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荒地那么多,为什么佃农还要租种地主的土地?

旅行到宇宙边缘abc


为什么古代没有土地的农民不自己开荒呢?

首先,在古代,开荒是很正常的现象,不仅老百姓开荒,官方也会组织大规模的开荒。秦始皇组织人们到珠江流域和河套地区垦荒;汉武帝组织人力到西域屯田;三国时期的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大规模垦荒屯田;之后从西晋到隋唐,占田制、均田制都是鼓励开垦荒地的土地政策;明清时期也是一样,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可以说,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的国家,中国人一直是生命不息,开荒不止。但是,开荒是受到很多条件约束的。

第一,让不让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并不代表可以去开垦。任何一个朝代的初期,都是经历过大的战乱,民生凋敝,到处都是荒地。这时候国家会竭力的鼓励开垦,老百姓不会受到阻挠。但是随着社会稳定,就会出现土地兼并,农民会迅速失去手中的土地,沦为佃户。在没有鼓励开垦的政策下,农民想要开垦荒地是要官府批准的。

第二,可开垦的土地其实并不多。

因为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古代垦荒是非常困难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凭借简单的工具是无法垦荒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大量耕地,都集中在中原地区。最早的垦荒,属于生荒耕种,意思就是在原始土地上砍烧树林,直接耕种。当土地失去肥力之后,就会放弃这片土地,转而开垦新地。这种垦荒方式都土地的破坏非常严重,比如著名的黄土高原地区,曾经也是草树茂盛、土地肥沃。由于不断的破坏,才导致了现在沟壑纵横的情况。

后来的轮作法以及土地施肥,改善了土地耕种质量,但大量的土地依然不适合农民个人开垦,难度太大。另外,垦荒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那就是水。耕地没有水,什么用也没有。所以,中国传统耕地,都是临近水域,方便灌溉。在离水稍远一点的地方,会大量的挖井,保证水源。保证水源的成本太高,也限制了农民的垦荒。

第三,土地并非仅仅带来粮食。

垦荒就有粮食吃了,这是一个很表面的认识。种地是看天吃饭的,也是需要成本的,在不适合开荒的地方,天灾人祸随时都可能毁掉一年的收成,只能等死。所以,垦荒要选择安全稳定的地区才行。除此之外,古代的田地是和税赋直接挂钩的,种田就要交税,无非是税多税少的问题。

在税赋很重,或者遇到天灾的时候,土地甚至成了一种“负担”。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根本无法承受,还不如给地主耕种,混个能吃上饭算了。当然,民国时期也有很多人努力开荒,慢慢的积累财富。像著名的闯关东和走西口,就是远走他乡,垦荒种地。只要有能力,有条件,中国农民一定会想办法依靠土地活下去的。


秋天的落雨


古代荒地是多,但即便是政府给地,免租,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当佃农。


比如西汉时,汉武帝时期,流民现象十分严重。元封四年(前107年)就达到二百万人口,无名数者四十万。自然给治安问题带来隐患,大臣建议让他们去戍边。武帝不同意,认为那只会扰乱民心。最后官府采取赋民公田、假民公田、减免田租等方式吸收流民。但到了西汉末期,流民形势依旧严峻,很多人“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他们宁愿为奴为婢,也不愿当自耕农,为何?

朝廷虽然税减轻了,但当时有人口税和兵役税,若家庭成员遭遇意外,没钱用的时候,农夫只得把土地所有权装让出去,这样一来他就成为佃农,大地主对佃农的租税往往很高,有时竟高达百分之五十。

中央政府明明想“让利百姓”,结果是肥了豪族乡绅,因为地主只要向政府交纳三十分之一的税,但佃农却要向地主上缴十分之五的租税。减税越多,地主就获利越多,土地兼并情况也就越严重。


作为大地主的佃农不要服兵役和徭役了?

