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会不会像蜜蜂一样,有一个蝗虫王?

西口情


先来抛出我的答案——蝗虫跟蜜蜂不一样,并没有一个蝗虫王的存在。

所有的生物问题都是进化问题,都可以在进化过程中找到答案,蝗虫的习性也是如此。生物的社会性问题,虽然没有任何一个学说能够解释得面面俱到,尽善尽美,但在本世纪初,由于在遗传理论、生物实验,野外研究相结合,使得生物的群体性行为基本上都被解决了。

一、生物的“社会性”

地球上的生命从诞生到最后出现人类经历了六次巨大的转变:1、生命起源;2、真核细胞出现;3、有性繁殖出现;4、多细胞生物出现;5、社会起源;6、语言起源。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社会起源。

所谓的社会起源不是指的人类社会,而是说同一物种内的许多个体组成了群体。这种转变的顶峰,就是出现了真社会性群体,也就是说群体内的个体有更高水平的合作分工,以及在繁殖上的分工。换句话说,真社会性生物实践是利他主义。

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源于不同形式的互动,并在互动中演化。这种互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亲缘选择;其二是直接互惠。

除了细菌,生物的“社会性”行为其实是很常见的,比如交配季节的昆虫会大量聚集在一起,比如聚集在一起寻找食物的鱼类、鸟类等等。

这种利他行为,在多细胞生物的体内也很常见,比如,我们正常的体细胞,为什么没有疯狂地复制自己。当然了,如果疯狂复制,那就是癌变,这也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课题。

二、“真社会性”生物很少见

虽然生物聚集以及“社会性”行为是所有生物的普遍现象,但是“真社会性”是非常少见的。生物学家们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了上百万种昆虫,其中大约有2万种昆虫具有“真社会性”——分化出可生育和不可生育,包括大部分蚂蚁、群居的蜜蜂,只不过它们只占全部昆虫种类的2%。

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真社会性群体不仅不常见,而且在昆虫和其它动物的演化史中也是相对较晚的事件。

昆虫从一开始就是陆生动物,那些不会飞的昆虫都与远古祖先比较类似。昆虫的第二个发展是出现了翅膀,比其它动物更早掌握了飞行技能。第三个发展是一部分昆虫具备了将翅膀折到背部的能力,这些昆虫不仅能飞,还能跑得很快。第四个发展是出现了完全变态,幼虫到成虫的身体结构和食物完全不同。

三、蝗虫聚集性的行为分析

多年来,人们对蝗虫的统一行动很不理解,因为蝗虫没有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思维,更没有统一的指挥,它们为何能统一行动,并且争先恐后,步调一致,造成深重灾难?

为了解开这个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杰罗姆·布尔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想要弄清是什么机制在触发和促使蝗虫统一行动。以此为契机可以找到有效治理蝗灾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观察蝗虫的幼虫即若虫的发育情况,以弄清它们集体行动的触机。研究人员把不同数量的若虫放置于一个80厘米宽的环形活动场所,并用DV拍摄它们的行动。当蝗虫的若虫数量较少时,它们只是沿着场地转来转去。但是,当若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时,它们开始如同一只虫子一样以自发的固定方向沿场地行进。

这类似于蝗虫在野外的行动。而在野外是约每平方米有50只虫子时它们才会一致行动。更为有趣的是,当每平方米的若虫达到75只时,它们停止自动地改变方向。在这种超级拥挤的情况下,蝗虫保持一心一意地向前的方向。

这意味着虫子越多,其前进的方向越好确定,并有可能提早采取措施,防止蝗虫造成的灾难。同时,这也说明在一个生物群体个体数量太多的情况下,个体成员一般别无选择,只有随大流,或集体无意识。

至此,研究人员只是稍稍弄清了当蝗虫的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但是为什么生物个体的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采取一致的集体行为,研究人员称目前尚不能圆满解释。

四、蝗虫统一行动的解释

按一般的解释,生物的群体或一致性行为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存下来并遗传下去的。比如,统一行动有利于自己和整个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鸟儿集体飞行有助于相互照顾和有利于飞行,如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对于蝗虫来说,情况更特殊。由于它既是食草又是食肉动物,而且还可能吃同类,所以它们要向同一个方向行动以避免相互冲撞和厮杀。也就是说,作为一只蝗虫来说,如果要避免被同类吃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同一方向的统一行动。

当然,这种集体行为不仅限于蝗虫,很多动物如鱼、鸟乃至人类,都有类似的集体行动趋向。例如,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数量不多时,人们在大街上行走似乎很随意;但人数达到一定密度后,他们就会自然形成一个队列,人们甚至会步调一致地行进。

