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之居,皆在河洛!河洛到底是指哪儿?夏商周又在哪儿?

安阳古城旅游


洛阳为曹魏改雒邑而来,曹魏以前只有雒邑,没有洛阳。周秦汉洛河只有一条,即现在陕西北洛河(距司马迁家乡不远),要分清周秦汉时洛雒之分。司马迀不可能知道死后三百多年雒邑改称洛阳,那他笔下洛指何处已很明确。另可看东汉时许慎写的《说文解字》,洛与雒各在什么位置,写的非常清楚。


老彭148815995


【转】“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与北洛河无关

司马迁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引发了陕西网友关于南北洛河的研究。其研究的结果不过还是因为有现实的考量,即争夺文化资源。虽然《史记》关于三代之居的表述非常明确,但因为史记或古同典籍中“雒”的出现,让很多不愿深思的人开始认为,河洛之间的“洛”,应当是指北洛河。那么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试作以下探讨。

司马迁的原义可推演出“三代之居”的“洛”是指洛阳的洛水

《史记封禅书》里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 【四渎(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

可见,司马迁这个“三代”确实指的是秦之前的夏商周,司马迁以嵩岳为中心来进行描述,文义已非常明确,即三代之居,在嵩岳附近。其指洛阳的洛河,已非常明确。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史记》里很多描述里,洛阳的洛水,有时被写作“洛”,有时又被写作“雒”,而所谓的北洛河,则从来没有被写作雒,因此,这里有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就有陕西的文史发烧友,由此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三代之居所指的洛,是指北洛河?果真如此吗?

《史记》“雒”、“洛”的混用

《史记·河渠书》: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这里把洛写作雒。同一篇文章,司马迁又将雒写作“洛”: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

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而《史记》里关于北洛河的描述,则从来没有变过, 一直是“洛”,这一点,成为北洛河思维的重要理论支撑。如:

《史记秦本纪》说:厲共公二年,蜀人來賂。十六年,塹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塹洛。城重泉。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史记河渠书》记载: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閒。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这里的洛,是指北洛河。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混乱?史记里的洛所表达的地方,是如此矛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北洛河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变得这么矛盾的?

《史记》关于水系的描述,没有提到北洛河

《史记》关于水系的描述,对南北洛河周围的水系,有以下描述:

北洛河:

《史记禹本记》: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

以上记录,如此重要的北洛河,居然没有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关于南洛河,我们此前已举了例证,在水系的描述中,一处为“雒”,一处为“洛”。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对北洛河进行描述的时候,还是有所顾忌的。而对南洛河,则没有这种现象。且写作“雒”还是“洛”,都显得比较随意。

北洛河在先秦著作里找不到痕迹,先秦只有洛阳的洛水

北洛河名称的来历,在先秦的著作里,基本找不到例证。在先秦的著作里,洛,即指洛阳的洛河,例证如下:

尚书注疏·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疏]“太康”至“之歌”○正义曰:启子太康,以游畋弃民,为羿所逐,失其邦国。其未失国之前,畋于洛水之表,太康之弟,更有昆弟五人,从太康畋猎,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

○正义曰:襄四年《左传》曰:“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然则羿居穷石,故曰“有穷,国名”。“穷”是诸侯之国,“羿”是其君之名也。《说文》云:“羿,帝喾射官也。”贾逵云:“羿之先祖,世为先王射官,故帝赐羿弓矢使司射。”《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生,尧使羿射九日而落之。”《楚辞·天问》云:“羿焉彃日乌解羽?”《归藏易》亦云:“羿彃十日。”《说文》云:“彃者,射也。”此三者言虽不经以取信,要言帝喾时有羿,尧时亦有羿,则羿是善射之号,非复人之名字。信如彼言,则不知羿名为何也。夏都河北,洛在河南,距太康於河北,不得入国,遂废太康耳。羿犹立仲康,不自立也。