在两汉时,这些大地主可是“关系户”,瞒报家里人丁数,那是古代常有的事情。这些“黑户口”,本来就在官方户籍中“消失”了,又怎会被派去服徭役、兵役呢!


本草百晓生


古代荒地是比现在多,但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土地都归私人占有,荒地并不等于沒有主人,不用说荒地,就是荒山丶沼泽地也是有主人的。

那么这些荒地是干什么的呢?

因为那时为了提高耕田的肥力,实行轮作制,荒地叫“歇田",就是荒一年种一年,让田地休息休息,以此提高产量。再就是六畜需要柴草,做饭需要柴草,荒地长草也是有用处的。

除非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许可以开荒,但这些地方又不具备人生存的条件,无人去开荒。

你说沒有土地的佃户不租地种吃什么呢!


本昌谈历史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来准确回答下。

在古代城市和城镇化进程不高,当时的可用土地也比现在的多。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市区在古代就还是耕地或者荒地。因此在古代土地是比较多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穷人不去开荒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呢?

跟古代的思想观念有关

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土地都是属于国家的,为了好管理,古代的统治者会把全国大部分的土地都划归贵族士绅、豪门地主管辖,然后让其上缴一定比例的赋税。贵族士绅和豪门地主们再把自己手里的土地租给天下最底层的穷苦老百姓,也就是我们说的佃农。还有一些农民干脆就直接给地主家打工赚取微薄的薪水。

在我国古代,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思想观念,很难形成自负盈亏的思想观念,因此当时的穷人根本就没有自己去荒郊野岭开垦一块荒地,自己种粮食自己收获的观念。他们更多的是想着给某某家打工,赚取一点糊口钱。

优良的土地都被地主们霸占了

在古代,良田沃土都没天下所有的土豪劣绅们给霸占了,根本没有给底层老百姓们太多的选择,让你可以去开垦土地。可以给你开垦的荒地要么就是交通不便,位置偏远;要么就是这块荒地根本就没有开垦的必要,因为土质差,难以种出好庄稼来。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开荒之地离家有10公里路程,虽然土地很肥沃,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生产力,这块地你是否可以把它经营好?我想头脑清醒的人都能够知道最后的答案。因此,他们为了填饱肚子就不得不去给地主打工,靠挣血汗钱养家糊口。

古代生产力低下,自己开荒有被饿死的风险

我们抛开前面两个因素不说,就谈谈技术上面的事实。古代的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让一个家庭去开荒种地,往往全部都是手工作业,根本不是我们现在的机械化可比的。首先说伐木,我们现在有伐木工具油锯,古代则完全靠斧头和刀去砍,况且古代的树木都是参天大树的多,这项工作的艰辛一般人是无法体会的。

把树木都砍倒后,还要用火把这些树木全部烧毁,再清理干净后,才是最后的耕种。现在有耕种机器,可以快速实现耕种一体化。而古代只能是用锄头挖一个坑,再放上种子盖上土。

自己开荒种地,第一年也许你往往赶不及能种上庄稼,第二年就会颗粒无收,这对于一个穷人来说是致命的。当你在等待自己开垦的土地出产粮食的时候,没有余粮继续,你只能乖乖的去给地主打工。

自己开垦出来的良田沃土会被地主觊觎

当穷人辛辛苦苦开垦出一块良田沃土时,穷人家肯定是会很高兴的,但穷人家附近的地主也会很高兴,因为他已经看上了你所开垦的良田沃土。地主一但惦记上穷人家的良田沃土,他就会想法设法把别人辛辛苦苦开垦得来的田地据为己有。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地主强抢豪夺穷人的财产比比皆是。因此古代穷人也是不敢随意去开荒种地的。

那个时候的土地都是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如果私自去开荒的话,只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很少有人去干这种事儿。






强子乡村日记


农民不是没有想过,荒地开垦需要投入人工、牲口、种子,而且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实现的,开垦荒地的时间用在租赁地主的土地上,效果明显。关键,还有观念上的问题,传统的封建观念约束了人的思想,认为“富贵在天、生死由命”,安贫乐道,忍受着压迫。


