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行書越學越不想學,為什麼?

滄海度餘生


學文徵明書法有題主的感覺也是正常的!

文徵明學習二王書法,雖說也是書法的一代翹楚,但是,其學習二王的成就不算很高,與其後的董其昌還可以比較,但是與前期的趙孟頫比較久不成了。

現代人可以開放式地學習書法,也就是任何時代的傑出人物,我們都可以學,也可以隨時隨地觀摩任何人的書法,所以,在你學習文徵明的過程中,你會看到董其昌的,趙孟頫的,甚至是顏真卿的,王羲之的書法,你再學習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地對比這些人的書法,當你的書法水平提高到一定層次後,你通過大量的對比,你會發現文徵明書法的缺欠。

我感覺紮實一個非常好的現象,這個現象也說明你的書法認知在提高,要相信自己,不要被那些無聊的人的言語所左右,我的建議是你確認文徵明的書法不行,就果斷換帖。


一笑貫長天


文徵明書法早受受教於李應禎,沈周、吳寬等人也對其產生重要影響,除章草外,文徵明諸體皆能,是自元初趙孟頫以來又一位全能的書家,而且“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是被人稱為“四絕”的全才,然而,題主所疑惑,為什麼學習文徵明的行書會越學越不想學呢?

未能悟透文徵明行書的魅力精髓,導致審美疲勞,所以越學越不想學,

學習古代書法家的書法,一定要從內心裡感受到書法家書法的魅力,當然了,也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更能深得體會,文徵明的行書取法晉唐兩代書家,深得王羲之、智永、歐陽詢的筆法精髓,可以說是集眾大家之所長,這就是文徵明行書具有魅力精髓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在學習行書的過程中,還可以同時學習文徵明的楷書,其小楷功力深厚,取法趙孟頫、王羲之、歐陽詢,而後自成一家,或許有人會擔心同時學習兩種書體會產生不良好的影響,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同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五體的筆法都是相互影響和變化的,而且學習楷書之後,就可以學行書,所以楷書、行書兩者相互輪流學習,就可以提升學習的興趣了,



文徵明行書分大小兩種,學習時可大小兩種行書同時學習,不易審美疲勞而厭倦,

開篇就說到文徵明諸體善精,是一個全能的書法家是有道理的,自古以來很少有哪個書家可以大小兩種行書都擅長,其中,文徵明大字行書受沈周影響,有明顯的黃山谷筆法,而更渾厚,小字則以行草為主,取法趙孟頫、智永,而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自作詩》《西苑詩》《雜花詩賦》,


書法是一種不需要“寫生”的視覺藝術,所以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會有越學越不想學的心理,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學習書法要講究靈活性,只要不脫離嚴謹的“用筆、結體、章法”三要素,可以同時學習同一個書法家的其它書體,審美不易疲勞,書法的興趣就依然存在,多領悟書法帶給自身的益處,比如,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但不要去想著以書法來獲取“功名利祿”,這樣學習書法就沒有任何壓力。


詩夜城主




文徵明的藝術造詣非常高,以翰墨書道的理解,其藝術在畫畫和小楷書法,因為是畫家書法,又是江南風格。在書法方面缺少鍾繇或王羲之,王獻之那樣的高古氣息,在厚度和內涵方面不夠深厚博大,所以難免出現題主所謂的狀況。也就是說文徵明的書法,特別是行書類風格的作品,因技法太熟,字形唯美,而形態的形質方面有些薄,故初看精彩絕倫,隨著學習臨摹的不斷深入就會發現,文徵明的行書有缺少那種意味雋永的內涵。

文人氣息濃厚是其優點,意思淺薄卻又是其書法的一個缺點,主要是行草書類作品,小楷書法的確精美絕倫,行質俱佳。或許正是因為文人氣息濃的原因,才是文徵明的書法出現了這樣一個不足,也就是所謂的書卷氣,而失去了蘇東坡那種風格,亦或黃庭堅的書法風格與氣韻。我們試欣賞一下文徵明的書法作品如《蘭亭序卷》,《滸溪草堂圖題記》《赤壁賦》《西苑詩》《滕王閣序》《自書詩卷》等行書作品都具有類似的面貌,不過《西苑詩》這件作品,比較其他作品可能上述問題少一些,也顯得更精彩,略微有一些以二王書法一脈相承的那種厚度和朴茂感,因此在筆墨趣味是更淳厚一下,更有味道。如果特別喜歡文徵明的書法,不妨多臨摹一下《西苑詩》這件作品。

