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名篇《旅夜书怀》?

samyasa


杜甫的《旅夜书怀》大约成于他离开成都的旅途之中。765年,关照杜甫的严武暴病离世,他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携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

这个时期,杜甫的诗风已经完全成熟老道,格律诗水平已臻化境,他大多数登峰造极的作品都在这一阶段完成,如《登高》、《秋兴八首》,但是和在成都过的舒坦比起来,这段流离颠沛的日子也让他的人生后半作品满是抑郁伤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们先从格式上来看。起句“细草微风岸”,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为仄起不押韵格式,推出全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舟”、“流”、“休”、“鸥”,押平水韵“十一尤”,整诗无一字出律出韵,平仄也符合五律仄起不押韵规则。颌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对仗,所以这首五律完全符合近体格律诗的规则。

再来看内容。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从写景入手,交代时间(夜)、地点(舟)、天气(细草微风)、状况(危樯独舟),通过这些描写迅速勾勒出一副水墨画。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描写精致而又不单单只是写景,让人同时感觉到诗人自身的状况:我就像微风岸的细草,又像夜里孤独的小舟。既写景,又寓情于景。

颌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名句。对仗工整,写景雄浑大气,纵横开阔,历来为世人所称赞。星星低垂天边,显得平野十分广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这两句是深化写景,但是与一些诗人不同。一般都是从大入小,先写大景观,再细写小景致,而杜甫选用了先小后大的写景方式,用颌联两句的大气开阔反衬出“细草”、“独舟”的渺小,其实也就是自己的渺小。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完全是因为被大自然的景色震撼了吗?当然不是。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不再继续写景,转而抒发诗人自身的感受,自然也是因为看到前面景色之后的感受。出句“名岂文章著”,名声岂是能靠文章得来的?这就有意思了。因为杜甫的名声还真就是靠文章得来的,我们都知道他的仕途是失败的。作者这样写,明显就是觉得自己的政治才华并没有施展。

我们早就讲过,对于古代文人来说,诗词不过是末技,仕途、经天纬地才是正才。对句“官应老病休”,这就更有意思了。理该是老了或者病了才会辞官,配合前面半句来看,杜甫的心理其实还是认为自己不老、不病,应该可以继续当官。那为什么辞官了呢?被打压、排挤了。其实也就是严武罩不住自己了。

所以,从颈联可以看出,杜甫对自己离开成都是不服气的。同时也解释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上的失败。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合回首联所看到的江景,同时加深颈联对自己的形象的描写,形容自己在天地之中飘零,就像那江上的沙鸥无处可依,悲怆伶仃的心情表露无遗。

起承转合,严丝合缝,庖丁解牛,无懈可击。

这首五律写景雄浑壮阔,气象万千,却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大江东流、星月争辉的绚烂景象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悲惨境遇,最后又用苍茫天地间细小的沙鸥自喻,突出了渺小而无力的孤独感。

随后杜甫进入夔州,开启了贫病交加却才华横溢的创作黄金时期。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五律,《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的五律名篇,全篇写转徙江湖时的一个月夜,诗人胸中意绪深沉凝重,写出了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从江夜的近景写起,细草,微风,江岸,船上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里的孤舟。在江边,微风吹拂着小草,有一条小船在黑夜中停泊。这是一个多么寂寞的一个境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空低垂,更显平野广阔。月随大江涌动,更显江河气势。这是写远景,雄浑阔大。。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会写文章所以声名著,人老多病就应该休官,这是反写。有点名声,不是因为文章好,是因为写出了自己的失意,寂寞漂泊的真实。虽是人老多病,但更多的是被异己排挤。诗人本有至君尧舜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就算文章出名也不是自己的心愿。老病休官就更不是自已的心愿。。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到处飘零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之间的一只沙鸥孤零零,独寂寞。。全诗从江夜近景写到平野远景,从外在处境到灵魂深境,通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充分表现了人的孤独寂寞感和悲愤的情怀,是诗人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


士心日月18


《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晚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寓情于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一生命途多舛,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凄凉境况。

