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丘岳


写在前面

“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词。这一句单列出来其实并不好理解:什么样的烟雨会下一辈子呢?为什么要任凭击打呢?单凭这一句实在不好说明白,这就是所谓的“越简单,越复杂”。我们要准确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回归到原文中去,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情怀。

人生转折:坐乌台诗案谪黄州

苏轼的人生转折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苏轼是有些恃才傲物的,年纪轻轻就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称赞,岂能不有些轻狂?然而元丰二年(1079),因自己写的诗文受到其他人攻击,七月被捕入狱,十二月出狱即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正月从京城出发,历时一月,于二月初到黄州,正式开始了他的贬谪生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此时苏轼已经在黄州度过了两个春秋。刚来时,他寓居在定惠院,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词中,苏轼自称“幽人”,但这不是说自己是隐逸之士,而是说自己是个幽囚之人,虽名为贬谪,实则是幽禁。他说自己是“有恨无人省”,可见苏轼当时的寂寞孤独,满心凄凉。然而两年中,他由定慧院迁到临皋亭,再得东坡躬耕,筑雪堂以居,心中之恨已经逐渐消弭。他随遇而安,内心旷达恬淡,已由年少轻狂变得足够成熟。

成熟姿态:风雨难测任凭吹打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前往沙湖买田,途中遇雨。其自序云: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自然界的风雨来得是如此突然,让人无从防备。在别人狼狈不堪时,他独独不觉,因为他已历练过。想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钦差传唤时,苏轼自己也是狼狈不堪的。那时他还没经过人生风雨的历练,他竟然不知道自己面见钦差该不该穿官衣,还是湖州通判提醒他罪名未定,该着官服以相迎。现在距“乌台诗案”过去已经两年多,他已不再慌张狼狈,随时准备迎接风雨来袭,所以他才能不同于常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难测,来时不必惧,去时也不必喜,淡然处之极好。当风雨穿林打叶而来时,苏轼告诉同路人“莫听”:你莫要理会这些,慢慢地走,吟诗啸歌,怡然自得,恰是最好!他虽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却觉得极其轻快。“谁怕”二字申明了他无畏风雨的姿态,不管是自然风雨,或是人生风雨。如此“一蓑烟雨任平生”便是最自然的结果:既然不怕,那就任你吹打,吹打我这残躯,吹打我这人生!这里是一语双关,表面写不惧自然风雨,内蕴不惧人生风雨之旨。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下阕极具人生智慧。这边春寒料峭,那边斜照相迎,像极了人生冷暖。有寒意袭人的时候,也有暖阳拥抱的时候;有人诋毁你,污蔑你,也有人对你不离不弃,生死相随。人生就是如此,充满了辩证法。“回首”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己走过的路,还有自己的前半生。面对过去,苏轼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及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日。风雨也罢,晴日也罢,只不过是人生的不同姿态,无需为风雨烦恼,你且吟啸徐行;也无需为雨霁天晴而生喜,斜照相迎的时候,也免不了春风微冷。以无所谓的态度,淡然处之,这就是最好。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荣耀名誉会过去,苦难屈辱也会过去。

总结

了解了苏轼的人生起伏,我们对于他的《定风波》,对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才能从中得到人生滋养,我们才能与他一起经历风雨,锻炼自己的心志。有朝一日,自己面临大苦大难时,也许吟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便能扛过去;吟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就能从困难的泥沼里抬腿而出了!


会说话的锅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诗是出自于苏轼的《定风波》之中,我们先来看一下《定风波》的诗词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必去听那春林打叶的雨声,不妨看一下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似骏马,谁会怕这邪风细雨,披一身蓑衣,任凭一身风雨。

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夕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遇到的风雨之处,我信步回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诗词背景:

这一首诗的背景,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3个春天所写下的一首词,在这个时候也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低谷之后缓和之后的一段时间。

所以苏轼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披一身蓑衣,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这包含了人生的哲理,也是最后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晴雨之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中有雨晴,那么人生自然也有无常,荣辱得失何足挂齿,那一些政治风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苏轼在黄州那几年时间,过得特别得意,因为他从很久以来就有一个想法,实现自己的田园梦想,因为他早就已经厌恶了世俗,更厌恶仕途,隐居之梦一直存在,然而在就是因为人生低谷之后,被贬到黄州才圆了田园梦。

苏轼在那个地方有一块地,且还盖了一个茅草屋,叫做“东坡雪堂”,经常约一些朋友在那里把酒言欢。

在元丰5年3月7日的时候,苏轼看中了黄州东南三十里一个叫沙湖的地方,想在那里买一块地,那天,天气晴好,他没有准备雨具,结果途中突然下了暴雨。

众人狼狈不堪,纷纷找地方避雨,而苏轼不以为意,迈着步子在雨中慢慢前行,不久太阳出来了,这个时候诗兴大发,写下了《定风坡》。

品读诗词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到诗词背后的那一份心境,苏轼刚经过乌台诗案的时候,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欣喜,同时又夹杂着对于人生低谷的那一份痛苦。

