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山海关大战,张献忠的大西军能及时赶到支援李自成,结局如何?

北冥寻鹿


山海关大战是一场决定王朝命运的恶战,大战之初吴三桂节节溃败,清军乘乱加入,结果李自成大军猝不及防遭到大败,这一战直接导致清军顺利入关,大顺政权不得不退往陕西,清朝也很快实现了其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千秋大业。




山海关大战,大顺军的兵力是占优势的。当时参战的三方势力中,吴三桂“募兵七千”,收降唐通兵“约二万人”,总兵力在三万左右。而清兵,据明清史专家顾成所著《南明史》考证称清军大约七八万人,且“蒙古人居多焉”(据《沈馆录》),战斗力较为强悍,两军合计总兵力在十万左右。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出征山海关的兵马人数各书记载差距较大,有兵五万、六万之说,《明史》流寇列传则记载率兵二十万,《清实录》认为李自成军有“二十余万”,其他说法基本在十万多,各种说法中,正史记载与笔记记载有较大出入,笔者以为,李自成命权将军刘宗敏率领先头部队进入山海关人数在六万左右,但后续部队加起来可达十万以上,因此大顺军在军力上是比较占优势的。

山海关大战,大顺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当时的时局预估不足,李自成急于招降吴三桂,在吴三桂最终放弃投降后,李自成没有想到他会倒戈向清朝,这一场决定历史命运的大战,清军的加入才是关键。



大战前,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行动迟缓,以至于大顺军到达山海关后,清军早已排兵布阵坐等李自成。大顺军首先与吴三桂军交手,双方在一片石、西罗城展开恶战,李自成依靠人数优势,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重挫吴军。然而在与清军取得救援期望的吴三桂,则率领吴军拼死抵抗,大顺军未能顺利进入关内,多尔衮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欲在李自成与吴三桂连战疲惫之时,突出奇兵,来个措手不及,一举取胜。



战打到后面,吴军在大顺军的猛烈进攻下已是岌岌可危,为表决心吴三桂亲赴清营向多尔衮剃发投降,于是多尔衮及时的命八万清军精锐 ,尾随吴三桂所部,与投入全部兵力,摆成一字长蛇阵的大顺军展开决战,清军在突来的大风的掩护下,在吴军、大顺军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重的关键时候,由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突入两军,猝不及防的大顺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惨重,最终因为没能等来牛金星的援军而溃败,大顺军损兵折将达数万人。

这一场恶战,李自成的大顺军对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结果遭到清军精锐的奇袭,精锐几乎尽被歼灭,另外,由于牛金星未能及时带来援军也是大顺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回归正题,如果山海关大战中张献忠的大西军能及时赶到支援李自成,结果会如此?



首先,这是一个不成立的假设,大西军与大顺军虽然同样从陕西走出来,但张献忠的主要活动地区在川渝,而李自成早期在明朝的围追堵截之下左突又窜,直到后面才开始全力经营北方,与坚持在川渝发展的大西军没有什么往来,双方是各自发展,而且张献忠与李自成可谓是互看不顺眼,要想让张献忠亲率大军支援李自成,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实,我们假设张献忠真的率军支援李自成了,这对于大顺军无疑是雪中送炭,大顺军虽然在兵力上要略多于吴、清联军,但清军中的蒙古铁骑战斗力强悍,大顺军实际上并不占优势,在倾尽全力与吴三桂展开决战后,没有后续兵力的支援结果大溃而回,因此张献忠的支援显得至关重要,甚至有可能转败为胜。

最后,张献忠要和李自成走到一块,必定要重新进行利益分配,一起瓜分天下,这对于已经打下京师,逼死明帝的李自成来说,要想把辛苦打下的大好局势平分给张献忠,这是完全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张献忠是绝无可能联合大顺军一起进取山海关。


大国布衣


如果山海关大战,张献忠率大西军,及时援助李自成战胜吳三桂!李自成必然要张献忠换旗易帜,上表称臣!

原因很简单,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

李自成的理由很简单,李,天生姓李……天理也!

自成……天理顺天应人,自然天成!

李自成:天人合一,上天必然也!

再看:张献忠……张,历史上有姓张的人,称王称霸尚可,有称帝之人吗?天理难容也!

献忠……天生臣子命,必须对帝王……献出忠心!!!

张献忠如果心有不甘,非要老子天下第一,争取张姓称帝第一人!

李自成自恃天命,传旨令张献忠称臣,张献忠紧握拳头,死不识命,决心刀枪论输赢,拳头见真章!

