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最狂妄的將軍是誰,他因為狂妄付出過什麼代價?

史學達人


公元244年,曹魏大軍近七萬人西征蜀漢,統帥就是當時掌握曹魏軍政大權的大將軍曹爽。

曹爽這次的軍事行動是要以戰功來建立自己的威信,因為在公元238年曹叡死後,曹爽和司馬懿兩人共攝朝政,可曹爽由於資歷、能力處處都低司馬懿一頭,所以他必須從外部拿回便宜,征伐蜀吳無疑都是能快速積累經驗和功績的路徑。


曹爽徵蜀一敗塗地,更引起了之後的曹魏關中危機

在當時,曹魏是不適合發動軍隊的,因為蜀漢那邊雖然諸葛亮剛死,可蔣琬、費禕、董允等人治國有方,姜維、王平、馬忠等名將還在,是不適合伐蜀的,而東吳在公元242年時,雖然發生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二宮之爭”,內亂頻發,但此時陸遜、呂岱等還沒被孫權剷除,同樣也不適合南下。

本來曹爽只需耐心等上幾年,以守為攻,耗盡蜀漢的國力,再等到東吳內亂後再行西征或東征即可,可曹爽太需要一場勝利了,被心腹鄧颺和李勝等扇了耳邊風后,就狂妄地覺得蜀漢自諸葛亮死後就再無人可用,它結束了諸葛亮時期一直進行的北伐就是最好的證據。於是曹爽不聽太傅司馬懿的勸阻,以徵西將軍夏侯玄都督雍、涼諸軍事,自己率七萬大軍從駱谷入蜀。

結果在興勢被蜀漢名將王平和趕來救援的費禕打敗,王平據守興勢,擋住了曹爽大軍的前進,前無去路,後無糧草,曹爽只好下令撤軍,卻連後路都被費禕派兵給斷了。曹爽十餘萬大軍前突後衝,苦戰十幾天才得以逃出費禕的包圍網。




此戰導致了曹爽從此在曹魏的威信力極速下滑,導致了他只能以脅迫、威逼等手段來控制朝廷,更引發了五年後高平陵之變時,曹魏群臣無一人願意支持曹爽的惡果。

而且史載,興勢大戰之後,“(曹魏)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胡怨嘆,而關右悉虛耗矣”,不但曹魏物資損失慘重,連親魏的羌、胡部落都就此背叛曹魏,投向了蜀漢。洮西之戰,姜維就以羌、胡部落為先鋒伐魏,還收編了胡族部落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的勢力,此後姜維北伐,處處可見羌胡先鋒的影子,就是因為曹爽造下的惡劣後果。

姜維九伐中原,勝多敗少,甚至還打出了洮西之戰,“曹魏死者數萬”這種連諸葛亮都沒有過的戰績,蜀漢能在諸葛亮之後續命近二十年,曹爽的“功勞”實在不小。



一貳一橙


“誰想要和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是有病”,誰能想到這居然是美國赫赫有名的狂妄無比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說。



麥克阿瑟很早就享譽世界,曾經是美軍中最年輕的准將、最年輕的少將和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就是美國著名的彩虹師的師長。戰後,39歲的他又成了“把西點軍校帶入現代軍事時代”的西點軍校校長。第二次世界大戰,他作為盟軍太平洋戰區最高指揮官,在對日作戰中功勳卓著,實現了“我會回來”諾言。



二戰後,作為日本的太上皇,麥克阿瑟主導了對日本社會的改造,麥克阿瑟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代言人,全世界都記住了那個身穿咔嘰布軍服、頭頂特製元帥帽、叼著玉米芯菸斗,外加大墨鏡的美國五星上將。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僅僅三天之後,朝鮮軍隊就攻下了韓國的首都漢城,一路上勢如破竹,一個多月之後,朝鮮就佔領了韓國90%的領土和92%的人口,韓國局勢岌岌可危。




麥克阿瑟率領美軍介入朝鮮戰爭,力排眾議從仁川登陸,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蹟。一場被稱為一比五千的賭博式作戰行動,將朝鮮戰爭爆發以來所向披靡一路打到朝鮮半島最南端的朝鮮人民軍攔腰截斷,朝鮮戰局隨即發生逆轉。

