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机处从何时设立?为什么在内阁外又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呢?

独钓秦时月


毛笋答题:

内阁制度始于明代,清入关后,政治制度袭明制,其中包括内阁。

清廷的日常政务繁忙,于是内院承担了转呈一部分题奏章的工作。不久又将翰林院并入内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和内林弘文院。与此同时,内三院的职官设置亦渐趋完备,除满汉大学士、学士外,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官,又规定大学士品级与六部尚书相等,学士同待郎品级。

顺治十五年(1658),正式将内三院改称内阁(满文称多尔吉衙门。)

内阁的职能:根据清《会典》的记载,内阁"掌议天下之政",为皇帝草拟颁布制、诏、勅,下属大臣向皇帝进呈的题奏表签,亦经内阁票签,奉旨后转六科或各部传抄遵行。内阁乃是协助皇帝办理国家政务的最高中枢机构(后由军机处完全替代)。

在清代,人们把它比之为前代的中书省。将入内阁叫做"登政府",荣呼大学士为"相国"、"宰执"、"揆席,也有叫做"中堂"的。

现在主要来说说"军机处":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亦为清代所独创。它是有清一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

军机处的出现,与雍正初清迋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係。至于何时正式设立,说法颇多,有说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我查了一下资料,应该是雍正七年设立的。弘历(乾隆)即位初,因暂设总理事务处辅佐政事,军机处一度取消,到乾隆二年(1737)又恢复。

乾隆朝,清廷统一新彊,对西北用兵告一段落。军机处本应撤消,原因是军机处权势却越来越重,乃至军事、国事大计无不总揽,后种种因素,仍将其存在。嘉庆时修《会典》,加入军机处一卷,在涉及职掌时,归结为"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嘉庆十年,御史何元烺上疏,以军机处名不符实,要求"酌改",被驳回,嘉庆曰:"兵可百年不用,而军机处不可一日不用"不能因"国家承平日久,并古大司马之职亦可不设乎"为由,否定了何的奏疏。因此,军机处才得以存在。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初,清廷被迫实行君主立宪,设立责任内阁,军机处才被取消。末几,清廷亡。

军机处机构本身特点,归结为简、速、密三字。先说简,就是人员少,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臣一般为五人,三满二汉,如需要设七人,四满三汉。首席军机大臣由亲王或重臣担任,如晚清恭亲王、荣禄。

其次是速:

即办事效率高,今天的事情今天办完,绝不会拖到明天。

最后是密:

军机处设于接邻内廷的隆宗门里,不易受到外界干扰,又严禁外官擅入值庐。皇帝如在其它地方听政,如,(在圆明园设于如意门内、西苑在西苑门内、其它如出巡、谒陵或承德避暑山庄等,都在行宫门内设值房)。军机大臣为避免嫌疑,平时尽量少与地方督抚外官或京城部院官吏交往应酬。

军机处的职能:

早朝毕,军机大臣进值庐办公,将昨日各地奏章由敬事房呈上,阅完奏章,军机处能解决的,在奏章中夾上条陈,棘手的,无权处理的,将奏章全部呈上,由皇帝亲自批阅,皇帝批阅后,再将奏章全部送回军机处。军机处将处理决定的奏章再拟旨,再上达天听,经皇帝同意后,盖上军机处银印,或明发上谕、或迋寄。上朝时,皇帝的决策亦有军机处拟旨。因此军机处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中枢机构。

"辛酉政变"前,御史董元醇上折,请两宮太宮垂帘听政,被顾命八大臣(实际上的军机处)痛驳,而慈禧看折后,正中下怀,并将此折留中不发,犯了清制的大忌,八大臣索要无果,便全体不办公,称之为"搁车"。国家机器顿时瘫痪。慈禧见状,无奈,只好将董元醇的奏折发回军机处,国家机器才开始正常运转。

限于篇幅,只能简说一下军机处。如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斧削。











毛笋56561098


蟹邀,军机处的脚本是雍正皇帝在雍正7年(1729年),因为西北用兵而设立的临时机构。一开始叫“军机房”。


军机房设在隆宗门内,就在乾清门广场西侧。而内阁在太和门外,雍正亲自统筹打仗,所有前线军报、密折、以及雍正回复及下达命令,如果再经过内阁过一遍,效率自然降低不说,更有漏泄机密的风险。

