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魜溣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著名、最血腥的一场战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超过百万规模的大会战。根据历史上记载,赵军投入兵力超过五十万,秦军投入的兵力超过六十万,这是战斗部队,而非战斗部队更是规模空前,到了长平大战的白热化期间,秦昭王甚至要把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征调过来,作后勤补给,保证前线的粮草供应,这才奠定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随后,根据史料记载,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降兵,还有一种说法,赵国前后损失了四十五万之多。导致赵国国力严重受损。

其实,这场大战役,对于秦国来说,也是一次相当严重的损耗。历史上对秦国的损耗记载不详,但从白起的一些言论中可以推测,秦军的伤亡已经超过半数,数十年积聚的粮食也损耗大半。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大战。但仔细想一下,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白起夸大了秦军的伤亡。

这种结论,从白起的前后不一致,可以看出。当长平大战结束后,白起并没有因为伤亡过大而见好就收,反而想着大规模进攻赵国,直到灭掉赵国。

这是极有风险的一个决策。赵国虽然元气大伤,甚至只要再攻一次,就会灭亡,但其他六国,真的想让赵国灭亡吗?从魏国庞涓的下场可以看出来,六国一直在长平大战中保持观望,却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很有可能在白起灭赵之前,突然出手,杀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白起是一个非常冷静的战略家,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秦国最善于反间,也不可能不明白六国的心思,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只有一个:秦国的伤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白起才有足够的把握灭掉赵国,也有足够的自信让其他五国不敢有什么动作。

但很快,白起的梦想破灭,秦昭王宣布退军。这是秦昭王的一次巨大的失策,让秦国失去了一次灭赵的最佳时机。在一年之后,秦昭王这才想再次灭赵,在这种情况下,白起才夸大了伤亡,那是因为,这次攻赵,没有任何把握取得胜利,更不可能灭赵。

从长平大战开始,一直到邯郸战役的结束,整个战局完全在白起的掌握之中。只是因为秦昭王的失策,让白起所有的计划落空。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秦国完全有能力灭掉赵国,甚至可以击败五国联军。却依然让赵国苟延残喘的近四十年。我想,应该有如下的原因。

第一、秦国内部出现倾轧,导致秦昭王判断失误

秦国除了国君以外,存在两套班底,一套是文官班底,首要人物是丞相,当时的丞相是范雎,另一套是武将班底,首要人物是大将军,当时就是白起。

在秦国,长久以来,将相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和谐的,一直没有出现过倾轧。但随着秦国扩张的开始,打破了这种均衡。因为长期的征战,导致军人以及武将班底地位极具升高,也就从此打破了政治的平衡。

整个国家尚武情绪激昂,直接导致了文臣地位的下降,以及国家文治的衰弱,从而影响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这种影响,刚开始只是一种量变,到了长平之战过后,这种量变演化成了质变。白起的地位,也超过了丞相范雎。

在最底层的摸爬滚打许多年,又经历了生死,范雎有着足够的能力,让秦国发展到了巅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了今天这个位置,所以,非常害怕失去这个位置,范雎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睚眦必报,白起的胜利,让范雎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文官和武将的倾轧开始了。

这场倾轧,导致白起无辜死去,也导致了范雎辞官,秦国两大栋梁全部离去,秦国内部出现大的动荡,已经无力东征。

第二、邯郸之战的失败

邯郸之战,是长平之战后又一场大战,正如白起判断的那样,如果没有在长平之战乘胜追击,灭了赵国,那么,秦国将再无机会灭掉赵国。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长平之战的胜利,给赵国和山东其他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威慑力,这种威慑力,可以让赵国军民出于恐惧而根本忘记反抗,也不敢反抗。

也正是这种威慑力,让山东其他国家不敢援助赵国,哪怕赵国就此灭亡。白起把赵国和山东五国心理拿捏的相当准确,因此,他敢大规模进攻。这不单是一种军事的对抗,更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战术。

但,秦军退军,看似可以休养生息,继续战斗,实际上释放出来的信号是,秦军已经疲惫不堪,无力战斗,秦军在长平之战的恐怖威慑力,在这种退军的途中,荡然无存。

没有了恐惧的赵国军民,开始想到了仇恨,于是同仇敌忾,没有这种威慑力的五国也知道了,秦国也会疲惫,也会伤亡很大,秦国绝对不是无敌的。这种心理,让六国的联盟变得更加容易。

邯郸之战的失败,就是这种威慑力消失的苦果,赵国仇恨秦国,其他五国不惧怕秦国,纵使秦军战斗力恢复,也无法获取更多胜利果实,反而会惨败。这次惨败,让秦军损失了二十万兵力,彻底没了再战之力。势力急剧收缩,回到了函谷关以内。

第三、六国抱团取暖,联盟再次形成

这是秦国外交的一次大失败,从秦孝公时代开始,秦国就非常重视外交工作,从连横策略,到远交近攻策略,都是这种外交的集中体现。

秦国的外交能力之强,超过了山东六国,因此,秦国的反间计才会屡屡得手,六国的合纵才会屡屡被分化瓦解。但随着邯郸之战的失败,白起死去,范雎辞官,六国联盟再次形成。秦国的外交策略宣告失败。