在分析这首诗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旅夜书怀》创作背景

杜甫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虽然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是一直抑郁不得志。两次科考不中,托关系走后门又没有机会,在父亲死后,杜甫的人生每况愈下。

一直到了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玄宗和肃宗相继驾崩,朝中大乱,唐代宗立。杜甫年轻时候的好朋友严武担任节度使,杜甫于是南下投奔,在他手下做了个工部员外郎的职位,因此得了个“杜工部”的名声。

杜甫在严武手下暂时安顿下来,过了一段时间的舒心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公元765年,严武病亡,能够帮助杜甫的人如高适、房琯也相继去世,杜甫再次无依无靠。杜甫已经五十三岁的人了,寄人篱下,弱妻幼子,跟着他有时候连一顿像样的饱饭都吃不上。

严武死后,连个投奔的朋友都没有了。杜甫从成都,一路辗转流离,居无定所。

当年五月,杜甫带领家人,离开成都,打算去投奔在江陵的一个堂弟,孤舟千里,乘船沿长江而下,走走停停。走了两年多,杜甫都没有到达目的地。为了一家人不饿肚子,杜甫亲自上山采药,卖钱养家糊口。心情郁闷的杜甫,在船上提笔写下千古名篇《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诗歌赏析

本诗的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写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一样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波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微风吹拂着两岸的芦苇花草,一篇孤帆在江面上缓缓驶过。此时的杜甫,正伫立船头,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心中凄凉一片。杜甫心中所忧虑的,不仅仅是眼下现实中一家人的衣食饱暖,还有自己漂泊半生一无所成的凄惶,以及国家和朝廷江河日下的局面。

虽然是夜里,但是星辉如同明昼,在这浩渺的天地之间,一片苍茫,月色之下,脚下的滚滚江流,向东而去。一个人在这莽莽山川夜色之中,显得多么渺小。独立于天地之间,杜甫笔下的文字,弥漫出一种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的才华虽然如那熠熠星辉,却难以放出刺眼的光芒。杜甫的一生,是怀才不遇的一生,是失意潦倒的一生,虽然有些微名在外,却不能给自己带来一个发挥才华的机会。

严武死后,杜甫也就失去了依靠。没有严武的庇护,他连一个小小的工部员外郎也做不下去了。离开成都,千里投奔他人,杜甫甚至连家人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障,在这江流之上的一条船上随波逐流。

这首诗,可谓杜甫晚年真实的人生写照。就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样,他已经无可依托,连栖息的地方都没有。

杜甫病了,餐风宿露,饥寒交迫,心中孤愤,穷困潦倒。在长江沿岸,我们的诗人颤颤巍巍地走着,他采集野菜,搜寻草药……他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翁,贫病交加,即将走完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公元770年,五十九岁的杜甫在衡阳江畔的一条破船上,溘然长逝。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湧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读此诗与众多名家的品评不尽相同。对于时间地点景致描写的解读我无异意,但就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千篇一律的解读我是不能完全认同的。不知为何人们在品读杜甫的诗都着眼于"老病休"?如果此诗换做李白想必所解定会面目全非。而此诗又正是李白的手法。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站在细草微风的岸边,在危樯独夜的舟傍,并非完全有感于孤寂和落魄,他放眼的是:星垂平野阔,月湧大江流。这是何等的气派何样的豪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看似文章铸就了我的名望,因身体老迈解除了我的官职,但这些仅仅是表面而已,诗人忧愤的从来不是个人的得失诗人心系的是天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明天我就会像沙鸥一样飘然于天地之间。而这天地之间,包含的正是我所爱的国家和人民。

最后告诫人们,不要一看到杜甫的诗,就只有孤寂,忧愤,落魄什么什么的……


鹊踏枝13


前言

笔者认为,遇到一首喜欢的诗,并且读懂他,不仅要了解诗歌本身的含义、创作背景和写作手法,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假设自己就是诗人,二是想象自己身处诗歌所描绘的环境中。

接下来笔者将先带领大家到唐朝,看看杜甫,领略《旅夜书怀》写作前后过程;再就写作手法上来探析。

一、杜甫的前半生简述(712年-761年)