以上的洛汭及“洛水之北”的“洛水”,显然是指洛阳的洛水。

《尚书·周书》:“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国语·周语》:“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以上的“洛”,毫无疑问是指洛阳的洛水。

现在我们来举一个《诗经》里的著名的例子,更能够说明问题:

《诗经.小雅.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福禄如茨。

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鞸琫有珌。

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君子至止,福禄既同。

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集传》:“洛,水名,在东都,会诸侯之处也。泱泱,深广也。”

朱熹《诗集传》则就诗义论诗,以为“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天子御戎服而起六师也。” 

《水经注·洛水》引阚骃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由此可见,在先秦的文献里,洛即指河南洛阳市的洛河,即古之洛水。

那么洛阳的洛河,洛水,又是怎样变成“雒”的呢?

“洛”变“雒”是王都的帝王对自己五行所属的避讳

【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攺爲雒字也。

【正字通】楊愼曰:春秋書雒戎,左傳凡洛皆作雒。非後漢始攺也。○按魚氏說必有所本,故師古从之。左傳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傳不書作洛乎。未可據今本左傳駁魚氏說也。

应该说,杨慎的推论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都是经过历代儒生修改订正的。洛之所以从“洛”至“雒”改来改去,与这个水系本身无关,而于王朝或帝王本身的五行所属有关。洛阳作为古代重要的王朝,当皇帝为火德时,就把洛改为雒,反之则又改回洛。这是帝都的属性使然。

与中国很多著名的地名重复相对应的是,在司马迁的时代,陕西的漆沮水将入河口一段改为洛水,这使司马迁的描述变得非常困难而不严谨。北洛河与很多与著名地名重名的原因一样,所不一样的是,北洛河不存在于先秦,而出现在秦以后,也即早过了夏商周三代之后。至于它为什么一直没有叫“雒”,那是因为漆沮河畔从来没有产生过王都,自然没有避讳的必要了。

汉语表述的常识性问题

汉语的表述有其自己的习惯和规律,关于水系的表述更是如此。如果将两个水系用并列词组的方式表达,这个水系一定是一个是干流,另一个是支流。如淮河入长江,故有江淮之称,汉水入长江,故有江汉之称。我们在使用诸入江淮流域或地区、江汉流域或地区时,首先知道这条支流是汇入长江的。同样,河南洛阳地区的洛河注入黄河,故称之为河洛。而陕西的北洛河,注入渭河,若将这个区域以河流流域命名,只能叫“渭洛”流域或地区,而渭河与黄河之间的这个地区,也即是陕西文史发烧友所主张的地区,不能叫“河洛”,只能叫“河渭”。

如此简单的汉语常识问题,为什么有人视而不见?甚至被蒙住了双眼?这的确需要结合现实来考量。中原河南的“河洛文化”影响之深远而引来所有能搭上边的来争夺,是一个最直接的问题。

考古证据说明三代之居在洛阳及郑州地区

现在回到现实,在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后,对古代文献的印证,要靠考古去解决。换言之,一切争论都可以通过考古的物证来甄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前已探明洛阳偃师二里头为夏代的都邑,被称为“中国第一王都”;而郑州的商城则早被考古证实为商代亳都的所在地;至于东周的王都洛邑即洛阳,刚根本没有任何异义。而陕西的漆沮河畔,则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证明那里曾做过三代之中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王都。在黄河以南,黄河与洛水之间的洛阳和郑州地区,恰恰是考古学中的夏商周“三代之居”。因之,“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所确指的,是嵩山周围的古中原地区,这也正是司马迁“昔三代之居”所指的地方。后来假名“洛水”的陕西北洛河(即原漆沮水),与“三代之居”无关。


谯城居士


某些人极力把西周说成定都洛阳,借以说明“三代之居”都在洛阳,简直可笑至极。西周若在洛阳何来平王东迁,还迁什么都,西郊迁东郊吗?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史记》。那个来给我解释一下,“三代之居”包含西周不?

