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沙數據看疫情與2020生鮮冷鏈產業發展思考

2020年1月20日晚9時30分,鍾南山接受央視新聞1+1採訪時指出,確定存在有人傳人的現象,揭開了抗擊新冠病毒的序幕。

1月23日凌晨兩點,武漢市發佈交通封城的通告: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封閉武漢對外通道,武漢進入抗疫戰時狀態。

普通的中國公民,雖已進入年度春節假期,但能從信息流媒體、微信公眾號得到大量關於疫情的信息,1月23日,就連十三線的粵東小城都已經無法從藥店買到口罩等防疫用品,情況不容樂觀。我也一樣,從此捲入全國老百姓全民參與的"2020抗疫之春"。

關於疫情發展、大量醫護工作者入鄂援助、某會的再三犯錯等消息,奮戰在一線的媒體、普通的武漢人已經向外界披露許多,這些不是我的專長,我就不繁述了。下面,我就疫情在長沙的發展及對冷鏈相關產業的影響進行簡單梳理。

長沙疫情發展的數據分析(截止2020年2月18日晚24時)

從1月23日起,我每天關注長沙疾控部門對外發布的疫情數據,其中,我最關心的是新增數據,這決定了疫情的發展走勢,截止2月18日,圖表如下:


從長沙數據看疫情與2020生鮮冷鏈產業發展思考

從上述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2月1日,長沙新增病例26例,是長沙疫情新增的高點,此時距離武漢封城已經十天,長沙作為毗鄰武漢僅三百多公里的省會城市,直接受到武漢輸入病例的衝擊。2月6日,新增病例11例,累計總病例數達到190例,目前長沙總病例為241例,也就是2月6日前(含)的總病例數佔78.84%。從2月7日至2月18日,連續十二日長沙新增病例均在10例(含)以內,期間有反覆,但幅度不大,其中,後面連續四日,新增病例均為零。

至此,在武漢封城27天后,長沙的抗疫戰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雖然仍不能掉以輕心,但已經曙光在望。長沙數據、長沙經驗也告訴我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新冠病毒雖然傳染力超強、狡猾,但科學之網還是能降伏它。反思作為同數量級城市的武漢,敗在無知、傲慢、僥倖。

2月17日,我們通過網絡遠程與合作單位、綿陽科創園區簽訂綿陽雲鮮1號合作框架協議,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看到道路上車輛已經明顯增多,一些獲得批准開業的粉店已經對外營業,城市又開始呈現煙火氣,政府抗疫、發展經濟的決心凸顯。

<strong>經濟的啟動鍵已經開啟,相信,很快又會走回快車道。

再說說疫情對2020冷鏈產業發展的影響。

先講講冷鏈的基本概念,按民間分法,冷鏈分為服務果蔬為主的高溫冷鏈和主要服務肉類、深加工產品的低溫冷鏈,這裡要說的是,兩種冷鏈的發展路徑完全不同:果蔬高溫冷鏈,由於受國內果蔬產品的價值偏低、大規模流通等因素影響,國內果蔬的冷鏈流通率一直在低位徘徊,這裡不深入展開討論,下面我們重點關注低溫冷鏈:

低溫冷鏈,由於普遍要求溫度控制在零下十八度以下,因此凍肉、凍水產、速凍水餃湯圓等產品,對冷鏈具有極強的依賴性,這也是國內冷鏈大部分是低溫冷鏈的重要原因。然而,受國內老百姓認知和消費習慣的限制,國內冷鏈目前大部分是以加工廠、餐飲、食堂等為主要服務對象,直接流入百姓餐桌的冷鏈需求佔比不到10%,這也是我一直不看好京東冷鏈等冷鏈企業的原因,很多新入場的冷鏈企業,均在TOC這個狹窄的冷鏈領域發力,規模有限、成本高昂。

因此,受疫情影響,加工工廠開工受限、團膳市場銳減、餐飲需求幾乎團滅,導致冷鏈的流通量也大大下降,但由於低溫存儲的保質時間較長,冷鏈存儲成本佔比有限等,低溫冷鏈產品流通企業較果品流通企業、餐飲企業在疫情中受到的影響要小的多,相信隨著疫情控制,冷鏈流通將快速恢復正常水平。

疫情期間,海底撈、老鄉雞、九毛九等連鎖餐飲企業都發出了生死存亡的號角,受房租、人工成本佔比較高的影響,疫情中餐飲企業受到較大沖擊,但對餐飲企業的影響,我想提供另外一個視角:

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升,餐飲企業內部分化加劇,具有品牌、管理優勢的連鎖餐飲企業崛起,單店餐飲企業死亡率不斷上升。這點我們從新開張的商業綜合體的餐飲陣容----大部分都是熟悉的面孔可見一斑。

節前跟一些餐飲企業負責人聊天時提到某單店型餐飲,從簽訂租賃合同、裝修到開業運營,4個月即告關門,投入40萬元,最後只5萬元轉出,即使沒有疫情,餐飲的創業門檻也已經極高,在此也勸一些只看到餐飲現金流好就盲目殺入餐飲創業的人一定要慎重,個人認為,單店餐飲的創業門檻,遠非一般的創業者能跨越,甚至成功的中小企業負責人,也不一定能跨入餐飲行業完成從零到一的突破。在疫情發生之前,餐飲從業者分析,從整個社會來看:經營良好的門店佔比也不到30%,勉強能薄利維持生存大概40%,至少30%門店處於虧損狀態而且扭虧無望。因此,此次疫情,受影響最大的是尚未盈利、現金流儲備極少的30%的企業,對這部分企業,可能直接猝死,根本等不到疫情結束、消費回暖的日子。當市場主體減少的時候,對品牌、規模企業是利好,個人認為,能捱到消費回暖階段的餐飲企業,將得到快速、優質發展的機會,餐飲企業內部的分化會進一步加劇......