所以雍正从内阁中选了一些自己信任的,平时做事比较谨密的大学士,到隆宗门军机房来值班,负责干些秘书活,包括处理紧急军务、辅佐皇帝处理重要政务。


但时仗打完了以后,雍正觉得这部门效率比内阁高多了,加之雍正身体不行了。到了雍正10年(1732年),正式改称其为“办理军机处”。并且设立了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职务,但是这些职务仍然只是兼职。

到乾隆即位以后,军机处的职权正式超越了内阁,成为了大清实际的全国政事的中枢。

乾隆令其总揽大清一切军、政大权,使军机处成为此后大清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一直到宣统3年(1911年)4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有意思的是,到了乾隆13年开始,因为“保密需要”的初衷建立的军机处,又变成了“毫无秘密可言”了。

乾隆要批已经致仕的张廷玉,结果批评的圣旨还没下达,张廷玉已经跪倒乾清宫前谢罪了。或许这事该情有可原,毕竟张廷玉是军机处老人,当年军机房的规矩很多还是他拟定的。

但到了乾隆中期,乾隆在军机处走廊里甚至看到人群簇拥,仿佛卖菜的集市。里面刚商议出来的“军机”、“重要国策”,马上外面就叫卖上了。


这就把乾隆又逼回了宠幸某个大臣的老路上。

和珅最多的时候,身上背着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想不权倾一时,也不行。


其实造成这种原因的根子,实际上还在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废了丞相一职之后,自己精力旺盛,一个干了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活。后来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就只能设立一个内阁秘书班子帮自己处理政务;到了朱高炽时期,直接给内阁加权加级;朱瞻基时期,培养了太监读书,使得太监后来掌握了批红和用印权,此后的皇帝就靠玩平衡术,就能保证江山永固了。

内阁是更渴望跳开中间司礼监,直接和最高权力皇帝沟通,甚至控制皇帝的,所以明朝有服务皇帝的“内阁值班室”。


到了嘉靖时期,嘉靖不喜欢太监,而且因为皇帝不上朝。所以内阁就在皇帝炼丹的地方,设了一个值班室。后来隆庆、万历等等都是如此。这也就是内阁和皇帝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渠道。

到了万历朝,李太后因为要监护小皇帝,搬到乾清宫去住;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兼万历老师,在乾清宫也有值班室。


所以当小万历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发现张老师和自己的母亲一起叫自己起床读书,一开始还觉得挺幸福。难怪明人说“黑心宰相上龙床”!

康熙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也在内阁以外设立过“南书房”。


到了清朝,康熙在解决了满洲原始军事民主的议政王大臣制度之后,开始设立内阁,恢复内阁制度。但是很快他就回过味来了,制约、不方便。于是有设立了南书房,选一些靠得住的人来给自己以讲经的名义来参与政事,也就是搞了帮高级参谋。

所以,很多机构的名称、形式未必一样,但是本质都是为了皇帝方便集中权力而设置的。


炒米视角


雍正七年(1729年),为了快速处理对准噶尔用兵的需要,雍正皇帝在隆宗门一带建立了一排平房。虽然房子寒酸,但入选的都是雍正的心腹重臣,比如怡亲王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雍正之所以避开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等,表面上是为了处理西北战事,其根本出发点,还是加强皇帝集权。

雍正为什么要设军机处

雍正七年,清廷和老对手准噶尔的战争爆发。军情如火,需要君臣立刻处理且保持较高的秘密性。清承明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中心。但此时此刻,内阁对严厉的雍正来说,显然没有达到心中的要求。

因为内阁位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和雍正所在的养心殿相距一千多米。这个距离并不是太远,但如果加上重重宫禁和繁琐的手续,就很致命了。而且军报到达内阁之后,需要多人经手,自然无法保证秘密性。于是,雍正在距养心殿不足五十米的隆宗门一带的墙根处,搭建了一排平房,借此秘密处理西北军务。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

从1000米到50米,不仅代表着效率更高,也代表着权力更向皇帝手中集中。军机处才开始被称为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的房子,并不是和墙根紧紧靠在一起,中间有将近2米的空袭。从这条小路,可以快速通往养心殿。距离自己50米还嫌不够,又另开了一条小道,雍正对权力的掌控欲望,显露无疑。

军机处创设之后,原先的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等都被架空。有名无实的议政王大臣在乾隆年间被裁撤。南书房此后只处理文辞书画,已经不处理政务。但在南书房任职有很高的清望,在清代士人心中有巨大的荣耀,是翰林理想入职去处或者作为皇帝对心腹之臣奖励。

至此,雍正完全绕开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等,把军机处纳入了自己的直接掌控。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也并未裁撤掉军机处,使得皇帝乾纲独断成为可能。从此,军机处成为大清帝国一百八十余年的决策中枢。那么,军机处当时是怎么运作的呢?