仁川登陸的成功,讓麥克阿瑟的聲譽如日中天,更增加了其狂妄的程度,在他看來,徹底勝利就在眼前,對於情報部門提供的中國軍隊有干涉跡象以及可能給美軍帶來的危險,他置若罔聞,根本不相信前面還會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他。



1950年9月30日中國一再警告不準越過三八線,但麥克阿瑟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仍然命令聯合國軍於10月1日全面越過三八線,並於10月19日佔領平壤,麥克阿瑟趾高氣揚表示,要讓孩子們在感恩節(11月28日)前結束戰爭回家。

狂妄的麥克阿瑟說什麼也沒有想到,小米加步槍的中國敢於和世界頭號世界強國對抗。彭德懷率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志願軍擊碎了麥克阿瑟“回家過聖誕節”的叫囂,“聯合國軍”傷亡達3.4萬餘人,被迫從鴨綠江邊撤至三八線附近。



美軍在朝鮮遭到慘敗的消息傳到美國後,輿論一片大譁。《紐約先驅論壇報》發表文章將美軍的這次失敗稱作“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時代》雜誌說:“我們吃了敗仗——美國曆史上最慘重的敗仗。”《新聞週刊》稱其為:“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最慘的軍事敗績。可能會成為美國曆史上最糟糕的軍事災難。”

狂妄的麥克阿瑟在軍事上的失敗,終於惱羞成怒,極力想挽回面子,總想把戰爭擴大到中國,使朝鮮戰爭演變成中美大戰。甚至瘋狂到建議投擲20至30顆原子彈轟炸中國,在中朝之間沿鴨綠江設置一條放射性地帶。



麥克阿瑟的瘋狂嚇壞了英國等國家,麥克阿瑟難道要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嗎?麥克阿瑟的魯莽嚴重破壞了美國歐洲第一的戰略計劃。美國總統杜魯門早就受夠了麥克阿瑟的盛氣凌人。

麥克阿瑟自恃資格老威望高,不把杜魯門放在眼裡。1950年10月,杜魯門希望就朝鮮形勢聽取麥克阿瑟的意見,麥克阿瑟居然以前線戰事正緊為由不願回國彙報,於是杜魯門只好屈尊從美國趕到威克島與麥克阿瑟會談。




杜魯門不想讓麥克阿瑟再瘋下去,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被解除美國遠東最高司令官、“聯合國軍”總司令職務。

可笑的是,麥克阿瑟一直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領導是林彪,打了半天都不清楚對手是誰。狂妄的麥克阿瑟最終敗在了彭德懷手裡。

彭德懷自豪地宣佈:“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非常道畢延河


作為一名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雄心壯志是必備的素質,誰都想功成名就,青史留名。可有的將軍眼高手低,狂妄自大,結果損兵折將,害人害己,只能給後人留下笑柄。國民黨將軍張輝瓚就是這樣的人,正因為他自己的狂妄殘暴,最終為自已招來了殺身之禍。

“霧滿龍岡千嶂喑,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能夠登上毛澤東詩詞上的,還真都不是簡單的人物。

張輝瓚絕對是個軍事學霸,湖南陸軍講武堂,保定軍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都一一讀過,之後又專程到德國做過軍事考察,按理說應該具有儒將風采,但不知道是不是軍校讀多了,其人非常冷血,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是個少有的心狠手辣之人,打擊共產黨,殘害百姓,殺人如麻,被人稱為“張屠夫”。


1930年任國民黨第18師中將師長,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任中路總指揮,率軍攻打紅軍,張輝瓚狂妄自大,根本沒把紅軍放在眼裡。他把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黃公略比作宋朝宋江,方臘,田虎,王慶,稱他們為“四大寇”,揚言要“剃朱(德)毛(澤東)”。

毛澤東將計就計,誘敵深入,在龍岡設下埋伏,利用大霧天氣,迎頭痛擊張輝瓚部隊,將之全殲。張輝瓚化妝逃跑未果,被活捉。成為國共交戰以來,被生擒的最高國民黨將領。


張輝瓚曾經和毛澤東一起參加過湖南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驅張運動”,也算是老相識了。見到被捉的張輝瓚,毛澤東不無嘲諷的調侃“究竟是你剃了朱毛的頭,還是朱毛剃了你的頭”?

