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完感觉就是本套路书吗?你怎么看?

三围观众


西游记背后的惊天阴谋,我们都被套路了

关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故事,是所有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在我们看来西游记中无非就是唐僧带领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但近日却有专家揭开了西游记背后的恐怖秘密,原来我们都被套路了,到底西游记背后有什么惊天阴谋呢?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 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 比如:

1.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

2.孙悟空的师父那么厉害,怎么就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3.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4.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把经取来,为什么还要那么麻烦,慢慢走过去?

5. 神仙们既然可以长生不死,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的蟠桃?

6. 玉皇大帝真的是昏庸无能吗?那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万神的主宰?

7. 唐僧是有道高僧转世,为什么却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老是被吓的屁滚尿流?

8. 妖怪们又是怎么知道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难道就没一个妖怪产生怀疑吗?

一本《西游记》,幕后却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看完整本原著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部西游记中,有很多的疑团或谜团,其中最让人疑惑的恐怕就要属《真假美猴王》里的桥段了。在《真假美猴王》这个桥段中,谛听明明已经知道了谁是假的孙悟空,却并没有说破,这是为何呢?

看原著是这般回应的:“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骚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谛听知道说破了,地府里所有人包括孙悟空都没有法力可以降服六耳猕猴,反而给地府惹麻烦,所以他没有说破,而是把事情推到了如来那里。

那么谛听真的就只是怕把地府弄坏才推脱的吗?事实上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其实呢, 这一回中根本就没有妖怪, 那个所谓的六耳猕猴并不存在。从头到尾都是孙悟空一个人捣的鬼!大家看西游记把大脑都看的僵化了, 总以为孙悟空是捉妖怪的,却怎么都想不到: 孙悟空也会冒充妖怪, 把唐僧这个泼秃领导暴打一顿以泻私愤吧!孙

悟空在这件事的起先, 他是个受害者, 而结果, 却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 孙悟空是第一嫌疑人。


小小小阳仔


很高兴回答,西游记读完感觉是套路书吗?

西游记的书我没看过,但电视剧小时候看过,小时候深受西游记的影响,每到片头播放登登登的歌曲时,自己也情不自禁的跟着模仿。还有蟒蛇精妖怪那一段吓着我几天没睡好觉,深深的记在心里了,那一段时间都是心有余悸




大大大园娃


《西游记》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是“取经”和“成佛”。

“取经”寓指的是人生事业必然要有一个艰难的历程,来之不易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成佛”,指的是人的修炼过程。

唐僧师徒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由迷到悟,从凡入佛的的蜕变过程。其中最为典型,用笔最勤的是孙悟空。孙悟空在书中被称作“心猿”,事实上,孙悟空就是人的“心”的代言和象征。孙悟空的取经经历就是他从妖成佛的经历,也就是心灵成熟的一段历程。

《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叫《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其实把这个题目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连串起来就是一句话“心灵出生”;再加上第七回的“定心猿”,第十四回的“心猿归正”,以及中间一系列的“困心猿”,“忆心猿”“放心猿”等等,最后九十八回的回目叫《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猿熟指的就是心灵成熟的意思了。

所以,整部《西游记》其实就是讲人的心灵的一种历练、成熟的过程,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其实是人的“心”。

故而说,《西游记》像是一本套路书。


伊斯坦堡小斑鸠


且看西游记开头一段,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陰,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从原著来看孙悟空出生的石头上面涵盖天地运行的奥义有此可见孙悟空的出身不凡,并非大家普遍认为的五彩石应该更加久远,反而五行山五色更贴近五彩石。

其中花果山被描述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其中跑到十州是仙家福地而且还是最好等级的,也就相当于花果山是主干,其他是枝叶。