李自成和张献忠争为帝,上疆埸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帝王兴,百姓苦!帝王败,苦百姓!李自成和张献忠打的难解难分,搅得天旋地转,天昏地暗,周天寒彻,日月无光!!!

如果……?!!!如果跳出三界外,不五行中!历史就是历史!何须如果!!!

如果……?何必开涮古人?!古人作古,古事作古,古人故事,事故人古。古人作何?何说古人?!!


主天安


凭心静气的讲,这两头蠢驴根本不会岀现在同一个地域。天无二日,地无二主,一山岂容二虎居。张献忠和李自成两人脾气豪强之锐不在一个档次,曾经多次抱团取暖,又因分脏不均利益素质不同最终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张献忠善变多谋乃鬼媚之徒唯利是图,兵多将广,善变多妒。乃有奶便是娘的墙头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草头王。而李自成是一个目不识钉心高气傲倔犟死拼的骡子,坚刃不拨有气力,匪气十足,胸无大志,只懂的吃喝玩乐,缺筋少柱的蛮夫。否则以其兵丁之利,岂会座不稳江山。两位大王也无大局观念,以江山社稷为重,从最终的结果看,二人缺少仕族贤明之人鼎力相助,无政治报负,更不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李自成的鬼耸样儿,连个小小的刘宗敏也管拘不住,岂会无往而不胜。惹怒了平西伯大将吴三桂领四万关宁铁骑,被信弃义的认贼作父屠掠祖宗大明王朝。


94310417小云




李自成、吴三桂和满清三方爆发的山海关之战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大战,此战后李自成一蹶不振,满清则联合了吴三桂一起入主中原,最终开创了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

“张献忠带领大西军参加山海关大战”的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李自成和张献忠原本是亲密无间的义军战友,但是在各自势力发展壮大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在1643年,张献忠占据武昌后正式创建了”大西国“农民政权,于此同时李自成所部农民军已发展至百万大军,在占据襄阳后创建了“大顺国”农民政权。李自成后来又杀害了罗汝才、贺一龙,使得张献忠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但是摄于李自成军队强于自己,张献忠只能率部入川以避免和李自成产生冲突。


到了1644年山海关大战时,张献忠此时远在四川,如果真的能要支援李自成,这时间也是赶不上了。况且,此时大西政权和大顺政权已经势不两立了,双方在剑拔弩张。

退一万步讲,即便张献忠的大西军都没加入了山海关大战,又能怎么样呀?接下来我们就来架空一下历史。

根据历史记载李自成参加山海关大战的兵力,根据近人商鸿逵撰文《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考证,大顺军东征部队不超过六万人,我估计最多不会超过十万人。而与之对阵的吴三桂军人数在四万人左右,再加上满清的八旗兵十余万人。


但是在实际的作战过程中,大顺军主要是在和吴三桂军队交战,清军只是在最后关头进入战场,并且一举就彻底击垮了大顺军。由此看见大顺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大顺军的兵力多于吴三桂的军队才稍占上风,比吴三桂军队要更强更多的清军占尽了优势。

同为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大西军又能比大顺军强多少呢?恐怕战斗力只会比大顺军更差,即便有十万大西军加入也根本扭转不了山海关大战的最终结局。


浮沉的历史


导语:这个假设根本就不成立!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前期阶段,李自成、张献忠曾经联合作战过。但是,自从张献忠谷城重举义旗,吸引了明朝的全部注意力。躲在深山老林中的李自成乘机潜入河南,利用河南灾荒严重、遍地饥民的形势,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尤其是李自成攻克洛阳,处死福王朱常洵,开仓赈济饥民之后,李自成的声望威震天下。因此,各路义军纷纷前来投奔李自成。像久负盛名的罗汝才、革左五营等部都是在此时离开了张献忠,前来与李自成联营作战。这也使得李自成的势力大大增强,敢于同明朝官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了。

当李自成在朱仙镇大败左良玉、在柿园战役大破孙传庭之后,李自成已经变得强大无敌了。因此,李自成开始整肃内部,剪除异己,先后阴谋暗杀了义军著名领袖罗汝才、贺一龙等人,吞并了他们的部众。

从此,各路起义军对李自成极为畏惧忌惮,都对李自成敬而远之,无人敢再与他合作了。像著名的老回回马守应就寻机率部逃离了李自成的控制,去与张献忠合营。

张献忠屡遭明朝官军的重点打击,力量明显不如李自成强大。在明军重兵集团与李自成决战之际,张献忠乘机占领了武昌,准备建立政权。李自成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派人前去威胁张献忠,对张献忠进行了一番恐吓。