在對待張輝瓚的處置問題上,毛澤東和朱德都認為不要殺掉他,一是維護共產黨的聲望,教育國民黨官兵,二是可以換回我黨的許多被捕的同志和大批錢槍物質。並且也與國民黨談好了交換條件。

但是在蘇區政府召開反“圍剿”祝捷大會上,公審張輝瓚時,因為他在這一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有極大的民憤,所以與會群眾把怒火統統發洩到他的身上,以至於群情激奮,衝破紅軍戰士的阻攔,登上主席臺,痛毆張輝瓚,最後竟從紅軍手中把他搶走,拖出會場處死了他,又將他的頭砍下,裝進竹籠,扔到江裡。

這一突發狀況,讓毛澤東朱德始料不及,但事態已經無法挽回。朱德後來回憶這件事時說“當時真不應該殺了張輝瓚,如果留著他,不但可以解決根據地的不少困難,還可以用他換回許多獄中的同志。可是殺了他後,蔣介石為了報復,處決了我們許多被捕的共產黨員,包括幾次起義失敗後被俘的多位我軍將領”。

張輝瓚之死,雖然是意料之外,可也是他罪惡累累,民怨極大所致,歸根到底還是他咎由自取,自食惡果。


我是歷史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說到狂妄將軍,我們不得不談藍玉。其名將常遇春的妻弟,自幼跟隨朱元璋,深受皇帝的喜愛。

洪武晚期,明初名將死的死,被朱元璋清洗的清洗,因此名將匱乏。而蒙古雖然被明朝多次打擊,但是如同打不死的小強,今天被明朝擊敗,明天又興風作浪。

朱元璋環視四周無人,藍玉毛遂自薦,說自己能夠打敗蒙古。朱元璋將十五萬精銳交付給藍玉。

1 戰功赫赫

藍玉在早年間,跟隨朱元璋、徐達與付友德等人,先後在雲南、四川與長城以北作戰,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藍玉性格與常遇春也有很大相似之處,即打起仗來不要命,每一次與對手對陣的時候,都以快取勝,打敵人措手不及。常遇春英年早逝,這使得朱元璋非常悲痛,而每當藍玉以快取勝,朱元璋就欣慰萬千。


雖然,藍玉自從洪武初年就領兵打仗,但是在整個時期,藍玉都是副將。直到洪武21年,藍玉才在明初名將被朱元璋剷除差不多的時候,被委任為主將。

由於蒙古部落多次被明軍擊敗,因此當藍玉率領大軍進攻的時候,蒙古部落選擇躲避,藍玉兵不血刃的來到捕魚兒海。藍玉選擇在捕魚兒海畔安營紮寨,而此時蒙古部落認為自己以退為進的戰術已經受到了奇效。等到明朝大軍疲憊之後,再對明朝發動致命的一擊。

藍玉畢竟是身經百戰,因此他選擇安營紮寨,實際上是讓蒙古軍自投羅網。蒙古軍想要偷襲藍玉大寨,但是藍玉早已經有防備,蒙古部落知道中計而選擇撤退,但是藍玉的兩個偏軍早已經將蒙古人團團包圍,此時蒙古軍陣腳大亂。

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明軍,毫無招架之力,一戰蒙古軍被斬殺8萬,被俘虜5萬,藍玉取得封狼居胥的功績。

2 居功自傲

藍玉取得大功之後,朱元璋大喜,準備對藍玉賞賜。由於立了大功,藍玉飛揚跋扈起來。從遠征蒙古歸朝時候,藍玉嫌棄大同守邊士兵開門太慢,命令士兵直接攻打城門。

原本朱元璋聽了藍玉取得大捷,非常高興,但聽說藍玉命令士兵攻打城門之後,立即收回了賞賜藍玉的命令。


藍玉返回南京之後,因為他剛剛立下大功,所以朱元璋也沒有過問他攻打大同城門的事情。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於藍玉是非常客氣的,這也是信任與喜歡藍玉的表現。

朱元璋從來不是一個耐心的人,很多名將,僅僅因為一點兒過失,就被朱元璋殺害。藍玉在得到朱元璋的寬宥之後,本應當收斂一些,但是藍玉認為天下將領無人能夠替代自己,因此變本加厲的狂傲。甚至多次與朱元璋發生爭執,這實際上是找死。

不僅如此,為了擴大其自身的影響力,藍玉結黨營私、多收義子、霸佔農田與招搖過市,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一個御史過問藍玉,反而被藍玉驕橫的駁斥。