杜甫的妈妈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故去了,由于家庭环境还是比较优越,所以他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波动,也因此有很多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化艺术,并因此受到了熏陶。

他小时候就凸显出了聪明的一面,七岁就写出了诗,比曹植还厉害。十九到二十三岁的时候外出游历多地,紧接着回乡参加“乡贡”,进行进士考试,但是却没有能考上。

随后开始游历,他创作的诗歌也就逐渐丰富了起来。后来在747年的时候,时隔大概11年左右,他又跑去参加考试了,不幸的是因为权相李林甫的闹剧,又一次没能考成功。从此真正开启了仕途失意之路。这也就是我们看到很多诗歌里,表现得郁郁不得志,理想未能实现的忧愁。

后来因为安史之乱,杜甫就东奔西跑,生活上也遭遇着各种不幸。虽然安史之乱后有过任职经历,但都是因为官小的缘故,任职短,待遇差,时政存在一些弊端,也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前半生的经历总结下来就是:少年怀志,生不逢时,半生已过,郁郁终日,以诗抒情。

二、杜甫的后半生,即创作《旅叶书怀》阶段(761年-770年)

(注:笔者之所以这样划分杜甫的前后半生,是因为在761年后,杜甫遭受打击最大,情感受到很大的冲击,也使得这段时间的作品表现出很多悲伤的情绪)

(一)创作起因

761年王维去世,762年李白去世,763年房琯去世,764年郑虏、苏源去世,765年严武去世。短短5年,好朋友们相继离开了他,开始变得孤独,多病,在蜀地漂泊,不过也正是这段日子,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旅夜书怀》就是这段时间创作出的最著名的一首江河题材的诗作。

(二)创作时的心理状况

这一天晚上,他如往日一样,坐在小船上,愁眉苦脸。自己的船停在了江边,可以看到高高耸立起来的桅杆,在周遭的环境中显得那么孤单,自己的心早已被撞击得千疮百孔。看着微微的风吹过岸边的细草,当它拂过脸颊时,或许有着轻轻的刺痛,脸上很早就没了笑容,就像已经老去的心没有了年少时的激情。

放眼望去夜晚的星空还是那么美丽,垂向一望无际的空旷的平野,而自己身处的大江,被月亮照耀着。此情此景下,杜甫心里有太多的感怀,也就因此借着诗句抒发着自己的感情——

想想自己并没有因为做出多少功绩而被世人熟知,出名是因为文章写得好吗?自己是因为年纪大了、体弱多病没能再做官吗?从此自己再也无法去施展自己的想法,再也不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自己这样漂泊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一只在天地间孤独地飞翔着的沙鸥吗?

(三)杜甫离世

杜甫已到晚年,这样的漂泊,让他的内心五味杂陈,加之国家多灾多难、生活困难,基本上是度日如年。漂泊途中,还时时遭遇地方的战乱,心里希望北归,却又不得不南下,最多的时光就是在小船上度过,最终也是在小船上去世(770年冬,这一年他59岁)。

一代伟大的诗人,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他的太多名句,一代代流传,太多人被感动。如果我是杜甫,一生中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的内心应该无法承受,我做不到他的坚持。敬佩!

三、《旅夜书怀》作品赏析


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一首很值得细细品读的诗,整首诗既寓情于景,又寓景于情,诗人的孤独感和景色相互衬托,最终达到了在旅途的夜里书写自己的胸怀和抱负的目的,也让我们看到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漂泊无依的感伤。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诗歌的首联通过描绘出被微风吹动摇摆的细草(柔弱),高耸的桅杆(突兀)和一叶小舟(孤独),漫漫长夜,来寄托自己的孤独、伤感,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在首联也可以看到诗人写下此诗的时间大概是在三四月份的春天,地点是在江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诗歌的颔联意境雄浑,描绘出浩大的星空、广阔无垠的平野、水面涌动的月光、汹涌奔流的大江,“垂”“涌”二字更是给景物增加了强烈的动感,将小舟中观景的视野感受明晰地表现了出来,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颔联的远景在此与首联的近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显得危墙、小舟的弱小,衬托出了自己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伤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中,诗人开始感怀自己的人生。“名岂文章著”,从字面上理解是:自己是因为写文章而出名吗?仔细一品味,诗人在这里其实既是自谦,也是自嘲,就是在说反话,杜甫想出名,却不想因为写文章来出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未实现抱负与理想的感伤。