秦国固然十分强大,他的强大,不是一方面的强大,是经济、内政、外交、军事综合性的强大,但随着长平之战结束,秦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内政、外交、军事全面溃败,经济又不是短时间可以恢复的,所以,秦国就输了,而赵国,延续了近四十年。


小小嬴政


长平之战后,赵国又坚持了32年。如果算上公子赵嘉(赵悼襄王之子)建立的代国,那就是38年。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面,赵国之所以一直都没有被秦国灭掉,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秦国元气大伤,一直都没有恢复;

第二、魏国意图重振雄风,主动挑事,攻伐各国,客观上替赵国挡了枪。

当秦国元气恢复,魏国又被秦国打残后,赵国也就被秦国灭掉了。

▲邯郸之战期间的总体局势▲

一、秦昭襄王的失策

在长平之战的相持期间,赵王曾经想跟秦国议和,但是被秦王耍了。然后,秦国派人四处宣传,造成一种秦赵已经议和的假象。当时其他五国害怕秦赵联手,因此就对“私下已经与秦议和”的赵国没有进行增援。

事后,各国都发现被秦国忽悠了,但是木已成舟,再出兵也来不及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赵国被狂揍。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武安君白起极力建议趁机灭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

当时的情况是,秦国元气大伤,赵国的元气也是大伤,邯郸城内无人不戴孝。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赵国便提前做好了三手准备。

第一、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第二、派人到楚、魏疏通关系,请求楚魏出兵支援,撮合赵与魏楚三国共同抗秦。


第三、派人到燕国与韩国讲解大义,请求它们出兵帮忙。即便不愿意出兵救援,也希望不要在秦国揍自己的时候浑水摸鱼。

然而,其他五国都害怕秦国,有点犹豫,不愿意出兵帮忙。甚至于燕、魏、楚三国还认为赵国败的还不够惨,希望秦国继续削弱赵国,好方便自己在秦国吃肉的时候,也趁机能喝一口汤。

所以,白起趁机灭赵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不过凡是也有个例外,当时韩国的桓惠王比较有眼光,他意识到:如果秦国灭赵,那么秦国下一个攻击目标肯定是自己。失去了赵国这个强援,韩国根本无法单独抗秦。

于是,就在秦国欲兵分三路灭赵时。韩王和赵王单独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诸侯间享有盛誉的苏代到秦国游说,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国的宰相范雎。

具体的说服办法就是离间范雎,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并向范雎表示“赵国愿意主动割地给秦国”。

由于范、白二人本来就不和,加之赵国愿意割地。因此在苏代的挑唆下,白起灭赵的建议便被范雎给搅黄了。

事后白起知道是范雎搞得鬼,大骂范雎,但对秦昭襄王的命令也是无可奈何。于是,赵国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长平之战过去一年后,秦国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承诺的割地。然而,这时候赵国已经有所准备,便拒绝向秦国履行割地的约定。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五十万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最初,昭襄王想让白起挂帅,但是白起认为打不赢,就拒绝了。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也无可奈何,便派了不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秦军在王陵的统帅下,打的磕磕绊绊,在邯郸城下损失了四万多秦军。此情此景让秦昭襄王很是尴尬了,他再次让白起挂帅出征。但是白起依旧拒绝,并且还劝诫昭襄王,让他罢兵。

秦昭襄王依然没听白起的劝诫,因为这时候退兵,就等于长平之战就白打了。于是昭襄王改派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结果秦军在邯郸又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五国伐秦,收复失地▼



二、五国伐秦

秦军在邯郸城下久攻不克,让当时早已经是蠢蠢欲动的魏国和楚国看到了机会。于是两国都派大军,与赵军里外夹击,把秦军打的伤亡惨重。(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王龁率秦军残部逃出赵国后,遭到魏、楚联军继续追击,只得退回黄河以西。有两万多秦军因为撤退不及时,被魏、楚联军团团包围,做了联军的俘虏。这一次惨败,是继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第一大耻辱。

具体的损失按照《史记》的相关记载——死伤了三十万人!

看见魏、楚、赵三国联军大胜后,韩国派出大军也加入了联军。四国联军一起狂攻河南的秦军,基本上将秦国在河南的势力全部扫清。这一战后,韩国重新收复上党郡,魏国重新收复了河东地区,秦军退回函谷关。昭襄王时期取得的所有战果,因此次惨败,几乎毁于一旦。

但是四国联军在破秦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反击秦国的失利。

首先是魏国见韩国收复上党,魏安釐王临阵反水,指使魏军从前线调回,去打韩国;

韩国见魏军打自己,也撤军回国,与魏军展开大战;

楚国看到魏国不要碧莲,撤回去抢地盘,也出兵打魏国。

结果韩楚魏相互攻击的结果,就是楚、魏联盟破裂,相互再也不信任。

最后是赵国。赵军见魏、楚、韩都撤了,于是也就跟着撤了。

秦国原本很惨,但是由于联军内讧,意外的获得了喘息之机。



三、信陵君合纵连横

四国联军内讧后,魏、楚先是大战一番,魏国打退了楚军,气势大盛。魏安釐王这个大棒槌以为秦国和赵国都衰了,自己没有对手了,便在四年之内(公元前256-252年)把齐国、燕国和韩国全部打了一个遍,俨然有中兴魏国的势头。(成功的吸引了其他国家对它的注意,客观上替赵国挡枪)

但是我们知道。当年魏国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魏惠王瞎特么的打,到处树敌。现如今安氂王如出一辙,他岂能有好果子吃?