张献忠自知此时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决定先不与李自成翻脸,遂决策放弃武昌,转进湖南,随后进入四川,攻取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由于李自成斩杀罗汝才、贺一龙等农民军领袖,又威胁攻打张献忠,因此,不但张献忠跟李自成已经恩断义绝、分道扬镳了,而且,其他不愿臣服李自成的各路义军也都因为害怕而从此再也不跟李自成合作了。

所以,当李自成被清军不断追击痛打的时候,张献忠的大西军和其他散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谁也不愿去帮助他!


结语: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主要是忽视了清军的存在,认为对手就是吴三桂那几万人马,这是不了解实际情况,盲目轻敌所导致的后果。

其实,李自成兵力庞大,根本就不需要大西军前来帮忙!

如果李自成能够认识到清军才是自己的主要对手,那么,他只要调集袁宗第、白旺两部主力前来,就稳操胜券了。更遑论驻扎在西北地区的党守素、贺锦等大军了。

说到底,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遭到惨败,主要是因为自己过于轻敌所致!


品茗读史


农民军在吴三桂的问题上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把这个四叛贼臣推向了满清一边,他恨死了农民军,只是碍于民族大义,才顾虑重重,陈圆圆被夺,给了他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于是降清,怒击农民军。

山海关战败,实际无所谓,如果农民军采用过去的流动作战,或聚或分,就地转圈,八旗必将束手无策,怎奈永平盟约,欺骗了农民军,八旗军用紧迫战法,不给农民军转身机会,穷追到底,宗敏战死,闯王又被奸徒所害,群龙无首,再加明朝归清,汉奸肆扰,终自抱憾终天,历来外族入主,皆因汉奸猖獗,正如当下,汉奸当道矣!国有不测之祸!


意识物理学


历史记载的很详细了,李自成太骄慢了,比崇祯还要刚愎自用。手下也管教不严,贪恋北京城里的安乐窝,都不愿意拼死一战!

况且大顺军有感染鼠疫一说,就算是这样,吊打吴三桂的关宁军还是可以的。坏就坏在多尔衮这个老奸巨猾的賊,眼看着吴三桂快要撑不住的时候才冲入战场。

顺军的眼光一直放在关内大明身上,对这些辫子军所知甚少。连辫子军的作战方法都不懂,猛一遇战,懵了!刘宗敏战死后,顺军簇拥着李自成逃回北京,匆匆办了个登基大典!席卷大量财富一路西逃陕西。

这个时候张献忠被左良玉暴打逃进蜀中,也已称帝!两者早已是互不相容的!起初小曹操还有实力的时候,两人还能相互合作。后来曹操被李自成干掉,张献忠就害怕李自成不能容!两人称帝,一个东北,一个西南,就是取天下两分之意。


蔡小松001


答一样是输,山海关都不应该是李自成的军队进行打击的地方,一盘散沙一样的队伍,与训练有素的吴三桂的精兵强将对垒,在加上满清的骑兵。败是肯定的,越是积聚的多,一锅端了,才可怕。最有效避免就是在卢龙设计一道防线,北京二道防线,通过多道防线迟滞消耗,想办法夺回山海关是正路,否则北方不保。


大马哈鱼12


那闯王必败,两个敌人无声无息来到身边都不知道,必败。李自成见清廷兵马来了,打不过,可以考虑暂时议和,可以考虑暂时投降,可以逃跑。假设闯王带兵降清,安排刘宗敏李岩带兵逃跑,吴三桂还会封平西王么?闯王看一下清廷有那些长处,闯王有钱有谋士有地,可以收买满人为自己说话,把新得到的美女陈圆圆献给好色之徒多尔衮,看吴三桂还会不会冲冠一怒为红颜,反清复明。


沉沉相殷


首先,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就是历史,一去不复返! 其次,如果要谈李自成要在山海关取胜,那支援李自成的也不会是张献忠,张献忠不会支援大顺朝,因为他也想坐收漁翁之利!不过当时的大顺朝在其它地方还是有很多军队可以支援的,例如袁宗第所率部队,主要是李自成轻敌考虑不周造成的! 最后,山海关大战失败的最终原因是没有打破农民军的局限性,不能象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实现顺利转型,所谓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例如,1.不能正确施策,安抚占领区百姓和明朝旧臣。2.不能重用象李岩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3.对满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防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