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独裁者的统治,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选才任官机制——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等,而在这其下,就必须要有许多的条件、规则、方式来限制、保证这些选官机制遴选人才的正常运行。其中,八股文便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也可以说八股文是为应试考试而生的。既然作为科举制度的应试题目,那么它也必然是为官为政的敲门砖。

所谓股,有对仗之意,八股文中的“八股”就是四组特殊对仗的文字,但八股文中的对仗思维和所用的语言材料,可完全不同于四六骈文、诗词歌赋、更不得有“犯上”、“犯下”的禁忌之语。因为八股文是为了遴选人才,考试目的而产生的,自然在作文的素材、内容和意思,对仗思维、选材和字数限制以及写作的思想和口吻上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八股文写作最基本的语言要求,也是基础。

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国子监讲课

一、八股文的产生

<strong>八股文的产生,是一个在文化基础上、考试制度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八股文既然是为了应试考试而生的,自然与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有关,即八股文是不可能是在某个朝代凭空出现的产物,而是在中国语言、文字以及文学的基础上,加上封建统治者们所制定的考试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虽然这个时候的作者本人并没有刻意的使用修辞手法,但很多作品却自然成对,浑然天成。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语言文字特征,是产生发展成为骈文的基础,也是发展成八股文的基础,所谓无对仗,自然无八股文。这段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八股文的产生其实是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一种行文格式,并不是凭空产生。

2、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因题目全部出自“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而且口吻与文字要依照圣贤的口吻,因此如果没有四书五经作为基础,那么自然也没有八股文。而且我们需要注意,想要科举及第,四书五经乃是基础,而八股文则是根据四书五经而做,即先有四书五经,后有八股文,四书五经乃是八股文思想、内容、表达之基础。

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四书五经

3、八股文是因为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八股文在当时的朝代代表着选拔人才的规则,“学而优则仕”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如果你的八股文写得好,便有可能入仕。八股文虽然不是决定入仕的最终答辩,但却是入仕可能的开始,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而言,八股文是唯一入仕的路。尽管其中出现了迂腐之人、生不逢时之人,但也涌现了数不清的治国之才。存在即合理,八股文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确实能够作为遴选人才的有效工具,并且创造了学子们求仕的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

二、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国封建王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破题”共二句说破题目的要义。“承题”用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概说全体,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这四个段落才是正式的议论,中股为全篇文字的重心。在这四个段落中,每一段落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合共有八股,所以叫作八股文,亦称为八比。——这一段文字来源于《清代考试的文字—八股文和试帖诗》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2期。

上述解释了八股文的基本行文规则、行文的要求以及行为的核心点,此解释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因此无需另行解释。下面笔者来阐述一下八股文行文中还需要注意的几个核心点:

其一,八股文既然作为应试考试的考题,自然在行文的规则,写作的手法上有着严格,不可逾越的规则。尤其需要注意一点,八股文忌讳风花雪月以及“犯上”、“犯下”等禁忌之语。因为其中的文字、表述极有可能被有心人作为以下犯上或者“反清复明”的罪证,成为文字狱的受害者。

《一柱楼诗集》中:“明朝(zhao)期振翮(he),一举去清都。”便被乾隆帝认为是含沙射影,借“朝夕”为“朝代”,“去清都”为复兴明朝,推翻清朝之意。

其二,八股文不仅在行为的规则上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文字要模拟圣贤口吻,即用古代圣人的思维、思想做文章,并且根据指定的注疏发挥,绝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此所谓“代圣贤立言”。

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朱熹——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

<strong>其中“代圣贤立言”又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在元英宗时期,元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且制定了《考试程式》来明确规定应试考试的试题必须出自四书,答卷时必须用南宋理学家朱熹对于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的《章句》、《集注》来作答。用今天的话就是用模仿朱熹对于四书注解的文笔。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元朝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有点形同虚设,买官盛行。
  • 第二个阶段: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明太祖不仅肯定了元朝考试规则的制定,而且决定将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固定下来,即入仕者皆需先作八股文。八股文也成为绝大多数人入仕的唯一选项。当然八股文的命题仍然规定在四书五经中。答卷时必须“代圣人立言”即用孔子的口吻和思想来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够、不允许发挥自己的见解,更不准提出建议。
  • 第三个阶段:清承明制,清朝不仅照搬了明朝的官吏制度,也照搬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八股文自然也采取了“拿来主义”,但是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清朝在明朝八股文的基础上又有加深,由明朝的“代圣人立言”升级为“代圣贤立言”,即除了可以模仿孔子之外,曾子、子思、孟子等孔门中人,再加上朱熹等宋代儒学家都可以作为考生作为模仿的对象。在答卷时,尤其要求考生用圣贤朱熹的思想和口吻来作答。
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先师孔子行教像

其三,八股文也叫做时文,时文即为当时的文章,以区别古文、骈文;或叫时艺,时艺即为当时的六艺之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名四书文,四书文顾名思义此文章题目取自四书。

三、八股文的兴衰史

八股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五、六百年。

<strong>元朝——既是启蒙也是压制期

八股文虽然源于元朝,但在元朝时期却没有发扬光大,这与元朝的统治阶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具体到科举考试而言:在乡试、会试中,蒙古、色目人(广义上讲,除了蒙古人、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只考两场:一是“经问”五条,二是策一道。而汉人、南人则需要考三场:“明经”、“经疑”两问,经义一道。在御试时,虽然四种人都考策问一道,但蒙古人与色目人答案限500字,而汉人与南人则需在答千字以上。在这样的科举考试上汉人与南人能够科举及第已经很艰难了,但元朝的统治者竟然在录取榜上也做文章,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右尊左卑)