万劫不移大地根,更意味着花果山应该是万物的根苗,神话中天地大劫之时万物毁灭,就算神佛不能幸免,须不断在毁灭和创生中轮回,花果山无疑就是这轮回的根苗。

百川会处擎天柱,《道德经》记载:天下之“神”莫不归火,天下之“精”莫不归水。水火既济,万物和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因为水能处理众生信息而使之改善的缘故,水也就成了“大道之行”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见花果山即是万物之根苗上通天地,还是大道之归处。而悟空出生的仙石位于花果山顶,上面有蕴含天地运行的道理,很有可能是天地周而复始的核心。

按照时间推算悟空正好出生在轴心时代,那个时代东西方突然贤者辈出,很有可能还是万法之本源。

也就是说悟空其实是天地核心的化身,更关系到大道万法能不能有效运转,下一次大劫之后天地是否能够重生。所以之后的一切应该是诸仙佛神圣为孙悟空安排的一场修行之路,就像人生平反中爆发难免心高气傲,经受挫折才能重新反思沉淀,然后再经济各种体悟升华努力探寻大道。

至于为什么取经路上神仙都愿意出力,大道本源帮上一帮,必在无形中有所回馈,所以苦练十年不如名师一点, 所以或是出手相助,或是让门人参与其中,想必其中造化定然不少,所以不能说单单只是套路。

至于说是妖怪都打死了,是神仙的门人都放过了,这里要问问大家如果是你会怎么作都是朋友,而且是来帮忙渡劫的。

至于打死的妖怪参照封神榜,大圣府同样缺少神将驱使,估计很有可能都封神于大圣府中,就像济公传中说的能修成人道至少也有几百上千年道行,差不多有白蛇传小青的水准,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悟空曾经说过温柔走遍天下,刚强寸步难行,记得原著中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那祖师即命大众引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且在取经路上悟空能忍的了唐僧的责难,八戒的撺掇,沙僧的不作为可见悟空性格本身是及其坚韧且知进退的。

至于幼年初得道,从原著看悟空也没有什么野心,只是到处结交,整天光筹交错。

但是悟空需要磨练,而且还关系大道运转,天地轮回,怎么办,既然你自己不犯错,那就诱导,先是出来个通臂猿猴告诉孙悟空到东海可以取得趁手兵刃,有来了勾魂地府,封弼马温,封齐天大圣大圣府见在蟠桃园附近,让猴子看管蟠桃园,蟠桃会,一步步让你犯错,这些应该算是套路。

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 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后来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尊。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

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由这一段可见,孙悟空的师傅很有可能是灵宝道尊所化,至于通晓佛法,作为如此地位想来也不是难事。所以个人认为孙悟空的师傅是灵宝道尊,而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其他神仙。

至于为什么只传悟空七十二变,首先大家先了解一下七十二变和三十六变的区别。

七十二变是细微曲折之处的变化,三十六变是天地宏大气象的变化,以物理学角度七十二变属于微观,三十六变属于宏观。

就我们这个世界来说,首先是各种玹组成围观粒子在组成原子分子各种物质,由物理产生化学乃至生命。这属于理论。

而三十六变更趋近于应用,就像由理论科学而衍生的各个行业,由微观物理衍生出的宏观物理。就像从文艺复兴那些先贤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理论为基础而演变成现在的世界,科学家也是如此先学理论,然后在融入各个行业不断体悟创新。

转入原著,悟空吃了蟠桃仙丹,在八卦炉中体会八卦奥义,凌霄宝殿上战天罡三十六将,取经途中身边有通晓三十六变的天蓬元帅北极四圣之首,天庭第一护法大神,都是为了悟空更好的体悟学习出三十六变。

像凌云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

通天河落水上岸一段话行者气呼呼的道:“师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之耳。一则这经是水湿透了二则是你的正法身压住雷不能轰电不能照雾不能迷又是老孙轮着铁棒使纯阳之性护持住了及至天明阳气又盛所以不能夺去。”

