉煌。它固守着一种天真而又虚假的观 念,即中国作为地球上的中央之国,已被知悉是文明世界的中心, 所有希望与它发展关系的国家,必须接受藩属的地位。 朝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中国的世界观,并在制约清王朝与西方 的关系方面,起了极为巨大的作用。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优越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 以及辽阔疆域,在东亚保持了鹤立鸡群的地位。从明代 (1368-1643 年)初期起,在东亚和东南亚确立了一套等级制的『国 际关系』体系,中国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地位,而朝鲜、日本(日本也曾一度(1404-1549 年间)向中国进贡)琉球、 安南、暹罗、缅甸和东南亚及中亚的其它一些周边国家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



欧洲的『国际家庭』(family of nations)一词 似乎更适用于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国 际关系』乃是儒家关于个人间恰当关系之观念的扩展:正如每个 人在国内社会中都有其特殊位置一样,每个国家在一个『国际社 会』中也有其适当的位置。

朝鲜文中的两个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观念:与中国的关系被说成是『事大』,而与日本的关系则冠以 『交邻』.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之国际家庭基石的基本原则, 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 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朝贡体系来支配。



朝贡体系让人联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那种做法,即皇帝敕『封』 中国国内与国外的『藩』属,并接受他们为报答而呈献来的作为 『贡』品的『方物』,所谓『贡』品乃是一种变相的税赋。在 明清时期,朝贡关系已被雕琢成一种高度礼仪化的行为,参与的 双方都明确地承担了权利和义务。

中国被赋予了在东亚和东南亚 国家家庭中维持正当秩序的职责。它通过向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册封仪式和颁发皇帝的册封诏书来承认这些国王的合法地位。 在这些藩属遭受外来人侵时,中国要给予援助;在他们遭遇灾难 时,中国要派送宣慰使节和安抚诏令。藩属国一方则要通过按时 进贡、请求册封及奉行中国之正朔(即根据中国皇帝的年号及日月来记录他们国家的事件)等方式来尊奉中国为上国。

贡使使团的规模、频率和路线由中国规定——关系越近的藩属,使团的规模就越大、频率就越高。比如,朝鲜每年进贡四次, 在年末一起上贡,琉球每三年两次,安南每两年一次,暹罗每三 年一次,缅甸和老挝每十年一次。使团附带大批商人,他们的货 物免纳关税进入中国。使团在中国境内的一切路费和食宿均由中 国政府承担,使团抵达北京后寄宿于『会同四夷馆』,选择一黄 道吉日由贡使向皇帝敬献贡品和方物,他们在此场合要行三跪九 叩的磕头大礼。

随后几天内——一般是三至五天——贡使和商人 获准在下榻的馆舍开设市场,销售货物。对于贡使团来说,这种 贸易是相当有利可图的。此外,皇帝为显示仁慈宽爱,赏赐很可 观的礼品给进贡的藩王和贡使团成员。但一般来说,他的礼品价 值大大低于他所收到的贡品和礼物。

为维持朝贡关系所花的代价是昂贵的。向中国派一次贡使是一项辛苦而又花费金钱的事。比如,朝鲜必须精心准备组织一个 200-300 人的贡使团,并从汉城跋涉 750 英里到北京,旅途要花 40-60 天时间。1808 年时的贡品和方物共值 10 万两铜(一两铜在当时折合三分之一两银;在 1725-1776 年间曾值半两银), 大致 是中国皇帝赏赐给朝鲜国王及其家眷的礼物的十倍。

而接待中国 册封使节所花的费用则更昂贵。按惯例,藩属国王在即位后就要 遣一特使赴北京请求册封,然后清廷就派出天使(帝廷使节),但 只派向朝鲜、琉球和安南这三个重要国家。那些较小的藩王只是 接受由他们自己的使节带回的册封诏书。 册封使团通常由 400-500 人组成,为接待他们,朝鲜宫廷平均每次要花费 23 万两 铜,这相当于其中央政府每年开支的六分之一!



这个负担对一 个像琉球这样的小国家来说更加沉重,中国的使团通常在琉球要 呆上五个月,下榻于豪华的『天使馆』。琉球政府不得不节衣缩 食来筹措每次册封所需的 32 万两银花销。藩属国王在册封仪式 上至少要磕七次头——恭接诏书时一次,迎候安放在一部彩车中的御笔字轴时一次,遥拜皇帝时一次,受领御赐赏品时一次,谢 主龙恩时一次,等等。

在全部仪式结束前,他还须再向中国使节 行一次三跪九叩大礼,该使节要回敬同样的大礼。每次册封需要 精心准备和巨额花费,以致琉球国王一般将册封仪式拖到实际即位两年以后举行,有几位国王甚至拖上十七、十八年!