蝗虫的一致行动也类似于其他一些动物的一致行动,这就是有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例如,非洲草原上的斑马、羚羊等集体大迁徙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不被食肉动物猎杀。

结束语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来看,蝗虫聚集的确是一种很初级的“社会性”行为,但其远没有进化到“真社会性”,也就是说仅仅是一种最初级的聚集,通过聚集来寻找食物、繁衍机会,躲避天敌,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内部分工,比如捕食、繁殖等,所以并没有虫王在其中充当首领。

我是郭哥聊科学,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维,持续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文章。


郭哥聊科学


本次东非的蝗虫灾害,一直扩展到亚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坦,4000亿只蝗虫聚集成群,每天100公里的速度迁移,所经之处,寸草不生。题目就问了,这么多蝗虫聚集,是不是有个领头的蝗虫王呢?

我们都知道蚂蚁和蜜蜂也是聚集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像蚂蚁巢穴里有一只蚁后,蜂巢里也有一只蜂王。蜂王的寿命最长,体积最大,产卵能力也最强。无论蚁后还是蜂王,主要起的是繁殖作用,蜂王是一直待在蜂巢里,不会出来的。

蝗虫群的形成主要是和蝗虫的密度有关,如果单位面积内的蝗虫数量较少,食物充足,它们就会单独存在,不会聚集。一旦食物匮乏,单位面积内的蝗虫数量增多,它们体内就会产生特殊的信息素,产生聚集成群的要求。

当蝗虫的密度很大。互相的接触和信息素的产生,会使他们变得脾气暴躁,改变习性。身体发出一些一种信息素。使得蝗虫群越聚越大。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所谓的蝗虫王来做指挥者,而是自发完成的。一旦蝗虫群形成,他们就会统一的起飞迁徙,吃光一路经过的植被。

在迁徙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有新的蝗虫加入,他们蝗虫群体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所以,对付大规模蝗虫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飞机喷洒生物农药干扰,让他们聚集的信息素是蝗虫不再聚集成群。

蝗虫是富含高蛋白的营养食品,味道不错。我国也曾空运过三万只鸭子,赶赴新疆消除蝗灾。目前,蝗虫在饭店的价格还挺贵,如果有的蝗虫进入我国,我们还是在餐桌上解决他们吧。


量子实验室


蝗虫是雌雄异体、自然交配繁殖的卵生动物,是一种植食性昆虫,在自然条件下,一般繁殖两代,分别是夏蝗和秋蝗。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蝗虫喜欢群居和迁飞性。

蝗虫繁殖能力

蝗虫的终身有3个虫态,即卵、若虫和成虫。卵生活在土壤中,不能自在活动;若虫分5个龄期,也就是说要脱5次皮,脱皮前后通常不取食或取食很少;成虫具有能翱翔的羽翼和老练的生殖器,并能交配产卵,繁育子孙。

蝗虫能够在沙漠深处,完全没有人烟的地方聚集。只要一颗矮树丛,就能爬满几千只蝗虫。雌蝗虫每次生育都会把肚子插入松软的土中,一个雌虫可以轻松产下80-120颗卵,最多能达1000粒左右,因而,蝗虫的繁衍才能十分惊人。

蝗虫从卵出世到成蝗交配繁衍大概30天左右。一月底蝗群已经开始产卵,幼虫将于2月初孵化,新的蝗群预计将于4月初形成。

蝗虫的取食量很大,终身大概需取食植物100克左右,其间成虫的取食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因而,发生地的食物被吃完后,成虫会群集迁飞,形成蝗灾。成虫的飞翔能力很强,均匀每小时能飞翔4000米左右,能连续飞翔几十个小时,1963年,沙漠蝗横渡大西洋的飞翔就给非洲国家形成无穷灾祸。

在大多数时候,沙漠蝗(左)孤僻又无害,但外界的某种变化,或许就会让它顷刻间转变为聚集成性的祸星(右)

蝗虫的繁殖条件

蝗虫有很强的繁殖力。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

非洲气候干旱,蝗虫产卵量极大。在升温和强降水的情况下,植被疯长,给蝗虫若虫的生长提供了完美的条件,本就是蝗灾频发地区。而本次蝗灾级别超大,则是一系列气候异常的结果。

蝗虫独自呆着时,他们是绿色的温和状态,食量少,飞行距离也就几十米。当聚集起来将会变为黄色的狂暴状态,食欲大增,疯狂交配,大量蝗虫拥挤乱飞时,会触动他们后腿上的一个秘密机关,攻击性极强,对掉队的蝗虫互相啃食,能够连续飞上千公里。