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师徒们果收拾毕同陈澄赴庄。

通过这三段,以及通过多心经经常劝解三藏,可见悟空也多少了解一些内幕,所以一路不断磨练自己,了却心猿。

都说悟空变得圆滑了,却不知道猴精猴精的岂不是圆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喜欢,目空一切恃才傲物,谁都看不起的那种人对吧,都喜欢那种有本事没脾气的人物,上能战天斗地,下能化缘供养师父,慈能为民请命。





甲午说八字


《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几岁时读和二十几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再过二十年再读,体会又会不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角度,也可以解读出不一样的西游记。

一部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历经磨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终于到达灵山了,也就成佛了。对一个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魔障消灭,即见灵山。

从孙悟空成长历程的角度来角度,西游记不适合小孩子读,整个西天取经过程基本上就是孙悟空包打天下,这个过程没有一个案例是团队协作集体干掉一个妖精。

与此相反的是,书中取经团队对于孙悟空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倒是处处掣肘。领导唐僧什么活都不会干,只会念紧箍咒——除了是累赘,而且大部分决策还是错的。队友都是猪队友,任何时候也指望不上有什么帮助。

这么一本书读下来,就会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观念——只要自己有本事,不能去指望别人,领导都是累赘队友都是拖累。这些观念对于孩子是非常危险。

过于强调个人意识至上,而盲目忽略集体和团队的作用和影响,很难培养与他人协作、向他人取长补短的能力。

如果从权谋的角度来解读,可以看看《揭秘取经门》《闲看西游》等书籍。



缠参禅


我们都知道在《西游记》中唐僧有三个徒弟,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立下了汗马功劳,孙悟空是唐僧的第一个徒弟,被猪八戒和沙僧称为大师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唐僧在收孙悟空为徒前曾还收了两个徒弟。

唐僧在西天取经出发前,大唐皇帝曾赠送唐僧两个从者,也就是随行人员,他们三人在走到巩州城的时候书中有句话:“师徒们行了数日,到了巩州城。早有巩州合属官吏人等,迎接入城中。”可见此时唐僧已经收二人为徒了,这二人虽然一心向佛,也是为了取经不畏艰难上路,但却不是观音指定的取经人,而是唐僧擅自收的徒弟,所以在第一难便丢了性命,落得个碎尸万段,葬身妖怪腹中的下场。

唐僧师徒三人走到双叉岭的时候,遇到了熊精、野牛精、虎精,唐僧的两个随从也没什么神通,只是凡人而已,被妖怪轻而易举的捉住,就这样做了下酒菜,死的有多惨呢?书中说到:“将二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将四肢自食,其余骨肉,分给各妖。只听得啯啅之声,真似虎啖羊羔,霎时食尽。”

因为一次性吃不了,只留下了唐僧,当三个妖怪开开心心把唐僧两个徒弟吃完了,酒足饭饱,打着饱嗝休息后,太白金星不紧不慢的来了,将唐僧救了下来,告诉他,只因你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多可笑的一句话,如果本性元明就吃不得,那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干什么用的?唐僧一个人上西天啊,反正本性元明妖怪不吃,真相不过是那两个随从不是观音指定的取经人罢了,神仙不管,佛教不救的,能不死吗?如果妖怪选择先吃唐僧你试试,早被随行保护唐僧的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动手打死了。

整部《西游记》中死的最惨的也就这两位了吧,他们并非大奸大恶之徒,反而是心中有佛,不怕艰辛随唐僧西天取经之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真是让人感叹,正果终究不是修来的,而是佛,是菩萨指定的,他们让谁成佛,谁便可以成佛,哪怕心中无佛也无妨,猪八戒何时有过佛心,反而色心不改,反倒成了菩萨,而有心向佛之人却惨死途中。




奋斗吧苏草草


大学时候初读《西游记》原著,当时就是看个热闹。近一个月来再读《西游记》,读的比较仔细,有一些感悟,虽然不是特别成熟,但还是与大家分享。

1

读悟空学艺一节,我想到如果老师在我头上打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并关门,我可猜不出来他是要我半夜三更从后门进去,要给我开小灶学习。

