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间,收到村民捐款物资用于卡点执勤人员消费没用完怎么办?

炎陵身边事


这个要看你是什么卡点,如果是乡村卡点剩余的东西直接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就行,反正不能自己带回家,只要你能做到大公无私就行,也可以送给敬老院或者村里的贫困人员,反正只要能做公益就行。

村里卡点剩下的东西一般不多,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矿泉水、方便面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村里自己处理就行,但是必须用于公益,绝对不允许占为私有。

城市的卡点剩余的东西必须有政府人员处理,一般最后交到红十字会,做妥善处理,但是像方便面这类食品必须尽快处理,因为这些东西是有时间限制的,也可以直接送到敬老院,因为这些东西不能长期储存,所以食品类必须尽快处理。

卡点剩余的口罩、消毒液必须交于红十字会处理,这些东西可以长期存放,以后能用得着,也可以作为不时之需,大家都知道捐款也是这样,如果受捐的人中途去世,剩余的钱一般有红十字会代为保管,有时候转交给下一个患者,所以剩余的东西必须妥善处理,我们不能浪费爱心认识的心,大家说对吗?

卡点剩余的东西最后一般都是送给那些孤寡老人,还有贫困户,这样大家都没有怨言,这种方式大家都能认可,毕竟这也是公益,大家说对吗?


大海传媒


我来说说我们村里面是怎么做的吧。


我堂哥是党员,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去村口的防疫点进行执勤了,他们的执勤是两班倒,每班12小时,24小时值守。那几天我们这里正好下雪了,天气特别的冷,有村民看他们辛苦就送去了一些泡面、八宝粥、牛奶、水果等慰问品,也有村民直接送现金的。

1、慰问品的使用

送去的慰问品,执勤人员在执勤过程中进行正常消耗,比如谁饿了就可以去吃个泡面,渴了就可以去喝个牛奶之类的,因为送去的慰问品比较多,执勤人员正常的消耗是完全够了,所以不限量,送来的慰问品都放在执勤点,只要你是在执勤期间,随便你吃喝,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往家里拿。


2、慰问金的使用

村民捐赠的慰问金,主要用来购买执勤期间所用物资了,比如说口罩,我们村的进口和出口处各有一个执勤点,每个执勤点八个人,分为两班倒,因为好点的口罩,比如3m、n95 等买不到,执勤点的人用的口罩主要是一次性医用口罩,这些口罩四到六个小时就要换一个,平均下来一天要几十个口罩。再一个就是购买了两个帐篷,这两个帐篷内各增加了一个小太阳,因为那几天正好在下雪,天气特别的冷。

3、剩余慰问品和慰问金的处理

前两天接上级通知,我们村村口的防疫点撤了,等于就是解封了。但村民捐赠的慰问品和慰问金还没有使用完,他们已将这些东西统一交给了村委会,据我堂哥说,村委会准备将剩下的慰问品拿去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至于慰问金,他们还在商量,但是给村里的孤寡老人、贫困户等还是先放起来,后期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觉着我们村里对于防疫执勤点剩余物资的处理还是是很合理的,你们觉得这样处理合理吗?或者你们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搬砖的农村娃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申明一点的是,不管是村委会,还是村党支部,都没有权力接受村民的捐款用于本村的防疫抗疫。在疫情期间,单位和公民都可以捐款捐物,这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是,捐款捐物都要有规范的渠道,村一级可以统一收取村民的捐助,但必须统一上交,由民政部门或者红十字会统一收取,统一发往疫区,村一级不允许截留村民的捐款用于本村防疫。

事实上,在全国各地都进行封村设卡执勤的情况下,每个村都会有志愿者担任执勤人员,如果没有志愿者,也必须由党支部和村委会安排专门人员设点设卡执勤,而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带头执勤。

那么,这些执勤人员,应不应该获得一定的报酬呢?晏子以为,如果是志愿者执勤,按规定是义务服务,不应该发给报酬。如果是党员干部带头执勤,这也是体现他们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不应该获取报酬。如果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不够用,需要安排村民执勤,那应该酌情付给一定的报酬。这报酬应该有村委会支付,村里没有集体经济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反映,有乡镇财政拨付。村里没有权力号召村民向执勤人员捐款,更没有权力向村民分摊费用。