果然,就在魏国东征西讨的时候,秦国对魏国动手了。

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孝文王继位仅仅三天便去世,王位也因此就传给了秦庄襄王手上(秦始皇的爹)。

庄襄王继位之后,愤恨魏国,便发兵把魏国揍了一顿。魏军不敌,向韩、赵求援。秦军便把韩、魏、赵联军也揍了一顿。

眼见魏国危急,信陵君临危不惧,在他的合纵连横下,关东五国组成了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在黄河以南将秦军打的节节败退,收复河南之地。此后,五国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过后,各国陆续收复失地。

信陵君因此战而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则非常的失落,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但是信陵君合纵攻秦,也没有改变关东各国不团结的问题。在当时,关东各国可谓是乌龟王八蛋,一个比一个烂。

首先是齐国,它不参与任何活动。

然后是楚国和魏国,因为邯郸之战后的那次反水事件,两国之间彻底闹掰了。

再就是赵国,赵悼襄王时期,因为赵军吊打了燕军,有一个小中兴期。但是燕国弱,赵燕菜鸡互啄的结果,只是白白消耗资源,便宜了秦国而已。

最后是燕国,简直就是个搅屎棍。因为燕国跟秦国不接壤,所以燕国干的全部就是搅屎棍的蠢事。

这种六国相互比烂的局面延,延续了十多年,一直到公元前243年,因为信陵君的死而被打破。

▼信陵君死前的政治格局▼




四、秦国元气恢复,攻灭赵国

信陵君死后第二年,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关东五国没有信陵君居中进行合纵连横,只是一帮乌合之众,便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

此战,秦军势如破竹,一举将魏国的国土从东西方向打穿!打的魏国南北不能相连,几乎要亡国。魏景湣王立即遣人出使赵国,要求赵国增援,并提出抗秦合纵的建议。

很快,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国大将庞暖为帅。

但是前面说过了,楚国跟魏国搞掰了,无心援助;燕国跟赵国也有仇,也没有什么积极性。因此这支气势汹汹的五国联军,其实就是一群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乌合之众。

具体有多垃圾呢?可以用土匪来形容。

他们在进攻秦国遭到挫折后,迅速撤退,除了韩军回到韩国外,其余四军没有回国,而是转而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饶安,把齐军打的一头雾水。

由于联军实在是没底线,韩国就退出了。同一年,刚刚抢完齐国的四国联军,又拉上了卫国,再组五国联军,再次共同讨伐秦国。这次楚国国君考烈王担任联军盟主,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执掌军务。

这一战,五国联军直逼函谷关。结果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直接撒丫子跑路,就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跑得不够快。秦军顺势发动反攻,先夺了魏国的朝歌,后来又夺了魏国的汲地。魏国见扛不住了,就把邺城割给了赵国,想把秦国的火力转移到赵国身上。

当年的长平之战就是秦国攻韩国的上党,韩国把上党割让给赵国,想把秦国的火力转移到赵国身上。按理来说,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啊,赵国不应该再犯这种错误。但是赵悼襄王记吃不记打,居然接收了邺城。于是秦国的火力就集中在了赵国。

▼秦国贯穿魏国,赵国成为秦国靶标▼



然而好笑的是,秦国攻赵时,当时赵悼襄王居然还在派兵攻打燕国。

就在赵国和燕国正在打的时候,秦国派出大将军王翦、杨端和等人趁机攻赵。秦军连克邺地等的九座城邑。斩杀十余万赵军,直逼赵都邯郸。

这一次,没有国家还有能力再帮赵国了。因而赵国只能掏出老本,调大将李牧率领边军回救邯郸。

公元前234年,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对秦军展开反击。

当时,李牧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采取了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不管秦军怎么挑战,始终都故意避而不战,将秦军拖入了阵地战。

随后,李牧乘秦军麻痹大意时,一举袭占秦军大营。待秦军摆开架势与赵军决战时,李牧又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实兴钳形攻击战术,大破秦军。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企图灭掉赵国。

赵军在李牧的率领下,采取南守北攻的战略方针,派出一支小部队拖住秦军的一部,李牧率赵军主力部队全力攻击另一路秦军。待击破一路秦军之后,再回师救援,围歼另一路。秦军在李牧的攻击下再次大败。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第二年,赵国北部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面积饥荒。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攻赵,几十万秦军直奔赵都邯郸。