同時要想彌補箇中不足,也可以臨摹一些王羲之或鍾繇的書法。








翰墨書道


文徵明是明朝人,活了89歲,他詩、文、書、畫都精通,他的書法藝術可以說是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諸體皆能而猶擅長真、行書,他書法藝術特點是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沒有起伏雄渾的氣勢,較少"火氣",穩健,大器晚成。書法風格與他溫文而儒雅的個性一樣,他長壽也許得益於他終生練習書法。文徵明行書得益於他的楷書。他楷書成就突出,功底深厚,他終生不綴的練習研究,學王羲之、歐陽詢、智永、蘇軾、趙孟頫,集諸之大成。行書講求規範,轉折處十分講提、按、頓、挫,從不敷衍,字風嚴謹又典雅。現在很多人浮躁,難靜下心練字,練了他的行書,覺得法度嚴謹、繁鎖。再者,文徵明行書端正,嚴肅,不象米芾放蕩、自由,楷書的功底要好,而練楷書是很多人煩惱的事。練文徵明的行書,一時難以堅持,是正常現象。要向文徵明學習,靜下心,過了這個瓶頸期,豎持下去,才有成就。也可能有的人喜歡龍飛鳳舞,石破驚天的書風,那另當別論。




行書高效練習


民間有種說法,說話晚的孩子,長大後必成大器。按照這種說法,那文徵明註定要成為一位大人物了,因為他八九歲時話還說不清楚。

文徵明算是比較另類的“大器晚成”。年輕時因字不好,生員考試時成績不佳,於是發奮練字。

但自26歲至53歲期間,十赴應天府鄉試皆不中,而此時文徵明的詩文書畫早已名滿海內。

文徵明書法以小楷最為稱道。他早期的小楷受趙孟頫影響較大,起筆尖細,體態略扁,這一點在其作品《高士傳》《題趙魏公二帖》中可見。後期則受晉唐諸家影響,已入化境,其80餘歲的作品《歸去來辭》《離騷經》等,毫無懈怠之筆。

較之小楷,文徵明的行草略遜。他的行草亦從趙孟頫入手,後學蘇、黃、米,再入《聖教序》,用筆精到,蕭散流暢,總體以平和為特徵。

但正因其行書的用筆、結字準確而適度,藝術個性穩定,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藝術風格不夠強烈。對於性格外向、追求個人風格的學習者而言,學習文徵明行書,便顯得索然無味了。

也許,學習文徵明行書,須在閱盡世事,火氣盡褪之後,方能體會其清雅、純正、醇和的風格,讓高雅的書法更加平易近人,適應普通大眾的審美情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話問的蹊蹺,誰知道你為啥越來越不想學文徵明的行書,不想學行書,文徵明同學的楷書也是一級棒,換換胃口也好啊。

當初你選擇學習文徵明行書,是為了什麼?我猜還是被文徵明同學腦袋上的光環給吸引了。文徵明的確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重量級別的選手,500年來鮮有出其右者。

文徵明同學畫像

文徵明是一位詩文書畫全才,論書畫,他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吳門四家"。論詩文,他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這樣的人物要是擱在今天,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如今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都是以古人詩文為創作對象,還有人能寫出來詩文嗎?

文徵明書畫作品

文徵明的行書溫潤秀勁,法度嚴謹,意態生動。看上去很溫暖,很親切,雖然沒有多麼雄渾的氣勢,但撲面而來的是晉唐書法的雅韻風致。

本來你選擇學習文徵明行書,也的確是不錯的選擇,耐下心思,筆耕不輟,假以時日,定有斬獲。但很可惜看到你已經開始抱怨了,這又何苦。

文徵明行書作品(局部)

既然這樣,我就建議你改弦更張,從今天開始,學習文徵明的楷書,要知道文徵明的楷書才是後世人不斷讚許的楷模,人稱“明朝第一”。你看看下面關於文徵明楷書的評價:

明散文家王世貞《藝苑言》: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明散文家王世貞:待詔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筆不能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徵仲恆自負隸法則不尚古人,而歉於篆。然餘得《千文》一本,亦在吳興堂廡也。

文徵明楷書作品

另外,清代文學評論家朱和羹也說過:“明楷以文衡山為第一。”,由此可見文徵明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分量及地位有多顯赫。

怎麼樣?靜下心來,筆墨伺候,開始學習文徵明的楷書吧!順祝學習書法進步!

