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劉志勤:“疫情”催生“全球化供應圈”

本文大概2400字,讀完共需

3分鐘

「战疫」刘志勤:“疫情”催生“全球化供应圈”

作者劉志勤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2月18日觀察者網。

中國的疫情防控將給世界衛生產業供應鏈帶來新的革命性衝擊,正在深刻的改變著“全球化供應鏈”的角色和成色,考驗著這個“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的責任、義務和國際道德底線的高低。

中國應當做到一邊抗疫,一邊努力把“全球化供應鏈”擴大為“全球化供應圈”,以應對疫情過後面臨的新的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和相對不確定因素增加帶來的新的挑戰。

因為“供應圈”擁有比“供應鏈”更大的活動空間,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在剛剛結束的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對中國充滿歧視和敵視的態度,深刻的教育著正在抗擊疫情中的中國民眾,有些西方政客幻想借疫情之機,對中國落井下石,搞釜底抽薪,讓中國內外交困,顧此失彼,他們就可以坐享其成,搭“疫情”的難題,拉中國下馬,把中國擠出“全球化供應鏈”,實現他們主導的新的秩序和規則。

「战疫」刘志勤:“疫情”催生“全球化供应圈”

但是,中國在抗疫戰中的舉國團結一致的氣勢,讓世界更清楚的看清西方政客的虛偽,更提升了中國在“全球化供應鏈”中的影響力。中國的軟硬實力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現。

中國的全民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轟轟烈烈,波瀾壯闊,正在深刻的改變著中國。而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戰鬥中展現的“情義”感動著世界。因為中國傾舉國之力,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築成新的長城”,不僅保護著中國人民的福祉,更是為保護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最偉大的貢獻。這是中國能夠保證自己在“全球化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的重要原因。

三萬多醫護人員義不容辭的:“雄赳赳,氣昂昂”,萬眾一心奔楚疆;義薄雲天沖霄漢,世界當驚中國強!這就是中國人民所展示出來的“義”和“情”,是戰勝疫情的最重要的力量,也是讓國際社會對處於“全球化供應鏈”中心的中國感到感動和放心的主要因素。

這次疫情防控,可以催生世界衛生產業供應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註定會成為這次世界衛生產業供應革命的“根據地”,成為新的衛生商品市場產銷發祥地。

與疫情防控相關的金融服務、科研機構和生化研發等將是有巨大市場價值的經濟,我們不能錯過這次重要的戰略轉移的機遇。

歐洲的一些投資家發來郵件說,中國在抗疫鬥爭中展現出來的“不可戰勝”精神和兌現承諾的品德,足以維護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不可更換的地位。

疫情防控的每一步變化,都會影響到中國在全球化供應鏈中的地位。

當前中國的疫情防控正處在關鍵的“節骨眼”上,疫情的陣地越來越小,最頑固的部分已經被壓縮在有限的空間裡,不能向外擴展。而嚴陣以待的各路大軍正在摩拳擦掌,等待發動“總攻”的命令。

“疫情”的爆發激化了社會結構之間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協調,因而推動了治理體制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次疫情就是一個“大課堂”,“大舞臺”,用生動鮮活的例子教育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讓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個展現個人的機會,真善美,假惡醜,都得到了表演的可能。最終大浪淘沙,盡顯英雄本色。

中國一方面竭盡全力抗擊疫情,同時不忘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持續的努力。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國際上對中國能否繼續給世界貿易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存在不少疑慮,有的西方主流媒體藉機唱衰中國的未來,鼓吹中國可能被疫情打垮,中國可能從不可阻擋的“一崛而起” 的勢頭,轉為“一蹶不起”。有的更是幸災樂禍,紛紛打起如何發“疫情財”的小算盤,借力“疫情”,打壓中國,趁機和中國來個“疫脫鉤”,企圖徹底打亂原有的全球化供應鏈的排序,重組他們期望的“供應鏈”,實現把中國擠出去的目的。

中國必須在保持全球化供應鏈的同時,建立並擴大“全球供應圈”,以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及商業界為核心,形成涵蓋各行各業,各個生產環節在內的“全球化供應圈”,實現新的更高級別的“全球化供應體系”。

顧名思義,“圈”要比“鏈”所包涵的內容更廣泛,更有包容性。“供應鏈”,主要靠的是上下游的關係鏈接,常常形成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密切聯繫。而“全球化供應圈”則是“供應鏈”的擴大版,不僅保留原有的上下游直供關係,還有與其它橫向的互補供應關係。這可以加強每個單個原供應鏈中的個體的功能多元化,多樣化,由原來單一給上下游需求方供貨,提升或轉型為“一職多能”,可以完成多元,多向供貨。這樣會大大增強企業的發展機遇,特別是抗擊國際營商環境惡劣時保持一定的競爭力和生存能力。這對於正在與疫情抗戰的中國企業尤其重要。

中國企業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的表現令人感動,它們的敬業、負責、同情和人性,組成一曲最動人的凱歌,讓國際社會知道中國企業才是最靠譜、最可信賴的合作伙伴。

據報道,舉世聞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2月18日已經開始營業,引發世界許多購買家的關注。因為義烏市場的動向是中國外貿市場的晴雨表或是“溫度計”。只要義烏市場還開放,就表明中國的市場的光明前景。

“抗疫”和“發展”兩不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識,各行各業,各路人馬皆深知民族大義和肩負之責,一面儘量減少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一面又要不斷給世界經濟的復甦“輸血”,支持國際貿易的平衡發展。中國就是這樣一個講“義情”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就是這樣一個為國際社會盡職盡責的民族。

中國要抓緊推動並建立“全球化供應圈”,吸納世界各個生產企業甚至是個人,以“星火燎原”的方式,擴大我們的生產和市場,推動全球經濟的復甦發展,最終造福各國人民的經濟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