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高手是怎样处理败笔的?

奥力芙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书法高手的字当然会出现败笔,每个人的字都会出现败笔。对于前辈书法家来说是败笔,但是可能我们觉得非常的好。反之也存在。

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任何人都会出现败笔,不管是谁都会出现败笔和错漏。书法高手的败笔,一般不会出现需要修修补补的那种。书法高手就算他们自己觉得哪里写的不好,可能我们看是看不不出哪里不好的。

书法高手的败笔不会像我们平常人,非常的难看,难看到看不下去的地步的那种。

败笔也有很多种,我们拿一些举例。

败笔:多指某件事中或某件物品不完美的部分。所以败笔不单单只是一个字中的某一笔写的不好,不单单只是指细微的错误。

比如说王羲之的字,拿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举例。

《兰亭集序》确确实实是书法作品中的高峰,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最好的书法作品。但是这卷《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微醺之后所写的”草稿“。

上图《兰亭集序》中的”岁“字,如果按照”书法作品“的要求,不管什么原因,出现上图的分叉,这个肯定是算败笔。如果你现在参加书法展,出现这样的情况评委会扣分。

《兰亭集序》非常的优秀,如果王羲之自己看,肯定能够找到自己哪个字不足。像我只能找找他的一些不重要的瑕疵,或许”岁“的这个分叉是收藏《兰亭集序》造成的,但是只要出现这样的分叉就一定败笔。

有单字的败笔,还有整个写歪了的情况看,比如下图董其昌《赤壁赋》。

上面这幅字很明显看到,字都是朝着右上角偏斜。这幅字算不算出现了败笔,所有的字都偏了。

如果一般水平的人写歪了,那么可能不能看了,但是董其昌写歪了,就有点”势“的感觉。甚至可以说他写字的时候,取这样的”势“。这幅字写的怎样,董其昌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一人有感

每个人对欣赏书法的感受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

我们大众觉得好的字,如果是按照王羲之的标准看可能就不觉得好了。

比如有些人看到田英章的字,觉得很多“败笔”。

比如有些人看到沈鹏先生的字,觉得看不到“败笔”。

书法高手一些书法水平很高的人,他们的字不会出现非常一眼就能看到明显的败笔,除非他不是书法高手。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1月12日沪。


一人笔记


书法中的败笔,高手一般如何处理?

古语说:“把字写正不算本事,要有偶一败笔拨乱反正的手段“。

在书写时,任何人都有出错的时候。出错了怎么办?就要看书写者的补救功夫了。补就得好,往往比中规中矩的写出来更生出许多的意趣。我们以王羲之《兰亭序》来做范例。


《兰亭序》第一行的最未两字“初會”,我们看的时候不会觉得有任何的问题。但当我们把这两个字分开,单看“初“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字明显的存在结构上的严重缺陷,右边的“刀“太高了。单独这样的写,形态并不好。应该把右边的“刀”往下稍稍移一点,大家可以写写看,是在上面好看还是写下来好看。
在《兰亭序》中,“初會”这两个字贴得很紧。为什么要写的这么紧密呢?原因就是“初”字出现了失误,把“會”字贴上去,弥补了“初”字右边的空缺,使偏斜的形态回到了正路上。

在《兰亭序》中,失误的地方比比皆是。王羲之都能巧妙的化解。“惠风和畅”的“和”,很明显写错了。但大家都不觉得错。“畅叙幽情”的“畅”,左边申字的长竖,起笔时出现了失误,后人不但不以为错,还纷纷仿效。这就是高手补救的手段。

良工理材,不露痕迹。补救的手段,要在大量的创作中才能练就出来。我们不能为了补救而故意把字写错,故意的败笔,就有娇揉造作的嫌疑。补救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步的措施。不能为了补救而补救。



子衿书法


我不知道你说的败笔是单纯的一笔没写好,还是整幅画没写好,王羲之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影视斯耐客


真正的书法高手,根本不会有败笔!