如何治理

利用食物链,通过天敌来控制也是控制蝗灾的一种办法。但这需要长期的生态建设,而且需要至少数年才能出效果。能单次出效果的,都是小型虫灾。

对于蝗灾的救灾措施,虽然喷洒除虫剂等措施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虫群密度太大(粮农组织警告,如不进行阻止,蝗灾将会持续制造灾祸直到6月,届时蝗虫数量将再增长500倍),其破坏能够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所以只有通过飞机大范围喷洒才会有效果。而在东北非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基本无法完成喷洒作业。

长期看,最根本有效的是,要彻底治理蝗灾,提高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只要保持水准,这样的话,一劳永逸,永远不会再存在蝗灾。

2020伊始,病毒,流感,洪水,山火,地震,蝗灾……

我们应越来越重视自然、生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渔人草舍


蝗虫俗称蚂蚱,在农村很广泛,一般认为它是害虫,但也无法根除,一旦遇到适合大量繁殖的气候,就会迅速繁殖。然而蝗虫有个可怕的特性,就是一旦同一区域蝗虫的数量达到一定值后,它们就会朝着一个方向猛飞,就跟迁徙一样。而且一边迁徙,一边繁殖,越来越多。于是蝗灾就来了。

即便是它们飞到不适合其繁殖的地方,依然可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蝗灾时,场面是非常壮观和可怕的,遮天蔽日,所过之地庄稼不留。根据经历过民国时期的老人说,40年代初蝗灾来时,站到厨房里,把锅盖打开,再把锅盖合上,锅里就是一锅蚂蚱了,蚂蚱连厨房里的灶王爷贴纸都吃了。因此这样的蝗灾, 无论用什么农药,都灭不了,它们碾压式飞过,无论河流或者村庄,都挡不住它们,会直接扑过去的。

唐朝前半期,是一个跟蝗虫从始至终作斗争的时代。有一则“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诅咒蝗虫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庄稼。”拿起蝗虫就吃,周围的人忙劝道:“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于是就把蝗虫吃了。

开元三年,蝗虫遮天蔽日,宰相姚崇主张扑杀蝗虫,唐玄宗刚刚登基,拿不准主意,很多大臣都不主张扑杀。认为这是上天的示警,任其发展比较好,所做的只是烧香磕头,希望蝗虫尽量快点走。当然这是迷信了。

北宋祥符九年,黄河两岸受蝗灾影响颗粒无收,庄稼受到严重破坏。某次早朝,王钦若拿着一只死蚂蚱对真宗说:“皇上,我们的诚意已感动上苍,现在各地的蝗虫都跳到河里淹死了,相信用不了太长时间,这场灾难就结束了。”宋真宗大喜。次日早朝,只见遮天蔽日的蝗虫涌入皇宫,蝗虫在金銮殿龙椅上欢呼雀跃……。

明朝崇祯初期,蝗虫肆虐,徐光启给皇帝上《除蝗书》,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提到了让“吃货”消灭蝗虫,节选其中几句如下:

蝗可和野菜煮食,曝亁可代鰕米,尽力捕之既除害又佐食,何惮不为?崇祯辛巳,嘉湖旱蝗,鄊民捕蝗饲鸭,鸭极易肥大,又山中人畜猪不能买食,试以蝗饲之,其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

上面的意思,是说蝗虫可以和野菜混到一起煮着吃;晒干后可以当虾米吃,尽力扑杀蝗虫可以除害又可以得到食物。崇祯年间,农民捕杀蝗虫喂鸭子,鸭子很容易长得又肥又大。用蝗虫喂猪,十天长30多斤,太快了。

清朝嘉庆、咸丰年,蝗灾肆虐。嘉庆曾写诗骂大臣: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文史掠影


鑫旭在线


还真让你说对了……

虫王就是它!它在我手里……控制了虫王就控制了蝗虫!!!!

哈哈哈哈!我虫王打款!



二手牛栏山


蝗虫以前在农村有很多,最近十来年就越来越少了,蝗虫分好多种,有专门在田里吃庄稼的,有专门在山地里吃花生玉米高粱类型大概十几种。还有几种连辣椒都吃,一旦人们人们被它的尿液射中皮肤马上全身起水泡,有一种蝗虫一旦爬到人身上全身都起风疹好可怕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放学,就带上小竹篮跑到田里抓蝗虫,有时候抓几斤都有,抓回来以后把他们头和翅膀还有内脏拿来炒着吃,蝗虫繁殖非常快,他们跟人类种族不懂多多少倍,一旦放任它们自然生长的话比全球部队人数还要多。