也许生活中机缘常有,但因为我悟性低,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学通天彻地本领的机会。

进而想到,我找不到对象,可能悟性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8年来,因为不懂女生的暗示,也不知我错过了多少次脱单的机会。

2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个设定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显得天上地下不同;神仙或神仙的童子、坐骑下界为妖,虽然地上已经好几年了,但天上才几天,没有被发现,显得更合理。

但这个设定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有时候忘了这个设定,比如第三回,千里眼、顺风耳给玉帝汇报“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其实悟空在地上呆了几百年,在天上看来也就一两年,不应该是三百年;再比如后文孙悟空上天求救,如果他上去1小时,地下已经十几天了,唐僧早就被吃了,但书中描写其实地上也没过多久……

3

悟空跟着太白金星第一次见玉皇大帝,不知道参拜,玉帝问哪个是妖仙,他答“老孙便是”。玉帝的其他大臣都想,这个野猴,不但不参见,还这么无礼,却该死了。谁知道玉帝因悟空无知,恕了他的罪。

从众大臣的想法可以看出,平时玉帝对他们还是很严厉的,这一点从沙僧的遭遇也可以看出来,因为打碎了玻璃盏,玉帝就把他打了八百,贬下界,每过七天,还要将飞剑穿他胸协百余下。

但这次却对孙悟空这么宽大,原因就是孙悟空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当然这时候还没当,要几分钟后才是弼马温)。真正的大领导是不会对小官以及人民群众发火的,只对他直接领导的人严格要求。

4

话说孙悟空做了弼马温,还以为是个大官,每日里殷勤干活,把马养得肉肥膘满。可见孙悟空是个又有能力,又踏实肯干的人,可惜天庭不会用人。用孙悟空手下人的说法,弼马温是“未入流”的小官,原文写到“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

悟空一没资历,二没背景。即使有能力、有担当,最多得到的也只是领导的口头表扬,犯了错还要问罪,可见天庭的用人制度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最后把悟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5

读到孙悟空嫌弃弼马温官小,返回花果山,玉帝派托塔李天王带兵去擒拿悟空一节,书中写到“李天王与哪吒叩头谢辞,径至本宫,点起三军,帅众头目,着巨灵神为先锋,鱼肚将掠后,药叉将催兵”。

可见巨灵神、鱼肚将、药叉将本是并列的,那为啥巨灵神远比后面二将更有名呢?大概是因为他和孙悟空打过架吧(虽然惨败)。孙悟空是超级大明星,曾经作为孙悟空的对手,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名气,以后吹嘘起来,还可以说“我是和齐天大圣交过手的人”,这就是“明星效应”哇。

6

我们现在经常谈到“阶层固化”这个词,其实阶层固化最严重的就是天庭。天庭何止是阶层固化,简直就是职位固定,因为大家都不死,所以空缺职位很少(只有像天蓬元帅、卷帘大将那样犯了错被贬后才有空缺职位)。当孙悟空这种有能力的人出现的时候,天庭已经没有多少职位了,只能让他当“弼马温”或者看管蟠桃园。

能力强的人得不到职位,自然就会反对天庭,即使没有孙悟空,也会有李悟空、张悟空、王悟空,这就为天庭埋下了定时炸弹,一旦反对天庭的人(这些人还都是有能力的人)越来越多,天庭当权者就可能被推翻。

所以,天庭应该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任用机制,让有能力的人得到提升,让能力不足的人自动下台,这样表面上看似不稳定了,实际上换来了更大的稳定。

7

天庭对付孙悟空的策略其实就是历代封建王朝对付农民起义的策略——剿抚并用,再加上欺骗。实力小的就剿灭,实力大的就封官许愿、暂时安抚(安抚的过程中难免要欺骗),安抚不了就倾全力剿灭,倾全力也剿灭不了的结果就是统治被推翻、改朝换代。