朱元璋親自過問,藍玉不僅不認錯,而且此後還是狂傲依舊。他對於御史、文臣蠻橫無理。雖然憑藉的自己權勢與功績,積累了不少人脈,但同樣得罪了不少人。

3 身敗名裂

藍玉最終為自己狂傲付出了代價。洪武26年,有人揭發藍玉等人謀反,朱元璋再也不能容忍,因此將藍玉拒捕起來,在藍玉家中搜出武器達到上萬件,此時藍玉百口莫辯。面對著“鐵證如山”,朱元璋下令將藍玉處死。


藍玉案發生之前,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先後被賜死,此時藍玉如果能夠安分守己,避其鋒芒,說不定會獲得善終。但是他步李善長等人的後塵,結黨營私等,最終使得自己走向的絕路。

藍玉被誅殺,一方面由於朱元璋比較猜忌大臣,另一方面也是藍玉自己過於驕橫,得罪很多人,這其實是他自尋死路。

我是籬上青,就是那個專注歷史史實,探討歷史問題的男人!

籬上青說歷史


前有張靈甫,後有廖耀湘。張靈甫在發現華野有合圍意圖時,本來可以快速通過垛莊逃出生天,然而他狂妄的要搞什麼“中心開花”,爬上孟良崮葬送了整74師。而他的黃埔六期師弟廖耀湘,也因為狂妄葬送了東北國軍最精銳的第九兵團,進而輸掉了遼瀋戰役。



廖耀湘其實是杜聿明第五軍系統出身,在該軍所屬新22師師長的任上,率部加入第一期中國遠征軍作戰序列,入緬作戰失敗後撤往印度,成為“駐印軍”新一軍的骨幹部隊,全師接受了美械裝備和美式訓練,1944年與空運來的第14師、第50師擴建為新六軍,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1948年1月,國民黨軍隊組建機動兵團,在瀋陽以新一軍、新三軍、新六軍、第49軍、第52軍、第71軍及4個旅組成第九兵團,廖耀湘擔任中將司令官,成為東北戰場國軍最大也是最精銳的一支機動部隊。10月初,東北野戰軍南下攻擊錦州後,廖耀湘奉命率以九兵團為主體的部隊組成“西進兵團”增援錦州。



俗話說“救兵如救火”,既然增援錦州就應該沿北寧鐵路線及公路線迅速接近錦州,然而廖兵團的行動路線讓軍史學家們直到今天也感到“匪夷所思”,五個軍11萬人馬卻是出瀋陽向西奔新立屯、再向北直撲彰武,這幾乎是個南轅北轍的路線。而實際上,廖耀湘對援錦行動表現出來的是“狂妄和懦弱”的兩重性。

所謂狂妄,是廖耀湘認為彰武縣城(阜新市轄)乃是東北野戰軍鐵路運輸線的節點,幾十萬解放軍所需的大量彈藥輜重都是從北滿地區經由此地,再運往錦州前線的,只要第九兵團切斷這條補給線,東野自然無力再戰。



所謂懦弱,是廖耀湘堅持認為,在華北的“東進兵團”未抵達錦州與範漢傑匯合之前,西進兵團單獨接近錦州是愚蠢的,極有可能中了東野“圍點打援”的圈套,那麼一旦九兵團被殲,則瀋陽必失,因此不顧蔣介石的嚴令,堅持先打彰武。

負責牽制廖兵團的東野第五、第六縱隊的五個師且戰且退,1948年10月10日,在塔山阻擊戰打響的當天,廖耀湘十萬大軍卻在距離錦州300公里的彰武發動大舉進攻(瀋陽距離錦州才260公里),次日佔領縣城。隨即南京和瀋陽大肆發佈消息,似乎整個戰役勝券在握的樣子。

而實際情況是,東北軍區迅速開闢了經由內蒙的運輸路線,廖耀湘佔領彰武只能算帶來點麻煩而已。



等到廖兵團在蔣介石嚴令下掉頭再向南前進時,黃花菜都涼了,10月14日廖耀湘才下達全軍向南渡過新開河的命令,10月16日東野攻克錦州,廖兵團一夜之間成為了一支芒然的部隊,不知該往哪裡去。

