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的時候有沒有在哪個地方覺得司馬遷可能講的不太對?

用戶68839978


《史記》,最早稱為《太始公書》或者《太始公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歷時14年寫出來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紀傳體通史。作為二十四的開篇之作,《史記》一直以來被人們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研究古代歷史的經典史料,被許多史學家所引用。但是因為記錄歷史本來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人們無法接觸到過去發生的歷史,甚至於一些親身經歷過的人也會對同一件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這也是歷史研究的不確定性的地方。《史記》作為後人記錄前史的經典,自然也不會避免有錯誤的地方或者帶上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歷史觀點。

1.《史記》中有司馬遷大量的評論,這些都是他個人的看法,未必客觀,不可全部接受。確實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司馬遷有時候會根據自己的喜惡對一些歷史人物做出評價,雖然說有一定的價值,但是這也會給後人形成一定的誤導。

2.《史記》中引用的史料本身就有自相矛盾之處,比如在《秦本紀》中提到“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在《秦始皇本紀》中提到“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這兩篇都說明了嬴政是秦莊襄王的兒子,然而《呂不韋列傳》中卻說“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那末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誰,司馬遷沒有下結論,只是把兩個版本都保留下來了。 因為很多史料的不確定性,很難辨別史料的真假,如果完全相信,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3.關於三皇五帝的描述多為神話傳說,對一些勇將、力士的描寫,多有誇張,這點需要注意。因為司馬遷對於一些傳說史料的引用,這也是它其中的一個缺陷,但也是沒有辦法,過去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也只能從這些神話故事中做以加工,完善歷史。

4.司馬遷接觸到的史料可能本身就有錯的,或者不客觀的。因為司馬遷拿到的很多歷史材料都已經經歷過了秦朝的整編,也就是說很多史料已經丟失,沒有了準確的來源。至於史料的準確性如何,有待考究。

雖然我們說《史記》中會有一些存在錯誤的地方,尤其是在對一些歷史人物評價以及歷史事件描述中,存在一些問題,但不可否認,《史記》之中有一些珍貴的史料存留,對於我們研究過去那個時代的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歷史有料


第一個錯誤:張儀與蘇秦的年代錯誤張儀和蘇秦的年代其實不同,根據《中國歷史人物數據庫》考拉了解到,張儀的死亡時間是公元前310年,蘇秦的死亡時間是公元前284年。

第二個錯誤:公孫衍在蘇秦之前先合縱公孫衍的年齡不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公孫衍在蘇秦之前率先發起了合縱,也就是說張儀所處的時代,提倡六國合縱抗秦的那個人其實是公孫衍,而非蘇秦。

第三個錯誤:公元前318年人物錯誤《史記·楚世家》記載:“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十二年,齊緡王伐敗趙、魏軍,秦亦伐敗韓,與齊爭長。

第四個錯誤:齊閔王即位時間錯誤齊宣王(公元前320——前301年)在位19年,然而他的兒子齊閔王(公元前301——前284年)在位只有17年。《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四十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敗我濟西。”文中的四十年,就是湣王四十年,這年齊國被六國攻打,湣王逃跑,然後死於楚將淖齒之手


水靜哥哥


我個人認為,先賢司馬遷所編撰的史記,是史官文獻的彙總,基本上都是公平論證記載的,做到了客觀嚴謹。當然會有遐思有缺憾,但是論證起來有難度。總體上說史記是記錄想當完整的,是偉大的著作。司馬遷所做的貢獻是值得後人尊重敬仰的。即使挑出問題,也是論證不了的。


竇會友1972


史記中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就有很多值得商榷,首先是禪讓制,到底是否存在。這裡就有很大存疑。首先根據出土的竹書紀年中描述,舜極有心機且殺伐果斷。是他挑撥唐堯與他兒子丹朱的關係,導致丹朱被驅逐。第二,堯舜殺掉大禹父親,而舜老年又突然死於瀟湘,背後肯定也有極大的奪權與復仇陰謀。但司馬遷作為一個崇尚三綱五常的史學家,一定不能接受這樣的陰謀論,所以即使他有一定證據證明上古時期的禪讓存在疑問,但依然堅持主流史學觀點加以確認。


友霖說


現在重新認真讀史記!


JiangLM


人無完人,寫得了人,寫不出心。

歷史的魅力在於撲所迷離,完全真實就像什麼?打個不好聽的比喻,你是喜歡裸體,還是喜歡若影若現?


月亮林地的鵪鶉


看事情的角度決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只能儘可能的客觀。


用戶3849182601


有,我時常在想,司馬遷以前的年代,他並沒有親眼見過,特別是那些沒有詳細文字記載的年代,他是如何求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