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医的抗疫方式与医学模式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医的抗疫方式与医学模式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中庸》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


由此,将“生生”看作自然界最根本法则。


■ ■ ■

泰卦之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可见,生并非凭空而来。生的动力,源于阴阳二气的交感。


阴阳二气通过交感,统一于一体。交互不停,相互作用,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一消一长,阳生阴,阴生阳,生生不息,新旧交替,转化流变。


万事恒变,万物恒生,这个过程,万事万物连续不断地生成演化、兴衰变化。


阴阳之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正所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生生”的意思,一言以蔽之,事物不断变化,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


■ ■ ■

宇宙本性就是变化,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与亮色,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均已没落,仅剩下一些古文明遗迹供后人凭吊探究。


而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发展,一直自我更新,生生不息,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历久弥坚的文明。


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中经历多少外患内乱、重重危难,仍保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的文明经历过多少次文化入侵,仍旧海纳百川,有涵养有气度地兼容并蓄。


原因就在于——从古至今一直贯穿着不屈不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生生之谓易”的精神。


■ ■ ■

“生生”,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观念里。


《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说明人与万物同源一体。人与自然,衍生和化生的方式都同一,即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化生方式同一,这也是天人合一理论的根基之一。


因为天道、人道相通,由此,以天道推人道也顺理成章。


生命之道,就是生生之道,是无限变化,是一阴一阳生命现象的展现。

脱离生生之道,则很难把握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


■ ■ ■


多年前,听过国医大师陆广莘的一个讲座,以下几句印象深刻:


“循生生之道,

助生生之气,

用生生之具,

谋生生之效。”


中医遵循天人合一的观念,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理、医理,也是天地万物自然而然之理。


万物流变,人也要顺时而变。循阴阳变化之道,就是“循生生之道”。“生生之道”,还可理解为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陆老认为,中医追求天人合一,探索人与万物的生生之道,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多元互补世界。


可惜的是,当今,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天与人越来越难和谐合一。天地自然又通过灾变、疾病等等对人类作出各种回应,“生生之道”日渐被戕伐。


另有,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当长期应用某种抗生素,对该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被杀灭,但是,细菌为了生存,也在求变化,耐药菌株开始大量繁殖,不断代替敏感菌株,由此,菌株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升高,原来的抗生素逐渐变得不再有效。这就逼得人类,不断创造新的抗生素来对抗细菌,而细菌为了生存,也在继续不断变化。


要知道,生物界,越简单的物种,变化越是容易,船小好调头。细菌为了适应抗生素,自身产生变异是非常容易的。而人类要生产出新的有效的抗生素,速度可就不那么快了。换句话说,在抗生素与细菌的竞争中,人类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跟不上细菌的变异速度。甚至,现在已出现任何抗生素都没法杀灭的超级细菌。


而病毒,更是难以应付。因为病毒个头比细菌小得多。换句话说,病毒的变异更加容易,也更难对付。人类对付病毒的方法并不多,疫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对于不断变异的病毒,治疗上则穷于应付,疫苗也常常来不及发明。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西医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特效药。就算这次找到了,发明了对付该病的疫苗,人类就能一劳永逸吗?下次可能会还会出现新新冠肺炎、新新新冠肺炎......


病毒在地球生存了至少有几十亿年,病毒的数量跟品种多到令人发指,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星球可称得上是病毒星球。而人类在地球上进化了才不过几十万年,人与病毒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亿年的老司机玩变化适应,比得过吗?

■ ■ ■


中医的观念是,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也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因此,中医治病,比如说对待病毒、细菌等,以不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式让其与人共存。比如,可以通过驱赶病原微生物的方式,或是调节好自身的方式,不让这些病原微生物侵害到人体。

《汉书·艺文志》里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一句,概括了中医养生治病的方法、技术和工具,都是天然手段、自然造化之品,都有生生之气。

我们知道,中医治疗疾病和养生,多以天然动植物入药。人与动植物都属于生命体,动物为血肉有情之品,植物有欣欣向荣之意,都具有“生生之气”,与人的相通性要大于化学合成药。


讨论人类的医学模式,应从对人有利的角度出发,尤其应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角度。


在古代,中药多来自野生野采,仍然生生不息,也有部分是人工种植。到了现代,绝大部分中药以人工种植养殖为主,以天然有机为首要,一边保证物种繁衍,一边提供人类用药所需,就像人类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家畜赖以生存,自成一个生态链,整体看来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于地球生态而言,仍旧生生不息。所以,中医药的发展被誉为绿色产业。


而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用药为化学合成品。治疗人体疾病,相当部分类似于管理田地,维护的方式是施以农药与化肥,虽然短期内很快杀死虫害,提高产量,但长此以往,就可能毒化土地,影响万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生态。


考究动植物药的药效,绝不仅限于剖析其化学成分。


比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里说桃仁这味药:“桃得三月春和之气以生,而花色最鲜明似血,故凡血郁血结之疾,不能调和畅达者,此能入于其中而和之、散之。”


这“三月春和之气”,岂是化学成分能够解释言尽的?

“生生之气”,是人体抗病、适应环境、自调和、自康复的正气。人体之气,和则健康,衰则虚惫,偏则生病。


助益人体正气的方法,清代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里说:“盖人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之偏性投之,而亦无不应也。”“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如何,则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何。”——说的正是以天地孕育的“生生之具”,即天然药物,来协调人的“生生之气”。

此外,针灸更是以激发、调动人体自身的“生生之气”为能事,达到治病效果。


中医治病,着眼点不一定在局部病灶,也不一定在杀灭病原体。中医更关注人体状态是否平衡,是否存在偏差。


比如这次治疗新冠肺炎,各地大规模应用中医,且捷报频传。中医的有效方式,并非主攻杀病毒,而是以调整人体正气、调整人体生化内环境为主,使人体趋于中和状态,同时辅以驱邪,使正和、邪去,而病自愈。

中医,通过“生生之具”补偏救弊,使人体正气发挥,从而达到抗病、自适应、自调和、自康复的效应。


当气得“生生”,就叫作“和”,“和”则病自愈,体自建。这就是“助生生之气,谋生生之效”。

陆老还说:“生其自生、助其自组、助其自制、扶其正祛邪之势,因势而利导而已。” “医药只有成为服务于人的生生之气的生生之具,才能避免产生损害健康和制造疾病的反目的医疗效果。”


笔者认为,谋“生生之效”,是为了全人体生生之气,达“生生之境”。但“生生之境”,又有层次的不同:


人体阴阳交感,自和平衡,健康无病,这是平人之境。


《黄帝内经》里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懂得道的境界,但懂得“道”,仍然有高低之别。

《黄帝内经》里讲高于平人的贤人之境:“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再高一层是圣人之境:“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再高一层,是至人之境:“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最高一层是真人之境:“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以上内容,不赘述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意会体会。


■ ■ ■


从平人之境,到贤人之境、圣人之境、至人之境、真人之境,都属于“生生之境”,能达至何种境界,关键在于对“生生之道”的感悟与实践。


“循生生之道,用生生之具,助生生之气,谋生生之效”以达“生生之境”——中医从理论到实践,从目的到手段,从养生到治病,无不具备生生之气。


中华医道,是名符其实的“生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