廖耀湘同時接到了三份命令:蔣介石命令他繼續前進“收復錦州”,這簡直是痴人說夢;衛立煌命令他撤回瀋陽固守,可將來怎麼辦?老長官杜聿明命令他轉進營口從海上逃出東北。



一向自負的廖耀湘也迷茫了,整整在原地思考了五天,終於決定抗命向營口撤退,然而無論是前往錦州還是轉進營口,黑山都是必經之路,於是從10月23日起,廖兵團才開始攻擊黑山,東野在此部署的第十縱隊及另外二個師死戰不退,這就是著名的“黑山阻擊戰”。

廖耀湘第二次犯了“狂妄”的毛病,以他指揮的五個精銳軍全力突擊東野五個師的防線,本來是有可能完成突破的,然而他卻只派出了第49軍和第71軍實施攻擊,雙方展開慘烈的攻防戰,而廖兵團最精銳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卻遲遲未能投入戰鬥。

也許是他認為根本用不著兩大主力出馬,可事後有人評價,廖耀湘有私心,想在逃出東北後能夠保留基本部隊。



總而言之,解放軍阻擊部隊血戰三天,死死頂住了敵人的攻勢,至10月26日,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已經全部回師到達黑山一線戰場,迅速完成了對廖兵團的穿插和包圍,11萬國民黨軍已經在劫難逃了。27日東野九個縱隊發起總攻,第九兵團全軍覆滅,史稱“遼西圍殲戰”,電影《大決戰》裡東野司令員有句名言:“這個廖耀湘,無論是去錦州還是去營口,一週之前幹嘛去了”?

廖耀湘兵團的覆滅,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可謂“後果很嚴重”,長春10萬守敵聞聽錦州解放和廖兵團被殲,要麼起義要麼投誠;而沒有了重兵把守的瀋陽,也被東野輕鬆解放,最關鍵的是,東北野戰軍主力得以僅用52天便取得遼瀋戰役的勝利,然後迅速南下入關,從而徹底改變了戰爭的進程。


度度狼gg


最狂妄的將軍當屬清代雍正身邊的大紅人年羹堯了。

年羹堯,中國清代名將,官至四川總督、撫遠大將軍。雍正皇帝的大舅哥,在雍正皇帝即位時因其他王爺不服,一直守護在雍正身邊併成功平定叛亂而成為了雍正的心腹。年羹堯有著卓偉的軍事才能,公元1723年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邊境戰火再起。雍正派年羹堯前往西寧坐鎮指揮叛亂。

當時年羹堯剛到西寧時反叛大軍還在路上,此時年羹堯兵力空虛,這一消息被羅卜藏丹津叛軍獲悉後開始調兵圍攻西寧,但此時被圍困在陣中的年羹堯從容淡定,率領十餘名將士坐在城樓上,上演了一出清代“空城計”,沒看過《三國演義》的羅卜藏丹津叛軍以為有詐便火速撤軍,而此時年羹堯已命令一批人馬襲擊叛軍的大本營,叛軍在途中遭到兩面夾擊,死傷無數,羅卜藏丹津率僅存的百餘部隊倉皇逃走,等反叛正規軍到來時,羅卜藏丹津已無還手之力,在節節敗退中逃在新疆伊犁被俘。憑藉此戰年羹堯的才能不僅震驚朝野,同時也使青海迴歸大陸版圖。同時也成為了雍正的頭號紅人,一些朝廷上的事雍正拿不定主意時可會諮詢年羹堯的意見,對年羹堯推薦的人才雍正也使特別的重視。但就是這樣一位在滿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漢人,卻難逃被賜死的命運。

公元1724年自恃功高的年羹堯在回京途中要求蒙古王公貴族見到自己時必須跪拜,到京城時對跪拜迎接的京城官員看都不看一眼,更囂張的是在與雍正見面時不注重君臣之禮,讓雍正的貼身太監為自己端茶倒水,這些都間接刺傷了雍正的心。

但這時的年羹堯並沒有覺得自己做的過分,反而越來越驕橫跋扈,凡自己所到的地方,地方大員必須行天子大禮跪請聖安,在打仗時朝廷為支援軍餉緊衣縮食,但年羹堯卻在軍中大吃大喝極其放縱。晚上睡覺學皇帝那樣去翻牌子,儼然把自己當成了九五至尊。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年羹堯開始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代價,雍正對年羹堯的不滿開始公開化。先是將他的親信革職,並把年羹堯調離軍中,接著暗示朝廷內外大臣揭發年羹堯的罪狀,朝廷內外大臣在雍正的授意下紛紛檢舉揭發年羹堯,於是雍正已聽從群臣請願為由革去年羹堯的官職,並捉拿會審,在審判中為年羹堯開列了92項大罪,但雍正念及年羹堯有功為表示開恩,賜其獄中自裁。子孫發配邊境充軍,叱吒風雲的年大將軍最終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走向了生命的結束。

