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美,是真的认为残缺的很美?还是因为不能达到至善至美,于是被迫接受“残缺美”?

Casablancalifornia


大家好,我是一个专职美术工作者,关于残缺美,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和看法,仅供参考。

什么是残缺美?自然界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残缺不完整的,包括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但是因为具备某些特殊因素却能打动人心、触及到心灵最深处从而给人美好的感觉,这就产生了一种残缺的美,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残缺都是美的。

人类的天性追求完美,然而世界上却没有什么是真正至善至美的,可以说是人们认识并接受了不完美,并且感受到和发现了残缺的美,甚至还特意去表现和创造这种残缺美。

这种残缺美的例子多不胜数。

中国古人留下了非常多优美的诗词文字表现了这种残缺美,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等等。

历史留下的残缺斑驳的碑文拓扑、文物器皿、书画卷轴,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壁画、云冈石窟佛像、古长城等等文化遗迹,历经漫长岁月、残缺不全,都无不透出一种历史沧桑、厚重残缺之美。

中国画中画家笔下的古木枯枝、残荷败柳等题材描绘无不是对残缺美淋漓尽致的表现。

再提到国外的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古希腊的神庙、雕像,如巴底农神庙、断臂维纳斯,以及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等,都是对残缺美最好的诠释。

因此说,残缺美是客观存在的,所谓的完美也只是相对而言。人们追求这种残缺的美发自真心。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标榜残缺美的都是真的美。











周石的漫画本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残缺有美有不美,美的如上所说,不美的,如圆明园,它或许更多地是一种心情、心理上的缺憾吧.从这里也可知道,欣赏残缺美你得知道缺了什么,不知道缺了什么很难觉得作品美.就像一位书法家看到敦煌残纸,它会想像出一笔一画的动势,普通人则只当是残字而已;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审美的人看到圆明园,他只能看到一堆瓦砾,美从何来?而熟悉中国文化审美的人看时则可填补出所缺的东西,了解这一段惨痛历史的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看圆明园,当又是另一种心情.这不知算不逄残缺美,但说是残缺的力量应该不过分.

残缺也是一种美,

春天因没有果实才有了花的璀璨,

夏天因少了凉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热情,

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

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

早晨因太阳没有升起才有了晨曦,

黄昏因太阳落山才有了夕阳,

晚上因有圆缺才有了月牙,

下雨因有了雨滴才有了伞朵,

雾天因少了阳光才有了朦胧.

爱情因有了碰撞才产生激情,

生活因有了困苦才知甘甜,

工作因有了矛盾才获得成功,

维纳斯因有了断臂才登上艺术高峰,

我的学生也因少了睿智才更显纯情.

事物本身都是残缺的,

然而残缺更显其美的质朴.

完好无损、十全十美,

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

如果所有的都那么完美,

那么好与坏,美与丑,幸与不幸,

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只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美的形式的纷呈.

爱他们吧,

智残不是他们的过错,

是因为上帝的不公!

爱他们吧,

抛弃他们是在亵渎自己的心灵!

让我们都来做一棵大树,

为他们的生活撑起一片爱的绿蓬.

残缺与美的关联使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断臂维纳斯.尽管维纳斯是残缺的,断了一只手臂,仍凝聚了人体形象美的魅力,"人体由于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①它即表现出了对健康、匀称、和谐充满活力的形象美的向往和歌颂,又表现出对人的生命,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热爱.残缺的维纳斯毕竟是令人遗憾的,艺术家们试图让其完美无缺,续接的手臂或举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实,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终放异至善至美的举动,保留了维纳斯的残缺----人们发现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

残缺不一定都能够成为更高意义上的美.但维纳斯的残缺的确是一种高尚的美.维纳斯是神圣的爱神,她心甘情愿为爱情与美满付出一切!她的残缺只是形体上的残缺,而并非心灵上的残缺.形体上的完美很可能会掩盖心灵上的残缺,就象外表美丽的人不一定都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一样.维纳斯的这种形体上的残缺更能够让人透过她残缺的外表去领悟她心灵的高尚,纯洁与美丽,她的残缺实际上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是更高意义上的美.

都是搜到的 你自己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博主有所帮助!






任秋山


古希腊雕塑维纳斯没有双臂,但容貌端庄秀丽,肌肤丰腴, 半裸的身体构成了十分和谐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那高贵的表情和端庄的身姿仪态万千典雅至极,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

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整尊雕像统一而独特集真、善、美于一身,突出了美的焦点与核心突出了“美神”的特点。残缺的美胜过了完整之美,这种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是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在她面前一切人体艺术作品几乎都显得黯然失色。只有“残缺”才能演绎出这人类艺术不朽的巅峰之作。

“残缺”的艺术

“残缺”是表达视觉艺术境界的语言,瑞士艺术家乌尔夫林提出过“入画”与“不入画”的概念。比如有裂缝的地板、斑驳的墙壁和缺损的水壶才是入画的,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才是生命之光。

19世纪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最早有意识地把 “丑”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并明确提出“丑陋美”、“残缺美”、“矛盾美”等理论概念,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流行的“美在和谐整一”、“丑在残缺畸形”说的单一美学研究模式。


