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自我精进,这5种思维值得刻意练习


想要自我精进,这5种思维值得刻意练习


1、表达负面反馈之前,先给出正面的反馈


这是一个特别简单,但同时力量无穷的技巧,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我一贯的消极思维。


我是个挑剔的人,从来看事物,总是不自觉就看到不足之处,一个人单身倒没什么,在网上做批评家也没什么,但是生活中,跟人相处,如果总是带着批评眼光看待问题,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我最大的感受是:你没办法好好的欣赏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我女朋友喜欢我夸她,每次兴冲冲来找我表扬,我总会“讲大实话”,当我发现这会令她感到伤心,甚至造成我们之间的矛盾之后,我“改了”,所谓的“改了”就是:当她需要我夸她的时候,我夸她就行了,即便很多时候我内心觉得她做的那些事还是不够好。


但这种改变的方式并不好,时间一长,我自己还是感觉特别不得劲,压抑的情绪积累之后,每当她再让我夸她,我夸奖的表现就变成了一种特别不自然的表演,我改变的结果反而成了问题本身。


直到有一天,我在某本书中看到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公司的女高管,很优秀,但她同时也有很强的消极批判性思维,每当她的团队成员提出什么想法时,她总是第一个发表反对性意见,她的团队都被她逼疯了。


后来她老板给她提了一个要求:每个人都可以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反馈意见,不过有一点,就是在做出消极反馈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给出积极的反馈。


结果是,由于她不再总是唱反调,她的团队成员反而更加对待她给出的消极反馈。


我在生活中实施了这个条建议,一开始会觉得有点别扭,但是经过几次练习之后,我发现,确实可以让自己更舒服,比如当女朋友再向我寻求夸赞的时候,我要求自己从她所做的事情中找出三个可夸赞的点,这就要求我真的会去审视和观察,而不是以前那样忍着内心的不认可进行夸赞,然后我会从三个可夸赞的点里挑2个更为明显的亮点进行夸赞。


一开始我还是会忍不住在说完肯定反馈之后,接着表达负面意见,但是多次练习这个技巧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微妙的视角转变,由于我先要求自己去寻找正面信息,确实发自内心看到了亮点所在,反而负面意见的表达意愿没有那么强烈了。


“在做出消极反馈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给出积极的反馈”,表现上只是仅仅交换了表达的顺序,但它可以实际能影响到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对我来说,这是一句妙不可言的咒语。


2、记录情绪事件


这时我发现的一个特别有用的情绪管理技巧,具体就是每当你遇到开心的事情,请你那件让你开心的事情记录下来,当你遇到令你生气的事情,请你把那件引起你生气的事情记录下来...当你抑郁时…当你…


把事情记录下来之后,你可以简单的分析到底是什么让自己产生那种情绪的,时间一长,你会发现你能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情绪。


一般人会在心情低落的时候记录,但我提醒你的是,开心的时候也一定要记录下来。


通过记录,我发现,如果我能写完一篇三千字文章,我的心情会很不错,整天什么都看得比较开,但如果一连几天没写什么,心情就会变得糟糕起来,甚至还会和家人产生矛盾…


记录让我发现了这种模式,于是“写东西”有时候就变成了解决我心情问题的工具,当我们心情低落的时候,我会知道,只要我去写点东西,就能让自己开心起来。


而至于令你心情低落的那些事情,记录多了,你也能总结出一些模式,比如生活中,你和父母之间总是因为什么问题吵架、你和伴侣之间总是因为哪些问题甚至细致到哪些特定的话而产生矛盾,记录下来,会让你反思,从而厘清思路,比如下一次如何应对,或者如何避免这些让你心情不好的事情。


3、克制对信息的吸收,真正的学习需要造成自身不可逆的改变


网站、书本、音频、视频、讲座、培训班、社群,现在每个人都能够轻松接触到大量知识,人们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种现象,造成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巨大鸿沟。


我自己写东西,感触特别深,就是读者不仅仅追求的是有用的知识,而且更是新的知识,或者是没见过的知识;他们在乎更多的不是一个方法有没有用,然后拿到生活中去行动,而是看你这种方法我有没有见过,好像一个方法没有新意就没有用了似的。