善土


1.蜜蜂的生活方式

2.蝗虫的生活方式

3.蝗虫依靠什么来进行群体生活

蜜蜂的生活方式

对于蜜蜂来说我们都知道,蜜蜂属于高度社会化的群居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社会化群居程度最高的昆虫,其生活方式是群体生存,独立的个体并没有生存能力。就算是其他的胡蜂类,大多也是半社会化群居方式,比如我们常说的金环胡蜂,在开始的时候是独居方式,蜂王独立的产卵,孵化幼虫,在第一批幼虫孵化以后蜂王开始独立产卵,像蜜蜂一样生活。

不管是蜜蜂还是胡蜂,蜂群中都包含了工蜂、雄蜂、蜂王三型蜂,其生存的方式是相互依存,卵依靠蜜蜂群体的温度来孵化,并且需要工蜂的喂养才能长大,蜂群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依靠蜜蜂的信息素来控制,不同的蜜蜂具有不同的信息素,也在不同的位置上产生作用,比如蜂王的信息素可以抑制工蜂产卵,抑制工蜂建造王台和分蜂、幼虫信息素可以刺激工蜂分泌王浆等等,这些都是在蜜蜂的信息素作用下完成。

蝗虫的生活方式

蝗虫的生活方式与蜜蜂不同,蝗虫多以独居的形式出现,个体并不存在专职的蝗虫,仅仅分为雌性蝗虫和雌性蝗虫,产卵以后并不像蜜蜂一样需要成年的个体孵化。蝗虫产卵是将卵产在土壤里面,在适合的条件下卵自由孵化,相当于成年的成虫与卵之间关系并不大,生存方式以独居的方式居多,没有蜜蜂那么复杂的社会化群居形式。


蝗虫依靠什么来进行群体生活

如今正是国外蝗虫灾难的高峰期,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蝗虫成群的聚集,看起来就像是有一个领头者一样在控制整个的蝗虫队伍,这就让很多朋友误以为蝗虫会像蜜蜂一样有一个带头的蜂王,如果可以控制这个蜂王,原则上就可以控制蝗虫的危害了。

虽然理论上这么说,但是蜂部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蝗虫能够成群结对的方式,如果按照蝗虫的习性,其实我们只能理解为单位面积内蝗虫的数量多,看起来有群体生活的方式,就像我们在野外看到的蝗虫一样,如果蝗虫数量过多,在野外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的蝗虫,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虽然说蝗虫的数量够多,但是这些蝗虫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协助的情形,也就是说没有体现出群居的生活方式。

从蜜蜂的群体生活来说,其实在蜜蜂的迁徙以及飞逃过程中,主导蜜蜂飞逃或者迁徙的,实际上也不是蜂王,而是蜂群中的工蜂,只有在蜂王物质不足的情况下,工蜂才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说并不是说只有蜂王可以引导大规模的活动,如果蝗虫也像蜜蜂一样,不同的蝗虫分泌不同的信息素,这些信息素有引导蝗虫进行群体活动的作用,那么蝗虫的群体活动方式就会产生,但是这相当于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诱导,比如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大量的蝗虫聚集在一起,引发了蝗虫分泌某种信息素,让整个群体进行了一定的活动。


蜂部落


蝗虫成灾的时候数量极其庞大,好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只密密麻麻地布满天空,最多的时候可以覆盖几百平方公里。那么,在这些蝗群之中是否也有像蜜蜂一样的蝗虫王,带领它们飞翔呢?

首先来看一下蜂王的作用。蜂王是一个蜂群中拥有最高管理权限的蜜蜂,一个蜂巢中所有蜜蜂均是由蜂王所生,它的任务就是产卵,维持和扩大蜂群的数量。蜂巢中所有的蜜蜂都为她服务,雄蜂负责交配,工蜂采蜜以后分泌高氨基酸、高营养的蜂王浆供蜂王食用。可见,蜜蜂是一个高度社会化分工的群体,而且栖息环境比较固定。

蝗虫的生活习性和蜜蜂则完全不同,它们没有高度分化的工作分工。在没有聚集之前,蝗虫都是散居的,也就是各干各的活,各吃各的食,互相不会干扰,也没有专门负责产卵的“王”,所有雌性蝗虫成熟以后,都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一生可以产卵至少200粒以上,在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卵产到土壤中,完全在自然环境下孵化,不需要像蜜蜂那样需要特定的蜂巢和工蜂进行哺育。