再说殷商,“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史记》。谁给我说说前七次都在那?虞舜 时为商国,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得封此地。《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汉郑玄:“商南在华之阳”。晋皇甫谧:“今上洛、商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自上洛经商县南,契始封此”。唐李泰《括地志》:“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契所封也。”陕西商州。

再说说夏:《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史记·周本纪》“崇侯虎”下《正义》引皇甫谧说:“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指陕西关中地区。

为何“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不能在陕西?这些史书都让某些人吃了?

“三代之居”在洛阳最大硬伤就是如何解释西周都丰镐的史实。

我赞同有其他说法,但见不得洛一人那种谈起来历史吃独食穷凶极恶的样子。

我们在换个角度继续谈

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 可以确认,有人把“河洛”中的“洛”解释成发源于陕西商洛流经洛阳的“洛河”是不对的,因为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洛阳”一直是写作“雒阳”,“洛河”一直写作“雒河”,陕西的“洛河”和河南的“雒河”是分的很清楚的。

我们用《史记》中记录的与“洛”“雒”有关的三个案例来详细解读一下:

一、《史记·河渠书》记载:“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闲。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翻译后说的是: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这里面的“洛”显然是指陕西的“洛河”。

二、《史记·秦本纪》记载:“厉公二年,蜀人来赂。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十六年卒,子惠公立”。翻译后说的是:秦厉公和秦简公先后在黄河和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堑”是长城的别称)。据考证这段长城南起于陕西华阴县东南华山脚下小张村,向东北行经华阴庙东北,过沙渠河直达渭河之滨,渭河以北沿洛河南岸向西入蒲城境,再沿洛河西岸向北延伸至白水县黄龙山麓。很明显,这里的“洛”说的还是陕西洛河。

三、《史记·夏本纪》还有记载:“荆河惟豫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这里记载的很清楚“豫州”的是“雒”而非“洛”。这个案例也反证了河南是“雒河”而非“洛河”。

从上面的可以看出来,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洛”是北洛河,而并非南洛河。

《史记》中所记载的“洛”均指陕西境内的北洛河,而非河南的“雒”

因此所谓河洛之间并非洛阳地区,而是一个范围较大的黄河流域和洛河(非雒河)流域。那么河洛之间到底在哪?

答案就在《史记》的注释《正义》里。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夏禹先后建都于阳城、平阳、安邑、晋阳;殷商先后建都于亳、偃师;周先后建都于酆、滈、河南;都在河洛之间”。唐人已经注释的很是清楚:夏的都邑在阳城、平阳、安邑、晋阳,均在山西;殷商的都邑在亳、偃师,这里的“亳”目前还有些歧义,有说在河南,有说在安徽亳州,偃师确认在洛阳(不过已经被邹衡先生否定,见附录);周建都于丰京、镐京和河南(这里的“河南”应该指的是“黄河之南”的东周都城雒邑)。

《正义》注释的最后一句话很关键:“都在河洛之间”!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山西、陕西、河南的这些都邑都属于“河洛之间”。也就是指的晋陕豫的三角地带,是较大范围的“河洛地区”,这里也是仰韶文化最为密集的区域。

“中原文化”脱胎于“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滥觞于“三川流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的发源地,是仰韶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炎黄故里,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最后借用顾颉刚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吧。

武王就成了天下的共主。从此以后,黄河流域的政治文化全给渭河流域的人们所支配了。~顾颉刚

附录:


长安见闻录


《史记 封禅书》里说: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闲,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四渎(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可见,司马迁这个“三代”确实指的是秦之前的夏商周,

问题就出在这个“河洛之间”到底指的是哪片区域呢?如果理解成黄河与洛河之间,那么假设是北洛河,则黄河与北洛河之间的区域都在陕西了,显然这是不符合“夏商周三代,皆在河洛”的,换成南洛河,则黄河与南洛河之间的区域就更小了,仅仅包括了陕东南和豫西很狭小的一部分,除非太史公很确定夏商周时期的首都都在洛阳,否则也不符合“夏商周三代,皆在河洛”

所以我只能理解成“皆在河洛之间”指的是黄河流域和洛河流域,这个洛河指的是北洛河还是南洛河。

那还是要看在《史记》中出现的洛水是指北还是南?