赵王再次任命李牧为大将军,起倾国之力抵抗入侵的秦军。秦将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禀告秦王嬴政,实行反间之计,派奸细潜入赵国,用重金收买曾经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昏聩的赵王听到这些谣言,不调查证实,不派人问清情况,就立即就派人免除了李牧的大将军一职。后来还暗中布置圈套,将李牧秘密捕获,并除以斩刑。

李牧被杀后不到三个月,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将赵王俘虏,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建立了代国。



六年后,代国也被秦军所灭。赵国算是彻底死透了。

纵观长平之战后的三十八年,赵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信陵君的死为分界点。

在前一个阶段的十八年中,秦国的元气大伤和魏国的四面树敌是赵国能苟延残喘的两个主要原因。

在后一个阶段的二十年中,秦国复苏,魏国将活靶子这个身份又甩回给赵国,于是赵国又成了秦国的主攻方向。赵军尽管有李牧这样的名将续命,但由于赵王的昏庸,以及赵国实力本来就不如秦。纵然后期有李牧这样的名将,最终还是难逃一亡的下场。

所以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再坚持四十年,无非就是关东六国认识到了联合抗秦的重要性,于是摒弃了前嫌,在信陵君的合纵连横下,将秦军打的大败,为各国都续了十几年的命。后来秦国的实力复苏,关东六国在信陵君死后,又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联军(不仅不联合起来,反而搞内讧)。最后六国也就被秦国一锅烩了。


Mer86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一场战役,此役赵军被歼灭四十五万,这个兵力,约占赵国总兵力的四分之三。在赵国遭遇重创后,为什么秦国还花了近四十年时间,才灭掉赵国呢?

第一,秦国错失灭掉赵国的良机

长平之战后,白起挟胜利之威,兵分两路,直指赵首都邯郸。此时赵国剩下的兵力,大约只有十五万人,根本不可能顶住白起的进攻。然而,在这个时候,秦昭王突然下令白起撤军,这是怎么回事呢?

秦国撤兵的背后,主要原因是范雎与白起争功。范雎是秦国第一权臣,由于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取得史无前例的大捷,地位水涨船高,直接对范雎构成威胁。范雎担心白起一旦灭掉赵国,权势将超过自己,故而以秦军伤亡大需要休整为由,游说秦昭王撤兵。同时,赵国也开出割六城为请和条件,秦昭王遂令白起撤军。这也让秦国错失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

第二,“全民皆兵”的制度,拯救了风雨飘摇的赵国

不过,秦国灭赵之心不死。仅仅一年后,得到休整后的秦军卷土重来,对赵国邯郸发动长达三年的进攻。

以秦昭王的说法,秦国出动的兵力是数倍于赵,假设是三倍,那么秦军大约出动了四十五万。然而,赵国军民众志成城,坚守邯郸三年。

赵国之所以坚守邯郸,有几个原因:其一,白起由于与范雎有隙,拒绝出战,让秦军失去一位最伟大的统帅;其二,全民皆兵的制度,是赵国得以坚守的根本。

赵国是一个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在赵灵武王“胡服骑射”大变革中。近世学者梁启超曾说:“以骑射教百姓,所谓举国民而皆兵之也。”正是这个全民皆兵的制度,在关键时刻拯救了赵国。赵国充分利用与秦国停战的一年时间,扩军备战。以白起的说法,邯郸城在一年时间里,守备力量至少提高了十倍。

第三,积极外交,是赵国得以生存的保障

倘若仅仅依靠赵国自身的力量,仍然无法与秦国抗衡。所幸的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展开积极外交,与燕国结亲,与齐、楚连好,与魏国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积极外交的第一个作用,是避免邻国趁秦国围邯郸之时,混水摸鱼;第二个作用,就是争取到外援,而这是邯郸之战反败为胜的重要保障。

邯郸之战,有两个国家出兵援赵,其一是信陵君指挥的魏国八万精兵,其二是春申君指挥的楚国援军,人数不详。特别是信陵君的援赵,是扭转战局的关键。尽管秦军一直对自己的损失忌口不言,但是有一个侧面可以看到秦军损失之惨重,在邯郸之战中,有两万人的秦军向信陵君投降。投降人数之多,是以秦国历史所罕见的。

在邯郸之战后,由于秦国一枝独秀,东方诸侯加强了合纵战略以抗秦,这也是秦国在短期内无法消灭东方诸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秦国遭遇一系列内乱

在秦王嬴政上台后,秦国遭遇一系列内乱,也使得秦国对外扩张的势头稍稍遏制。

其是成蟜之乱。成蟜,又名盛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王嬴政的同父异母弟弟,封长安君。公元前239年,成蟜叛逃赵国。这一事件十分蹊跷,内情扑朔迷离。在现存的史料中,对成蟜叛变的原因没有任何解释,只知道成蟜是带兵出征赵国时临阵倒戈。

有一种说法,称秦王嬴政实际上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因而根本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故而吕不韦对血统纯正的成蟜十分提防,把他调离京城,派往前线与赵国作战。成蟜得知秦王身世后,担心遭吕不韦毒手,遂临阵叛降。