现在,“残缺美”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畴,无论在审美研究还是在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中,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残缺美审美活动的出现,是一种属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它是审美对象与人的主观心理融为一体的意识活动。残缺的对象能够引起我们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最终使人愉快高兴,这就是残缺美的独特之处。


对于审美者来说,残缺的对象虽然不完整,但人在感知外界事物方面有种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根据已有的表象,充分调动发挥所有感官作用,将对象还原完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统觉”功能。中国的山水画中,常可以见到大片的“留白”,它是空白与景物虚实相生的一个有机整体,是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之先预留的,是艺术欣赏者需要的。

人的审美感知

就审美感知的选择性而言,一方面,人最易选择能表现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觉,而抑制对次要属性的知觉。比如我们常看见各种体育运动图标,几根线条,极其简练抽象,它们完全舍弃了人的细节刻画,只用最精炼的笔触表现了事物的本质,在简化中达到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令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因为简化掉也就是残缺的部分往往是事物中非本质的部分,简化能让事 物本质部分抽象突现出来。


审美感知总是和审美情感相伴随,情感活动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欣赏残缺事物,实际上是审美主体的需要、审美主体的内在召唤在某些残缺的对象上得到了应答。所以当林黛玉看见飘扬无根的柳絮时,会咏出 “漂泊亦如人命薄”的伤感诗句;羁旅他乡的游子看见一弯残月时,会生出无限思念的情感

残缺是常态,残缺之美引发审美想象

大千世界中,残缺是常态,圆满反而只是瞬间。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残缺是一种普遍存在。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给人的审美取向也是不同的。秋天的枫叶在杜牧的眼里,就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但在崔莺莺的眼里,它就是离人的泪水染红的。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将众多相关记忆表象加以组合和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过程;是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随机性与目的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具有再造性、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能使人进入审美活动的残缺对象,其最大特点就是能激起主体的无限想象。残缺的地方能引发人们积极创造。残缺美的审美活动实际上是从局部走向整体、 从残缺走向圆满、从单一走向丰富的过程。

残缺的对象之所以能够引起人的诸多心理活动、使人产生美感,是因为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瞬息万变,圆满是瞬间,残缺是常态。 人类总在不断地追求完美,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人生的过程就是与残缺相伴、修残补缺的过程。经历过残缺,人生才会有乐趣,才会更圆满。所以残缺美现象体现的是世界的本质与终极,表征的是人类诗性生存的智慧。


▶当然,“残缺美”不能无限扩大,并不是任何残缺的艺术都是美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画与油画的人物,就不能像石膏胸像那样可以剪切掉人物的手臂,所以把“残缺美”的概念从视觉艺术中牵强附会地扯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也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残缺美”概念泛化,将“残缺”与“残缺美”或 “残缺艺术美”的混淆,使得“残缺美”的概念边界日益模糊,甚至走向了反面。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在某些艺术领域,残缺也是一种美。

文化,开启美的感知。-END-@卡季奇

Mr卡季奇


美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至善至美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美。

只不过美的表现方式是不相同的。

美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逐渐积累形成的。人类对于美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面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件艺术作品,有的人认为十全十美的才是好的,而有的人却认为有一点瑕疵才是更真实的,更好的。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往往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相反有一点点小问题或者小瑕疵,却常常让人能产生联想或者是引起争论。

据说大艺术家罗丹,他在进行雕塑人物的时候,整个形象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其中的一只手更是美的不可方物,无可挑剔,他的学生和一些观赏者都赞叹不已,然而罗丹听到了赞美以后,他拿起一把斧头,把那只非常漂亮的手给砍了下去,众人惊讶不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

罗丹说一件艺术品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而这件作品里的一只手由于太突出,喧宾夺主,破坏了整体美,所以应该把它砍掉。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整体美与局部美的辩证关系。

另外,众所周知的美神维纳斯。刚开始这个雕塑并不是这样的,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她两条胳膊都掉了。后人无论如何设计都不能够达到她那种理想的形态体态,所以只好作罢,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的残缺美。

除此以外,再比如说中国的各种石碑书法,由于自然风化和各种原因的破坏,曾经完整的艺术作品都变得残缺不全,造成了一些所谓的残缺美,其实这些残缺美,也是无可奈何的,只不过是人们为了自我安慰或者为后人无法达到原来艺术家那种高度而找的一种借口罢了。

历史上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浑然一体,好像是天然形成的。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面尽管有许多错字,或语句不通顺修改的地方,但是整体依然是那种自然而然、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感觉。这样的艺术作品达到了完美与残缺互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至善至真,完美无瑕的美与残缺的美,它们都是人们艺术认识达到了一定境界以后,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审美体验。


素心明月


世上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春去冬来,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沧海桑田世道轮回。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坏就不存在好,沒有恶就不会有好……都是相伏相依的,都像一对经常吵架却又挺恩爱的夫妻,谁也离不了对方,离开了就会失去生命的意义。