小編認為年羹堯的死是自己作死的,如果年羹堯不狂妄自大,不目中無人,一定會成為中國歷史上名垂青史的將軍。


小姜聊史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一個靠著拍尼赫魯馬屁上來的將軍,竟然大言不慚的說:“無論任何戰爭,都能戰勝中國軍隊。”結果,現實卻啪啪打臉,他也因為自己的無知成為了整個印度唾棄的對象。



前兩年,中印雙方發生了洞朗對峙。起因是我國在自己的領土上修建公路,而且修建之前已經通知了印度,印度方面也沒有提出異議。

但當我國的公路開始修築後,印度卻表示了強烈的抗議。按道理說,某國不願意鄰國在邊境修築公路,那它可以反過來在自己的領土上多修幾條公路。但由於印度沒錢修公路,所以就開始耍無賴,竟然越過國境線阻止我們修公路。

實際上,印度的無賴表現不是最近幾年才有的,而是從獨立之初就開始了。




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後來尼赫魯當選為總理。當時,尼赫魯雖然不斷鼓吹和平,但卻制定了“前進政策”,準備攻打我國西藏地區,並且不斷派兵向我國邊防部隊挑釁,準備以武力清除我國邊境上的軍隊,佔據領土。

隨後的時間中,尼赫魯不斷地命令印度軍隊向北推進,他甚至給印軍下達命令:“在邊防線上,哪裡有空隙,就到哪裡巡邏,或者是在那裡建立哨所”。

在印度的政府高層中,有一個叫做布里吉·莫漢·考爾的中將,他本身並沒有多大的能力,但印度獨立後晉升快速,原因就在於他是尼赫魯的堅定支持者,只要是尼赫魯說的話,都是對的。當然,他也是尼赫魯前進政策的積極擁護者。



1956年到1957年之間,我國在阿克賽欽地區修築新藏公路時,印度認為我國阻礙了他的前進政策,所以百般阻撓,甚至汙衊我國侵佔了印度的領土,總面積約為12.5萬平方公里,這大體相當於我國福建省的面積。

為此,尼赫魯寫信給我國,當時周總理接到信件後,理所當然的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於是尼赫魯惱羞成怒,更加瘋狂的大搞“前進政策”。入侵我國邊境,製造流血事件。

我國當時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希望雙方能夠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但印度方面卻不予理會。甚至認為我們軟弱可欺,所以悍然發動戰爭,攻打我們的邊防將士。



此時,布里吉·莫漢·考爾出現,他對尼赫魯和印度高層說:“由於中國內部問題,中國不可能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而在任何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中,印軍有能力擊敗任何中國軍隊!”

任何中國軍隊!

此言一出,尼赫魯認為考爾有足夠的能力入侵我國,於是他派遣了考爾到達前線擔任印度第4軍軍長,負責整體戰事。

考爾到達前線後,命令第七旅到達克節朗河作戰,結果第七旅在幾個小時內便被我軍全殲。丟人現眼之後,考爾再次派遣第十一旅入侵我國西藏瓦弄,結果又被我軍全殲。

兩次被全殲,丟人丟大發了。為了挽回敗局,考爾調遣了三個旅佈防於西山口,以防禦我國進攻。

結果,我軍僅僅用了三天便全殲了考爾佈置的三個旅,共計5200人。




屢戰屢敗的考爾再也沒有狂言,留下的只有尷尬。戰後,考爾也被印度政府勒令永久退役,並且接受調查。後來,印度政府還把他的退休金給停了。晚年,考爾還為自己的失敗推脫,說印度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投入不夠!