文徵明楷書作品


永書101


文徵明行書火氣太大 不適合學習 甚至連趙孟頫的字也不建議學 文趙二人以王羲之為師 且作品格調 結字 用筆和書聖差的也不是一點半點 所以學習學生不如學習老師 學習行書的最佳範本當屬集字聖教序無疑 同時應該配合參考 王羲之手札 淳化閣帖和大觀帖二王卷 汝南公主墓誌銘等感悟學習


哈哈帥帥的我


有時學書法學了一陣子不想堅持了,這也屬正常,就像長跑跑到一段距離之後,會有一個時點屬於“難點”,而過後就變得輕鬆一些,又想跑了。練書法也類似。文徵明是值得注意的書法家。

書法家兼有詩、文才識,並書畫皆通,這能讓其書法更好。文徵明(1470.11.28—1559.3.28)是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也是道家和文學家,他的書法還是比較有韻味的,他不事權貴,特別是堅持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不適應於官場的阿姨奉承之風,任官不久便辭官歸故鄉,是有骨氣的,所以,他有心情和精力專注於藝術,文徵明的書畫造詣非常全面,可謂是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被後人稱為“四絕”全才,他的書法歷來倍受歡迎。

起先,文徵明在書法上是拜李應禎為師,後來又研習前代名帖,廣泛涉獵篆、隸、楷、行、草,在書法上是比較全面的,他在書法上的優勢是行書和小楷,字體溫潤秀勁,法度較為謹嚴,但穩中有動意,雖被人認為缺乏雄渾氣勢,但其晉唐書法風致也受到讚賞,與行書相比,他的小楷更優秀,其筆劃婉轉、節奏緩和,書體如畫風,小楷是他的書法傑作。後人對文徵明的書法評價很高,如王世貞評價曰:“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當然,文徵明書法溫和儒雅的韻味更多些,看起來氣韻生動不是那麼突出,所以,有一些書法愛好者練了他的書法後,堅持不下去,覺得有些沉悶、單調,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他的書法的“穩”和“雅”是一些生氣勃勃的年輕書法愛好者往往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如果你品味他的字和字的結構,關注其用筆、結體,並與他的畫對照著欣賞,或許能發現很多優點,畢竟,他曾被認為是明朝書法第一,又是當時吳門畫派的領袖,而且,他在書法上很全面,是有其過人之處的,他的書法作品,值得深入品味和琢磨。如果能把他的多種書體放在一起,比較欣賞,或許也是非常有益於提高書法水平的。


學習文徵明的書法,未必一定要拘泥於他的行書,他的小楷,他的草書也是很值得臨摹和練習的,讀帖、模帖,主要是在模仿中有創造性的“消化”,歷史上的書法作品只是你借鑑的對象,關鍵在於“中得心源”,模仿“形似”之後,知其書法之“神氣”,在“入乎其內”之後,能“出乎其外”,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自己的創作慾望,自己的作品,這才是最重要的。


文城觀點


我講一下自己的一點看法:

學楷書的人很多,因為楷書的橫平豎直顯而易見,初學者效果明顯,而且很容易達到一個別人相對認可的程度,撇開那些追求更高造詣的楷書大家,對多數人來講,楷書在於求不變,例如這一橫,你只要寫成什麼樣就可以,目標顯而易見,甚至堪稱精準,這就是人的慣性思維,看得見的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滿足感~

學行書和草書,雖然同樣有規則可尋,但這其中明顯多了變通,而這些無窮變化只要運用得當,就能產生不同的視覺感,所謂十人有十橫,各具特色;然而這變化的要領卻不像楷書那樣明確,需要在練的基礎上更多的參悟,這對緊緊想把字寫好的人來講顯然太耗費心神,且每次提筆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果少了耐心,必然厭倦,不久便會束之高閣~

文先生是書法大家,越學越不想學應該不是其字越來越不入眼,而是在學的過程中對其筆法的領悟越來越少,提升越來越慢,看不到終點;其實書法之道不在乎得,有時候寫不出滿意的字並非壞事,至少能查其漏,還有進步的空間,學書法正如登山,不僅僅是看沿途的風景,更應體會其中的心境變化,三兩步登頂即便是好風景,也必不能入其境啊~


溪雲丶初起


文徵明書法,本質上承襲趙孟頫書法,把趙體行書的華滋優美,參以李應楨,變為遒勁挺括。

文徵明書法在書史沒有多大地位。二王系列,明人王寵,陳淳等人,都比文徵明個性明顯的多。個性特徵不明顯的書家,本來就不宜取法。

文徵明行書,過於字字端正,細勁單調,寫小品都難免細弱,大幅大字更難出彩。

文徵明行書點畫的挺勁,初學根本難以企及,也就說,不適宜初學。但不可否認其參考價值。比如文徵明的《悟陽子詩序》,可以練筆,如果字寫的筆畫軟緩不勁挺的話。

如果學小楷,文徵明作品是好的範本之一。

當然,這是從書法史和書法取法角度而言。

古人說“取法乎上”。二王一系,風格鮮明,有歷史貢獻的書家眾多,任意選擇一家學習都行。不必在二三流書家上面耗力費神。

換個思路,另選一家學習。

淺見薄識,權當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