朝贡关系使小国一方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和物质压力,但却没有给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利益。为供应众多进贡使团在中国境内的 衣食住行,中国所花的费用高出皇帝收到的贡品和礼品之价值。

为何又要有这种体系呢?其原因肯定不是纯粹的经济动机。在藩 属国王一方,册封使他的统治合法化,提高他在臣民面前的威信, 在遭受外来人侵时中国皇帝给他提供保护,在发生自然灾害时给 他援助,并使他从皇帝那里获得奢侈品,加强本国与中国之间的 文化联系,允许他与『天朝上国』开展有利可图的贸易。

在中国 皇帝一方,看到他的世界之主的地位被确认,并知道这些周边国家愿意充当『外藩』,以拱卫中国免受蛮夷侵袭,令他无比心满 意足。总的来说,维持朝贡体系主要是为昭示儒家的礼仪观念, 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

西方在侵入东亚时所遭遇的就是这样一个国际关系体系。清廷坚持朝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的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它所有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国家。确实,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盛世, 有几十个亚洲国家包括在这个体系中,而葡萄牙、荷兰和俄罗斯 的使节虽然不情愿,却也向中国皇帝磕了头。尽管俄国和西欧国 家没有正式被纳入这个体系,中国人却把它们的使节当作藩属国 使臣来对待。为解释这些使团(不按藩属国的规矩)偶然才来的原 因,《大清会典》称这些西洋贸易国家距离中国太远,妨碍了它 们保持固定的进贡计划。

颇有意思的是,我们注意到在 1655-1795 年间,西方的十七个使团中除一个以外都服从了中国的要求,向 中国皇帝行了磕头礼。 因而,清朝对来自外国的官方使团之政 策是非常严格的,但它对西洋民间的商人之态度却灵活得多。私 商们获准居留澳门并在广州做生意(1757 年后),此乃皇恩浩荡的 一个标志。这些商人从他们的生意中迅速获取了巨额利润。

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政府和私商已不再容忍中国体系的 束缚了。商人要求有更大的行动自由,西方国家的政府则刚刚从 拿破仑战争中解脱出来,且因工业革命而实力大增,也不愿再承 受藩属的待遇。他们坚持要按照欧洲的法规和外交惯例来发展国 际关系;但中国人却不愿意放弃他们珍视的体系。实际上,中国 人声称『吾非求尔等前来;汝既来即须遵吾之章程』,西方人则 回答说『你们能阻止我们前来,而且我们要按我们的方式前来』。 此后中西关系的进程便是一种持续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清帝国的 屈辱。

事实上,在西方合力摧毁中国的对外关系机制之时,朝贡体 系已经大大失色了。自十八世纪中叶起,它已暴露在两种破坏性 影响面前:中国与东南亚(南洋)之帆船贸易的兴起和欧洲在广东 之贸易的增长。几百艘中国的帆船,平均每艘 150 吨吨位,最大 的达 1,000 吨,驶往暹罗、安南、马来半岛、爪哇和马鲁古等地 经营自己的贸易。这些地区的许多小藩国发现它们不再需要依赖 朝贡体系了,于是停止向中国进贡。已获准前来广州经营的独 立的欧洲贸易,则是另一个破坏性影响,而且它正呈迅猛增长之 势。英国作为走在最前列的工业国和对外贸易的领头羊,尽其最 大努力来摧毁现存的中国体制。


常棣tandy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最终以清朝惨败而告终,这首先意味着帝国朝贡体制的崩溃。

尽管当年的西周虚弱到近乎一个空名,但我们其实不陌生那种朝贡体制的雏形。因为之后的三千多年,以中原帝国为核心的网状政治秩序一直是外儒内法的专制帝王之霸业。其间,虽然还有一条由羌、拓跋、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构成的内亚边疆帝国模式,但看看官书中对安禄山叛乱描述的恶毒与鄙视,似乎并不愿意存认超越朝贡体制和“华夷之辨”的范阳之存在。再看史书对宋代“澶渊之盟”的描述,几乎是等同于“马关和谈”的疼痛,但那只是中国内部的契丹把汉人的“朝贡体制”倒过来用一次。