所谓败笔,通常是指作品出现作者意料之外的失误,比如出现错别字、某个字的间架结构失衡、不慎洒落墨滴、钦印出现文字倒挂、相同字过于雷同、作品布局前松后紧甚至出现“终点站拥堵”现象等等,多如牛毛,说不完!

对于普通书家或书法爱好者来说,实际创作出现败笔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了避免出现败笔,我都会先在废旧宣纸上写一两遍试试手,找找感觉,尽管这样,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出现败笔,一旦出现败笔,会让人觉得很扫兴,书写灵感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面对败笔,有人写一个字改上半天(书协里就有位书法家就是这样改的,看他写字真让人捉急),有人索性把宣纸揉成一团,重来!我就是这样的。而真正的书法高手,可以驾驭一切突发意外,因势利导,绝不会缝缝补补,更不会推到重来,率性而为,一气呵成,往往佳作天成,妙笔生花!

一代伟人毛主席的书法就像他的领袖魅力、人格风范、词作风格一样排山倒海,气贯长虹,引领风骚。他的作品中也会有常人眼里意料之外的细节出现,但这正如断臂女神维纳斯一般,不能补臂,补臂就更不完美,就失去真气!我粘贴几幅毛主席作品,大家感受一下真正书法高手登峰造极的气势吧!

毛主席批阅文件

毛主席伏案疾书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七律 登庐山

七律 到韶山


永书101


【高手处理书法败笔:因地制宜】

文章·摄影/祥福君



因地制宜

书法家们没有人愿意写成败笔,也没有喜欢败笔,但书法家还经常会遇到,也是不可免的。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仍然有数量不多的败笔画数,但他的败笔就让人觉察不到,这就是书法顶尖高手。

书法家们在处理自己创作之书法中,大多都采取“因地制宜”等方法,用巧妙之法掩盖败笔,使人毫无觉察,并认为其成功之作。



高手之败笔可学与不可学

在当代书法家中,大多数都学习和模仿古代书法家败笔之趣;而普通人则不可,如果在书法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甚至几个败笔画,就能使得整幅书法作品之艺术感觉相差太大,就如白纸上有几点黑点一看便知。所以常人练习创作书法规矩点为好。


祥禅


  说到书法创作中的败笔,不得不承认这是每个书法创作者都曾出现过的问题。没有人愿意败笔,可它却经常存在。我认为这与书者的学识,艺术功底,当时心情,艺术假想的实力及火候不够等原因造成。那败笔产生的形式有哪些?

1.基本笔画功底不到家。这主要是书法的基本笔画功底不扎实,结果把楷书的笔画写成了行书,该方折的却写得圆润等等。也就是所谓的“笔法”。这是基础。所以要熟练基本笔画,掌握某种字体的基本笔画书写的方法和技巧。

2.字体结构的败笔。有些朋友在书写过程中遇到,难写的部首,偏旁,及复杂的单字出现败笔。出现这种情况要多读帖,多临帖,学习名家的结构布局。掌握每个结字的每一笔所处的位置,及每一笔之间的关系,掌握了这些,败笔就减少了。

3.整体结构败笔。主要是气势的败笔,在创作中,由于久坐或作者本身的运笔及行气不足形成,如左移,右移,上移,下移。所以在书写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整体的布局和变化。

4.败笔也可能成为一种创造。这是对于书法家或具有较高艺术功底的人来说的,如米芾作品不少诡异却惊人的“败笔”,“屋漏痕”的字体创造,就是由于败笔引起的创造。所以我们对于书写中出现了败笔,不要悲观,找出原因,提高书写水平才是重要。



陆金喜曜变建盏


这里我们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来比喻,完全很恰当。

书法是一个操作过程,因此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是会出错的。

对于娴熟的书法家来说,如果出现“败笔”发生的情况,那么,他也会根据自己对书法结构的艺术理解,很快修复这个失误的,而且,我们也不会发现任何修复的痕迹,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一些艺术效果呢!