在温度较高、空气干燥、食物量比较充沛的环境下,一个区域内的蝗虫会在短期内数量急剧增加,然后当地的食物会在数量越来越多蝗虫的啃食下变得逐渐短缺,此时,每个蝗虫的体内就会本能地释放特定的生物信息素,互相诱导进行迁徙。此时蝗虫个体的身体特征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颜色由青绿色变为灰褐色,膜翅逐渐变得更加厚实和坚硬,从而为长途飞行做好准备。

那么,为何蝗虫为何能够很快聚集呢?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蝗虫后腿上有相应的“反应装置”,在蝗虫数量越来越多并且不断地互相触碰时,就会引发信息素的“融合”现象,从而使蝗虫由散居向群居的方向转变。这个时候,蝗虫迁徙飞行的方向和时机其实是随机的,不需要由一个头领来带动,一个区域内的众多蝗虫,其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大规模迁徙飞行的带动者,在信息素“融合”的促进下,个体的飞行能够引发周围若干蝗虫的响应,形成若干小型蝗虫群,之后在温度、湿度、风向等的综合作用之下,不同的小型蝗虫群会逐渐聚合成一个或者多个大型的蝗群,就像滚雪球一样从而越聚越多,随着蝗群的移动,形成了破坏力巨大的蝗灾。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蝗虫的生存方式:

说起蝗虫,我们就会想到遮天蔽日的蝗虫群,它们所过之地,庄家全部光秃秃一片,可以说是寸草不生。其实蝗虫就是老百姓们常说的蚂蚱。

小时候有一首关于蚂蚱的儿歌,大家应该都知道的。是什么祸害庄稼啊,为什么不抓它呀?因为它呀,长了四条腿,一抓一蹦哒。这样大家就应该就都知道它是什么了吧。

其实蝗虫的生活方式是和蜜蜂有着本质区别的,大多数蝗虫都是以独居的形式出现的。仅仅分为雌雄两种,它们产卵后不像蜜蜂,必须需要成年的个体进行孵化。它们多是飞行的过程中就将蝗虫卵产在了经过的土壤里面,然后在适合的条件下,比如说干旱条件,蝗虫卵将进行自由孵化,所以说成年蝗虫与蝗虫卵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它们的生存方式也没有蜜蜂那么复杂的社会化群居形式。

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

蜜蜂大家就比较熟悉和了解了。

蜜蜂属于复杂的社会化群居形式,它们的生活方式是群体,都是成群成群的出现。单独一个蜜蜂并没有生存能力。蜂群中各司其职分为工蜂、雄蜂、蜂王三种类型的蜜蜂,它们生存的方式是相互依存。

蜜蜂卵主要靠所有蜜蜂在一起产生的温度来进行孵化的,由工蜂进行喂养长大,蜂群中等级严明,这种等级通过蜜蜂的信息素进行控制。三种类型的蜜蜂有各自的信息素,从而在不同的位置上产生作用,发挥功能。蜜蜂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信息素的支配下所完成的。

蝗虫群中是否会有蝗虫王:

从刚才介绍的蝗虫与蜜蜂之间的生活习性上的区别来看:

虽然说蝗虫和蜜蜂都是无脊椎动物,但是两者之间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蝗虫的群体中其实并不存在蝗虫王,即使在蜜蜂的群体中,也是通过信息素之间的互相支配才会产生各种生活习性,并不是通过蜂王来进行所有的生理活动的。

  • 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康复医学科闫老师


问答题:蝗虫会不会像蜜蜂一样,有一个蝗虫王?

回答:蝗虫不同蜂群。蜂王要吃蜜浆才能产蜂虫卵,工蜂采花蜜汁喂蜂王和蜂蛹。蜂有巢,才能聚集群蜂,群蜂身上有特殊的辨别,蜂种类不同,外来蜂种都会被本巢群蜂蝥死。所以蜂是团体集中活动。。蝗虫(草蜢?)是象苍蝇一样,母蝇产卵,可以连续产卵,聚众产卵。卵不用母虫喂养哺育,自生自长。小时候到草地上放鸭子,一堆小草蜢在草丛中扎扎跳,没有看到有巢,没有大草蜢带领它们。蝗虫的名字,这里有人叫它做鬼蜢。说鬼蜢大堆出现会有灾难。鬼蜢是无主孤魂,吃绿色的植物,叫攝青鬼。小时候不懂什么叫鬼蜢攝青鬼。后来有老人说:那年,(明朝),明明眼见大片绿油油的禾田,突然一阵风卷来。绿色田野,草地瞬间变成空白,青绿被吃光了。来了一群又一群蝗虫,四散乱飞,互相碰撞一起,大堆大堆密密层层复盖在地头,禾死田光,农民断粮闹饥荒饿死,逃出省城也饿死。仅记得老人说的这些,蝗虫是无主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