到了清朝,尽管它的前身是后金,但清帝国仍以汉文化覆盖疆域为理想。于是,这种朝贡体制的国家建构模式到了清代照样延续。

清末的鸦片战争首先是列强的强权与霸道。但就贸易来说,英国在马嘎尔尼访华后就已极度讨厌清朝的“中华”想像,即把中国视为世界中心,把周边诸国作为属国的自大态度。要命的是,清朝仅与遵守这种世界秩序的国家进行贸易。经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都以为并相信可以和清朝进行对等的自由贸易了。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已被编入自由贸易体系,更没有认识到中国已加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对于清朝来说,战败只是为了怀柔“夷狄”,即向野蛮人让步而已,不过是对以往的朝贡体制作了一小点的修正而已。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带来的“西洋的冲击”还是被传统的中华世界的秩序消化了。让英国彻底气恼的是:英国所期待的棉制品等对华出口,并没有实现任何增长。那么就再找借口打,后来,英国联络了拿破仑三世治下的法国联合出兵,仅2万人的远征军居然能逼近北京,冲入了圆明园。


在甲午战争之前有一段被镇压的太平天国运动,据说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发动大规模侵华前曾两次派间谍到洪秀全老家,因为在他们看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以及后来的孙文、蒋介石,都是洪秀全所开启的“南来之风”。但事实上,太平天国思想是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客家习俗、接受外来宗教同时又主张回归中国传统的套路。起初,老外很激动,以为中国诞生了基督教国家,但当他们造访时,发现洪秀全比清帝还狠,把欧洲人只当作“臣民”,比唐太宗把他们的属国宗主当作“儿子”还无赖。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的外交思想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朝贡体制的框架。

与日本的甲午战争,其导火线就是争夺原本在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下的朝鲜与琉球。日本有一段时间事实上就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下,最早可能是《辽史》中提及的“日本国来贡”,这事发生在925年。到了日本江户时代,日本长崎开始与清朝通商,却并未建立朝贡关系。鸦片战争之后的系列失败以及日本出兵朝鲜,让李鸿章对日本高度警惕。于是,清廷早早地拟定了条约,并于1871年9月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约》。其实,这样的条约根本不能打消日本的野心,因为日本签订这个条约的背景是:日本与清朝是对等关系,这样,朝鲜就无法拒收他们炮舰外交加以逼迫的《江华条约》,这个条约也是近代日本以优越立场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81年的李鸿章事实上是中、美、日、朝调停的中心人物,他试图在条约中插入“朝鲜乃中国属邦,内政外交均自主”,未能实现后,他非常“聪明”地在条约的末尾标上了中国的“光绪”年号,也就是说,清朝想让各国承认中国在朝鲜的特殊地位。但事实上,这样的聪明,根本不及日本由派兵而确定的在朝鲜之优越地位。


两个甲子前的中日之战,就因日本和清朝围绕朝鲜的领导权而起。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朝鲜脱离了清朝的从属关系,强化了对日本的从属关系。再加上之前列强的无数不平等条约,清朝在丧失了朝鲜的特殊地位后,整个朝贡体制在那一刻倒塌瓦解。


君意图南


朝贡体系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清朝时期朝贡体系达到鼎盛,盛极必衰,朝贡体系也在清朝最终瓦解。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依靠自身的军事力量,首先将东南亚弱小国家沦为其殖民地,继而摧毁中亚小国的独立,最后向中国的边疆地区进击,企图瓜分清帝国。至19世纪末,清朝的朝贡体系终于彻底崩溃了。


薄暮归晚


1648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主要国际交流体系。殖民体系成为欧洲国家在与其他弱小部族交往时的主导体系。随着欧洲国家逐渐同东方世界直接接触,这几种国际关系体系之间的冲突便开始发生。1653年,俄罗斯沙皇派遣使节,要求顺治皇帝向其称臣,成为俄罗斯的殖民地。这种要求理所当然地被中国的统治者拒绝,反过来要求沙皇前来北京朝贡。经过长期的武力冲突和外交斗争,中俄双方都开始认识到对方的实力,最后于1689年,两国按照欧洲国际公法的惯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又在1727年和1728年相继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实际上确立了两国的平等地位。

  同时,欧洲势力逐渐蚕食了中国周边的各小国,日本也在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后,停止了向中国的朝贡,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这些都使得朝贡体系内的成员大幅减少。到了清朝中期,朝贡国减少到七个:朝鲜、越南、南掌、缅甸、苏禄、暹罗、琉球。但是,这些并没有动摇朝贡体系的基础。因此,直到1793年,随着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才发生了全面的碰撞。马戛尔尼提出的互派使节、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均被乾隆帝以“不可更张定制”为由拒绝。

  在鸦片贸易上,两种不同体制之间的摩擦终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终于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1842年,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朝贡体系被一个又一个条约削弱。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