因为乌台诗案这一个事件并非是苏轼本身的错误,而是政治浮动因造成的,苏轼不过是这一个事件的傀儡,却因此招致了祸患。

内心有着身处低谷的失落,又夹杂着死里逃生的欣喜,各种情绪交织,但是,当事情经过了三年之后,心境已多了一份柔和,多了一份淡然。

除了这一首《定风坡》诗词之外,在大概相同的时间,苏轼在黄州也做过这样一首诗,叫做《临江仙》。

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微醉之后,内心有感,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而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一叶小舟漂流远去,从此不知身为何处,用江海来寄托自己的余生,这一句诗和“一蓑烟雨任凭生”有着相同的意境,这也是一种不拘束世俗繁杂,想要隐居于山水之中的一种情怀释放。


国学书舍


“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源于东坡居士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

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呢?单纯从字面上来讲,是这么一个意思: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即公元1082年的3月5日,苏轼去沙湖看田归途中,遇雨后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和心中,却是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说心态决定一切!

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却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这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好诠释了!


悟文化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千古名句,在这词中,表达了苏轼在人生困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句词出自苏轼的名篇《定风波》,全词如下: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背景】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此时,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他已经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打算久居黄州,所以准备购置田产。

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拮据,于是想方设法,四处奔走,终于要得黄州郡城东门外一块废弃的营地,用作垦辟耕作,补贴家用,这就是东坡,苏轼“东坡居士”的号便来源于此。

不过,这东坡毕竟是官府的属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收回了,所以苏轼得早作打算,另置田产。他听说黄州东南三十里处的沙湖,土地肥沃,三月初七这天,苏轼便和几位朋友前去看田,没想到,半路遇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又在先前离开了,同行的朋友都被淋得很狼狈,只有苏轼浑然不觉。

不久,天便放晴,苏轼写下了这首词。

【解释】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这里是用作动词,指披着一具蓑衣。

烟雨任平生,倒装,即任平生烟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意为:披着一具蓑衣,便可在一辈子的风雨中自在泰然。

【哲理】

苏轼的这首词,是从现实中的一场雨,延展到人生的风风雨雨。现实中,遇到了雨,没有雨具,狼狈,也是被雨淋,泰然,也是被雨淋,何不泰然处之。

同样,人生的风风雨雨,逃不了,避不了,是人无论如何都要面对的,那么我们又何不以泰然的态度来面对呢?

不过,年近五十的苏轼淋了这场雨,便得了左臂肿痛的毛病,也算是苏轼的一件趣事。然苏轼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谢小楼


逢苏轼必答!

首先此句是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是这样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下面诠释一下“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本人更喜欢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成为我的座右铭。





古典诗词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

原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综合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来看,

脱离创作背景讲创作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定风波》此词的创作背景:

苏东坡其人生性放达,才动京师,深受欧阳修赏识——“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嘉祐六年苏轼入京为官,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宦海沉浮经历。元丰二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三年后因此被贬黄州。而这首《定风波》就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可以说,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仕途多舛的苏轼的心境与处世态度。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一蓑烟雨任平生”做这样的解释:

烟雨之下,我虽只身着蓑衣,却照样度此一生。

从内涵的角度来看,

这首词记录了苏东坡酒后在沙湖道遇雨又转晴时的经历和心境。那时与苏东坡同行之人皆狼狈避雨,唯独苏东坡手持竹杖,脚蹬芒鞋,淡然穿梭雨间。当是时,微风轻拂,酒初醒,山头的斜阳徐徐落下。所谓雨过天晴即是如此。只是再回首时,却突然有种或“风”或“雨”或“晴”不过尔尔。

也是因此,世人往往称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佳句,而忽略了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我看来,如果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作者经历大起大落后对所谓的“风”“雨”“晴”的看淡,那么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作者在狂风忽作,大雨倾盆前的自白:以这一蓑,任平生。是自我鼓舞,也是面临风雨时的一种大气度。

其实,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如今初涉江湖,我可以有底气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魄去迎战人生路上所谓风雨。

当然,我更期待自己在将来时,也能如苏轼一般一边回首往事,一边叹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欢迎关注@吴婉绚 ,解锁更多历史趣谈&伟人事迹,与你一起谈古论今,旧事新说~


吴婉绚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西凌观点:这是适逢低谷的乐观精神。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背景,是苏东坡被朝廷贬官外放的情况下,有感而发的一种人生境界。

苏东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即使被皇帝贬的一无是处,苏东坡仍然表现出来,豁达大度的乐观主义情怀。只要有一身蓑衣,无惧风吹雨打,照样潇洒快乐。

