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26子,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永州章氏


你什么意思?你想说“朱标是个厉害的角色”?所以才没人敢同他争太子位?可我咋不觉得呢?我咋觉得此事与朱标的能力大小无关呢?

知道朱标是如何成为太子的吗?告诉你,是“嫡长制”,并不是“择优而立”。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便开始考虑如何让朱家可以世世代代统计天下的问题。为了防止家族内部不会引发争端,他采用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在1368年在南京称帝,就立马将朱标立为皇太子。那时他才13岁。

随后,朱元璋在分封有功之臣之前,先将自己的儿子们封“王”,为了得到支持,他便與论“造势”。他有意称赞周朝“分封制”,而贬低秦朝的“郡县制”。说是“诸王屏藩,以稳固江山,造福百姓”。

两年后,朱元璋的26个儿子,16个女人都得到册封。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吴王;六子>楚王……(诸位看有没有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

朱标长期接受儒家思乡的教育,生性忠厚,温文儒雅。显然,这个性格作为人臣还可以,要统治国家,难啊!

于是,朱元璋开始对他”培训”:学习怎样当皇帝,让他进行政事实习,处理国家大事。


朱标刚满20岁时,朱元璋就开始“放权”。他令各司:

以后日常政务启奏皇太子处理即可,只有重大的军机才向寡人奏闻。

朱标29岁时,朱元璋让他拥有了更大的权利——大小政事皆先由他处理,然后奏报。朱元璋如此的谆谆教诲,无非是想让太子朱标成为一个有道的接班人。

但是,朱元璋和皇太子的治国理念不同。

朱元璋是在艰苦的斗争中成长的,而朱标是在太平的环境中成长大的。自然,两人的性格、思想、作风也迥然不同。

朱元璋主张“以猛治国”,施刑用重典。而太子却主张以周公之道、孺家思想,施仁政,播慈爱。

为了给太子铺平道路,朱元璋杀了许多有功之臣,诛除异己。朱标劝谏道:“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由于两人治理国家理念不同,朱元璋很生气:“明明是为了你以后治理国家扫除障碍,你怎么就不了解我的苦衷呢?”,为此,他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方:

他拿来一根荆条放在地上,故意让皇太子伸手去拿,朱标不敢拿。朱元璋说:

你怕有刺,不敢拿。我现在帮你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

虽然朱元璋对他极力“训化”,但他一直是一味仁慈,始终达不到朱元璋对他的要求——“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朱元璋50岁以后,精力大不如前。他真希望太子早点成材呀!一来可以分劳,减少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压力”。二来人生无常,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走了,希望他能随时接班。

但是,他却没有等到交接权棒的那一天,于1392年病死。年仅38岁。

这样,朱元璋就要重立太子了

朱元璋年轻时南征北战,与家人极少相聚,更别说用心去了解孩子了。而且他立太子也比较仓促,他称帝以后,政局刚一稳定,他就着手立太子。

他立太子的宗旨并不是“择优而立”,而是按照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宗法继承制度——“嫡长继承制”。

他痛失长子时,年已64岁。这时他反而不想急着立太子了。他想改变做法:①不必非要立长子。②,他要择优而立。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发现小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错。他天资聪颖,才识过人,又学习刻苦。有许多次的见解,是朱元璋自己都没想到的。于是有意将储君之位留给皇太孙。让他学习法律,见识政务。

但是皇太孙当时还太小,立为储君之事还不宜过早公布,于是立下密诏。

公元1398年,朱元璋崩逝,时年71岁。按照遗诏,21岁的皇太子朱允炆继位,是谓“建文帝”。

当年,朱元璋封诸皇子为”王”,有两个目的。①让他们有优厚的待遇。②,将他们安排在全国各要害之地,可以屏藩皇室。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也会有弊。这些亲王都是朱允炆的叔辈,又手握兵权。他们根本看不上朱允忙,没把他当回事。他们人人都做着皇帝梦。这其中,尤以四皇叔朱棣卫戍北方边境,防止元军入侵,所以兵力最强。

朱允炆发现了”分封制”带来的诸亲王势力膨胀,尾大不掉的弊端,于是采取裁抑宗藩的措施,但被燕王朱棣夺了先机。

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叔叔打败了侄儿。朱棣即位,是谓“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明朝又强大了起来。


今天我一反常规,交答卷之前先看了其他人的回答。好奇怪哟,他们怎么会都是一个调?都认为朱标其实很厉害,他的“仁慈”,其实是与朱元璋唱着红脸白脸的双簧戏。所以当了25年的太子,并未出现诸亲王争夺太子位的情况发生。

我咋不这样认为呢?朱标做太子时,朱元璋尚在世。朱元璋治国严酷,威感中外。有朱元璋镇住阵脚,各皇子即使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呀!或许他们正暗中发力呢!等到朱元璋一去世,也会上演一场争夺皇位的大戏。

如真那样,估计朱标会比他的儿子朱允炆输得更惨。因为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之前,已经削弱了周、齐、湘、代、岷等几个藩王的势力,只是落在了朱棣的后手。

而朱标一味仁慈,连朱元璋都看不惯。朱标的老师宋濂曾获罪,朱元璋要处死他。朱标哭求父皇免其一死。但是朱元璋对宋濂照斩不误。朱标惶惶不知所措,竟然想要自杀,幸亏随从相劝,才免于一死。

这样的性格,只适合为人臣。为朱元璋辅政还是不错的。但若要做皇帝,除非风平浪静。若是国家一旦有难,他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魄力。

朱标为太子25年,未有诸王夺位之争,只是因为有朱元璋作为保护伞,而一旦失去保护伞,朱标将无以应对。

但是,其他人的答案,不管是黄V还是“优质创作者”,都是把朱标当太子的时候,没有发生夺位之争,归因于朱标的厉害呢!

我的观点是不是很另类?要不要修改?要不要附和?

但是,我想了想,我不想那样,我不想人云亦云。我想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这本来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对他们,我尊重但不迷信。

或许我的观点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大家都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挖掘历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