阳高快乐


个人以为两个原因,请共同研讨:

一是好土地都被占领,荒地必然是缺水少土的不毛之地,收成肯定不好,可一旦开荒被收租,租子肯定交不上,还不如去地主那里打工。

二是思想上害怕,缺乏创业精神,顾虑太多,哪有敢开荒??受老一辈就教育,安心为地主打工,养家糊口就行。



18364381809


古代荒地是比较多,没有粮食农具以及耕牛的人,也没有办法开荒,另外,有些荒地并非无主地,不让你随便开,你开好了别人正好收回。

还有就是开荒有风险,一块荒地变成熟地需要五六年时间,这五六年产量很低,能不能熬过这五六年还两说,如果再交税或服遥役那就完了,因此,还不如种地主的熟地。

首先,在古代,开荒是很正常的现象,不仅老百姓开荒,官方也会组织大规模的开荒。秦始皇组织人们到珠江流域和河套地区垦荒;汉武帝组织人力到西域屯田;三国时期的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大规模垦荒屯田;之后从西晋到隋唐,占田制、均田制都是鼓励开垦荒地的土地政策;明清时期也是一样,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可以说,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的国家,中国人一直是生命不息,开荒不止。但是,开荒是受到很多条件约束的。

第一,让不让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并不代表可以去开垦。任何一个朝代的初期,都是经历过大的战乱,民生凋敝,到处都是荒地。这时候国家会竭力的鼓励开垦,老百姓不会受到阻挠。但是随着社会稳定,就会出现土地兼并,农民会迅速失去手中的土地,沦为佃户。在没有鼓励开垦的政策下,农民想要开垦荒地是要官府批准的。

第二,可开垦的土地其实并不多。

因为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古代垦荒是非常困难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凭借简单的工具是无法垦荒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大量耕地,都集中在中原地区。最早的垦荒,属于生荒耕种,意思就是在原始土地上砍烧树林,直接耕种。当土地失去肥力之后,就会放弃这片土地,转而开垦新地。这种垦荒方式都土地的破坏非常严重,比如著名的黄土高原地区,曾经也是草树茂盛、土地肥沃。由于不断的破坏,才导致了现在沟壑纵横的情况。

综上,古代开荒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很大,所以佃农宁愿租种地主的土地,也不愿意冒这个险。



当代曹植


我是龙场道人,我来回答一下。

1、荒地多,不表示这些地没有主人;

2、封建社会的土地为三种人所有,大部分被国家或者说是皇帝所有,一部分是地主所有,比较小的部分为普通老百姓所有,比如题目中说的荒地肯定是被上述三种人所有,所以不可能随意开发;

3、中国古代的可以耕种的土地并不多,题中的荒地有待商榷,比如清朝后期人口大爆发,很大原因并不是荒地的开发,而是地理大发现后,比如土豆、红薯、玉米来到中国,很多荒地开始并不适合种中国原来的农作物。



龙场道人


荒地,无肥力。所以鼓励开荒。三到五年国家一般不收税。一般产量低。叫生土地。

年年耕地的土地叫熟土地。有产量,有肥力。好耕种,所以农民租种!

地是根据肥力,平整度。各种土质常常被耕农分为等级对待的。

好田不论亩,就是此理!有一亩好田,水肥充足,产量可抵十亩旱地,无肥力,没法浇灌的地的产量。

千差万别。不可将地一慨而论!


石匠秦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古代的时候土地全部都是国家的,不是有句话叫做“天下之大,莫非皇土”吗?在当时土地的归属权是由国家分配的,一些比较肥沃的土地都会划分给权贵阶级,并且按照土地面积要求他们年年交税。拿到这些好土地之后,一些人选择了当地主,雇佣百姓来种地,还有一些选择了租给农民从中赚取差价。不管是哪一种,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地主阶级都是躺着赚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