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實體店攸關之際,定位不再只是空談

十年前,淘寶革了百貨的命,京東革了電器賣場的命,三年前,天貓超市革了賣場的命,而如今,卻迎來“封城”“少出門”“閉店”“假期延長”等,對線下實體店無疑是“雪上加霜”。

01

疫情之後,便是實體店的差距


線下實體店攸關之際,定位不再只是空談


網上各種聲音傳來:

疫情會持續到什麼時候,什麼時間能恢復正常經營?

疫情爆發期,線下實體門店怎麼止損和破局?

疫情結束後,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變化,門店又該怎麼辦?

這些問題,所有線下實體店老闆們必須深思。

而回顧2003年的非典,也是全面封閉,劉強東把中關村的店鋪關閉搬到了線上,馬雲挖掘了網購需求,順勢創立了淘寶。

所以,迫在眉睫的困境,肯定倒逼更多的企業去創新和轉型。


線下實體店攸關之際,定位不再只是空談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線上渠道銷售迅猛,對線下實體店而言,可以把它看成一次拓展線上渠道的戰略機遇。

在這段艱難的“靜默期”,是“翹首以盼”?還是“主動出擊”?

這也許是疫情過後,同業發展拉開距離的關鍵。

02

線下實體店改革重點

現在很多做實體的都知道,同質化特別嚴重,利潤微薄的同時,還有各種的競爭對手。當然,現在早已不是一身拼勁就能闖出一片天的時代,除了靠身體力行,還要靠腦力!

而實體店的壽命,很多人都說是一年半,但是大半年才能掙回房租,半年才能掙回你的辛勞,也是說基本保持收支平衡的時候卻死掉了,真的是這樣嗎?

即便一些剛開始入駐實體店的老闆來說,也需要面臨種種考驗

當然,對於實體店鋪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戶進店,如何讓客戶購買商品,還有怎麼轉化成為老客戶等等,這些都離不開定位。

定位策略可以說一直都是老生常談,但真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卻很少。

而定位從產品開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項服務、一家公司、一個機構,甚至是一個人,也許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圍繞產品進行的,而是圍繞顧客的心智進行的。


線下實體店攸關之際,定位不再只是空談


換句話說,比如對名字、價格、包裝的改變並非是產品本身,只屬於裝飾性,只是為了在客戶心中佔領有價值的位置。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服務的群體是哪些人?客戶的需求是什麼?客戶在意什麼?找到你的合理的定位,才能有一線生機。

可以說,如果不懂定位,無疑是把機會讓給你的競爭者。

03

不必企圖改變客戶的心智

或許2019年生意不好做的時候,我們都會抱怨線上電商搶生意,利用各種營銷戰略,試圖改變大眾們的消費習慣。結果如何,店鋪除了耗資幾萬的營銷費用和廣告費用以外,並沒有一絲改變。

其實,這樣的想法,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線下實體店攸關之際,定位不再只是空談

比如一個政治家很難同時獲得所有人的喜歡,他自己清晰的知道這一點。所以他給自己設定目標,建立立場,堅定發聲贏得追隨者,但同時也堅定反駁,不畏懼反對者。他從不打算討好每一個人,因為討好每一個人的結果是使他沒有立場,最終失去每一個人。

再比如線上的服裝店,很多消費者都會擔心上身效果以及尺碼問題,近三成的消費者都不太喜歡網購服裝,大多數會網購其他物品,包括電器、日用品以及食品。然而,線上服裝店的銷售額還是持高不下。

任何一種成功的商品從來不打算賣給所有人,任何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從來不計劃贏得所有人。


所以,不必想著要受到所有人的喜歡,更不要試圖改變什麼。

當然,線上也並非那麼完美。

例如護膚品,用在臉上的東西,買的就是放心。產品看得見摸得著,不搞圖片、不搞描述,不搞花頭,沒有“實物與圖片和描述不符”這種可能,同時,售後問題並不能及時處理。

  

線下實體店攸關之際,定位不再只是空談

體驗,是線下實體店的大招,目前來說,線上購物無法滿足的一個需求。

而這恰恰就是“實體店”最大的機會!

除了積極調整定位、業態外,實體商業也開始積極擁抱電商,比如線上下單線下提貨的模式為很多實體店引來了大量客流。

現在無疑已經是線上佔據“風口”,如果再摒棄與抱怨,最後只有失望與挫敗。

所以,只要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並且積極擁抱互聯網玩法,實體店的潛力可以說是巨大的!

寫在最後:

現在眾多實體店可能還在徘徊,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醒來。一直在拼價格、拼門面優勢,反而忽略了他們最大的優勢。

  

線下實體店攸關之際,定位不再只是空談

因此,實體店的未來是一片光明的!

試想一下,當我們漫步在大街上,如果沒有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店家,那是一種怎樣的失落感?

歡迎交流討論,同時關注行知牛,瀏覽往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