军机处如何运作的

军机处的负责人,俗称“军机大臣”,由皇帝在内阁中的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以及侍郎等三品以上亲信大臣中选拔。

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常日侍直,应对献替,巡幸亦如之。其属曰章京,满洲十有六人,汉二十人。分掌清文、汉字。

雍正是一位十分勤政的皇帝。因此,在军机处成立之初,雍正就命令军机大臣,当天的工作不论有多少,都要当天完成。

而随着军机处处理事务越来越多,只有数人的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因此,张廷玉等人,在内阁中书中选拔聪明精干人员,负责处理缮写等文书事宜。这些人就被称为“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雍正既然嫌内阁保密性上不足,则军机处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所以,军机处的三个显著特点便是“勤”、“速”、“密”。为了保障这三个目标实现,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们下足了功夫。

军机大臣带领着军机章京们轮流值班,每天五六点钟,军机大臣就要到养心殿去面见皇帝。在这期间,军机大臣跪着聆听皇帝对某些政务的处理意见,皇帝有时也咨询军机大臣的意见。当皇帝对所有政务都发表指示后,军机大臣便连忙赶回军机处,把皇帝的旨意复述给军机章京。

军机章京快速形成文字,由军机大臣再报给皇帝过目。皇帝点头后,军机大臣则回去盖上军机大印,转兵部发驿马快递。每个批文都有相应的派送地点和派送时间,皇帝靠这一套系统统治着庞大的帝国。从皇帝口述,到最终形成文字下发,可能只需要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自然是非常高效的。

此外,雍正皇帝还发明了一套密折制度,密折(配备专门箱子和钥匙)可以直接送到皇帝手中。即使军机大臣,没有命令也不能查看。而军机大臣掌握的文件,则由其指定负责的军机章京,没有被指定的军机章京不得观看。这样,秘密性就得到了保障。雍正还三番五次的告诫军机处人员,要有高度保密的意识。

有专门的护军把守军机处,即使一些亲王、大臣、宫女、太监等,没有皇帝的命令都不得私自进去。那些负责端茶送水的小太监,都必须不识字。且等他们年满15岁后,便立刻换上新的小太监。

皇帝出巡时,除了留下必要的留守人员外,其他军机处大臣都跟在皇帝身边,以备随时咨询。皇帝咨询军机大臣意见时,往往由首席军机大臣发言,其他军机大臣自然会以此为纲领,一般不会违背首席军机大臣的意思。

最初,拟旨是首席军机大臣的任务,皇帝也只召见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精通满汉文字,文才、记忆力均极好,故能很好地胜任首席军机大臣的位子。但后来的许多首席军机大臣,没有张廷玉的这份才情,便请求皇帝把所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一起叫去“聆听圣训”。

就这样,拟旨等一些文书性的工作就落在了军机章京的身上,使得军机大臣有了更多精力处理非文书性质的工作。皇帝对此也乐见其成,避免了军机大臣专权的出现。

雍正创设军机处,使其日益替代内阁,是行政制度上的一大改革。此后,内阁形同虚设,军机大臣虽有一定的权力,但不过是秉承皇帝的意志行事而已。没有王大臣会议的议决权,没有内阁的票拟权,使得权力最大程度集中到皇帝身上。军机处与奏折制度相配合,真正地实现了雍正“一人治天下”的梦想。雍正在加强皇权的同时,还提高了行政效率,把封建集权推向了极致。


历史钩沉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雍正皇帝通过军机处这一工具,把王朝的政府——内阁,排除于政务之外。并使之成为“闲曹”而有名无实,结束了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斗争,促成君主极权政体的形成,把我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推至极点。 

 

清军机处与内阁的区别在于:

1、军机处在名份上并不是国家的必不可少的正式机构,它更象是总督、巡抚之类封疆大吏的幕府,军机大臣就象是幕僚。幕僚可以在决策中起很大的作用,但它终究只是个“幕僚”而已。而明之内阁是官僚机构与皇帝沟通的必经的一道程序,它与幕僚的区别是,后者是“想问就问,不想问就不问”。

2、军机大臣“无权”。综观军机处的全部活动,它的职掌基本上可归纳为办文牍、备顾问二项。实质上是皇帝个人的机要秘书部门而已,内阁的“票拟”大权自然是想也不用想了。而且,没有哪项制度规定军机大臣可以行使某某权力,军机大臣一般都是兼职,他的正式职务可能是某部尚书,那么他的权力就是处理部务,但他并不是在行使军机大臣的职权。一言以蔽之,“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军机处的设立取得了令清朝统治者满意的效果。“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牧荑


设立军机处,首要目的是为了高效及时应对西北战事,提高工作效率。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

要说两者有何区别,我们首先要了解内阁是怎么样的一个机构。明朝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仅凭皇帝一人根本忙不过来,所以为了应对朝政,设立了大学士一职,起到了顾问和秘书的作用。但是为了防止大学士再度坐大对抗皇权,特意设置大学士品级为五品。此时的大学士,基本就是皇帝的智囊团和传声筒。到了朱棣时期,让大学士入文渊阁办公,内阁正式出现,此时的内阁可以参与讨论国策。但此时的内阁,依然没有什么决策权。到了朱高炽、朱瞻基时代,内阁权力开始扩大,为了让大学士名正言顺绕过只能五品的问题,此时的大学士往往兼任各部尚书从而使得品级上升为一品。此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开始威胁皇权,以至于朱瞻基培养宦官理政,设内廷制约内阁。到了明神宗时期,内阁权力达到顶峰,不但凌驾于六部之上,而且还有“封驳权”,即皇帝下发的圣旨内阁认为不合理,可以驳回。可以说,内阁再次成为了宰相机构,而且严重制约着皇权。

再来说说军机处。军机处最早是个临时机构,雍正年间在西北用兵准噶尔,雍正以内阁地处太和门外容易泄露军机和程序繁琐耽误前线军务为由,抽调大学士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处。在军机处中,前线战事雍正一言而决,军机大臣只负责抄送和传达命令,不但高效,皇权也得以加强。所以,西北战事结束后,军机处不但没有裁撤,反而连政务外交也逐渐交由其处理。至此,皇权达到顶峰。

可以说,清朝设立军机处来绕过内阁,正是为了还原内阁最早的功能:你是给皇帝跑腿的,而不是给皇帝拿主意添堵的。





失败的空


军机处是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的。

根据清人王昶所著《军机处题名记》上就有记载,

“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雍正帝当时设立军机处,是为处理紧急军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是清朝的中枢权利机关。

  • 当时,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害怕漏泄机密,据记载,

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 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
  • 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之职掌主要是:

  • 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
  • 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
  • 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的统治,也加强了军权,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简化了处理军务的手续。


山颠一壶清酒r


一、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是雍正皇帝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绝对皇权而继密折制度后所设立的。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清入关前,国家政务由议政王大臣共议,入关后,议政制度仍继续施行,只是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已经大大削减。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为了加强皇权,亲揽庶务,雍正皇帝施行密折制度,因为密折制度而使大臣之间由于私人意气引起朋党、宗派之争,于是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清世宗实录》载:“大学士等遵旨议奏,办理军机处密行事件,所需钤封印信,谨拟用办理军机印信字样,移咨礼部铸造,贮办理军机处,派员管理,并行知各省及西北两路军营。”由此,办理军机处有了自己的印信。军机处机构简练,设有军机大臣,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军机大臣之下设军机章京,满洲十有六人,汉十有六人。

二、军机处参与司法审判的过程

“掌书谕旨,宗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议大政,谳大狱,得旨则与。”而“军国之要”和“大政”均包括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谳大狱”指审判重大案件,此类重大案件多有军机大臣等亲自审判。由此,军机处的职能所在有很多都是关于司法审判和司法行政。原先,康熙、雍正年间,奏折这等秘密文书均由皇帝亲自审理,但在乾隆皇帝时间,由于奏折的量逐渐增多,皇帝开始利用军机处协助处理奏折。