天庭先是给孙悟空一个小官安抚他,安抚不了就派天兵天将去剿灭,剿灭不了就再次安抚,封他(其实是欺骗)做齐天大圣,实际上却是“有官无禄”,被悟空发现后,只能倾全力剿灭,不得已还得借用西方势力。

8

玄奘的父亲陈光蕊被强盗刘洪推入水里,母亲因为怀孕不得已和刘洪生活了十八年。玄奘长大后,奉母命去告诉当宰相的外公殷开山,殷开山带兵,把刘洪抓住杀了报仇。陈光蕊也因为龙王的搭救复活了,本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故事的最后加了一句“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

唐朝比较开放包容,这种情况或许不会自尽,只不过《西游记》是明清时人写的小说,这时候封建礼教至于顶峰,就拿自己的价值观来揣度唐朝人了。

9

书中有一对大家不太注意的夫妻刘全和李翠莲。书中写到“只因妻李翠莲在门首拔金钗斋僧,刘全骂了他几句,说他不遵妇道,擅出闺门。李氏忍气不过,自缢而死。撇下一双儿女年幼,昼夜悲啼。”

这也太过了吧?感觉和上一条一样,也是明清人拿自己的封建礼教观念来揣测唐朝人的。

10

其实唐僧去西天取经过程中,一直是有人默默保护的,保护他的人是观音派来的,包括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这39个神仙轮流值班,保护唐僧。

所以即使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也不会有事儿。西天取经其实就是如来安排,观音导演的一场戏。当然,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也是其中的演员。

11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原著中篇幅并不长,而且没有“白骨精”一说,只有“尸魔”和“白骨夫人”两个称呼。

那么为啥这个故事这么有名呢?我想可能会是因为这段体现了孙悟空的英雄气概,白骨夫人是取经途中遇到的妖精里,为数不多的完全是由孙悟空自己打死的,而没有去请外援。请外援降伏妖怪,说明人脉广,自己打死说明能力强。

12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一节,孙悟空变化成小妖去请妖怪的母亲(实际上是九尾狐狸变得妖精),走到门口,突然哭起来。为啥哭呢?当然不是怕妖怪,而是变化成小妖进去,要给妖怪磕头,想起自己只拜过如来、观音、唐僧三个人,见到玉皇大帝都不拜,现在为了西天取经、降妖除魔,居然要给一个妖怪磕头,所以委屈地哭了。

可见,齐天大圣也有委屈,何况我辈常人。这一段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孙悟空的眼泪:世上的人,原来个个藏着委屈》。

13

唐僧刚出女儿国,就被蝎子精捉去,逼着成亲,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担心唐僧被妖怪迷惑,只有沙和尚说“我师父是个真僧,决不以色空乱性”。

这样看来,最了解唐僧的,还是沙僧啊。可以看出,沙僧在取经团队能有一席之地,说明是很有过人之处的,至少人家绝对相信领导的能力和意志。

14

九头虫一节,孙悟空看到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路过,让猪八戒请他们一起来降妖,和猪八戒说二郎神是他兄弟。二郎神他们果然来了,和孙悟空分外亲热,不但一起喝酒到天亮,而且一起降妖。梅山六兄弟称孙悟空为“孙二哥”,很明显把他当成自己人了,二郎神是大哥,孙悟空是二哥。

按说大闹天宫的时候,孙悟空和二郎神是对手,之后也没见他们有啥交往,怎么就变得关系这么好了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英雄惜英雄,俩人当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是大家都不是天庭的正规人员(二郎神是听调不听宣),对天庭有些许共同的心理。这一段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孙悟空最好的朋友,其实是二郎神》。

15

黄狮精偷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和沙和尚的降妖杖,然后要开一个“钉耙会”庆祝。

为啥不开“金箍棒会”呢?可见妖怪不识货,金箍棒表面看就是一个棒子,九齿钉耙看起来更精巧,所以觉得钉耙比棒子好。

何止妖精,世上识货的人又有多少呢?

