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塘東村 隸屬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金井鎮一個行政村,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的明清時期的紅磚古厝外,還有大量民國時期的番仔樓,以及解放初期時修建的石構民居。在村後的卓望山上,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西資巖摩崖石刻西方三聖大石佛;同時,在村西還有一條全國獨一無二、天造地設,長二、三里的觸角狀沙堤。塘東村中還保留有大量的軍事碉堡和防空洞等,是當年八二三臺海戰爭的遺蹟。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觸角沙堤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塘東村民以蔡姓為主,先祖自宋元在此落腳以來,村莊的歷史已有700年之多,自古這裡有“海濱鄒魯”之稱。早在明代就孕育出蔡纘、蔡鼎等名聞遐邇的俊賢。

蔡纘是明嘉靖十年舉人,由推官、同知升任湖廣長沙知府,補授臨安知府,為官勤勉,政績可觀,嘉靖二十年(辛丑年)全國官員考績時,從419名考選者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當時的泉州府官員很為地方上出了這個名宦而驕傲,特地在塘東村樹立一個用石材築成圓拱門形“辛丑部元”牌坊,幾百年過去了,這座牌坊還保存完好,村人稱為“轅門腳”。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辛丑部元”牌坊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緊挨著轅門腳的一棟古厝就是蔡纘、蔡鼎的故居,經歷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建築為三開間二落、右帶護厝,磚木石結構、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紅磚鏡面牆,白石裙堵,櫃檯腳鐫螭虎紋,雙凹壽門路,匾鐫“文明世胄”,有一副楹聯:“湘水勳猷勤報國;卓巖著作永傳家。”上聯寫的是蔡纘勤於職守,下聯寫的是蔡鼎著作豐富。對埕堵青石字匾刻治家格言,對看堵雕刻西廂記、三國演義故事,石雕精美,水車堵泥塑花鳥栩栩如生,室內檁枋間、隔扇木雕精細,彩畫鮮豔。廂房上建小閣樓,向路的一邊山牆裝飾灰雕圖案。是一座典型閩南古大厝。並與其周圍眾多石埕古厝形成一整片饒有風味的紅磚建築群。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蔡纘、蔡鼎故居


沿著石板村道多走幾步,就來到有名的“進士第”,這位進士是閩臺關係史上知名的人物蔡德芳。蔡德芳是同治十三年進士,曾任廣東肇慶府新興縣知縣,母親過世後便不再從仕,前往臺灣各家書院教學,培育人才。光緒二十一年,臺灣被日本侵佔,蔡德芳舉家遷回塘東村,建成“進士第”。屋宇高大軒敞,紅磚鏡面牆拼出連續菱形圖案,安白石方窗;水車堵安裝交趾陶裝飾,白石裙堵下櫃檯腳雕琢螭虎;門路有精美的磚雕、石雕,雕刻瑞草、蓮花、白鷺、梅花等吉祥意義的圖案。木牌樓栱、鬥、雀替、吊筒雕鏤精細。前有寬闊石埕,旁豎石枳圍牆。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涉臺文物。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進士第


到塘東,不能不看看蔡氏家廟。因為晉江自古流傳著一句“塘東崎,檗谷大,莊厝祠堂蓋南門外”的俗語。“塘東崎”,即指金井塘東村的東蔡家廟,以其祠堂屋頂高斜峻峭,富於特色故稱,如今,這幢歷經數百年風雨的祠宇看起來依然金碧輝煌。與東蔡家廟媲美的還有始建於清同治年間、1992年重建的蔡氏家廟,現在這裡已成為村老人活動中心,含飴弄孫的老人們享受著晚年時光的那份輕鬆與悠閒。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蔡氏家廟


蔡本油是塘東著名旅菲華僑,早年家貧,旅菲發家後,不忘鄉鄰,捐款支持家鄉建設,做了不少公益事業。

蔡本油在村中建有兩座樓房,座北朝南並列而立。東邊一座建於1922年,是五開間二落樓房,佔地1020平方米,底層石砌裙堵、櫃檯腳,紅磚面牆,門廊前一列並排8支紅磚方柱,柱頭疊澀,各砌成拱形頂、冠形頂。西邊一座為三開間二層樓,磚石木結構,單塌壽,紅磚鏡面牆,安白石方窗,石砌櫃檯腳與裙堵、腰堵多雕刻,石構門路構件雕刻尤其精美。兩座建築前面有寬闊石埕,建低矮牆圍,可供坐憩。後面置花園一座。蔡本油故居基本承襲閩南傳統的建築格局和風格,也不乏西方的建築元素,是一座典型的番仔樓。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蔡本油故居


塘東村的得名,緣於村中有一口面積達4000多平米的“龍光池”,那是蔡氏先人用來蓄水排澇,養殖魚鰻的地方,年深月久未免淤淺。近年則由僑胞捐資,村人出力,清淤深挖,蓄起一塘清水,又在四周砌起石護欄,池中建造一座石亭和兩道石拱橋,形成“雙龍抱珠”之勢。一泓碧水,照映著周邊紅磚建築,成為又一道靚麗的風景。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龍光池


除上述介紹的一些稍有來頭的古建築外,塘東村其周圍還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的紅磚古厝。其中夾雜著大量小洋樓,它們既承傳閩南建築格局,也不乏西方的建築元素,是典型的番仔樓,形成一整片饒有風味的紅磚建築群。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說來也奇,作為1958年“8•23”炮戰的陣地前沿,圍頭前線與金門島之間炮火紛飛,周圍的村落皆被炮火破壞,成為廢墟,只有偌大的塘東村沒有受過炮擊。塘東村的諸多傳統紅磚建築能夠保存至今,這得要感謝塘東一個旅菲僑領叫蔡文華的。據說蔡文華在臺灣頗有影響,同蔣介石素有往來,金門炮兵司令胡璉也是他的朋友。華僑最重鄉情,要求保全自己的故里,老蔣、老胡果真就送給他一個人情。所以當時儘管炮戰激烈,村中也因此築了幾處防炮洞,卻未曾落過一發炮彈。解放軍的戰時醫院就勢設在塘東,傷員可以在交織的炮火中安穩地療傷休養。這也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的一段美談吧。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原鄉之家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塘東村有許多防空洞和碉堡,是當年八二三臺海戰爭的遺蹟,也是兩岸渴望統一的見證。防空洞遍佈於村前屋外,四通八達,其密度之大,全國罕見,說明當年八二三炮戰之殘烈。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炮戰遺址

凰髻山坐落在塘東村後北側,滿山皆石,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形似動物者不可勝數。山雖不高,但在金井這片臨海的平原上,也算是鶴立雞群。登臨此山,可俯看金井全境,塘東沙堤猶如一條玉帶,伸在大海之中,激起一陣陣白色的浪花,顯得格外醒目。山頂上原有一塊巨大的風動石,可惜於兩個月前滾落下來了。山坡上還有許多人為開鑿的石窟,現已荒棄。

在山下南側還有一座明朝“皇恩郡馬”古墓,說明這一帶是風水寶地,人傑地靈。據傳說,皇髻山原有一隻鳳凰在此棲息,經常飛返金門島等地,至今在金門島上,還有關於這隻鳳凰的故事傳說。

中國傳統村落-金井塘東,一座寄託鄉愁,邂逅夕陽美景的漁村

▲凰髻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