引申而来,苏东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帝老儿即使让自己一无所有,但是自己才华在胸,就算穿着蓑衣,也无惧风雨飘摇。只要登高一呼,无尽粉丝,照样应者云集,推杯换盏,夜夜笙歌,快意平生。

西凌诗社,专注原创。更多内容,欢迎搜索关注西凌诗社。





西凌诗社


这是苏轼《定风波》词当中的一句,意思是我不怕风吹雨打,不怕各种困难,我的一生就是这样自由自在,有关这一句的解释如下:

  一、原词如下:

  定风波·三月七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关键句翻译赏析:

  1、翻译: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2、赏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老伍房车游


一双草鞋,一件蓑衣,即使在充满烟雨的人生路上,也能逍遥自在,这是苏轼的豁达大度。

2017年,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火了,离婚后的家庭主妇罗子君(马伊琍饰)开启了职场新篇章。假如以古人为例拍个续集《我的前半生2》,男主角非苏东坡莫属。

《我的前半生》罗子君

一个是前半生的家庭主妇,养尊处优,后半生重整旗鼓,在职场大放异彩;

一个是前半生少年得志,后半生: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谪,却练就了不一样的豁达人生观。

那么苏轼是从什么时候变成苏东坡的呢?这还要从著名的“乌台诗案”说起。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到湖州上任不久,就被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逮捕了。

御史何正臣在宋神宗面前弹劾苏轼,说苏轼在湖州到任后写的谢恩表暗讥刺朝政。

随后御史中丞李定也在后面添一把火,一件一件数落苏轼的罪行,并列举了四项理由来说明对苏轼处极刑的理由,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

因为这个案件是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面又在御史台狱受审,这里的“乌台”,即御史台,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

还好当时当朝有很多人为苏轼求情,再加上神宗太后和仁宗太皇太后婆媳俩出手相救,苏轼才免去一死,被贬为“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黄州,是他的终点,也是他的起点。他在黄州沙田的东坡买下了一块地,还把自己号为“东坡居士”,从此,“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本来以为经过“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会安分一些,在诗词写作方面会保守一些。万万没想到,他在黄州期间也没闲着。

被贬黄州之后,苏东坡已经做好了迎接悲惨命运的准备,并决定在这里安家。

就在他和朋友到沙田买地的那天,他看到天气还不错,就让仆人先把雨具送回家了。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却下起雨来。当时正是农历三月初七,春雨淅淅沥沥,虽然下得不大,但雨滴格外密实,反而淋得更加透彻。

面对突如其来的雨,人们表演了一幅“雨中众生相”,有的人惊慌失措,有的人怨天恨地,有的人无可奈何,只有苏东坡显现出不一样的姿态。

他不仅不跑不躲,反而放慢了回家的脚步,主动去迎接风雨的洗礼,并乐在其中道:

这有什么好怕的呢?不就是一场雨吗?老天爷,我就是让你淋了,你又能将我怎么样呢?又有谁会去在意“穿林打叶声”呢?

这就是苏东坡著名的《定风波》,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中,我们就能读出苏轼的潇洒与旷达。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条雨中之路和人生之路不是很相似吗?人生在世,我们都有可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雨。与人们的惊慌失措、怨天恨地相比,苏轼的人生境界立见高低。即使只是一双草鞋,一件蓑衣,在充满烟雨的人生路上也能逍遥自在。

尤其是最后一句,最能体现苏轼的人生态度。回家之后,再去看刚刚经历过的这场风雨的时候,好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也无风雨也无晴”,说明无论是风雨天气,还是晴天,都已经成为过去时了,它已经不能影响到我现在的生活了。

这里的“晴”一语双关,“晴”字既是指雨后天晴,也指“情”字,即人们在面对风雨时的主观感情。

既然一切皆“无”,人生经历过的兴衰荣辱都将转为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坦然面对它呢?

毕竟,风雨过后见彩虹。


冬月的书影小屋


此句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一词,全文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创作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期间,是苏东坡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写出了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词的创作这个时期除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外,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这首《定风波》。

“乌台诗案”确如一场暴风雨,差点要了东坡的性命,被贬黄州算是雨过天晴。尽管惊魂甫定,但东坡就是东坡(当时还没有自号东坡),旷达飘逸,乐观豁达的天性马上就回来了。小小风雨算什么?被贬黄州算什么?“竹杖芒鞋”,一样步伐坚定,“一蓑烟雨”,依然笑傲人生!

东坡的一生大起大落,少年出名,金榜高中,百年第一。在朝官至三品,被贬远到天涯海角。既做过翰林大学士,也当过东坡种田人。但有一点是东坡身上最可爱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旷达飘逸,能屈能伸。有人说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贩夫走卒,会享受山珍海味,也咽得下树皮草根。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任性”吧?“谁怕”?是祸躲不过,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淡定,千古东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