当然,有好多村民,感觉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冲在前面,过意不去,自觉自愿地为这些人捐助一点钱物,用于改善他们的执勤条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接受的这些钱物,应该有村委和党支部安排可靠的人员统一掌握,根据执勤人员情况,统一安排使用,比如购买必要的防护用品,为他们购买一定的执勤期间的食品等。但必须专款专用,不允许有一分钱挪作他用。

如果执勤完毕,疫情平息,这部分钱还没有用完,那应该怎么办?第一个办法,应该按村民捐款的比例,退还捐款人员。如果捐款人员执意不收,这笔钱要经村民代表进行讨论,并经得捐款人员同意,用到五保老人、贫困户等社会弱势群体身上,也可以用于村庄公用事业上。但前提是,必须经过捐款人员同意,并经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都没有权力决定捐款资金的使用去向。


齐东晏子


今年春节期间的这场疫情,使我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共抗疫情。村头设卡24小时执勤,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质朴的农村人在面对国难的时候表现的丝毫也不含糊,多则几千,少则几十,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

除了购买执勤人员的生活所需物资之外,剩下的钱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处理办法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因为政府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每个村收到捐献的金额也不一样,也可能有的村还不够用,有的有多余,我认为可以结合村里的实力情况来安排多余的资金。

剩余资金纳入村集体财产

在征得村民的意见以后,把剩余资金纳入集体财产,由村会计统筹保管,做为村里的经费来使用。这样做合情合理,应该符合大部分村庄的情况,也最简单省事,不会有人反对。

剩余资金平均发放给执勤人员作为补贴

今年疫情正值春节假期期间,本应在家里享受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可是他们却放弃休假,冒着风雪严寒执勤站岗,为全村人守护。这样的大无私精神值得村里人尊敬与学习,把剩余资金做为补贴发给他们,也是对这种奉献精神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有付出就要有收获。农村人讲究实在,以后村里有事还需要有人勇于站出来。他们的付出全村人都看在眼里,把钱给他们应该也不会有人反对。

剩余资金为村里办一些惠民实事

根据剩余资金多少,为村里办一些实事也不错。比如说把村里的下水道修一下,购买一些健身器材安装在村里供大家娱乐健身,或者是给村里建一个文化广场,安装几个报刊栏用来宣传国家政策和致富信息,当然资金宽裕的话还可以建一个图书阅览室供村民使用。只要把这些钱用之于民,大家都会支持的。

剩余资金发给村里贫困户

农村贫困户一般都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家里都比较困难,过春节家里也不会舍得买多少年货。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扶贫,把这些钱发给贫困户、五保户等困难人员,让他们感受到村里人对他们的关心,帮扶他们尽快脱贫。

困难之中见真情,正是大家的团结一心才能战胜疫情。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复工,相信撤销卡点的日子也不选了。疫情结束后,村民们捐献的物资明细,开支情况村委要公示出来,剩余的资金征得村民意见以后再合理安排,让大家心里都明明白白,做到公正公开,这样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喜欢的朋友关注我,给您带来更多有趣的事!


精彩尉氏


我们村就在昨天取消了封闭,关于你这个问题,小农人可以把我们这的实际情况跟你讲一下。

我们村总共是4个执勤点,后来因为执勤人员少,就封掉了2个执勤点,只留北口和南口,在这次疫情初期,很多人都没有想象到这次疫情这么严重,刚开始的几天大家还有说有笑的执勤,可随着每天确诊人数和死亡病例的上升,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疫情的严重性,后来就改成了两个执勤点,对出入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坚决一个不漏的排查。

在这次疫情中,村民看执勤人员辛苦,都自发的捐款捐物,从头到尾捐款总额是42000元,捐的物品因为很多都是自发送的,而且都是朋友和亲戚什么的,基本都没有记录下来,但最后统计的时候是剩了1箱300只的口罩,几箱方便面,还有2件饮料,其它的也就没什么了。因为这次执勤的全市党员,所以基本是没有这笔捐款当时捐的时候,村里是上报给了镇政府,而且每笔捐款的人和数额都做好了统计,当时镇政府的意思是他们接受了上报情况,但具体的这笔款项由村委会进行分配,报酬的,而且在吃喝上也都是有捐赠,基本没有花销,所以最后要处置的就是这笔捐款。

就在昨天开村委会的时候,村长和村书记建议将这笔钱用在贫困户和村里的垃圾处理上,因为这次疫情,贫困户的生活会更加艰难,所以一定要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难关,而垃圾处理一直是历史遗留问题,一到夏天就臭烘烘的,但一直没有人和资金,正好可以趁这回一并解决,而且会上还要求把捐款人写在公示榜上,用以表彰,主要也是让大家伙看看是谁为了这个村做的贡献。就这样,我们村的捐款就是这么处理的。