不管如何,成蟜叛变,肯定是卷入秦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漩涡。当他率军挺进到屯留时,举部降赵。秦政府反应神速,立即出兵镇压叛军。据《秦始皇本纪》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

另一个内乱,就是嫪毐之乱,这件事大家比较熟悉,这里不多说。嫪毐之乱又导致一个后果,就是秦相吕不韦下台,最后自杀。

这一系列的事件,对秦国伤害很大,秦王政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于内政,故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赵国等东方诸侯的军事压力。


君山话史


长平之战刚结束,白起想乘胜灭赵,结果,秦昭王听从范雎的建议,认为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国力消耗太大,不足以维持战争,同时,秦军也受到了重创,急需休养 。因此,昭王将白起召回 ,暂时停止对赵国的军事行动,


不过,几个月后,昭王又命白起率军伐赵,结果,白起认为这时候,赵国已有准备,不宜进军,秦昭王没有听从白起建议,命大将王陵率大军20万,进攻赵国,最后攻至邯郸城下 ,邯郸军民众志成城,与秦军展开激战,史称邯郸保卫战,由于秦将王陵作战不利,秦昭王命大将王龁代替王陵指挥,

后来赵国求救于魏,楚等其他国家,魏国信陵君盗取魏将晋鄙的兵符,指挥魏军杀奔邯郸,与赵军一起进击秦军,后来楚军在春申君的率领下也到达战场,同时参战,秦军在各国联军猛烈进攻下,遭到了重创,十余万秦军被全歼,最后,王龁率剩下的秦军撤回函谷关,依靠函谷关的险峻与关东的魏,楚,赵联军周旋。

虽然,最后各国联军撤走,但是,秦国也遭到了重创,以前打下的很多地盘,都被各国抢回 ,甚至以前付出巨大代价,打下的上党包括长平地区,也被赵国夺走。因此,元气大伤的秦国,在也没有能力发动灭国大战,直到几十年以后,秦王赢政时期,秦国才恢复了曾经的实力,最后统一天下。


宝哥说历史


其实,如果秦国能够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就灭亡了!好在赵国打赢了邯郸保卫战,给国家又延续了40年!

首先,如果邯郸之战赵国失败那就真的要灭亡了!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了40多万人,这对当时人口只有300万的赵国来说相当于损失了整整一代的青壮年。

经过长平之战,赵国几乎只剩下老弱妇孺了。所以,当秦国发动邯郸之战的时候,面对的是已经元气大伤,奄奄一息的赵国。只要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赵国就再也没有力量反抗,只能举国投降!

但是,这场战争秦军想要获胜也不容易!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阵亡了40多万,秦军的阵亡数同样惊人,按照前线指挥官白起的说法,在长平之战中,秦军也阵亡过半。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白起的影视形象)

所以,长平之战中秦军也大规模减员,其损失不比赵军少多少,只不过由于秦国综合国力更强大,让秦军能够接下来发动邯郸之战。

而且,秦国不仅赵国一个对手,他还需要分兵防备楚国、魏国等国家,真正用于邯郸之战的军队并不多。这场大战秦军也无必胜的把握!

赵国的正确对策让秦国铩羽而归!

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国侵略者,赵国如果像长平之战一样与秦军野地浪战,很可能会被一网打尽,所以赵国这次采取了凭城据守的对策,孙子在《孙子兵法》中说道,包围一座城市得出动10倍以上的兵力才行。秦军面对赵军可没有10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最多达到赵军的2倍就不错了。所以,面对高高的邯郸城墙,秦军没有能力攻破!


此外,为了抵抗秦军的攻击,赵国实行了全国总动员,就连平原君赵胜的家人也被编入军队。所以,秦军当时面对的邯郸已经变成一座巨大的军营,城中所有能够拿起武器的人都在随时准备和秦军作战。

最后,赵国及时向邻国求援让胜利的天平倒向自己。赵国成功抵挡住了秦军的攻击,但也没有能力将其彻底击败,双方就这样在邯郸耗着。为了击退秦军,赵国决定向外求援。在赵胜等人的努力下,楚国和魏国决定发兵救援,两国共20万大军一出动,就让形势出现了转变,秦军在邯郸久攻不下,早已经师老兵疲,看到赵国争取来了20万援军,知道再打下去很可能会损失更大,于是撤兵回国,邯郸之战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终!



邯郸之战的胜利,产生了三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是坚定了赵国抵抗秦国的决心;第二个后果是给了赵国恢复元气的时间;第三个后果是让长平之战中本来就损失惨重的秦军又经历了一次沉重的伤亡,持续的大出血已经让秦国无力在短期内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

就这样,不仅赵国延续了几十年,山东其他国家也借助邯郸之战的红利享受了长时间的相对和平。

所以,邯郸之战的意义在于推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


历史风暴


有些战争以精妙的用兵而闻名,有些战争以微妙的惊险胜败而闻名,但是这次我们所说的长平之战确是以惊人的伤亡数字而闻名的。


这场战役作为参战方的赵国以伤亡45万兵力的代价败于秦国。这其中或许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件事,45万兵力的伤亡,几乎是当时一个国家的根本,那么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不仅并没有灭亡,并且还存活了40多年呢?

