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这首诗的后两句展现出什么情景?

轮回140422403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写的。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早年是闺中少女的闲愁,后来是结婚之后与丈夫分别的离愁,到了南渡之后就是因为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愁恨了。她丈夫赵明诚在南渡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她与丈夫一起收集的金石字画在南渡过程中丢失大半,自己又永远回不到北方的家乡。

春晚,暮春是一个很容易起愁的时节。早年她写花是“绿肥红瘦”,无非是小姑娘在稍微感慨,现在也是雨疏风骤造成了“花已尽”,什么东西到了“尽”就不太好了。唐代孟郊《登科后》有“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个“尽”字曾遭后人吐槽说得意不会长久。“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早年《凤凰台上忆吹箫》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同样是梳头,一个是“倦”,一个是“慵”,其中有大大的不同。“倦”比“慵”的愁要更愁个几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就如辛弃疾说的“而进士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愁至极,已经说不出来了,只顾着流泪。拿《红楼梦》里贾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和黛玉的态度就可以类比。宝钗先去的怡红院,去的时候带着药丸,“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来。”而黛玉不声不响地跑过去的反应是“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号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两相比较,就很明显地知道黛玉比宝钗担心地更深,难过地更甚。搬过来正好可以解释“欲语泪先流”的愁苦的程度。

下片以舟来比喻愁,也是比较新警的句子。“闻说”“也拟”“只恐”三转,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在,内心打算要去,但是又害怕愁恨太多,小舟载不动。一波三折,非常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最后两句小舟载愁是一个很形象的写法。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用以形容它的,自古以来都用了很多种方法。比如庾信的《愁赋》:

“攻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城终不开;

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燃?

闭门欲驱愁,愁终不肯去。

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

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想要以形象的东西来比喻愁。李清照这个以小舟载愁的写法也是同一思维,不过显得非常新巧,也是这首词的匠心所在。


黑猫芝士


李清照《五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停了,雨住了,花也落尽了,惟余满地落英,让尘土也沾上了淡淡的馨香。日晚了,人倦了,懒梳妆了。景色依旧,物是人非,事事不顺,人未语,泪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尚好,也想泛舟一游。只怕舴艋舟(小船,两头尖似蚱蜢)太小,装不下,心底的许多愁啊!

这是李清照1135年南渡后,避难于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病故,家藏金石文物也遗失殆尽,一身孑然,四处漂泊,感慨人生,不苦不悲才怪呢?


云卷飞山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三四句承上二句作进一层抒写。“物是人非”之感原由“风住尘香”之景引起,这里包括词人的个人身世之感,亲人亡逝之痛,也包括她的浓重的亡国之恨,国仇家恨全概括在这一短短的词句之中了。“事事休”,一切事物对自己全引不起兴趣了,满目皆非,山河色变,想来痛心已极;“欲语泪先流”,极为形象地也极为真率地描绘了词人这种极沉痛的心情。下片以“闻说”示“欲语泪先流”一转,引入新境。

这里以“闻说”、“也拟”、“只恐”三组口语词作层层转折,渐转渐深,曲折委婉地反映出词人那极难形容的内心活动、内心痛苦。全词上片以徐缓的语句,典型细节的刻画抒写词人的内心痛苦,以“日晚”、“欲语”略作顿挫;下片以“闻说”、“也拟”、“只恐”构成层层深入的转折,从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它形象地反映了词人愁苦的深度和广度。



moon闪亮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这首词简炼含蓄,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花朵散尽的情景,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动作和神态。“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把难以控制的愁闷一下子倾泻出来。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将气氛陡然一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也不禁想去“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只恐”以下二句,则是明快节奏之后的猛烈跌宕。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比喻来形容“愁”,将“愁”这种情绪化虚为实,“载不动”意味着作者的愁绪之深重,运用实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注: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兔子小姐的珠宝洞


《武陵春•春晚》宋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作为中国历史中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在她的中晚年中写下这首词,表达自己孀居后的苦闷与忧愁。她与丈夫赵明诚的佳话在中国封建历史中是一段活生生的社会残忍现实的抨击证据。全词一长三叹,上阕侧重于外形,而下阕多偏重于内心。“闻说双溪春正好”,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她这个平日素爱游玩的人遂起游兴,“春尚好”和“泛轻舟”措词轻快,表现了词人一霎那的喜悦之情。但“泛轻舟”之前的“也拟”二字显得婉曲地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而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巧的铺垫与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来了个猛烈的跌宕,使情感显得无比深沉。



万岛奇石


此詞的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了如下情景。

听说双溪的春色美好,也打算有住驾起小好船。只恐怕船儿太小太轻,载不动心中许多愁,弄不好要把船弄翻。这里用鲜明的形象比喻,愁可以搬上船,“载不动许多愁”。这通俗的比喻,蕴含着多少难以排遣而又不能直言的身世之悲,飘零之苦!

题主,你认为这是较简洁有谱的解答吗?請回复交流。


黄宇芬


李清照的《武陵春·晚春》具体内容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它是李清照晚期词的代表作品。大概意思是: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这首《武陵春》是词人李清照中年丈夫去世之后独居所作,其中传达的愁绪不是一般的闺情闺怨词能够相比。全词借暮春之景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愁苦,塑造了一个凄凉环境中孤苦无依的妇女形象。

这首词的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词中广为传诵的写“愁”的名句。愁本是一种心里的情绪,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里李清照却将愁装上了舴艋舟,这一想象可谓异想天开了。但却一下子将愁形象化,好像愁变得可以触碰了。而且还说她拥有的愁是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一下子仿佛就有了重量,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这就是所谓化虚为实了。说辞新颖独特,想象奇巧,形象传神,韵味幽深。同时与前文的“轻舟”有承接关系,显得自然妥帖,浑然天成。丝毫不逊色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总体来说,整首词从侧面反映了国破家亡以后人们所具有的离愁别恨。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剧融入了自己的笔墨之中,形成典型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境界,再加上女性天然而独特的感知,使得她的词清新淡雅,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荆棘丛中的小野花


《武陵春•春晚》宋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作为中国历史中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在她的中晚年中写下这首词,表达自己孀居后的苦闷与忧愁。她与丈夫赵明诚的佳话在中国封建历史中是一段活生生的社会残忍现实的抨击证据。全词一长三叹,上阕侧重于外形,而下阕多偏重于内心。“闻说双溪春正好”,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她这个平日素爱游玩的人遂起游兴,“春尚好”和“泛轻舟”措词轻快,表现了词人一霎那的喜悦之情。但“泛轻舟”之前的“也拟”二字显得婉曲地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而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巧的铺垫与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来了个猛烈的跌宕,使情感显得无比深沉。


竹屋里的诗人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 

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子尧群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把人难以捉摸的心里情绪,抽象之物,却意想天开地用夸张的比喻把它量化,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感觉。这是词人李清照在北宋亡国,夫妻相继南渡避难,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此后她只身漂泊于杭州、金华一带,孑然一身,贫苦无依,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睹物思人, 寓情于景,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湘西乡村河边风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