那么,书法家都会出现哪些败笔的情况呢?

例如,急促。将上下文提前或者之后。比如说,本来要写“长沙”二字,结果,先写沙字了,这就是误书。

例如,落字。本来应该写“南京”二字,结果写了南字,没有写京字。

例如,别字。本来是“故里”二字,结果,写的是“故裏”。等等。

以上,我们举例的是类似的这些情况,并不代表书法高手就容易在这些字上出差错。

但是,题主提出的“败笔”,我认为应该不属于以上情况。


所谓“败笔”主要是指,这个字的第一笔一个垂直,结果写的有些倾斜了。

或者第四笔应该垂直,就给没有些垂直,这就属于“败笔”。

出现了败笔,这个字按常理就没有办法写了,可谓,一笔误而一字失,甚至一张纸也就要废了的。这样的情况,我们初学书法创作的朋友会遇到很多次的。

那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就是题主提出的高手如何处理败笔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书法的笔画,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麻烦,必须谨慎而大胆。这话一点也不假。

书法高手会出现败笔,但是,都是微微有一些失误,所以,高手书法家,都会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个失误。

一般叫做“将错就错”、或者叫做“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在学习古代书法经典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书法家将错就错和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处理。

例如,像欧阳询这样的大师,我们看他的《九成宫》中,就有好多字写的并不正,但是,你不会发现有问题。因为,他会通过笔画之间的关系去“救弊”,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即是将错就错,也是化腐朽为神奇。

因为一笔不理想,你要改非常困难,那就只好将错就错,寻找机会,破除失误的弊端,所以,也叫救弊。

例如这个“敕”字的竖画就没有写垂直,欧阳询就利用右边写“力”的机会给,把整体结构给“梯形”了一下,现在,我们整体上是看不出来竖画的不垂直了,但是,局部看还是有一些倾斜感的。因为这个字,不适合“梯形”结构,左边的竖画犹如定海神针必须垂直,力量感才会更强烈。

像这样将错就错,然后达到“化腐朽为神奇”效果的艺术处理方法,在行书草书创作中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我们要说清楚的是,如果把一个字已经写成功了,还有“败笔”,那一定不是高手书法家写的字。

再比如说这个“铭”字在的竖画,也没有写垂直。

欧阳询用“将错就错”的办法,在写“名”字口的第一笔竖画时,也没有马上写垂直,而是在写第二笔“横折”画时,做了笔法的处理,上重下轻,这样,整体的平衡感就稳住了。

我们再看这个“夏”字写得多稳定啊。“夏”字的“目”部,因为要写成“倒梯形”结构,所以,竖画没有垂直是正常用笔。

这个“抗”字的“提手”竖画多垂直!整个字,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一个“败笔”。“几”部的撇画写弯曲中的“垂直”笔势,也是正常用笔,不存在搭救的问题。

我们,所谓的“败笔”,只能限定在一个字还没有写完之前。

因为,只有还没有写完之前才有“救弊”的可能,你一个字都写完了还怎么去“救弊”呢?

至于其他的笔误问题,还可以有其它解决办法。

但是败笔,我们还是认为,是在一个字没有写完的过程中的失误,你才能叫做“败笔”,而把败笔救过来,这就是书法高手都能做到的。

我们初学书法,千万不要去学这些,或者故意出“败笔”玩一次“救弊”的冒险。

书法家的救弊是建立在笔法结构严格娴熟把握的条件下,采取的有效措施。

我们没有这个本领,就会画猫不成反类犬了。


千千千里马


1、书法艺术是无形的舞、无言的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有着系统的书法理论和实践作品。古人早就总结出书法常见的败笔,这些笔法出现在作品里会影响书法艺术的美感和质量。

2、书法用笔常见的败笔主要有:

鼠尾、牛头、柴担、折木、鹤膝、发丝、扫帚、耸肩、蜂腰、钉头、锯齿、尖棱、垂尾、竹节、脱肩、柳叶这十六种。

3、败笔在书法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对败笔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纠正并养成正确的用笔方法。

4、书法高手在学习中就注意正确的用笔方法,养成了正确的书写习惯,在创作中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败笔。

5、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创作中总有可能出现败笔,现代因为纸张的普及,败笔影响了整体效果一般都从新创作。古代由于纸张的稀缺,写错或出现了败笔就更正或描写纠正,甚至就放任啦,偶尔有之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家想法供参考!








弘逸紫砂


笔者认为,这与书者的学识、艺术功底、当时心情、艺术假想的实力及火候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我想,应该如此,大家都知道创作是一个人事,而一个人上面提到的方面因素的影响。书法讲求用笔,这个用笔就是败笔原因产生的关键所在,书者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如何尽可能的避免败笔的现象的发生,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败笔产生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基本笔画功底不到“家”,出现败笔

这是造成笔画败笔的主要原因,这一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书写的基本笔画书写功底不扎实,比如该圆润的地方,他写成了方折,该写成方折的地方他写成了不像形状的笔画,或者避免其写法换成不伦不类的写法,比如把楷书的笔画用到隶书中去,把隶书的笔画用到楷书中去,或者把行书的笔画用到楷书中去,等等,这些都是笔画败笔的现象,一般的人以为是他个人的独创,其实不然,那是他无法表达本来的艺术效果,而采取的替代法。

这种败笔,虽然避免的单一败笔(即各体中的自我败笔),但这种写法使得整体给人的感觉古里古怪的,缺少了艺术的完美性。因而,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应抓好基本笔画的练习,避免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发生,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本身的艺术水平,从而为未来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那种似类非类

二、结构布局的败笔

这也是我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造成这一原因在于,由于作者的间架结构布局基础不牢,或者当时创作心情不稳定、对某些部位有些惧怕感(总认为自己写不好)、无意识结构败笔等。间架结构布局基础不牢,这是结构败笔的主要原因,书写者具体表现出来的形式在于,手感不灵敏造成使结构移位,书写者本身没有把握好字体结构或者一直没有在意字体的间架结构(审美意识不到位),出现这一些情况的朋友应多看别人的书写结构和学习名家的结构布局、练习基本功等。这种结构败笔较之笔画败笔难一些,所以很难更改,但只要作者长期坚持也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时创作心情的结构败笔这也是结构败笔的原因之一,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心情激动、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这种败笔机会不是很多,但的确是存在的,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应注意认真对待。对某些部位有惧怕感是指,书写者由于在书写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本身觉得难于书写的字、部首、偏旁、单字局部等,他们在创作中看到后就产生一种害怕书写的感觉,从而创作中出现的结构败笔,这种情况实质上在笔画败笔中也有,不过相对来说与之少得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尽量克服,平时也应多注意练习,使之成为自己的强项这也是很有可能的,条件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克服心里因素等,从根本改变自己不利的因素,这样才有利于创作。

无意识结构败笔,这是指创作中可能这是平时写得最好的,也不至于很差,可在创作时突然写得很差,自己本身没有预料到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心里、基础、笔画、结构等都有联系,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应注意,这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改过来,但这种情况重复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是我们头痛的事情之一。

三、整体布局败笔

这是指创作的整篇作品中的败笔,主要包括气势败笔(行气败笔)、整体结构败笔等。气势败笔是指在创作中,开始书写的水平较高,由于时间长或作者本身的运笔、行气不足(底气不足)而形成的一种整体局部败笔,比如字体开始大中间小末尾大、开始小中间大末尾小、开始大中间、末尾都小等,另外就是位置移位,如向左移、右移、上移、下移了很多。如出现这些情况,要注意克服,这些都是行气不佳引起的,平时训练时多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就行了,过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就改变过来了。整体结构败笔是与整体局部败笔相对而言,它与整体局部败笔是大同小异的这里不再讲述