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歼灭了45万兵力,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在损失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赵国竟然还没被灭亡,当时赵国总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实际上当时赵国也就剩一口气了,但秦军这个时候却选择了撤退,并没有一鼓作气拿下赵国,这就有点奇怪了。让我们来结合史实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介绍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战国末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强国。强大的秦国企图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而韩国作为秦国的边邻,自然成了第一个目标。

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率领大军开始了对韩国的进攻。弱小的韩国自然不可能是强大的秦国的对手,只能像赵国求援并投降于赵国,这就使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激化。

秦将白起于是率领秦军与赵将廉颇在长平开始了长平之战。一开始,因为廉颇的坚守不出,秦军与赵军不相上下,双方长久相持。但是秦军通过散布谣言的方法使赵国国君换掉廉颇,并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出任与秦军对战,结果,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赵括被射死。

白起收赵国降兵四十五万,白起后认为赵兵不忠,将投降的赵国军队全部坑杀,赵国继而衰落。那么为什么秦军没有乘胜进攻赵国,灭亡赵国呢?

其实不是秦国不想,而是秦军在长平之战后根本就无法做到。

一、长平之战虽胜,但秦军同样损失惨重

古代作战多是以冷兵器为主,在冷兵器时代,士兵多是兵戎相见,战争双方都会存在大量的伤亡。长平之战虽然秦军借助谋略战胜了赵军,但是赵军也一样拼死反抗过。

赵军虽然损失了45万士兵,但是秦军同样也损失了30万兵力。这也使秦国伤及到了根本,已经到了必须撤退的地步,如果继续进攻,秦国自己也会有可能遭到痛打落水狗的事情,被其他各国攻击。所以秦军不是没有想过灭掉赵国,而是根本做不到。


二、赵国秦国相聚太远,秦军补给不足

长平之战赵国没有灭亡,其实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补给不足。秦军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

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太多秦国的国力,秦军在取得胜利后,也已经是没有了太多的补给,如果秦军继续进攻赵国,补给一定会中断,而在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如果秦军补给一但中断,秦军就会失去方寸,更别说攻城掠地了。


三、赵国的自救,名仕游说秦国,人民武装反抗

长平之战后,赵国名仕苏代前往秦国,买通秦国当时秦君的左膀右臂范雎,并像其分析继续赵秦战争的利弊。最后范雎也成功的说服了秦君,秦军没有继续进攻,灭亡赵国,和苏代的游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再加上因为白起对赵国45万士兵残忍的杀害,使赵国国民对秦军恨之入骨,他们主动武装并防御秦军。秦军将领也深刻明白,如果此时继续进攻,在赵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气势下,也占不到多少便宜,所以秦军军中也主张撤退的占大多数。

而最后为什么赵国还能存活40余年呢?

因为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君也励精图治,对外政治结盟,对内任用贤能,所以赵国在度过了长平危机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除此之外,各国对秦国的共同敌视,使秦国也无法在赵国虚弱之际进攻,赵国也得到了修养生息的时间,再加上赵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的附加,这就让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依旧还能存活40余年之久。


夏目历史君


长平之战后没能灭亡赵国的主要原因如下:

1.将相不和,范雎因嫉妒白起战功,放弃了灭赵的计划,也因此白起记恨范雎,最终白起拒绝领兵,秦王震怒将白起赐死,后又怀念起白起,范雎害怕秦王追责而辞相。

2.决策失误错失良机,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40万降军,乘胜灭赵,秦襄王放弃灭赵,改为割地议和。使赵国有了喘息之机,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固守邯郸。秦军成为暮归之师,士气锐减。

3.合纵成功,除燕国掣肘外,其他诸侯国害怕赵国被灭后秦国一家独大,,纷纷援助赵国,合纵之势形成。

4.实力不足,秦国因不断用兵,虽然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也自损过半。秦国虽强,但还不具备对诸侯联军成压倒之势。

秦国本来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但秦襄王嬴稷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没有采用白起放弃进攻邯郸的计划,进攻邯郸受挫,在诸侯联军打击下,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不但占领韩魏赵的土地丢失,自身的领土一部分领土也被他国强占而去。

纵观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头脑最清醒的莫过去白起,其战术之高超、战略眼光之深远,审时度势之能,放眼那个时代无人能及。最终在秦襄王的盛怒之下被赐自尽,真是可悲可叹,真是自古名将多薄命啊!