三、于内阁之外设立军机处的原因和意义

雍正即位后,因西北用兵而设立军机处,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侵夺了内阁的部分职权。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只服从皇帝命令,是清朝君主专制极端化的标志。”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进一步体现。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人,一般由大学士兼任,又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满汉各16人。 军机处最初主要职责是处理西北军务、其他军政事务、八旗事务等。后来,军机处的职权扩大到处理几乎所有重大的政事,无论是军政,还是司法,凡归属于军机处办的事情,“悉以本日完结”,绝不积压。

在清代,皇帝的谕旨一般均由内阁草拟,经内阁发六科抄出发送,其内容为公开的,称明发上谕,军机处设立后,凡重大军政事务均由军机大臣面聆皇帝旨意,草拟文书传递,这些由军机大臣撰拟、抄写、传出的谕旨,因为不经过内阁,而是直接由朝廷寄出,称为“廷寄”,廷寄的内容一般属于军政机密。为了防止机密的泄漏,这些重要的谕旨均由军机大臣面承皇帝旨意后,撰写进呈,封入纸函,盖以办理军机处银印封固,封函的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因密封发出,又称“寄信上谕”。军机处有时还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面议政事,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但决策权全属皇帝。

军机处的设立,使有关国家军国机密大事的拟旨机构,由内阁转入军机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虽然权大,但完全秉命于皇帝的旨意拟写传达,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所以不能形成与皇帝分权抗衡的宰相。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从各自的官衙来到军机机处,只是为皇帝办理特殊的机密事务,所以也不会形成特权。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虽有级别上的高低上下之分,但他们各属于自己原有的官府,并非固定的上下级关系,工作又都是秉承皇帝的意见完成自己分工的任务,所以不易形成朋党。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这就保证了军机处能较好地推行皇帝的意志,保守机密,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雍正创设军机处,就大大加强了皇权,大大削弱了议政王大臣议论政事、内阁拟谕旨的权力,使议政处名存实亡,使内阁降为办理日常事务的一般机构,是天下事务由皇帝一人决定。


七隅文史


办理军机事务处(满语:ᠴᠣᡠᡥᠠᡳ ᠨᠠᠰᡥᡡᠨ ᡳ ᠪᠠ,简称军机处,前称军需房、军机房。是清朝中后期的中央机关,专责参与机务,以皇帝为中心,讨论国家大事。

沿革

乾清门外西侧内右门以西,隆宗门内北侧,坐北向南的十二间庐房的最东端,也是原来侍卫值宿房的最东端,现在侍卫值宿房内设有“军机处史料展”。

隆宗门(图右侧建筑)内南侧周庐五间(图左侧建筑),为军机章京值房,其东侧还有一座井亭(图左侧小型亭式建筑)。

隆宗门内南侧周庐五间(图右侧建筑),为军机章京值房,其东侧还有一座井亭(图中央小建筑)。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直接起草谕旨与处理机密奏议。

雍正四年(1726年),筹划用兵西北,为求保密并削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密旨两路军需由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总督岳锺琪于内廷密筹办军需。之后二年馀,各行省尚不知出师西北之事。隶属于户部,亦称户部军需房,满文档案军需房、军机房、军机处曾同时存在。雍乾时人叶凤毛在《内阁小志》:“(军机房)即内中堂,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凡内外大臣折奏有不交部即令中堂议覆者,洎廷寄各省谕旨,始皆园值人为之。有满舍人舒赫德、雅尔哈善,汉舍人吴元安、蒋炳,愿不换班,长侍内中堂。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户部别立军需房,司官翁藻主之,于是袭其称,亦曰军需房,渐易为军机房,又以房为处”故军机处的产生与西北用兵并无直接关系,仅借用其名称,亦非削弱内阁,而是内阁在内廷的值房[1]。其位置常在圆明园出入贤良门外御河南军机堂,只有冬季在隆宗门内或西苑门北作为值庐。而与西北用兵相关的户部军需房以户部军需局,一直延续到清季。巨量的清代内阁大库档案也显示一般性、经常性的奏折,有清一代仍由内阁票拟,军机处并未全面取代内阁。