“官应老病休”,从表面上看杜甫老了,变得体弱多病了,就没有做官了。其实这一句和上一句一样,自己的身体确实不太好了,但是自己仍旧想报效国家,施展抱负,却苦于时政多弊,得不到赏识和任用。杜甫在这里抒发着自己的愤慨之情,表达内心不平,这样漂泊着,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歌的尾联以借景抒情的手法,用天地间到处飘飞的一只孤独的沙鸥(天地之大,沙鸥之小),来表达自己四处漂泊的伤感,无依无靠的痛苦。其实沙鸥的自由飘飞,也恰恰能够表现诗人离开浑浊的官场的自在。不过诗人内心更多的是晚年的飘零、孤独、寂寞之感。

四、总结

笔者在读杜甫的诗时,先是了解其含义;然后会想到他的生平,再去各个史料上查看其创作背景;最后才是探析其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大家对杜甫都比较熟悉,但是可能了解的没有那透彻,所有需要去进行各方面查证。

同样的,不管是读哪一位诗人的作品,我们首先是置身于诗人的环境之中,去了解他,把自己当做诗人,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了解其真正含义,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此这般,我们就能很容易读懂一首诗了。


书评菌


《旅夜书怀》是老杜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已携家东下时,于途中所作。是一首经典名作。

全诗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大意是: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树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这夜里孤零零地停泊着;星星远远垂在天边,四野显得很宽阔;大江滚滚东流,月光随着波涛涌动;“我”难道真的是因为文章才出名吗?年老多病也许应该退休了吧;如此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 首联写近景。诗人迫于无奈离开成都,凄然东下。因此,首联虽是纯粹写景,但并不空泛,而是寓情于景,以景物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

  • 颔联继续写景,但是远景。此联雄浑阔大,以及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以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
  • 颈联起开始“书怀”。此联正话反话,立意含蓄。诗人素有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诗人此时确实既老且病,但还不至于要休官,他的休官说,主要是表达心中的不平,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 尾联感叹。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人似沙鸥,江湖辗转,飘零无依。此处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而以凄苦无奈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豫斋词话》云:为词之要,唯在真实自然。我之当下情感,乃真实也;他人之情感,则隔矣。我之眼前景物,乃自然也;过眼之景物,则虚矣。《旅夜书怀》是杜甫旅途中的即景而作,景皆当时所见,故而真实;也是感叹身世之作,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故而感情真实而饱满。

豫齋


杜甫又一首孤独落寞的歌。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危樯:高高的桅杆。

星垂:群星低垂如挂,光芒灿烂。写这首诗,杜甫已经53岁了。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又不得不携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生涯,此诗便作于颠沛流离的途中。

一二联:

白天,大江两岸,细草微风,夜晚,船桅高耸,孤舟夜泊。

天际,星垂如挂,星光璀璨,原野广阔,一望无边。

江面,水流不息,波光荡漾,明月隐现,浪涛腾跃。

杜甫写景向来大气磅礴却又透着沧凉沉郁,

细,微,从小处着笔,近看;危,垂,涌,流,从大处渲染,远观,静中有声,大视野中有细微处,自然的和谐与静谧,壮阔与亘古,折射出的是诗人个体的渺小与无为,感叹个人命运的不公与多舛。

比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四联:

出名岂能因文章写得好,辞官应是我年老多病吧!

