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户能让粮食产量大量增加吗?有何依据?

安庆王一江淮节度使


社会发展到今天,就不能再提分田到户了。当务之急的是要尽快降低

粮食生产成夲,尽快由手工生产粮食转入土地大面积机械耕作阶段。小户小面积耕作,劳动力消耗大,成夲太高,必须紧快扭转这种局面。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农村土地到了合的时候了。


散澹人


毛主席倡导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对比才能识别真伪。小岗村搞分田单干,各级政府无偿投资不少钱,结果四十年来,除了面子工程,没什么发展。反观南街村,四十年来坚定不移走集体化道路,各项各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事实告诉人们,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当然,从全国各地条件出发,边远山区和单家独户不适宜集体生产生活的农民,也是可以搞单干的,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龚金堂书法家


看了许多人的回答,可见大家对分田到户这件事很关心甚至有所反思。为什么说反思呢?因为今天荒芜的农田太多,而报道又说连年增产,大家都有些想不通。我作为七零后也想不通,比如我村里共四百亩地,种水稻不足一百亩(其中有八十亩是专业户在种),而且全部是一季稻,这么大的荒芜面积怎么可能还增产呢?当然也可能增产,那就是袁隆平的功劳,现在不怎么管理的情况下,一亩也能达一千二三百斤。我九六年结婚后种了十年的田,最高量刚达一千斤,八百斤是正常产量。再往前走回到八十年代初(特意问我父亲),那时的产量最高不超过六百斤,四五百斤为正常,比集体时要高些。为什么高呢?一是精耕细作,大家积极性高,光化肥就用得多些,还有家肥。二是水利条件大为改善,集体时修的欧阳海灌区提供了活水(丘陵地带水利很重要)。三个同集体时一样种双季稻,早稻四五百斤,晚稻五六百斤。四个整个粮食增多,是因为每家都开了荒,田亩数增多了。

后来淘汰常规老种,引进杂交品种,产量更大辐度增加,这主要是袁老的功劳,我父亲说袁老是最大的活菩萨。因为单干后,解放了劳动力,从九十年代开始每家都有人出外打工,又增加了收入。因为人工大涨,现在种田不说倒贴也没什么利润,所以年青人没有种田了,六七十岁的又种不了,只有荒芜了。而那些专业种田的大户,一个套国家补助,二个多少有些利润,但产量肯定比不上小户种植,管理是主要的。

还忘了一点,七十年代我们那已有机械化了,如机滚船,电动打稻机,分田单干了,都没用了也用不上,一块大田分成四五户怎么用?从这点上说,单干是退步了。现在大户都是请河南的师傅收稻子,又便宜又快,才一百一亩。

欢迎大家尤其是湖南的农乡讨论,交流各地区的情况。




耒水潮声


分田到户,根本就不能提高粮食产量。以前,我窑场附近的几个村,村内有些人在窑上干活,都反对分田到户。分田到户后,水利没人管,山上树没人管,人心变坏,小偷增多,到处是闲人,打牌、赌博,社会风气变坏。

大集体时,人民总会有活干,开田造地,挖塘修水利、修水渠,开荒山栽树。分了田地后,人们干五个月的活,玩大半年,天天闲扯瞎聊,打牌赌博、打架闹事。

不到五年的功夫,我这附近村庄的一些水塘就废了,山上的树被砍光,有的村五保没人管,还有饿死的。一部分田地好点的,打的粮食还可以,更多家庭是半饥半饱,生活一年不如一年。

后来,有了杂交稻,有了化肥,粮食产量从几百斤提高到上千斤后,人民的吃饭问题才算彻底解决。但农民想富裕,还是靠种田,不行。

现在,年轻人在外打工,老人,妇女留守照看田地,农民既有田地,又有工打,才算过得幸福。但有些人,还是不满足温饱有余的生活,想过超豪华的日子,就根椐自已的理念,想以土地流转这一道坎,吹捧下资本主义,我认为行不通。