《清史稿·职官志》载:“雍正十年,用兵西北,虑儤值者泄密,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大举征伐西北两路,六月初十(7月5日)正式设立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北侧[2](乾清门外西侧),公布密办军需人选,选内阁中谨慎缜密者入值,以处理紧急军务。旋即改称办理军需处或军需处,再改称办理军务处[3]、军机房[4]。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庄吉发查阅历史资料,指出“军机房”一词在雍正时期的文件中并不存在。

雍正八年(1730年),始称军机处[5],以张廷玉、蒋廷锡、马尔赛入值办理一切事务[6],成为定制。

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并由礼部铸造印信,用“办理军机印信”字样,“并行知各省及西北两路军营”。

由于军机处本是一个非常的临时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就摆脱了正式官僚体系的壅滞、繁琐的毛病,非常适合皇帝加强皇权的意愿,所以,在准噶尔战事平定之后,按理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非但不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超越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乾隆帝即位后,以西北军事底定,撤除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兼理军机事务,简称总理处,以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原军机大臣讷亲、徐本、班第、索柱、丰盛额、海望、莽鹄立、纳延泰改在总理处“协办总理事务”或“差委办事”。

乾隆二年十一月廿八日(1738年1月17日),准总理事务王大臣解职,复设办理军机处,以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入值。

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军机处之决策权渐移。但在奕䜣失势后,军机处又重掌大权。

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

成员

军机处主要成员为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军机大臣员额无定,最少时以三员为度,最多不超过十员,通常为四至七员,尤以五至六员为最常,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注 2]充任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设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担任。

其他任职者,按各人资历分别被任命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另选内阁中书等官充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满汉各半,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处具体职掌为: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用字寄上谕的名义对各地各部官员发布指令,凡特旨简放大员,如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学差、主考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

《清史稿》载,嘉庆四年一月,上命成亲王永瑆在军机处行走,十月,以“非祖制”罢值。谕曰:“自设军机处,无诸王行走。因军务较繁,暂令永瑆入直,究与国家定制未符,罢军机处行走”。不过在雍正皇帝执政时军机房创设之初,雍正皇帝的怡亲王允祥即是重要成员之一,乾隆、嘉庆、道光三大朝皆能遵亲王禁入军机处的制令,自咸丰三年十月,上任命恭亲王奕䜣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之后,此一禁制遂废。奕䜣于咸丰五年七月免。嗣后,自咸丰十一年十月至宣统三年四月裁军机处止,其间除光绪廿七年七月至廿九年三月间无亲王任军机大臣外,俱以亲王为军机处领班王大臣。

职权

军机处没有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

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军机处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军机大臣职责是向皇帝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政策,决策权完全在皇帝身上。因此军机处并不是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充其量只能说是皇帝用作行使权力的执行机关。

乾隆朝,设置“议罪银”制度,在军机房设置密记处管理《密记档》,全由内务府满人担任,乾隆二十八年起,第一宗议罪银由军机处查催,和珅掌权后,议罪银方经军机查催交内务府。



孤胆骑侠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乾隆帝继位,十月,罢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但不久又因实际需要而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将军机处重新恢复,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军机处重建之后,乾隆帝扩大了军机大臣人数,任命鄂尔泰、张廷玉、讷亲、海望、纳延泰、班第等六人为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也由原来的十人扩充至十六人,满汉各半。此后,随着其权力的加大和处理事务的增多,人数相应又有所增加。在对人员编制不断充实的同时,军机处处理事务也日益增多,权力愈加扩大,各项制度也不断趋于健全。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其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军机处所承担的职权,已使它超出内阁之上而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为保证其所负担的各项职责能顺利得到贯彻,乾隆帝还为它制定了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乾隆十四年(1749年),规定印信平时由内奏事处的夸兰达太监收存,用印时,由值班军机章京以镌有“军机处”三字的金鍉将之请出,用毕立即交还。为严格保密,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在军机处值庐,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如有地方督抚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况,必严加处理。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乾隆帝却始终未设专官,未立衙署。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不过是仅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而已。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是封建王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将君权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超级榨油工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清朝设立军机处源于分权加剧。

军机处的设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加强皇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从军机处的发展历程角度分析: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2、从军机处的职能角度看:

军机处之职掌主要是: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无正式衙署,其办公处所设于内廷隆宗门内,称为值房,无专职官员,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设军机章京办理一切事务。( 军机处值房清代军机大臣轮流在军机处值房值宿,办理皇帝交办的事务 )。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军机处确实让皇帝的封建专制集权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颠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