失去航线的孤舟


长平之战是关系到秦赵国运的决定性战役,此战秦国大胜,但是此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却遭到惨败。

赵国虎口夺食,最终惹火烧身,结果长平惨败

自秦惠文王时代起,通过商鞅变法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秦王对外扩张,就要打韩国。韩国地盘不断缩小,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韩国本意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而就当秦国要吞下上党这块肥肉的时候,赵国虎口夺食了。

战国的第一战神白起

当时上党郡的太守冯亭不接受韩王关于将上党郡割让秦国的举动,擅自率领上党军民投奔赵国,而赵国眼看兵不血刃的能够夺取上党土地,也乐得其成,就接纳了上党郡及冯亭,而这样就完全惹怒了秦国,于是秦国将进攻韩国的战略方向,调整为进攻赵国。占小便宜的赵国惹火烧身了。

秦军迅速攻克上党郡,并且大军直逼赵国境内,赵国立即调集兵马迎战,双方在长平展开激战,由于野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改进攻为防守,准备用拖延战术拖垮秦军。

长平之战

但是前线赵军40多万,消耗巨大,赵国的国力无法面对长期的战争,有次赵王反而比秦昭襄王更着急,最终赵国临阵换帅,用赵括替换了将主张防守的廉颇,想要速战速决。然而秦军此时也更换主帅,秦国战神亲自赶赴长平前线,最终白起与赵括的较量中,秦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赵军惨败,赵括被杀,投降秦军的赵军就达到40万,随后为了消耗赵国有生力量,秦军将这四十多万降卒全部坑杀。

秦昭襄王志在灭赵,却临阵换帅,最终功败垂成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还不甘心,他想要一举灭亡赵国,于是继续向赵国腹地发动进攻,并且兵临邯郸城下。但是此时秦军主将出现变故,秦国也换将了。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立即向秦国求和,两国曾短暂出现和平,但是很快战端再起。此时秦国的丞相是范雎,赵国人派出苏秦的弟弟苏代前往赵国说服苏秦,苏代向范雎说一旦白起有灭赵大功后,将十分有可能威胁到范雎的丞相之位,范雎听后便向秦昭襄王谏言要求更换秦军,将白起换成了王龁,白起赌气回到秦国。

邯郸之战形势图

后来王齕在邯郸攻城战中屡屡受挫,秦昭襄王想要重新启用白起,白起却耍起了脾气,称病不去(白起最后因此被秦王赐死),而此时魏国公子无忌窃符救赵带来了魏国援军,平原君在手下的门客毛遂帮助也请来了楚国援军,赵魏楚三国联军最终击败秦军,赢得了邯郸战役的胜利。此后三国军队反攻一度重新夺取了上党地区,结果秦国的灭赵之战失败。

秦国虽然经历邯郸战役的的失败,但是国力没有受到多少实际损失。而赵国虽然赢得邯郸战役的胜利,但是仅仅获得数十年的苟延残喘,长平之战的40多万兵力损失,让赵国短期无法复原。

而就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邯郸出生。在邯郸之战的关键时刻,嬴政的老爹嬴异人和吕不韦越过邯郸城墙逃到城外的秦军大营。也就是会所秦赵发生决定性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时候,秦国的两代秦王都在赵国的邯郸城内。


大东北的小豆包


齐楚燕韩赵魏秦是著名的战国七雄,然而在长平之战过后,整个七国割据的局面就彻底的被打破了。秦国已经拥有了决定性的实力优势,唯一能够独自抗击秦军的赵军一蹶不振,秦国吞并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尤其是赵国,其总人口仅有500多万,长平一战一共有45万以上的赵国青壮年男子战死,这导致整个国家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在经历了这样的毁灭性打击之后,赵国非但没有迅速的被秦国灭亡,反而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大败秦军维持了国家。直到四十年之后秦国才完成了统一,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客观实力问题和主观策略两方面来讨论。

从客观现实上说,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的实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秦军能够动员的总兵力在战国时期约为100多万,然而在长平之战中,后人估计秦军的伤亡总数可能高达35万,最低也在25万以上。毕竟赵国军队是战国后期唯一有能力抵抗秦军的军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训练出来的赵国勇士绝对不是孬种。而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却极有骨气,在战争后期仍不投降拼命突围,这给秦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在遭受了如此重创的情况下,秦军的战争实力难免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下滑。尤其是六国之中,除了赵国以外,其他五国都按兵不动未受损失。后来秦军再次发兵围攻赵国的时候,魏国的信陵君劫符救赵,带领几国的联军,成功的把实力下降且疲惫不堪的秦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所以说从客观现实上讲,秦国虽强,但也没有强到当时就能彻底击败各国联军,并且消灭赵国的地步。

但是实力不足并不是秦国不能灭亡赵国的唯一原因,在主观上的失误也是很重要的。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获胜之后,要求秦王立即乘胜追击进攻邯郸。在那个时候整个赵国还在长平的打击中难以恢复,如果秦军真的速战速决的话,虽不能灭亡六国,但是迅速干掉赵国应该是没问题的。然而就在那个时候,秦国丞相范雎因为嫉妒白起的功绩,因而给秦王上书,要秦王立即撤兵和赵国言和。名义上说是秦军兵力已经告罄,不如见好就收让赵国割地赔款,实际上是防止白起功劳太大。最终秦王也选择了范雎的计策,让赵国割地了事。

秦昭王一时手软放弃了继续攻击赵国,这就让秦国一个很好的能迅速灭亡赵国的机会白白的溜走了,给了赵国人喘息之机。在失去了赵国士气最弱也最无力抵抗的时机之后,回过神来的赵国就能君臣同心上下一心地抵抗外敌,其他五国也看到秦国的强大组成援军,那时秦军就无法一鼓作气消灭对手了。