中国农民的幸福,是打工加田地,你叫他光打工,他幸福不了,你叫他光种地,也不行。何不就叫农民根椐自愿,又打工、又种地呢。

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就是让你承包,好好的种,我们何不如大地主让长工种地哪样,给个锄头、铣呢...支持机械化生产、培训机械化生产专业技能队伍。全中国人一个大家庭,城市打拼、田地重活让年轻人干,监管、看管农田的活,交给中老年人。

城市,让他高度发达并顺带农业上的科研,机械活,农村,就让老人监管着农村田地并得田地收入。

假如,我们规划新时代社区,我们先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再把路都修好,各处适合机械化的保留,不适合的栽树。所有的村干部,都必须会开机械,人人参与最忙时的机械作业。各家管理的收入自家老人得。逐步的,以家庭为单位,在一个地方建养老小镇,号召城内老人也去到农村,跳舞、唱歌、吟诗、作画,农村大力发扬老年文化,把监管、看管土地,自已落收入,也叫他形成一种文化。看谁家田产量高,看谁对田地最有感情,看谁能发现年轻人耕地问题。

听说,美国人能一个人养活上千人,我们一个村,四个干部有不,只要有机械,机械响,干不了一个村几千亩地的活吗?

让农村干部多干活,多领报酬,让农村老人,对他们多监督。

只要城市农村分开,年轻人、老年人分开,只要土地抓在农民手内,只要国家为农民提供了机械化。我们的国家,终将领导世界。因为我们城市有活力,农村更充满乐趣!

年轻在城市好好努力,老了还是到农村跳广场舞,别去打扰年轻人拼搏、休息,让秧苗多听听音乐,才会更成长,多打粮。


红花绿叶青青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分田到户确实让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大量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勿容置疑


在此之前,农民吃不饱是常事,黑窝窝就是农民的主食。我们生产队人少地多,但土壤贫瘠,产量很低。记得有一年每人仅分得90斤小麦,这就是每家一年的白面,那时的生活状况可见一斑。所产生的阴影是那个时代的人挥之不去,终生难忘。而现在我们家存的小麦,两年不种庄稼都吃不完。红薯、玉米过去的当家粮现在都成了尝鲜品。

从国家公布的数据看197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33212万吨,到了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几乎翻了一番。


分田到户,家庭承包,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行之有效的措施。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使我国的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中国粮食。当然,这一巨大成就不完全是分田到户的功劳,其中有科技的创新,化肥的广泛使用,农民的不辞劳苦等等。但是,正是分田到户政策的落实,才为这一切创造了可能。


虽然这一政策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的步伐。能使国人饱起来,却不能让农民富起来,农村强起来。小岗村的使命就将完成,南街村、华西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经验将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


河洛梦话


一、分田到户和粮食增产没有因果关系。粮食增产的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优良品种、化肥、农药、水利等,这些条件离不开原始积累。

二、分田到户充分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民更加自由灵活,多种经营,增加了收益。

三、农民手中余粮增加是体制改变的结果,于国家政策、分配制度有关,于分田到户经营无关。

四、中国几千年历史,土地私有化,每家每户都在单干,每亩产量如何?不用和古代相比,分田到户之时,农村每个生产小队基本达到半机械化程度,于解放前单干相比较,每亩产量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只要眼不瞎,心不瞎,自有公断。

归纳总结:科技、水利、技术、良种、化肥、农药、体制是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根本所在。