我就納悶了,當年的中印戰爭,印度從後勤補給、武器裝備和戰鬥人員數量上來說,哪一點也不弱於我國,甚至某些地方還比我國更有優勢。也不知道考爾所謂的投入不夠,指的是什麼。


我是越關



張靈甫被包圍的時候,友鄰部隊離他很近,但他卻選擇了放棄重武器,上了孟良崮。所以一直有個說法,他當時的想法是,以自己為誘餌,據守孟良崮,優勢華野集中圍殲整編七十四師,這樣外圍的國軍就可以得到一直求之不得的與華野主力進行決戰的機會。

當時國軍參戰兵力遠在華野之上,又有美式裝備,佔有火力優勢,所以張靈甫認為以前國軍總是吃虧,是因為解放軍行動路線飄忽不定,國軍抓不住,只要能將華野部隊壓縮在一個狹小的區域裡進行決戰,國軍一定能夠徹底擊敗解放軍,所以選擇了這個自投死路的打法。

但是張靈甫卻沒想到,在他上了孟良崮之後,第一個掉鏈子的並不是他的友軍,而是他自己的整編七十四師。雖然說整編七十四師被消滅確實有整編八十三師救援不力的問題,但更加重要的是問題在於,張靈甫也沒留給友軍太多時間來解救他,就已經被華野全殲了。


也就是說,張靈甫低估了華野的攻堅能力,卻高估了整編七十四師自身在缺乏重武器火力優勢的情況下防禦作戰的戰鬥力。結果是友軍確實救援不是百分百賣力,但是整編七十四師這麼快就被華野主攻部隊全殲,不僅出乎張靈甫和國軍統帥部的意料,甚至華野粟裕也沒想到。

從這之後,國軍再遇到被解放軍包圍的情況,基本上就不會選擇轉移了,而是儘可能就地堅守待援,而不亂動了,即使想自己突圍,也不會輕易放棄重武器了。這也是後來豫東戰役中黃百韜能夠逃出生天的原因,被包圍後就地構築工事,堅守待援。

沒想到在遼瀋戰役第一階段,東野開始攻錦州之後,國軍統帥部徵詢範漢傑的意見。其實國軍統帥部是希望範漢傑能夠向西突圍的,但是範漢傑卻認為,錦州守軍達十萬人,錦州又有永備工事,可以憑城堅守,等待救援。如果國軍能夠從華北和瀋陽兩個方面出兵,東西對進,夾擊解放軍,就可以進行決戰,徹底改變東北戰場的不利局面。


這次範漢傑倒是真的堅守了,而且守了二十二天。並且,當時錦州雖然不缺重武器,但是炮彈儲備卻不足,只打了幾天就消耗完了,瀋陽方面一開始還能空投一點,但是也是杯水車薪,而且在解放軍防空炮火打擊之下,瀋陽很快也不敢再空投了。

這種情況下,範漢傑還能堅守這麼久,也算是一條好漢了,可是救援卻沒等來,最後錦州城破,範漢傑被俘。他所希望的救援,華北來的侯鏡如兵團確實是很賣力氣的,而作為東北戰場國軍第一主力兵團的廖耀湘兵團卻自作聰明,打彰武圍魏救趙去了。等到廖耀湘奉命開始向東攻擊的時候,解放軍已經突破了錦州防線,範漢傑也準備突圍了。


蕭武


筆者認為最狂妄自大要屬關公了。關羽字雲長,他和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是三國時期的猛將之一,在後世更是被封為武聖。關羽在生前忠心輔佐劉備,立下了赫赫戰功,為劉備與孫權和曹魏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貢獻了他畢生的精力,但關羽在後期由於自大讓他俘虜後被殺。下面就說一下關羽狂妄自大的兩個故事。


大意失荊州

關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在荊州鎮守。當時諸葛亮在進川前,把重鎮荊州的守衛工作交給了關羽,並一再叮囑他要看好荊州,讓他聯合孫權一起對抗曹操。諸葛亮走後,關羽狂妄自大的心裡開始膨脹,他一點都沒有把孫權放在眼裡,硬是把孫權推上了曹操。

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曹操就想聯合孫權一起攻打荊州,但孫權根本就沒有理會曹操,而是想要和關羽結為兒女親家,關羽知道後大怒,對前來提親的使者說到:“我的虎女怎能嫁給那個犬子?”