科罗廖夫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第一次战略大决战,赵国大败。随着赵国一连串的昏招,最终输掉了战役,并损失了40余万劲卒。按说到此时,赵国颓势已经无可挽回,秦军只需乘胜进攻,似乎邯郸垂手可得。然而在许多偶然与必然因素的影响下,赵国又苟活了40年。

将相失和,错失良机

长平大战之后,白起是有直接攻赵的计划的。在经略上党郡的同时,白起分兵派将分别攻取了赵国的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两城,自己则率主力坐镇上党预备进攻邯郸,一举攻灭赵国。当然,此时赵国朝廷对秦军的动向也是心知肚明,长平之战的惨败也让赵孝成王彻底醒悟过来,于是整个赵国朝廷也高效运转起来。最终,赵国使离间计,以白起灭赵会以功高封三公从而威胁到宰相范雎的地位为理由说服了应侯范雎,使其对白起的计划进行了牵制,并在秦赵之间进行斡旋。一系列运作的最终结果是白起伐赵计划流产,双方以赵国割让六地为条件罢手言和。就这样,秦国则丧失了灭赵的最佳机会。如果此时昭王能够果断支持白起进军,虽然长平之战中秦军同样损失惨重,但赵国却基本等于瘫痪了的,兼之前期取得的外交成果,攻赵成功的概率很大。造化弄人啊。

邯郸惨败,与敌喘息。

公元258年9月,也就是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秦国借口赵国拒绝割让城池发起了邯郸战役。但所谓献城议和本来便是赵国的缓兵之计。赵国对秦攻赵的趋势已经了然于胸,利用谈和争取的时间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在加固邯郸城防,屯积物资整训军队的同时,更派得力人手携重宝分赴魏楚燕齐,组织合纵抗秦。由于准备充分,秦军在进攻初期并没有占到便宜,次年正月增兵,再次受挫,“亡五校尉”。在邯郸战事最艰难的时刻,赵国前期的外交铺垫收获了成果,魏楚两国在赵国的邀约下出兵伐秦,在魏楚联军和赵军的里应外合之下,秦军大败。联军乘胜追击,秦军一路溃逃,韩赵魏以及楚国都收复了大片被秦国吞并的土地,并将秦军一直打到崤山函古关一线。邯郸战役使秦国遭受巨大损失,在此之后,虽然仍然能够对关东诸强保持攻势,但再没打出类似长平之战那种大规模歼灭战。而赵国便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赵孝成王的主持下,重新重用廉颇,积极发展生产,屯积物资整训练军队,甚至有了一点要中兴的苗头。

“远交近攻”乏力,破合纵接齐建功

在关东六国的眼中,长平之战后,秦国一统六合的趋势已经是洞若观火,各国无不自危。考虑到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抗秦,诸强组织了“合纵”抗秦的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由范雎提出且屡建奇功的“远交近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再无奇效。邯郸之战是一次成功的合纵攻秦行动。在公元前247年,秦国进攻魏国,形势危急,魏公子信陵君再次组织魏、赵、韩、楚 、燕五国攻秦,秦军蒙骜败绩,联军又攻至函谷关。此次合纵是最后一次成功的合纵行动,为大家争取了几年好日子。

公元前241年时的战国局势

在诸国动辄“合纵”的背景下——虽然并不是每次都能够成功击败秦军,但秦军也深感压力山大。秦国也不由得放缓了统一进程,同时也放弃“远交近攻”而奉行了新的战略。

为打破诸强“合纵”战略,秦国制定了“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的战略,即向东攻略,直至齐国,从而将诸强从中间分为南北两段,使其南北不能相顾,从而方便各个击破。为实现这一战略,秦国对韩赵魏三国发起了强大攻势。虽然三国均遭到进攻,但由于奥妙的地缘位置,赵国的核心区域比较偏北,幸运的躲过了秦国的“接齐”战略。

公元前242年,秦将蒙骜攻魏,取20城,设置为东郡,大体上完成了“接齐”战略。真正的灭国大戏即将上演。

先弱后强,存赵亡韩

在秦国的计划中,首先要打的是韩国,但公元前236年,燕赵发生战争,于是秦国临时转换目标,准备乘虚一举攻灭赵国。但李牧大将军横空出世,在肥下宜安一战中把秦军打得满地找不着牙,随后两国战事陷入僵持。听人劝,吃饱饭,秦国又重新锁定了韩国。公元前230年,秦军一举攻破韩国都城郑,灭亡韩国。再之后又趁赵国发生旱灾,又以离间计除掉李牧,最终于公元前228年攻灭了赵国。

综合以上,赵国在长平之后还能够存国40余年,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原因:秦国战略失当——不取弱赵打强赵;诸强“合纵”战略的抗争;秦国战略调整——“接齐”战略避开了赵国核心地带;以及赵国名将辈出,前有廉颇,后有李牧,都为赵国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在邯郸之战后,赵孝成王一度的勤政强军也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