杜甫对自己靠写诗出名很是不满,他要的是君子达济天下的抱负与作为。

杜甫对自己被官场排挤而被迫辞官很是愤怒,年老多病是控诉的讽刺之语。

这种漂泊无依的生活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漂泊无定的小鸟。

小鸟无依,生死由命,比喻,是暮年的杜甫心灰意冷,伤心绝望。

对君子而言,功成名就是王道。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才是杜甫一生的梦想,

结果,写文出名,仕途无为,杜甫的自我调侃太为苦涩。

可怜了诗圣生逢乱世,才不济世。

杜甫的伤也是所有文人的痛,

李白“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或许只有这样痛的领悟,才能写成血与泪相和的歌。


一绿浮芳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四月,他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一下子陷入了凄孤无依的境况之中。五月,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当舟行经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州)一带时,写下这首诗,诗人时年五十四岁。

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境。以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来反衬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诗的后半是"书怀"。抒发自己本来志在社稷,没想到却是因文章而扬名,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着一"岂"一"应"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而诗人心中的孤愤也于此可见。漂泊一生,与天与地之间的一只沙鸥相类。

明人王嗣爽在《杜臆》中说:"乾坤间独见此老俯仰一身。"通篇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在天地山川苍茫的背景下展现的飘泊无依和孤愤索寞之情,令人感慨不已。

赏读这首千古绝诗


刘楚云817


杜甫一生的总结书——《旅夜书怀》

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在人身观上,认为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国家观上,认为人要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也就是说,人的价值一定要在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舞台上才能实现。这就是儒家一直提倡的三不朽的价值论。所谓的三不朽就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

杜甫一直是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的,但是命运总是与他开着残酷的玩笑,他两次科举考试失败,又赶上安史之乱,所以杜甫一直是和家人过着逃难的风霜雪雨严相逼的生活。

杜甫的一生没过过什么好日子,自己身体不好,孩子被饿死,在长期的追随朝廷的过程中,杜甫与自己的家人相隔千里,很少回家。所以杜甫的一生,其实就是流落江湖的一生。

杜甫的朋友严武,在四川任节度使,给了杜甫很大的帮助,不仅给他房子住,还给他节度使参谋的职务,在四川的那段时间,杜甫过得比较快乐,但是严武死了之后,杜甫又陷入了衣食无着的悲惨境地。

杜甫只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两年之内,他们一直生活在船上,在江湖上流浪。

这个是这首诗的背景。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旅夜书怀》,就是说,在一条飘荡的小舟上,杜甫在夜里发出的一种人生的感慨。这是杜甫在晚年的一首作品,我们可以说,这是杜甫一生的总结,其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在欣赏这首诗之前,我们要了解中国诗歌中几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是意象。诗歌是意象的艺术。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样,一览无余,而是用他眼中的景物来代言,这种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就是意象。所以,我们在这些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首句是写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里是营造了一种孤单冷清寂寞的情绪,一开始就为这首诗定下了情感基调,他不是高亢激昂的,而是沉痛的冷清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是诗的诗眼,也是历来被人传颂的名句。他和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孟浩然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有一种浩大雄伟的气魄。表面看起来,杜甫此时心胸开阔旷达的样子,但是他的这种情感,绝非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样的旷达,而是用一种浩大的境界,来反衬自己的渺小与孤独。

试想,在无边的月光之下,在滚滚的江流之中,杜甫一叶扁舟,是多么的渺小和寂寞。这就是中国诗歌中常用的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李后主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都是如此。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抒发了自己一生的牢骚。他说,自己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后一句是作者的自况。杜甫总结自己的一生,不是在要饭,就是去要饭的路上,他像什么呢?天地之大,竟然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他像什么呢?他无非是在天地之间流落江湖的沙鸥而已。

这首诗是杜甫最为沉痛的一生的总结书,他说自己流浪的沙鸥,也是最形象最悲痛的自比!


好玩的国学


写此诗的时代背景是:765年,时杜甫在

严武幕府任职,严武病故后,他像失去了

依靠,便离开草堂,扬舟东下,当孤船靠

岸,仰望星空,发出感叹,成就了这篇传

世之作。

诗中的“危樯独夜舟”,“官应老病休”(因

年老多病而离职)就是借物沉吟,独自

感叹孤独漂泊的他此时就像那天地间一

只小小的沙鸥!心中徒然生起一股凄凉

之感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