因此,結合非洲豬瘟、疫情對冷鏈產業的影響,個人大膽做出以下分析預判:

1、 <strong>冷鏈對農業的基礎設施支撐作用更加突出:2月5日,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高度,提升冷鏈戰略地位。文件明確提出: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籌規劃、分級佈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等。


從長沙數據看疫情與2020生鮮冷鏈產業發展思考

2、<strong>豬肉供應持續受到重視: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因此,2020年豬肉保持較高價位運行,是大概率事件;同時,推進"運豬"向"運肉"轉變,冷鏈需求增加,冷鏈發展利好。

3、<strong>冷鏈作為應急儲備設施上升到政治高度:本次疫情正值春節消費高峰,疫情導致流通中斷,從農產品的生產到消費都受到極大挑戰。冷鏈作為應急儲備的核心,2月12日,國務院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下發的《關於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做好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的通知》中將它上升到政治高度,採取冷鏈提升產地存儲、銷地應急儲備、推行冰鮮和冷凍肉類上市等方式,保障農產品的安全高效有序供應。

4、<strong>冷鏈進口大幅增長:從國家打擊走私到非洲豬瘟到擴大開放,2019年國家肉類進口(凍肉)大幅增長,其中全年進口豬肉210.8萬噸,增加75%;進口牛肉165.9萬噸,增加59.7%。一號文件提出: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增加適應國內需求的農產品進口,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深入開展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專項行動。可以預料,2020年進口凍肉將大幅增長,進口冷鏈產品流通的國內冷鏈需求也會增加。


從長沙數據看疫情與2020生鮮冷鏈產業發展思考

5、<strong>冷鏈產業供應鏈向頭部集中:受疫情影響,2020年餐飲企業行業內部分化加劇,優質規模企業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小微餐飲佔比減少,針對餐飲供應鏈的渠道、上游企業將進一步集中,傳統批發佔比將下降,傳統批發企業生存環境惡化,具有營銷、服務思維的冷鏈供應鏈型企業、冷鏈上游企業發展提速。

6、<strong>冷鏈C端消費的潘多拉盒子開啟,冷鏈將引來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十年:在傳統冷鏈發展階段,老百姓對冷鏈的瞭解,還僅限於水餃湯圓。2019年,生鮮渠道多元化開啟,社區團購商業模式以高效率、低損耗優勢獲得高速發展,其中,冷鏈食品通過社區團購渠道,獲得高速、迸發式的增長,大量冷凍食品直接進入百姓餐桌。疫情期間,社區團購平臺以生鮮、無接觸配送為主的模式再一次獲得政府、百姓的認可,成為保障特殊時期生鮮供應的重要力量。趨勢一旦形成便會自我加強,隨著90、00後作為消費主體走上家庭生活決策舞臺,冷鏈的發展春天才剛剛開始。


從長沙數據看疫情與2020生鮮冷鏈產業發展思考

7、<strong>傳統批發亟待變革:此次疫情的中心,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再次成為風暴之眼,野生動物、活殺私宰、汙水橫流等,引發了政府、企業對主城區傳統批發市場業態何去何從的思考。筆者認為,傳統批發雖然目前佔比不小,但趨勢不是傳統批發,在當今發展環境下仍按傳統批發設計生鮮流通模式,只在硬件層面進行改變,難免落入規劃完畢即已落後的局面。因此,滿足城市生鮮供應的產業綜合體的定位、商業模式的創新是政府和相關企業下一步要面臨的挑戰。

8、<strong>社區生鮮農貿模式何去何從:作為生鮮供應的最後一公里,社區生鮮農貿市場一直以來在民生供應的角度受到政府的重視,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的扶持政策。然而在此次疫情過程中,春節加疫情的疊加,生鮮農貿市場悉數關閉,在生鮮應急供應方面的表現可以說為零。同時,從已經啟動改造的部分社區農貿市場樣本來看,很多項目升級過後商戶生意不升反降,所謂的升級也只是簡單的裝修升級+文化包裝。筆者想要說的是,社區農貿的轉型升級如果只是裝修升級,那也未免太容易了。所以,各個地方政府,在出臺政策的時候必須找準社區生鮮農貿的升級方向,避免財政補貼資金打水漂,把好事做實、實事做好。


從長沙數據看疫情與2020生鮮冷鏈產業發展思考

以上八點是筆者對2020年冷鏈發展趨勢的分析,其中很多觀點與多年前筆者在進行雲冷1號項目定位時的觀點一致,但在對疫情背景下,傳統批發市場沒落、C端加強等趨勢進一步強化,同時隨著社區團購等新興渠道的崛起,整個生鮮冷鏈生態系統正在發生化學反應,創新已成為生鮮冷鏈發展的核心關鍵詞,唯有創新才能打破舊的枷鎖,唯有創新才能引領未來。

從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到2月12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下發《關於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做好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的通知》,均把冷鏈發展、農產品流通上升到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層面。冷鏈在農產品流通、應急儲備方面的作用得到空前的重視,相信在市場和“市長”(政府)的雙重推動下,國內冷鏈的發展將引來新高潮。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商業模式的設計、做好項目選址規劃和明確領先的運營思路,將是現階段做好生鮮冷鏈項目必須面對的挑戰,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準備好了嗎?



從長沙數據看疫情與2020生鮮冷鏈產業發展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