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曉聲小說《人世間》讀後感是什麼?

這裡有你cncqwcj


嚴格地說,我並沒有讀過樑曉聲的鉅著《人世間》,我是通過小說連播節目收聽了這部小說。但我認為,收聽這種方式絕不亞於紙質閱讀。

每天中午做飯的時候打開收音機開始收聽,在真實的人間煙火裡感受作者用文字所構建的宏大的文學世界。

有時候,感覺作者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很遙遠,似乎有些許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東西隱藏其中;有時候又感覺好像離我很近,特別真實,是那種現實主義的觸手可及的真實。

就是在這種混沌而又矛盾的心理狀態下,我以自己喜歡的收聽方式“閱讀”了《人世間》這部鉅著。

在小說播講過程中,每到書中涉及到重要的年份,作者梁曉聲先生都以講述人的身份出現,給聽眾講述他自己對那個時代的切身感受。

緣於此,我也特別地注意了書中對相關年代的描述。由此,我發現作者有意迴避了在我看來較為重要的某個時間點。當然,作者通過自己的文字將其過渡得十分自然,並沒有給人留下任何突兀的感覺。從這個角度看,作者可謂寶刀不老,不愧為大家。

儘管,我經歷過小說中所描寫的每個年代,但畢竟沒有在作者為讀者所設置的那個地域環境中生活過。不過,我有多位朋友曾在那個地域那個時代工作生活過,他們熟悉那裡的一切。

現在,朋友大多已經離開了那裡,有幾位還身在異國他鄉。有時,感覺小說中的某些情節就是朋友中的某個人曾經經歷過的。根據我從他們那裡瞭解到的一些情況,理性地說,我認為作者的描寫是真實可信的。而這一點,對於如此的一部鉅著來說,恐怕是最為重要的。


孤木覓林淘古今


作為一個生在90年代的人,要去理解一個與新中國同歲,49年生人,寫的七十年代到改革開放的“親身經歷”,是無法感同生受的,那些年代的變遷,其中的苦難,歡笑,價值觀都是一種不同的感受。

書中雖然是在講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但是,我看到的卻是過於在苦難中掙扎間,吝嗇地摳出一點微光版的“歡笑”的,如老舍式的同情,知青,這個對於我來說,不遠不近的詞,真的太沉重了。

或許是一部很值得的,瞭解那個時候生活的書,但是時代感差距太大,真的很難有什麼差不多的共鳴。

不過,對那個年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讀,文筆不錯。


長了鹿角的兔子


非常坦誠講,筆者沒有多大興趣細讀一部115萬字的鴻篇鉅製,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梗概。儘管,這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且貫穿五十年始末,對城市底層農民一家三代進行了全面的敘述,就連我這個70後的讀者都興致不高,就別說90後和00後的人了。恐怕,梁曉聲老師的鉅作只能獻給那些同齡人,聊以自慰了。

不得敬佩梁曉聲老師,這種為了純粹的文學而寫作。他沒有加入什麼商業化的因素,去迎合市場,想方設法成為暢銷書。本著致敬文學的態度,對時代命運和個人命運的內在勾連,在強烈的理想主義中向現實批評者的轉變中逐漸完成,在將近一人高的稿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艱辛與執拗。

《人世間》,也許受不到廣大讀者的追捧,成不了暢銷的賣點。但是,它的文學價值,作者對文學的崇高敬仰之情,是否對當下,一門兒心思利用文學榨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起到一個標杆的作用。還原文學一片淨土,讓我們在美好的書籍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希望,《人世間》這樣的作品僅僅是開始,有更多的文學大家比梁曉聲老師更優秀,能把當代社會問題從生活中提煉出來,沒有任何商業雜質卻能吻合當下讀者的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