当然忘记说明一点的是,在元朝即使你刻苦专研,科举及第,但如果这个时候出现拦路虎——用钱买官之人,那么你的功名很有可能会被抹去。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汉人或者南人,十年苦读很有可能换来的只是白干一场。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形同虚设,八股文自然跟着倒霉。

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明太祖——朱元璋

<strong>明朝——既是完善也是发展期

所谓打江山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守江山更难,尽管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确实没有什么文化素质,但并不妨碍他的高瞻远瞩与雄才大略。旧的制度被打破,不仅仅代表着旧的官僚制度的丧失,也同样代表着人才的丧失,这个时刻明太祖比谁都明白,明朝若想要长治久安,那就必须遴选人才,为官为政,重新建立属于明朝的秩序。于是乎,明太祖不仅赞赏了元朝的科举制度,更是将八股文作为科举制度,甚至是入仕的唯一选择。并且明确规定了八股文题目取自四经,且行文必须以“以圣贤立言”。

仅仅是严格的考试内容是无法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的,在此基础上,明太祖为其制定了严格、不可逾越的惩罚机制来保证求仕之路的相对公平。虽然作弊、贪污之人依然存在,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而言,算是公平。而且为了尽可能使得普通百姓能够读书,明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廪生制度,以保证不至于因为读书而饿死……

虽然八股文是应试考试下产生的,但八股文的出现也衍生了更多教育机构,尽管这些教育机构的目的还是为了入仕、选拔官员以及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使得很多人能够接触到教育、文化,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认知,从这点上而言,八股文的作用是肯定的,尽管科举制度在明朝也中断过,但依然不影响八股文作为明朝人才辈出的重要作用。如“三杨”、史可法、海瑞、王阳明、张居正等便是由八股文入仕,青史留名,又如商辂连中三元成为明朝的传奇人物,亦如李时珍、徐霞客虽未入仕,但也因为耳濡目染文化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王阳明——知行合一

<strong>关于明朝,我还要说一点,明朝276年里,无一次向异族屈服!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或许这便是读书的魅力吧。八股文因科举制度而生,也因科举制度兴盛而得到发展,完善。

<strong>清朝——既是鼎盛也是衰落期

“拿来主义’的践行者,清朝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明朝科举制度的那一套规则,包括赏罚制度以及国子监与私塾的建立,尽管在教学、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根本上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女真族的领导阶层,他们并没有轻视汉人,至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也使得汉人愿意读书入仕,为官从政,一展鸿鹄之志。

而且清王朝为了保证遴选人才为国家所用,更加重视学校教育,并且提高读书学子的待遇,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对秀才用刑。而且除了上述清朝对八股文要求的改进之外,在清朝科举制度上又加了一个考试项目——试帖诗(我们不做讨论)。

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放榜——科举及第

在清朝中,科举制度也并非一帆风顺,可以用一波三折形容。一方面是来自清朝统治者即皇帝所拥有的一票否决权;再一方面是来自大臣们对于八股文入仕的痛恨;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兴文字狱的恐惧等等都使得科举制一度被废除,但总归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优于其他遴选人才的制度,也使得八股文在清朝多次达到鼎盛。凡是有但是,所谓物极必反,在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科举制度也呈现出了衰败景象,那么依附于科举制度的八股文自然也无法避免。<strong>光绪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随着科举制度的退出,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八股文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也代表着八股文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至于是非功过就留给后人评价吧。

四、如何评价八股文

事实上,笔者对于八股文也不甚了解,尤其是对其字句的要求,规范上更没有深入的了解,所谓不了解便无话语权,所以对于八股文的本身,笔者无法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但是对于八股文对于人才仕子,封建历史倒是可以略谈一二。

其一,八股文为应试考试而生,其内容又取之于四书五经,对于其在当时的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或者作为遴选人才的工具而言,八股文做到了一视同仁,在相对客观的规则、条件中涌现出了无数为国为民的优秀人才。当然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也是数以万计。但不可否认,八股文作为明朝、清朝最重要的入仕选择(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唯一选择),八股文的确功大于弊,至少笔者如此认为,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一个相对公平,提供了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努力入仕的考核规则—八股文起到了它的历史作用。

细谈八股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画地自限的方寸之地?

入仕——展鸿鹄之志

其二,八股文因取自四书五经,也使得衍生下的教育,教育机构以及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准得到深远的影响,而且无论对于明、清的政治,还是对于明、清的价值观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明、清的长治久安,为明、清的繁荣鼎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三,八股文对于个人而言,孰是孰非只能根据个人的行为标准判断,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八股文作为科举制度的试题下,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涌现出了无数的治国人才,这些人绝非只是会作八股文的迂腐之人,而是为明、清两朝的兴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青史留名。但是也很遗憾有些人或许是生不逢时,在八股文的种种规则下,未能实现鸿鹄之志,反而因为八股文画地自限,只留下了方寸之地。对于个人而言,八股文孰是孰非,心中自有判定。但笔者仍然为那些因八股文入仕,实现其鸿鹄之志的人感到兴奋。寒门子弟,若科举及第,便有可能居庙堂之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岂不快哉。

其四,八股文虽然开启了入仕之门,但也关闭了一些不适合作八股文的人才之门,于个人而言,乃是不幸;暮年及第,倾其一生用于八股文,也是不幸。八股文作为明、清两朝绝大多数人入仕的唯一选择,不仅束缚了个人的思想,也束缚了明、清两朝对于制度、文化的改革之路,正所谓成也八股文,败也八股文。

无论如何,我们要知道科举制也好,八股文也罢,它都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如果我们想要评价是非功过,就需要我们回望那段历史。

参考《清代八股文》、《科举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