四、败笔可能也成为一种创造

这是对于书法家或具有较高的艺术功底的人来说的,正是由于败笔是可能或不可能避免的,而产生的败笔的效果又不相同,有的看起来是败笔的,经过别人的品评可能还不失为一种创造。

这一点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的人是经常体会到的(米芾作品不少诡异却惊人的“败笔”)。“屋漏痕”的字体创造,就是由于败笔引起的书法家的创造,这可以说是败笔的原因产生的效果,所以,我们有时候对败笔也不要太悲观,要真正找出败笔的原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才是重要的。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初学书法者不可忽视败笔现象的产生,因为由于自身的学识、技法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完全评价自己,所以,应尽量避免败笔的产生,这样才能在书法中不会闹笑话。

总之,败笔是创作当中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创作中表现得是否突出罢了,一个书法艺术高的人他的作品中会出现较少的败笔现象,但不可能没有,书法是人们追求完美的事物,但往往是无法完美,只能相对的说较之其它来要好得多,不能说是完全完美之作。

正是由于人有优缺点,所以,败笔也与之相对应,因为不同的性格的人书写的作品也就不同,而败笔产生的原因也不同,能把败笔转化为创造的人为数也不多,所以,我们在日常创作中应尽量减少败笔的现象发生,为自己的作品的完美增加一点儿水准才是真的。把中华传统的书法艺术发挥到极至,让艺术的气息随时在生活中弥漫。


x芒小果


书法高手是怎样处理败笔的?

所谓败笔,就是病笔,是不符合笔法的笔画,是作品中不该出现的笔画,原则上不论什么样的高手都不可能补就。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撕掉重新写。

欧楷的斜势并非病笔,卫夫人《笔阵图》中说过,“无力无筋者病。”元李溥光《书法正传》中,总结了八种病势。谓“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旦”。这样的笔画都是“无力无筋”的,所以都是病笔。

这几种病笔要避免发生的方法就是骨法用笔,要做到“多力丰筋”,才能把笔画写好。

书法之所以要练,就是要练习手对笔的控制力,要练习精准度,以做到不出败笔,或少出败笔。

怎样才能做到“多力丰筋”呢?

其一,就是多用篆籀笔法。篆籀笔法的核心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最能体现笔力的笔法,也就是骨法用笔。侧锋不是不可有,要做到恰到好处。“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侧锋定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下。

再有,增加笔与纸的摩擦力。笔与纸之间的摩擦力,也是体现笔力的一种方法。正锋托笔时,摩擦力就小于中锋正笔时的力度,所以可以看到,托笔的笔画就没有正笔的笔画有力度。逆锋中锋同样也比正笔中锋写出的笔画有力度。

还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笔画的力度还体现在用笔的速度上。笔速过缓,会使墨汁延笔画线条的边缘线向外洇澤,从而使得笔画线条看起来臃肿,形同墨猪。笔速适当时,没有多余的墨汁,笔画线条洇澤也就几乎没有。另外,一定的速度体现在笔画上,也可以是笔画有一定的张力感,就好像离弦之箭,带着一种张力。

中国书画所用的宣纸和墨汁,决定了中国书画的不可更改性。

宣纸有晕染性,也就是说,笔画的外围有一圈洇晕的范围。这样就使得笔画和笔画的衔接处会有不同与一笔直下现象。

笔墨的不可覆盖性,书法用墨汁,是水性墨。就算看起来很浓稠的墨汁,也几乎没有覆盖修改的能力。只要重复用笔,一定能看得出来。这其实也是能够从法帖中读出用笔方法的原因之一。

所以,不要有侥幸心理,学书法还是踏踏实实练基本功吧,至于大师,只可能是出现败笔的可能性降低,不可能避免和补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