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著名學者朱維錚先生說過:“經學是中世紀中國的統治學說。”對於統治者而言,經學發揮了主流意識形態的作用。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以後,儒家經典被立於一尊,但經學內部的紛爭卻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從東漢王朝建立之始,光武帝劉秀就十分重視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整頓,無論是他對名節的提倡,還是對太學博士設置的關注,都是為了能統一意識形態。作為一個出身太學的皇帝,他在公務之餘經常與朝臣一起討論儒家經典。漢明帝自幼師從名家,有著較深的儒學素養。在即位以後,漢明帝十分注重太學裡所傳授的章句,多次下令刪減章句,使之便於教學。東漢的第三個皇帝漢章帝,也接受了良好的儒學教育,即位不久就專門召開了一次全面審查太學教學內容、討論儒家經典的最高學術會議——白虎觀會議。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漢武帝建立太學以來,在太學中傳授的就是今文經學派的學說。經過了西漢中後期一百多年的發展,到西漢後期發展為今文經學十四家博士之學。今文經學獨佔了太學裡的博士席位。同時,西漢二百年間古文經學也在民間得到一定的發展。漢哀帝時期,在漢哀帝的默許下,劉歆提出要在太學之中設立古文經學的博士,引起了今文經學派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成功。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相對而言,今文經學比較激進,較多具有先秦時期儒家理想主義的色彩。西漢今文經學的流行,促使社會思潮呈現出激進、思變的局面,呼籲變革,讚賞革命成為西漢思想史上的一個特色。眾多儒生以儒家所提倡的王道社會為參照,對西漢的現實社會提出了激烈的批評,甚至出現了建議皇帝退位的主張。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王莽代漢的阻力。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對於今文經學的這一特點,肯定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所以才會有支持立《左傳》博士的舉措。雖說《左傳》博士立而復廢,但是此後的東漢皇帝多次表示出對於古文經學的同情和欣賞。漢章帝時,古文經學家賈逵就通過對《左傳》的解釋,解決了劉漢王朝皇統的來源問題,從而證明劉氏家族有著高貴的血統,而且也論證了東漢王朝政權的合法性。漢章帝非常讚賞,在賞賜賈逵之餘,還下令賈逵從今文經學弟子中選取高材生,教授他們《左傳》。白虎觀會議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召開的。白虎觀會議召開的目的,是在不觸及今文經學派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對今文經學的學說進行規範,制定出符合朝廷意志的權威解釋。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這次經學史上重要學術會議的召開,是由《春秋》學者楊終提議的。[1] 他建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後世則。”(《後漢書》第1599頁。)於是漢章帝正式下詔在白虎觀召開會議,說:“三代導人,教學為本。漢承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經,為置博士。其後學者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孝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大、小戴《禮》博士,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中元元年詔書,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至永平元年,長水校尉儵奏言,先帝大業,當以時施行。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於戲,其勉之哉!”(《後漢書》第137-138頁)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由此可以看出,會議召開的直接原因是為了解決章句煩瑣的問題。今文經學自從西漢被立於學官以後,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至於在與其他派別的論戰中落下風,就逐漸朝著煩瑣的方向發展,以至於到了解說“曰若稽古”四個字就長達兩萬餘言的地步。[2] 這樣對於統治者利用經學維護其統治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東漢建立以後,朝廷多次下詔對章句進行簡省。白虎觀會議的召開,顯然是對章句進行簡省的繼續。不過,會議的成果絕不只是簡省了章句這麼簡單。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白虎觀會議經過籌備,於是下令太常,由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諸生、諸儒等身份的人員到白虎觀開會,討論五經的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後漢書》第138頁)可見參加會議的人員從範圍上講是很廣泛的,數量想必也不會太少。見於史籍記載,至少有賈逵、丁鴻、楊終、班固、李育、樓望、成封、桓鬱等數十人,有今文經學家,亦有古文經學家。從會議的過程看,漢章帝的意志是得到了貫徹的。會議的成果就是形成了《白虎議奏》一書。關於這本書前人多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這本書已經亡佚了,另一種觀點認為《白虎議奏》就是流傳至今的《白虎通義》。不管《白虎議奏》是否就是《白虎通義》,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白虎通義》體現了漢章帝的意志,是一部欽定的經學總論。[3]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白虎通義》共有四十三篇,涉及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白虎通義》是集兩漢今文經學大成之作,主要內容為記述白虎觀會議關於經學之議論。全書採用條目體的形式,共彙集四十三條名詞解釋,內容涉及社會、禮儀、風習、國家制度、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有很多條目彙集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有些條目還並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如“王者不臣”條、“王霸”條等。就其思想體系而言,大部分為複述董仲舒的學說及基本觀點,並有所發揮,構建了“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的倫理體系。《白虎通義》熔神學、經學為一爐,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附加讖緯迷信成分,把儒學改造為神學,把孔子改造為學者與教主的雙重身份,把儒家著作改造為“聖經”,給孔孟傳統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增加了更多的神學內容。《白虎通義》對於研究漢代思想史、學術史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對後世也有較大的影響。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1:白虎觀會議和《白虎通義》


[1] 楊終雖然提議召開會議,但他自己險些沒能參加會議。他坐事關押入獄,博士趙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人上表,說他精通《春秋》,學識淵博,請允許他參加會議。他自己又上書辯白,才得以參加會議。

[2]《漢書·儒林傳》記載:“勝從父子建,字長卿,自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採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說。勝非之曰:‘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勝為學疏略,難以應敵。”可見為了與別人進行論戰是今文經學章句迅速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

[3] 很有可能《白虎議奏》是如同《石渠閣奏議》一樣的著作,記載了會議的過程,不同學者的觀點,以及最後皇帝的裁決。應該屬於檔案性質的原始記錄。而《白虎通義》則是由班固根據皇帝的意志,將白虎觀會議的最後結論整理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