云开日出322


如果当年大集体时,不交征购,不卖三超,不交派购,不缴农业税、特产税。不无偿支援国家建设,国防三线建设,(那时每年约有四分之一,有时达到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要常年在外无偿的修公路,修水电站,搞三线建设)如果没有当年的这些如果,全国70%的地方,机械化甚至自动化都已实现。如果没有这些如果,当年集体的粮食产量,单产量不会比现在低,总产量甚至比现在要高许多,我们农民也就不会饿肚子。别看每年公布的粮食产量在增加,现在专家的统计准确度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有人说现在我们把肚子吃饱了,这是铁定的事实。但大家不想想,当年我国的粮食不向外国购买一斤一两,而且还要向很多友好国家无偿支援(如越南,朝鲜,阿尔巴里亚,缅甸,柬埔寨等),所以,那时候饿肚子也就不足为怪。如果国家现在把所有进口的粮食,动物肉类全都停下来,我敢保证,你明天就有可能买的是天价米、天价肉,饿不饿肚子,还真难说。

因为现在的农村,良田大面积荒芜,单产量也在下滑(除了部分集约化,合作化生产单位以外),原来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一代农民,正在悄然地老去,真正热爱农业的农民,正在出现青黄不接,加上农民的贮藏能力下降,一旦全部停止外买,不出现粮荒,那才叫怪呢(尤其是城里),所以,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农业,要想全面提高粮食单产量,要想增加全国粮食的总产量,要想做到粮食自给自足,要想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就只有走合作化,集约化,集体化的道路,别无选择。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点评。


莫姥爷6


至少从历史角度来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家家户户能够吃上白面馒头,不再为食物而发愁,并持续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了稳健的粮食供应基础,在人口越来越多,农业资源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来未因粮食问题而受到影响。

所以,在那个时代,分田到户是不需要质疑的问题。

此外,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以稻谷为例,目前全球稻谷单产较高的国家为澳大利亚、美国、阿根廷等国,我国位列第八,说明分田到户在单产方面并不比大多数的规模化种植地区的单产低。

另外,我们的小麦单产也是排名全球第八,远远高于大农场的美国,玉米单产也排在全球前15位,反而是在东北地区以农村、租地种植为主的大豆,单产居于全球20名开外。

我们现在提倡规模化经营,并不是否定分田到户而产生的产量问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在社会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一家一户五亩田,很难获得较好的种植收益,从而从整体上制约粮食生产。

相反,在规模化种植的前提下,粮食价格即使涨一分,如果种植超过1000亩的土地,也能多赚1万元——而这才是现代经济下,规模化种植对分田到户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


每日粮油


说一点亲身体会,分田单干后粮食产量有所提高。这取决于化肥和良种的使用。生产队时几乎不用化肥,一色农家肥。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有机农业。种子也是,生产队用的种子都是自己选的,不是杂交品种,所以产量低。做为农民你知道良种是非常重要的,有时起决定性作用。至于田间管理,集体和单干差不多。有人说生产队时吃不饱其实也是个别地方。主要原因还是化肥种子的问题。还有建国初我们的工业几乎为零。为了发展工业,农民把很大一部份粮食都送了公粮,养猪交给国家,国家用它换回了外汇,支援了国家建设。没有那时的艰若奋斗打下的基础,哪有以后的改革开放。我说的都是大实话。当然集体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要探讨既能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又能做到相对公平。只有形成这样的机制,农业才能良性可持续发展。


昕昕姥姥901


如果说分田到户,就能大幅度增产,是不符合逻辑的。如果没有改开前的近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果没有杂交种子,没有化肥,没有播种机,没有锄草剂你单干又能增产几合。各别人用一些各别现象去否定改开前的生产模式,但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对待改开前前后后的一些事情。现在的粮食增产主要动力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如果说单干对于农业发展不但没有推动作用,而且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有的人说,大集体养懒人,那么南街村,涯口村为什么就没有懒人呢?如果说单干,粮食就增产了,那么你在大集体时是用什么样心态对待这个集体的?有人说单干前去讨饭,那么你为什么不去参加集体劳动呢?单干的模式不新鲜,在中国乃至世界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然而,各国的单干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了吗?我们要实事求是的看待改开前前后后的一些具体事情,不能片面的看待一些事情。对于改开前后的发展要正确看待′,要尊重事实。我们必须理智对待一些具体事情,要公正对待改开前后的成绩与不足,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仅代表个人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