《史记 河渠书》有记载: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闲。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说的是: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这显然是指北洛河。

《史记 秦本纪》说: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十六年卒,子惠公立。(堑,长城的别称)

说的是:秦厉共公和秦简公先后在黄河和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据考证这段长城南起于陕西华阴县东南华山脚下小张村,向东北行经华阴庙东北,过沙渠河直达渭河之滨,渭河以北沿洛河南岸向西入蒲城境,再沿洛河西岸向北延伸至白水县黄龙山麓。

很明显,这还是说的北洛河。

《史记 夏本纪》还有记载:荆河惟豫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紵,其篚纤絮,锡贡磬错。浮於雒,达於河。

是说豫州有伊、雒、瀍、涧四条河流,而并非“洛”

从上面的可以看出来,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洛”是北洛河,而并非南洛河。

《史记》中所记载的“洛”均指陕西境内的北洛河,而非河南的“雒”

因此所谓河洛之间并非河南人口里的洛阳地区,而是一个范围较大的黄河流域和洛河流域。。


超级科学奶爸


河南确实厉害,早在夏朝时期,大禹把国都从山西西南迁到了河南鲁山,并建造了一座大佛,《春秋》多次提到禹做鲁山大佛。黄帝和炎帝都是河南人,而且是河南人的维吾尔族人,老家在渑池,至今那里还有一个维吾尔村,就是炎黄老家,黄河涨水,他们顺着黄河漂流到了新郑,定居在那儿了。炎黄水性好,不怕水淹,河南日报在5000年前就有记者报导了。至于河洛,请记住,你们搞错了,叫“河雒”不是“河洛”,是殷纣王在安阳给起的名字,司马迁肯定记错了。牛顿是郑州人,这是朱元章说的,是牛家的二公子,他爹是牛金星。还有爱因斯坦,早有历史记载,大河报曾连载过,是商丘艾家庄人。河南从古至今,人才辈出,炎帝黄帝、大禹、周文王、孔子、秦始皇、李世民、林肯、费米、蒋中正、阎老心、张学良、李宗仁、爱迪生,哪个不是河南人?


秦楚巴人


“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河洛文化以中原地区的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


青白世界


北洛河发源于陕北黄土高原,整个都在陕西,从大荔进入渭河,后入黄河,大荔华阴华县那里的三河口,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南洛河,发源于陕西商洛,流经陕西在河南洛阳入黄河,古代作“雒”河,在汉字简化之前,雒,洛是有区别的。我奶奶娘家就姓雒,那个村子整个村子都姓“雒”。文豪司马迁怎么会雒,洛分不清呢?关中平原西到宝鸡,东到临汾,在大荔,华阴华县哪里最大,黄河从韩禹门口出山,流速变缓过合阳到大荔的花园,再到大荔的三河口形成一大片富庶的冲积平原,在这一片地方,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年轻的时候,爱逛又没钱,曾从禹门口走到韩城市,从合阳和同学骑自行车到大荔花园镇黄河边)。河南洛阳的冲积平原到底有多大?(从禹门口到潼关大约200公里,从宝鸡到大荔约400公里,大荔到临汾大约200公里)这片冲积平原大约有多大?河南人不要给自己脸上贴金了。没有可比性的。


华仔哥ddd


“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河洛文化以中原地区的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 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吴志杰10


河洛,即以秦岭东延余脉崤山为统领的黄河流域与发源于华山南坡,贯穿豫西八百里的洛河流域。河洛交汇,孕育诞生中华文明,产生夏商周三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有人说指北洛河,极谬也。一,北洛河短小,流域不大。其次,地处偏远,荒夷之所,未见史传。


景象常新


中国文明的是从西向东发展的[灵光一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