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背书”中现象和争议的思考

昨天我文中的核心内容:“反对死记硬背,加强理解记忆”。

文中提到,部分学生对文科背诵,情有独钟,似乎这样最简单,这条路最直接,不必太多走脑子。但又时常苦于内容太多,忘记太快。

一 细细思考、苦苦寻觅的道路

教学中,我想悉心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经常侧耳倾听他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办公室,数学和几何老师都曾经这样斥责学生:“这类题型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出错,公式背了吗?背给我听。”

关于对“背书”中现象和争议的思考

我暗自思忖:我当年自学初中数学时,通过数学演算去印证数学公式,发现,弄懂了来龙去脉,不必背诵公式,做题就顺溜了。但是,高中更多的知识,该怎么办,不同认知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又该怎么办,不得而知。

我听到历史老师辅导学生:“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历史人物、事件始末等都要背下来。”

我越是困惑,越觉得有必要多听多思考,抓住一切机会。

有一次出门在硬坐席。对面一个小伙儿引起我的关注。他手捧一本厚书认真阅读。喜欢看人阅读的样子,不亚于喜欢阅读。但是,令我格外感到新奇的是,他手里的那本书居然是一本马列经典大书,在追逐名利和物质的年代。

我很想了解他,于是开口:“这是你的选修课程?”明知故问,如此热爱,必是主修。他的回答证实了我的判断。我的微笑面对他的微笑:“不寂寞?”他:“还好,想研究。”

“读大学,在哪里?”

关于对“背书”中现象和争议的思考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有些意外:“高材生,那么多方向可供参考,为什么偏偏选择冷僻?”

“因为知道得太少,可是太想了解。”不知什么时候他已经合上书本,认真和我交谈起来。

“半个同行。”我调侃,简单介绍自己并转移话题:“考试怎么办,都要背,那可太累了。”

“大学好多了,有些科目写论文,还有其他形式;高中背了太多。”

“你觉得高考文科的内容都需要背吗?”

“当然要背,一定要烂熟于心,考试时才能一气呵成。”他果断到不容分说。我有些焦虑,我在悉心倡导“反对死记硬背”,这里有个学霸与我意见相左:“我看见我的学生堵着耳朵,闭着眼睛,皱着眉头背诵得艰难,我很难过。那么多科目,那么多知识,烂熟于心,时间、脑力、精力?你必有高招。”


关于对“背书”中现象和争议的思考

“喔,我这样做”他略微思考:“第一,反复读,读熟;第二,确保理解准确无误;第三,重复学习,避免遗忘。”学霸传经。这些基本是课堂之上老师教导的。

“我极力强调反对死记硬背,加强理解记忆,你觉得怎样?”

“理解了,更容易记忆;背多了,不理解的也就理解了;当然不是死记硬背,那样记得快,忘记得更快。”对这个答案,我很满意。不仅仅出于求同,是终于被他说清楚了。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1 区别“背”与“死记硬背”。

背 有两种方式:循着规律的记忆;一字一句的背诵。前者轻松;后者劳累。

譬如,一首诗词,读了倍觉亲切,渴望将它记住,大声朗诵、默默诵读都可能很快记下来。我们通常称作“会背了”。又如,老师要求背课文。有意识地将文章的全部或部分熟练地记下来,通常要念一句背一句,或念一段,背一段。这样背有两种方式,理解背诵和死记硬背。有些学生最怵头背课文,背诗词,往往因为采取了死记硬背。

关于对“背书”中现象和争议的思考


2死记硬背的危害很多:

01脱离了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应考中,或难辨云里雾里,或茫然不知所措;或勉强张冠李戴;对考核一无所用。有人认为1+1=2的死记硬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这是误解。如果对数字的启蒙始于这里,你误导了学生。

02死记硬背是被动接受,学习是思考的过程。死记硬背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的坏习惯,丧失动脑的能力,就是我们平时反对的“填鸭式”学习。对于被动学习,课堂上我这样描述:学生来到学校,每人背来一个口袋,坐下来,打开口袋:“老师,随便装”;老师来了,你一碗,他一碗;放学铃响,学生背起口袋回家。“这样,你们学到了什么?”

03 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也快,最终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甚少。所以,我强调:

大脑是思考的机器,不是记忆的工具。记得牢的一定是理解深刻的。

04理解成就记忆;记忆加深理解,在记忆中加强理解,在理解中强化记忆。记忆与理解的有机结合,胜过一切死记硬背,是应对高考的最佳境界。

关于对“背书”中现象和争议的思考


二 为什么说不背也可以

1背下来,不理解,一切皆枉然

有一次,校长征询我的意见:“对高三政治课,我们想调低课时,政治课,没什么好讲的,你带着学生背好就行了。”我遗憾一校之长的外行,拿过一张高考试卷:“现在的政治课高考试卷,没有一分单靠背题可以获得,相反,政治课更多的靠老师的一张嘴,背下来不理解一切皆枉然。”我不为争课时,上课很累;我所说的是事实。譬如,政治课有些观点表述比较晦涩,考核中,如果学不懂,稍微偷换概念,一准懵圈。

2有些题考的就是思维水平,就是理解力,即便不是书本知识,只要思维顺畅,解题并不难。特别是选择题。如思维不利,记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高考前,学生多纠结两会内容。有的学生抱着《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摘录,背得焦头烂额。我果断阻止时,有学生恐惧:“老师,你这样说敢负责吗?”吓死宝宝了。

“当然敢负责。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清醒其一,高考的主体是学生;考核内容有考纲规定;其二,政府工作报告,不是由学生执行。”


关于对“背书”中现象和争议的思考

“不是说参与政治生活,也是我们的责任吗?如果考的话,怎么考?”

“无非考你

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政府报告中的某一内容,你无需了解内容;只需读懂内容、提取知识和分析内容。”

4 政治课考卷,踩点给分,即只要言之有理,没有观点背离,语言表达准确均可得分。

读过高中,学生大都具备了相关的语言组织能力。加之前期知识的积累,只要看清考核方向,理解题意,条理的回答,应该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培养能力。高考生必需具备的能力,前期我均写过的。

5切忌背原题。 负责任的老师们,从各个角度出题,总结出答案,印刷成册;学生们如获至宝,手捧五花八门的“分析说明题”,背得眼花缭乱,我从来拒绝。稍稍换个角度,这个现成的答案,还行吗?如果不行,我们辛辛苦苦整理的答案,交由学生辛辛苦苦背下来,意义何在?

对于分析说命题,我们唯一该做的,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懂问题、提取知识、理清思路、认真作答的能力。这是由此岸通往彼岸的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