其实按照正常规矩来说,村委会是没有权利来处置这个捐款的,但因为考虑到实际情况,而且这笔捐款是用于改善村集体的生活,所以这个问题也就没人去深究了。


布衣小农人


导读:疫情防控重于泰山!不少村子,自发的组织起来,捐款捐物,50,100,200元。甚至本村的小商户,捐赠的大碗面,等零食,多多少少也是村里人的一点心意,对疫情防控做的贡献。但是,一个村子也好几把百,上千人。零零总总的加起来也有好几万块,相当于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

对于没有用完的物资,该怎么办,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最好在一开始,就用个本子粗略的记录一下,大体上心里有数。留下的蔬菜,水果,甚至柴禾,面条,数量多就取之于民还于民,等疫情过后,没吃完的,没坏掉变质的,原路返还给捐赠者,捐赠者如果没有收的意思,看他的意思在做处理。如果,剩余的少,又没有记账,分不清谁捐的,就来个村务公开,把剩余的物资捐给养老院,孤儿院,生活不变的人,毕竟这些人也说的上是乡里乡亲。



其次,再来说一说钱的事。这些钱或许是想购买口罩,洗手液,消毒液的。可能会有余额,建议不要原路返还,因为,到时候不好分钱。村务公开,数额大,在村子里安装路灯,基础设施,村名共享。数额小,大几百块,全部购买生活必需品,发放给孤儿院,敬老院的孩子,老人。毕竟,他们没有啥经济来源,人多可以用掉这些东西。


最后,疫情无情,但村民有爱心。不要让这些钱,物资,被一些人昧着良心给祸害了。这样下去。村民的凝聚力,就会丧失,也不要让村民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热情,被这些人给薅羊毛了!


荆山朵朵


今年我国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非常的严重,来势汹汹,像暴风雨来的那么急那么狂,给本来过年的人们一个措手不及,紧接着我国采取了封村封路封城的措施。我国及时地采取了全国一盘棋,特别在农村全部封村,对于农村的疫情防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农村的疫情没有出现太大的扩散,保护了农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这次农村封村基本上每个村庄只设有一处检查点,其他的小路生产路全部封死,禁止了外来的车辆和人员进入村庄,并对疫情防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次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检查点安排了值班人员,24小时进行值班。尤其在这寒冷的天气里面,值班人员不辞辛苦不怕寒冷的精神感动了村里的每一个人,村民踊跃的参加疫情的防控,并在同时能出力的出力,能出钱的出钱,能有物的捐物。

通过这次疫情使得我国民众出现了空前的团结性,可以说是捐钱捐物,义务值班,络绎不绝到处体现出了温馨的景象。比如在我们这边为村里值班的人员,有的捐方便面,有的捐火腿肠,有的捐消毒液,有的捐口罩,茶水壶等等,还有的直接捐钱。他们有时话都不说一句,撂下东西就走了,体现出了我国民众的团结性,大战面前不退缩,大灾面前献温暖。


疫情期间村民捐的钱捐的物是怎么分配的?其实这个问题各个地方都有想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处置方法。对于捐的物来说,如果执勤点能够用的话就直接使用就可以,或者说对于隔离的人员送去一部分食物和和一些消毒用品。对于捐的钱基本上是买了口罩消毒液,或者是买了帐篷来遮风避雨。尤其是前几天全国各地,可以说是暴雪不断或者是雨水不断,使得一些值班人员的确是出现了受冻的现象。于是有一些就买了一些棉大衣或者是买了帐篷来遮风避雨。

当然对于村里捐的款捐的物有人进行统计,而且都上报了当地的有关部门,现在各村都有网格员,对于捐的款物的好人好事直接上报管理。特别有一些村民比较的热情,捐的东西非常的多,本村的值班人员消费不了,或者是用不了就直接送到基层的有关部门接收。然由当地的有关部门直接派送到紧缺的村庄里面,发挥了捐赠钱物的作用,及时的解决了一些村值班难的问题。


总之,对于疫情过后这些捐的物捐的钱用不了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考虑的有点早。毕竟疫情还在继续的防控当中,即便是结束了,我国这种捐款捐物处理的方式和管理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对于剩余的捐款捐物基本上由当地的有关部门统计上报到县里的有关部门,然后送到县里的有关部门进行分配到需要的地方,比如说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然后捐到那些贫穷的地方,或者是当地的敬老院、孤儿院等等都可以解决这些剩余的物品。