孫權見關羽實在是無禮,就決定在曹軍跟關羽交戰的時候,奪取荊州。關羽和曹操的大將徐晃在荊州城外大戰。這個時候,孫權派大將呂蒙率領士兵化妝成商人的模樣,成功的混進荊州城中,在關羽毫無防備之下就輕而易舉的佔領了荊州。

敗走麥城

關羽在大意失荊州後,所帶來的代價是很大的。關羽在前方攻打樊城時,得知荊州已經失守,頓時方寸大亂,急忙敗退想要回去奪回荊州。在返回荊州的路途中,關羽多次派使者前去與呂蒙聯繫,每次呂蒙都優待這些人,允許他們在城中自由出入,還向關羽下屬的親屬們慰問。使者返回來後,把這些情況告訴了關羽的部下們,從此關羽的士兵已經無心戀戰了,士兵們慢慢的開始各自私下逃跑了,不得已關羽只能敗退至麥城。

關羽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狂妄自大所帶來的毀滅性有多大,他還方言要回去處置兩個在後方負責供應糧草的糜芳、士仁不及時前來救援。糜芳、士仁知道後很是害怕,在呂蒙的誘降之下,他們兩人投靠了孫權。眼看麥城都快要守不住的時候,關羽率領幾十人出逃,到了臨沮時,被孫權的部下所擒獲,隨後關羽被殺害。孫權在殺害關羽後,把他的頭顱獻給了曹操,曹操以厚禮葬之。孫權也把關羽的身體以諸侯之禮厚葬。

關羽的狂妄自大,導致了自己和長子被殺,讓蜀國從此開始走下坡路,並讓他的兩個兄弟劉備和張飛都因他而死。


觀景說史


金海陵王完顏亮。嚴格來說,完顏亮不算是將軍,他當過金國的皇帝,但是金國並不承認他的皇帝名號,他死後只給了一個海陵王的封號,後來還被廢為庶人。他曾經親率大軍南下進攻宋朝,揚言滅掉宋朝,統一天下,但是大敗虧輸,他本人也被金軍所殺。

弒君自立

完顏亮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長孫,不過他是庶出,而完顏阿骨打的嫡長孫就是金熙宗完顏亶。金熙宗晚年好殺人,引起了身邊人的恐慌,完顏亮遂藉機弒殺了金熙宗,他自己當了皇帝。

完顏亮當了皇帝之後,剛開始還有點明君的模樣,不過沒多久,他就暴露了本性,立馬錶現出了荒淫無道、濫殺無辜的本性。他曾親口說,他有三個志向:

吾有三志,國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帥師伐遠,執其君長而問罪於前,二也;無論親疏,盡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

金國宮廷內稍有點姿色的女性,均被他納入後宮。他還對金朝宗室大開殺戒,很多宗室成員都死在他的屠刀之下,他還直接把金太宗一脈的後代殺絕。

南下伐宋

完顏亮對宋朝一直虎視眈眈,試圖把宋朝納入金國的版圖,他曾寫詩表達了自己的這個意願:

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公元1161年十月,完顏亮親率大軍南下進攻宋朝,金軍兵分四路撲向宋朝。剛開始金軍進展順利,取得了不少戰果,宋軍一路節節敗退。

不過後來完顏亮的弟弟完顏雍趁他南征之際,在遼陽稱帝,並公佈完顏亮的罪過,號召天下人共殺完顏亮:

弒皇太后徒單氏,弒太宗及宗翰、宗弼子孫及宗本諸王,毀上京宮室,殺遼豫王、宋天水郡王、郡公子孫等數十事。

而原本南征的將士大都支持完顏雍,南征的金軍人心渙散,毫無鬥志。這樣一來,戰局開始變得不利於金軍,金軍的三路水軍均被宋軍擊敗。

慘遭叛殺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完顏亮變得非常急躁,他想盡快滅掉宋朝之後,再找完顏雍算賬。於是他強令金軍三天內必須渡過長江,否則將處死帶隊的金軍領將。

當時的局面完全不可能達到完顏亮的要求,於是完顏亮的部下發動了兵變,兵馬都統領耶律元宜、都總管徒單守素、猛安謀克唐括烏野等人起兵發動叛亂攻擊完顏亮。混亂之中,完顏亮被叛軍的一枚箭射中,叛軍迅速上前補刀,完顏亮遂斃。

完顏亮死後,被降封為海陵王,諡號為煬。後來又被廢為庶人:

二十年,熙宗既祔廟,有司奏曰:“煬王之罪未正。準晉趙王倫廢惠帝自立,惠帝反正,誅倫,廢為庶人。煬帝罪惡過於倫,不當有王對,亦不當在諸王塋域。”乃詔降為海陵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

完顏亮這個曾經立志統一南北的人,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手裡,當過皇帝,卻連皇帝的尊號都沒有。可悲可嘆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