完美只是人的一种自我感观,它也离不开残缺,没了残缺就会失去完美存在的意义。

至于生活中所谓的“残缺",那都是自然的东西,不是人接不接受的问题,那本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世上有一种美叫作残缺美,其实美就来自于残缺,是残缺衬托着美的展现,一心追求绝对完美的人,纯对是一个脑残……[呲牙][呲牙][祈祷][祈祷][玫瑰][玫瑰]


3666464324551强强组h


记得余秋雨在《废墟》中说过:“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会给人不真实,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的认识不切合。

而残缺美是一种弥补美、神秘美;是一种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1、诗词中,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文字中,商代中后期最早发现的文字除了甲骨文还有金文,由于年代久远锈蚀残泐,形成所谓“金石气”是二次加工再造的残缺美,并不代表原作品的真实,字形生动活泼,富有天趣。 ​

3、美术中,我们熟悉的断臂的维纳斯,中国的圆明园遗址等等。

4、电影中,悲剧艺术远比喜剧艺术更有魅力,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小王子》等等,如果结局太过美满,让人没有想看第二遍的欲望。遗憾是美的,才让人向往美好,对生活有期盼。

不是不能做到至善至美,而是缺少,所以才更珍贵。

一起来看看残缺的雕塑艺术。








小陶老师美术客


这个问题应该是分门别类的看!

如古董文玩,我相信多数人看到的“残缺”是一种遗憾,这种遗憾并不能覆盖其他完整器型的美和历史文化,所以这是一种残缺美!

如篆刻,延续古老文化的“用品”本身是为艺术服务的,这种有意的“残缺”是为了“古”为了“传承美”而产生的“技巧”和“工艺”,使作品增加完美的艺术性。

如绘画方面,我们不讨论抽象派的作品,只列举一两个大家,吴冠中和赵无极老师,我们普通人看作品本来就看不懂“全部”,这种是意向的“残缺”,其实专业画家看来,这部分残缺是并存的!并不是艺术家有意“制造残缺”,而是由内而外的呈现,艺术家看到的就是这些,所以呈现这些,足矣!

所以残缺一词对于好或者不好或者所谓遗憾之后的“理由“并不能一概而论,艺术是有深度的“语言”不同的人看法不同而已,非要定义为某种特定的情况,也只能是一家之意,切不可盲目崇拜!

此类的分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解答了,意见各有不同而已!

纯手工码字,谢谢关注我的朋友!!!





乐融万物


浩瀚的夜空中,为何完美无瑕的圆月,只能独自在天边绽放,而往日残缺不全的弦月,却能惹来那麽多星辰,去追寻它,欣赏它呢?

  一阵沉思过后,心中已了然:或许有些时候残缺才是真正的完美!

  当你欣赏古人的山水画时,你可能会疑惑,何以古人喜欢在大片空白中,隐隐绘出那些寂寥的山,使整幅画作好似一幅不完整的作品?殊不知,正是这大片的空白,才使得人们可以与画交流,让人们用脑海中飘渺的幻想,来填补现实画作中留下的空白,观赏者欣然一笑,残缺的画顿时完美!也许这就是古人的智慧,远处群山若隐若现,使人思绪万千,可能群山过后仍是群山峻岭,也可能群山过后是条条溪流,还可能群山过后就是陶渊明寻觅已久的那片桃花林!欣赏者无尽的想象与画作相互融合,共同打造一幅完美的画作!

  无独有偶,在雕塑界,享誉世界的维纳斯,不也是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品吗!但他却可以惹得世人青睐,博得众人赞叹!其原因,不也是因为它那残缺的断臂,让人对它原貌有诸多遐想,使越来越多的人去欣赏它!每个人都对维纳斯的原貌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用自己对维纳斯的理解,来使他们心中的维纳斯变的完美。虽然,现实的维纳斯是残缺的,但人们心中的维纳斯,却永远是完美的!

  这种独特的完美,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人们现实生活中。






张子耀诗词


残缺美应该是讨论哲学理论中的美,有更深层的理解,而非视觉上的美。

残缺美,正是因为缺,从而产生诸多空间追求,可是无论怎么做也恢复不到它本来面目,种种遗憾,达不到……

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都有缺陷,如果一切恰到好处,尽善尽美,大圆满像佛教中说的极乐世界,那还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不就是寻找残缺的那一部分吗


若冰之旅


残缺与美的关联使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断臂维纳斯。尽管维纳斯是残缺的,断了一只手臂,仍凝聚了人体形象美的魅力,"人体由于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①它即表现出了对健康、匀称、和谐充满活力的形象美的向往和歌颂,又表现出对人的生命,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热爱。残缺的维纳斯毕竟是令人遗憾的,艺术家们试图让其完美无缺,续接的手臂或举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实,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终放异至善至美的举动,保留了维纳斯的残缺----人们发现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

  断臂维纳斯所表现的是一种美的残缺,是对有着无穷魅力遗憾之余的感叹。而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由残缺创造出来的震撼之美,是在残缺的逆境中走出辉煌。如果说前者是残缺的形象美,而后者则是残缺的内在美,前者是美的残缺,后者是残缺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