宗元三农堂


更多农业养殖知识和种植技术,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对于今年爆发的疫情来说,很多的是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当然了在疫情到来的时候,也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和组织喜欢搞点“小插曲”,就比如前几天曝光的武汉某会的捐赠物品的问题,也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对此有的人确实也是不理解,捐赠的东西,有的医院领不到物资,还有的就是捐赠的蔬菜给卖了等等这些问题出现,让更多的人觉得有些东西不够透明化,我们捐赠的东西去哪了?这些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今天咱们来谈谈这个村民的检查点收到捐赠的物资,在没有使用完的情况下会如何处理呢?

在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疫情,同时疫情也是很严峻,这场一场让很多的企业不能复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次这次的疫情是处在春节的时候,所以说很多的农民在这个时候还是在家里等待疫情的结果,疫情下,农村也是一个战场,毕竟这次的返乡的农民工也是很多的,其中就有部分的农民工和湖北地区有接触史的人回到农村过年,那么这就带来可很大的危险,有的人身上就会带有病毒,对此,农村也是实行了封锁的措施,保证农民不会受到外界的感染,同时也是加大了农村里农民的隔离问题。

在我国,很多的农村都是在重要的路口进行设卡点,增设测量体温点等减产点,目的就是维护农村的疫情不会出现泛滥,那么像农村里的检查点,都是临时搭建的指挥点,设施也是比较简陋,有的防疫物质也是很少,但是命令重于泰山,为了维护农村的疫情,很多人也是自发或者是无偿的进行守护检查点,那么对于检查点来说,就会有很多人是有人出人,没人出物的做法来温暖农村的检查点,对于有人捐赠的物质在使用完的话,如何处理呢?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根据当地的政策来决定,有的地区是用不完的物质都是会捐献给一线的抗击疫情人员,或者是当地的医院等,对于这样的捐赠,村里都是有记录,也是做的很透明,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不必担心。


三农堂广讯


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如果是定向且是记名的捐赠,对于用不完的,可以给捐赠人退回去,如果他不愿退回,可以根据他的意愿,专门用于某项工作;

二是如果是非记名的捐赠,无法查找捐赠人,那么,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后,再决定用途,或者用于与防疫相关的某项工作,并进行公示。


仗法执言


防疫期间,我们村对村里的五个进出口进行了临时管制,其中三个路口直接封死,另外两个主路口是由6人看管设置的移动路障。另外,还有四人在白天的时候不间断的在村街道巡查,防止有人“不听话”,乱出门。

说到这两个主路的卡点,其实有点像每年夏秋两季设置的防火点,都有专门的人进行24小时执勤。不同的是:防火点是由村里出钱,雇人执勤。而这次疫情期间的执勤人员和往日不同,都是志愿的,都是不求回报的。虽说是志愿的,但也总不能“亏待”了这些志愿执勤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由我们村委出钱供他们吃喝。就这样,没过几天,不知道是谁提议的,组织村民进行捐款或物品。

志愿者都是党员!

在提议下,我们村大部分人都进行了捐款、捐物,少则100块钱,多则5000,最终共捐了8万两千多块钱,谁也没想到会捐这么多钱。为此,村主任曾多次公开说明了这笔钱除了用于执勤人员的必要开销之外的用途。

1、购买消毒用品。除了镇里给配发的消毒用品外,我们村又购买了一部分防疫用品。(口罩、消毒液)由之前的一天早晚两次对街道消毒,改为如今的早中晚三次消毒。每户提前准备好储存消毒水的瓶子,会分发到每家每户。村民欣然接受。

村里发的84消毒液和75%酒精

2、支援邻村。

之所以支援邻村,是因为邻村相对比较小,也可以说是我们村的“附属村”,他们村没有村委会,平常镇里有什么事的话,都是由我们村向他们传达。(他们村只有一个小组长)所以,虽然他们村里没有参与捐款捐物,但是我们村依然对他们村进行了消毒。村民欣然接受。

3、援助弱势群体。这其中包括:五保户、残疾人和无父无母跟爷爷奶奶或叔叔大爷生活的孩子,确保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生活有所保障。

村民欣然接受。

疫情结束后,除了以上这些开支,剩余的钱都会分发到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手里。到时候,老人拿着身份证可以直接来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