交钱参加完一个社群,说“学到了一些技巧”,实际上只是在笔记本上做了一些笔记而已,然后就不了了之;他们感觉“收获特别大”的证据,并不是自己应用学到的知识让自己生活产生了多大的转变,而是笔记记得有多厚,或者是受到多大的启发。


笔记记多少并不是学习,启发有多大也并不是学习,因为这些本质上都只能算是“知道”的层面,算是开了眼界;真正的学习是需要你“做到”。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你总是听完这个道理接着又赶赴去听下一个“很有道理”的道理。


如今,我们很容易掉到信息陷阱里面去,读完一本新书接着读下一本,上完一个社群接着上下一个社群,知识来得非常容易,但却不会实际改变我们的行为。


所以我会有意克制自己对信息的吸收,比如看书学到一个可用的技巧,我会把它总结放到印象笔记中,并为它制定一份简单的跟进计划;日常生活中,我会经常回顾这些技巧目录清单,看看有没有哪些可以拿来行动,行动之后,我会写上自己的使用反馈,并适当进行调整。


比如上面第一条“表达负面反馈之前,先给出正面的反馈”,就是我的一条行动实践。


4、维护你所珍视的关系,主动淡化其他关系


这是近一两年来我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关系真的是需要你去花时间的事情,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简单的常识,我还需要一个“学”的过程?原因就在于,我以前在这方面的认知不够。


其一,由于受到人脉污名化的影响,我一度很排斥关系中的一些刻意行为,比如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寒暄,在我看来既浪费时间又显得虚伪,但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清楚过,人脉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其二,我一直认为一份正常的关系就是自然而然的,不值得专门为了加强与某人的关系而花费时间。


所以,顺其自然的结果是,即便你曾经珍视的关系,也慢慢的淡出了你的生活。


学校交友,确实看起来不怎么需要可以维持,都挺单纯,最重要的是,地域限制你们只能在诺大的方块中来回走动,上课会遇到,食堂也遇到,感觉友情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在社会里,即便原先本着“能相互蹭饭”的初衷相约住到同一城市相隔不远的地方,你们之中只要有一方不勤走动,关系也会满满疏远。


有人总感叹“大学认识的人,到了社会就不怎么联系了”,这句话你读两遍会发现很有意思,你既可以把这句话当成一种结果来读,又可以当成一种原因来读。


与恋爱关系不同,很多关系都没有理由需要正式的分手;与恋爱的关系又有相同,就是所有的关系都需要专门投入时间。


5、你并不能够通过内心自省而发现真我


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把这些问题称为追寻“真我”的问题,我想很多人也曾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到底真正应该追求什么而苦恼——实际上,你为此苦恼是应该的,你为此感到迷茫是意料中之事,因为一旦你陷入不追追寻“真我”的自省之中,你就掉入了无解的泥潭,无法自拔。


实际上,你内心不存在能通过自省发现并为你指明正确方向的“真我”,尤其在早期。


是的,你的追求塑造了你所做的事,但是追求本身就受到你的行动和经历的限制。随着你的不断成长以及世界的不断改变,你不断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个性不是你找到的,而是自己浮现的。


等你的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你的追求很可能会变得更加具体、透彻。


传统理念要求我们先要搞清楚我们想要什么,然后再去追求,然而这与我们普遍所熟知的学习顺序的矛盾在于,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会先看到结果,即改变让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身边的人对我们的改变有什么样的反应,之后我们才会开始思考,把外在经历内在化。


我们平时都说的是“我经历了什么什么样的事情,然后我产生了怎样怎样的认识”,比如你参加了支教,然后才明白支教如何如何,你有了创业经历,然后才明白创业balabala…都是先经历,然后才产生思维的转变,为什么我们不能一直沉溺于反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无法思考你所不知的东西。


那些充满挑战的新经历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成就会改变那些一直限制你的固有行为和思维。


新的经历不仅会改变你的想法——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去做的,还会改变你未来的样子。它们可以帮助你从一些新的成就里获得自信,使你放弃过去的目标,还可以改变你过去所习惯的做事方法。这不仅是因为过去的方法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情况,还因为你有了新的目标,有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需要去做。


与自省相比,由外而内地改变更能告诉你,你能做什么。这并不是说你因此发现了真正的自我,而是说你所做的事折射出了真实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