16

师徒四人到了天竺国布金寺,吃饭的时候,唐僧正在开斋念偈,八戒已经等不得,开始狼吞虎咽了。沙僧捏了八戒一把,提醒他注意“斯文”,八戒埋怨道:“‘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沙僧笑道:“二哥,你不晓的。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里来,正替你我一般哩。”

这段对表面斯文,实际没啥学问的人,讽刺可谓到家。

17

第九十六回,唐僧师徒四人见佛祖前的最后一站,到了铜台府地灵县,这里的寇员外款待唐僧师徒半个月。

李卓吾在评论里写到:或问:“今人修西方,只为身在东土耳。那寇员外已在西方矣,缘何又修?”曰:“东人要修西方,西人要修东土,总只是在境厌境,去境羡境。如今在家人偶到僧房道舍,便生羡慕,殊不知僧道肚里又羡慕在家人也。倘令之易地,亦必相羡相厌,亦复如是也。”

这个理论,不就是钱钟书先生在小说里写到的“围城效应”嘛,也是张爱玲说的“红玫瑰白玫瑰效应”。这山望着那山高,去到那山又觉得这山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啊!

18

师徒四人千辛万苦到了西天,取经的时候却拿到了无字经,原因就是没给阿傩、伽叶送礼,后来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给了他们,才拿到有字真经。悟空他们后来去如来佛祖那里告状,没想到如来已经知道了收礼的事儿,还觉得理所当然。

可见佛祖也爱收礼啊。



大唐長安城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从一些实际的例子可以看出,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唐僧——诚心向佛、品格端正;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降妖除魔,保护唐僧,立下了大功;猪八戒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有时还吵着嚷着要分行李,但他性情憨直;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本事,但甘心当好后勤;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猪八戒的活泼、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格端正,不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以及意志,慈悲善良。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总之,读了这部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不畏艰险,才能取得成功。


依衣衣一一


西游记,并非吴所写,实则是一个道家高人所写。

还有,有的人解读他为阴谋论,还有什么反映社会黑暗,都是解读错了的!

1000人眼中有1个是哈姆雷特,还有999个是哈巴狗。

文学,可以多方面解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解读,都是正确解读。

文学,也有正确答案,而且,只有一个。

西游记。是一部天书。俗人看不懂。

只能说是一部修炼之书。是一部修真秘籍。

这,才是正解!

这个答案之外,其他解读,都是错的!

不要说文科不像理科,1就是1,2就是2。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懂文学!

文学里面,也是1就是1,2就是2!


我爱吃兰州牛肉面


每个人读《西游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可以分享对我震撼比较大的一个观点给您。

唐僧取经路途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也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背着唐僧一个跟头就能到达西天,为什么还要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去取经?

《西游记》是唐僧个人的修佛过程。

孙悟空代表了唐僧那颗不受约束的心。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我们的心也有“七十二般变化”,可以去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孙悟空的所有本领原来就是我们不受约束的心的特征,之所以会在孙悟空头上出现紧箍,为的就是约束那颗心。

猪八戒代表了唐僧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欲望。猪八戒看到美女、美食、金钱都会犯错,可是唐僧并不会去管猪八戒,也不说他。我们对自己的欲望犯下的错误总是会比较宽容一些。

沙僧代表了唐僧的理性和逻辑。沙僧每说一句话都是对的,但是很无趣。就知道干活,挑着担子无怨无悔。

白龙马代表了唐僧的意志。无论团队中的其他人表现如何,是精诚合作还是闹着散伙,白龙马都一定是要去取经的。

正如唐僧最后修正成果,心如果没有经过修炼,时时刻刻处于原始状态,就不会有清明通透的时候,总是处于蒙昧原始的状态。只

有修成正果,才会真正不受约束,获得大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